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币?值多少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4收藏

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币?值多少钱?,第1张

1780年奥匈大奶妈银币属于欧洲银币,奥匈帝国是1867年才成立的,1806年之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印在这枚银币上的“大奶妈”头衔是“(正面)蒙神之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罗马女皇,匈牙利与波西米亚女王;(背面)奥地利、勃艮第女大公,蒂罗尔女侯爵”。奥匈帝国大奶妈(俗称)银币, 特雷西亚女王头像,1泰勒银币,重量282克

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ia(1717—1780),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1740—1780)。

帝的怜悯使我得以坚强,使我能够在他为我安排的布满荆棘、痛苦和泪水的道路上徘徊前进;就算打到最后,我宁可脱光,也绝不让出西里西亚!—玛丽娅·特蕾莎

  一生的头衔:

  奥地利女大公(Erzherzogin von �0�0sterreich);

  神圣罗马帝国皇后(Kaiserin des Heiligen R�0�2mischen Reiches Deutscher Nation);

  波希米亚女王(K�0�2nigin von B�0�2hmen);

  匈牙利女王(K�0�2nigin von Ungarn);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女王(K�0�2nigin von Kroatien und Slawonien);

  帕玛尔女公爵(Herzogin von Parma);

  米兰女公爵(Herzogin von Mailand);

  皮亚琴查女公爵(Herzogin von Piacenza);

  瓜斯塔拉女公爵(Herzogin von Guastalla);

  卢森堡女公爵(Herzogin von Luxemburg);

  托斯卡纳大公妃(Erzherzogin des Toskana);

  洛林公爵夫人(Herzogin des Lothringen)。

  其他语言的名字:

  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 Marija Terezija

  捷克语: Marie Terezie

  法语: Marie Thérèse

  德语/荷兰语: Maria Theresia

  匈牙利语/斯洛伐克语: Mária Terézia

  罗马尼亚语: Maria Tereza

  波兰语: Maria Teresa

  西班牙语: María Teresa

  家谱:

  父亲:查理六世(神圣罗马皇帝)

  母亲:布伦斯威克-沃尔芬比特公国的伊丽莎白克里斯丁郡主(其妹夏绿蒂乃俄罗斯彼得二世之母)

  丈夫:弗兰茨斯蒂芬〔1708年12月8日-1765年8月18日〕,1735年失去洛林公国后获得托斯卡纳大公国做为补偿, 1736年结婚, 1745年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弗兰茨一世。

  子女:

  1 玛丽亚·伊丽莎白(1737年2月5日-1740年1月七日)

  2 玛丽安你的银币属于真品,参考价格五百元一枚。祝你好运!祝你幸福!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导火索。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的威权。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沙皇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俄国加入英法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长达三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扩展资料

政治制度

根据欧洲王族家谱年鉴的记载,俄罗斯在1910年时实施的是普鲁士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个政体建立于1905年10月,并且作为过渡期和自成一格的政体。然而在这天以前,俄罗斯皇帝的权利是专制而且无限的。

在十月宣言修法和第一帝国杜马开始后(1906年4月27日),专制这个字就被谨慎地保存著,但是权力已转为有限的程度。然而这种政权并没有办法成为有意义的宪法,因为还缺少了议会单位。但是无限专制却给了自我限制专制体系一个空间,无论将会永久专制,或是只按独裁者的意见统治及行事,都只会增加各党间的冲突而已。那么,当前看来,俄罗斯的政府系统最好定义为专制皇帝下的君主权力有限体制。

-俄罗斯帝国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纪初,出身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先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家族不断兴盛,并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目录

  家族简介

  家族兴衰史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伦敦金融

  征服法兰西

  问鼎奥地利

  把持德意财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现状

  家族发展大事记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

  家族族徽

  家族坚守犹太传统

  家族与中国的关系

  入股青岛银行、在山东建酒庄帮助吉利收购沃尔沃

  后续评价家族简介

  家族兴衰史 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一桶金

  主宰伦敦金融

  征服法兰西

  问鼎奥地利

  把持德意财政

  家族的衰落

  家族的现状

  家族发展大事记

  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

  家族族徽

  家族坚守犹太传统

  家族与中国的关系

  入股青岛银行、在山东建酒庄 帮助吉利收购沃尔沃

  后续评价展开 编辑本段家族简介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园

  罗斯柴尔德家族(又称洛希尔家族,红盾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Bauer),家训为: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在19世纪的欧洲,罗斯柴尔德几乎成了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鼎盛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几乎都曾向他们家族贷款,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可以说,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他的五个儿子分别是: 阿姆斯洛 Amschel Mayer Rothschild (1773~1855年) —— 法兰克福 所罗门 Salomon Mayer Rothschild (1774~1855年) ——维也纳 内森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1836年) —— 伦敦 卡尔 Calmann Mayer Rothschild (1788~1855年) —— 那不勒斯 詹姆斯 James Mayer Rothschild (1792~1868年) —— 巴黎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要坚持家族的和谐。”

