在中国古代,南方的宗族势力为何那么强大?
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破冰行动》,讲的是广东东山塔寨村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林姓宗族集体制造冰毒。剧中突出表现了东山宗族势力极为强大,林氏宗族在林耀东的带领下集体制毒,密不透风,缉毒警察极难进入调查取证。林耀东勾结当地官员,形成保护伞,而他最大的梦想却是建一座最大最好的林氏祠堂。
电视剧中塔寨村的现实原型是广东汕尾市陆丰市博社村。和电视剧中一样,事情发生在广东,宗族势力强大,警方难以干预。在中国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宗族势力格外强大,甚至动摇了政府管辖。在南方的聚落中,祠堂、祖庙极为常见,宗族势力影响很大。但这在北方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呢?
电视剧《破冰行动》剧照,大量情节发生在祠堂内
01 南方开拓历史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传统
中国上古文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对南方有所开发,但楚国的政治中心其实还是比较偏北的。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发兵南下,尤其是对东南的百越地区用兵数十万,才将东南沿海地区纳入中央大一统帝国的管辖。汉朝时,汉武帝也多次用兵,大量越人被迫北迁到江淮一带。
从汉代以来,中原文明不断对外扩展,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涌入各种北方和中原移民。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被消灭,或是流窜于山林之间,外来移民则往往以家族为单位,逐渐成为了南方各地的主人。这些家族来自北方,带来了宗族门阀的观念;在迁徙过程中,抱团取暖,保全自身;面对新环境,团结同心,一致排外,奠定了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聚族而居的传统。
02 南方地形条件限定了聚族而居
东南地形地势图
除了历史因素外,地形因素也极为重要,这集中体现在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两地上。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背山面海,长达千余里的武夷山脉把福建和北部的江西、浙江隔开,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区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福建长期都是官府影响极少的化外之地。
广东也是如此。广东古称“陆梁地”,又称“岭南”。就是因为在其北部有五岭,广东位于五岭以南,隔绝中原,故称为“岭南”。五岭犹如陆地上的大梁一样隔绝两地,故又称“陆梁地”。广东福建两地与中央极为遥远,更有绵延不绝的山脉隔断交通,在这样闭塞的环境下,东南人民聚族而居,大一统的官府势力很难干预。
03 聚族而居可以避免大一统的政权的控制
南方远离中央的地理条件和聚族而居的传统可以避免被官府势力过度干预。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大共同体的中央王朝和小共同体的地方宗族势力是此消彼长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必然会打压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故而在中央王朝势力强大的北方,宗族势力较为孱弱,多表现为小家庭,多自耕农。而南方则多大宗族,土地大部分为宗族集体所有。
规模宏大的广东祠堂
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商鞅变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求男子成年后分家单住,否则赋税加倍。这一政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赋税来源,富国强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强大的宗族势力加以分化,加强官府的管控。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才有可能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也曾经试图深入控制南方的宗族势力。譬如在清朝乾隆时期,曾经掀起过大规模的毁禁家谱运动。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源流和成员,对一个家族的凝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毁禁家谱实际上就是在以集权干预宗族,抑制和分化宗族势力,但收效不大。
综上所述,南方很多地区远离中央王朝控制区,地形闭塞,再加上大量移民南迁,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传统。这些移民家族以家族为单位抱团取暖,迁徙到了新的地方,更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了族庙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才形成了南方强大的宗族势力,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大量族庙祠堂的遗存,昭示着那段历史。