  编辑本段家族兴衰史

  兴起的时代背景

  在工业革命在欧洲迅猛发展、金融业空前繁荣的时代,全新的金融实践和思想从荷兰和英国向全欧洲辐射开来。随着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Bank of England),一个远较过去复杂得多的金钱的概念和实践被一大批富于冒险精神的银行家创造了出来。在 17 世纪的一百年中,金钱的概念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1694年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问世时,人类历史上银行发行的纸币量第一次超过了流通中的金属货币总量。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对铁路、矿山、造船、机械、纺织、军工、能源等新兴行业空前巨大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匠银行的古老低效和极为有限的融资能力之间产生了日益强烈的矛盾。 法国大革命中逃到英国的法国贵族中,包括印刷发行法郎纸币和法国国债的主要负责人和设计者。为了对革命政府和督政府报复,也为了解决己方经济上的窘迫,他们大量印刷虚假法郎纸币和法国国债到法国套购物资,这一经济过程持续了了大约15年,给法国经济和社会秩序沉重的打击。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反向打击英国,也雇佣了大量剪刀手伪造假英镑纸币,先令银币,并且成功的迫使英国放弃了金本位数年之久。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金融战行为产生了巨额利润和前所未有的混乱,从中也就催生出第一代金融门阀门。 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新兴银行家,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重要机遇,以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全面主导了现代金融业的历史走向。[1]

  第一桶金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商,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系统地学习了关于金钱和借贷的商业知识。当父亲去世后,年仅13岁的梅耶在亲戚的鼓励下,来到汉诺威的欧本海默家族银行当银行学徒。 当时,收藏古钱币是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亲自编辑《古钱手册》,并附上详细的解说,然后邮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们,希望自己的店能够成为皇家指定店,以期获得丰富的利润。 虽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尔的投寄行动依然没有停止。最终,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当时欧洲的巨富之一,拥有2亿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贩卖军队。梅耶以近乎赠送的价格向黑森公爵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他还极力帮助公爵收集古币,并经常为公爵介绍一些顾客,不遗余力地帮他赚钱,使其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日后,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他们会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与之打交道,为之提供情报,献上热忱的服务,等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后,再从这类强 罗氏五虎

  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第一个服务的对像黑森公爵来说,因为当时英国需要大量的军队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顾客就是英国。当黑森公爵为逃避拿破仑的攻击,离开法兰克福前往丹麦的时候,留下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这笔钱本来是英国政府支付给黑森部队的钱,却被黑森私自截流了并转给了梅耶。也正是这300万现金,为梅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和财富,成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国的第一桶金。 当梅耶得到了黑森公爵的这笔巨款了以后,便把五个儿子分别派驻到欧洲的五个心脏地区。老大阿姆斯洛镇守法兰克福总部,老二所罗门到维也纳开辟新战场,老三内森被派往英国主持大局,老四卡尔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据地并作为兄弟之间的信使往来穿梭,老五杰姆斯执掌巴黎业务。[1]

  主宰伦敦金融

  18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三儿子内森受父亲指派,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开始时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该家族中向国外发展的第一人。当时欧洲正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流亡到了英国,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内森购买了大批英国的债券,内森便借机自己也做起了债券和股票生意。他凭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不久便发了财,成为伦敦金融证券界的巨头。后来,他又不失时机向英国政府提供巨额军费,与伦敦军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到1815年,内森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巨头,正与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视着欧洲战况。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深夜时分,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6月19日清晨,当他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他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内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员,抛售英国公债,误导交易所的其他投资者以为是英国将军威灵顿战败,跟风大量抛售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的票面价值仅剩下5%。而此时,内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员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由于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公布于众,比内森获得情报时整整晚了一天,从而使得内森于这一天之内,便在公债投机上狂赚了20倍的金钱,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甚至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在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有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自滑铁仑战役后,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实际上操控了公债的价格,左右了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由此,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罗斯柴尔德家族紧紧地捏在了手中。而由于内森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这就使得全民变相向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纳税。 内森在英国的成功,鼓励了老罗斯柴尔德。为了方便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金融和贸易往来,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儿子杰姆斯派到法国。[1]