如果了解一下南方客家人的历史,也许就明白很多南方人,为什么注重宗族祠堂,家族传承。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
而北方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经常分分合合,地处黄河流域的古汉族人,也被这种战乱波及。比如南宋时期,中原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南迁的人不在少数。作为当时先进的农耕文明,把文化传统带去了南方,逐渐形成、以及融入当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客家文化系。这种文化理念,有很深古中原人们的文化背景,比如宗族祠堂。因此,在学术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客家人的文化,更能展现古老汉族文化的精髓。原则上来说,现在的中原人,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古中原文化,里面糅合了很多民族的文化。
比如说: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我们当地十里八乡的先前中原人,全部消失了。我们当地人都是在洪武年间从山西移居此地,从我们的家谱和祖宗坟上可以查到,我们现在的当地人,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二十五代左右。而当地先前居住的人,在元明战争下,生灵涂炭,没有人烟了。作为明朝从山西迁移入中原的人口,同为黄河流域的山西,同样在历史上经过战乱,有各族文化融合。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汉族的一系,但是不能代表古代中原纯粹的汉族文化。比如说我们当地每个村庄,以前也有宗祠,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给拆除了,作为八十年代的人,只见过当地拆除过的宗祠地基,如今都消失了。不过在过春节的时候,村子里的舞狮表演偶尔还会出现。当地人从小给我的感觉,家族文化越来越淡,通常过了第五代,就比较生疏,以家族形式来往的就比较少了。
那么,作为中原地区的我们尚且如此,别说靠北的北方人了。他们的地理位置,没有长江和黄河那样有利的屏障,受到历史上更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传承至今,各族文化大融合,也就无法形成宗族祠堂的家族文化。而历史上偏安一隅的南方地区,由黄河与长江两道天险做屏障,使得当初躲避战乱等原因迁移的古中原汉族,在历史上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融合比较小,保留的汉文化传统比较纯粹,这使得南方人更注重宗祠家族文化。
我跟南方的朋友聊起我们北方人总吃饺子这件事,接着又聊起南北差异,很多。后来聊到南方人很重视宗族和祠堂,尤其是闽粤地区,而北方却不是,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宗祠到底是怎么一码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其实说起宗祠啊宗族啊,大家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历史传统。因为它确实很符合儒家的思想,但其实不是的,古时候皇亲贵胄才能讲究宗族,而普通百姓的家只能是“小家”,只有“家庙”,不能讲究“宗祠”。有人会说了,我看很多影视剧不是这样讲的啊,确实,这个传统在明朝因为一位皇帝发生了变化。
明朝皇帝朱厚照没儿子,这就悲剧了,没有子嗣皇位怎么传呢,没办法他只能去找自己的堂弟,他这位堂弟叫朱厚熜,出身皇族的小宗,也就是所谓的藩王,为了让这位藩王顺利继位,真是费了一番功夫,朝廷上下是争论不休,但是最终他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嘉靖。嘉靖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也是为了能在太庙祭祀他没当过皇帝的亲爹,于是批准“民间皆联宗立庙”,这就让那些小型的家庙转型成为了大型的宗祠,于是呢,大宗祭祀不再是皇族才能享有的特权。
所以简单地说,什么是宗族,也就是所有同姓的朋友,你们都是一家人,大家没事呢就多走动一下,串串门聊聊天,也加深一下感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民间才开始修建宗祠,撰写家谱。宗族意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南方宗族意识要比北方强呢,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北方常年战乱,人口流动性也比较大,不够稳定,也就是说大家都忙着跑路了实在没功夫写家谱。虽然我的理解未必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清朝初年,东南地区推行的“粮户归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就是以宗族为中心来安排钱粮的分配,赋税以及徭役,就像以姓氏形成了一个公社。“粮户归宗”以后还会有一些小的姓氏,通过更改姓氏加入大的宗族,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好处,久而久之,东南地区形成了以宗祠为中心的“聚族而居”。
我们现在起名字的时候不是经常按辈分嘛,这就是家谱的原因,你在家谱中是哪一辈人,你的名字必须就要有这个字。不过我是北方的,我们家可能不太讲究,我名字里就没有,而且我还听说好像有一些地方女性还不能上家谱,这个我真是必须要吐槽一下了,这都什么时代了,不知道女性能顶半边天吗?
在中国古代,南方的宗族势力为何那么强大?
本文2023-11-24 17:55: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