  征服法兰西

  杰姆斯在拿破仑执政时期,主要来往于伦敦和巴黎之间,建立家族运输网络来走私英国货。在帮助威灵顿运送黄金和英国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国债收购战之后,杰姆斯在法国名声大噪。他建立了罗斯柴尔德巴黎银行,并暗地里资助西班牙革命。 从1818年的10月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以其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在欧洲各大城市悄悄吃进法国债券,法国债券渐渐升值。然后,从11月5日开始,突然在欧洲各地同时放量抛售法国债券,造成了市场的极大恐慌。 当眼看着自己的债券价格像自由落体一般滑向深渊,路易十八觉得自己的王冠也随之而去了。此时,宫廷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国王进言,试图让富甲天下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时再也不讲皇家的身份地位,马上召见了杰姆斯兄弟。而后者也不负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债券的崩溃,成了法国上下瞩目的中心。 在法国军事战败之后,杰姆斯兄弟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法国,他们的银行也成了人们竞相求贷的地方。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1]

  问鼎奥地利

  当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已成为名噪一时的望族,挟征服英法之锐气,底气足了不少。尽管这样,他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们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谈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块垫脚石,他就是名震19世纪欧洲政坛的梅特涅。 在打败拿破仑之后的欧洲,由奥地利外长梅特涅牵头建立的维也纳体维系了19 世纪欧洲最长的和平时期。他在奥地利日渐衰落而强敌环俟的不利态势下,把制衡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1818 年的亚琛会议是讨论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英、俄、奥、普、法等国代表决定了法国的战争赔款和同盟国撤军等问题。 所罗门是梅耶的次子,在几个兄弟中具有过人的外交才能,他说话用辞考究,巧于恭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罗门常年穿梭于欧洲各大城市之间,担任家族各个银行之间的协调角色,进而被弟兄们公推到维也纳开拓欧洲心脏地区的银行业务。 所罗门和他的弟弟卡尔都参加了亚琛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经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荐,所罗门结识了梅特涅,并很快地与梅特涅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在所罗门的大力资助之下,梅特涅开始扩张奥地利的影响力,四处派出军队去问题多发地区“保卫和平”。这使得原本国力日衰的奥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从而更加依赖所罗门的银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欧洲被称为“梅特涅”的时代,而实际上控制着梅特涅的是背后的罗斯柴尔德银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罗门、杰姆斯和卡尔三兄弟代表家族,参加了重要的维罗讷会议,会后得到了利益丰厚的项目--资助第一条中欧铁路。奥地利人越来越感受到罗斯柴尔德的影响力,人们开始说“奥地利有一个费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 1843 年,所罗门收购了Vitkovice联合矿业公司和奥地利-匈牙利冶炼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名列当时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业公司。到1848年,所罗门和其家族已成为奥地利金融和经济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财政

  自从拿破仑从德国撤军之后,德国由过去 300 多个松散的封建小国合并成 30 多个较大的国家,并成立了德意志邦联。留守法兰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为德意志的首届财政部长,1822 年被奥地利皇帝加封为男爵。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成为德国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尔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来欧洲各地传递信息和协助其他兄弟。在帮助五弟在法国1818年国债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后,被执掌家门的三哥内森派往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银行。卡尔在意大利发挥了超出其他兄弟预期的水平,不仅资助了梅特涅派往意大利镇压革命的军队,同时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意大利当地政府承担了占领军的费用。他还帮朋友麦迪其策划并夺回了那不勒斯财政大臣的要职。卡尔逐渐地成为意大利宫廷的财政支柱,影响力遍及意大利半岛。他还与梵蒂冈教廷建立了商业往来,当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见到他时,破例伸出手让卡尔亲吻,而不是惯常地伸出脚来。[1]

  家族的衰落

  迫于战争和国内混乱而严重依赖于国债发行的英国,把自己的金融主导权拱手送给通过制造流通虚假有价证券而积蓄巨量财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继崛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同的是,他们把大部分财富转移到新生国家美国,选择在那个新大陆的国家继续发展。 [2]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在欧洲金融界占取了绝对主导地位,还通过扶植摩根财团发展壮大来牵制影响美国,并且力图全面控制美国。当时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没有实力对抗过分强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于是采用了妥协的方法。当时,花旗、摩根、美国第一、第二国民银行都处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接控制下。但是,由于过分抽调资金控制新大陆,导致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旧大陆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失误,也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 俾斯麦首相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通过普法战争赔款组建了德意志银行,并且通过工业化和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迅速组建了新的容克财团:德意志4大银行团。欧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力由于战争而下降的机会,在美国发起了反攻,力图摆脱受到控制的命运。这个企图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国摆脱了长期债务。但是随着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反攻,美国4大家族发现自己的力量还是无法对抗罗斯柴尔德家族。容克财团在大战中损失惨重,德意志4大银行组成的德意志财团也屈服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意志。罗斯柴尔德家族达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顶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家族成员被杀害,资产被侵吞,超过2/3的旗下金融机构完全不存在了。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资产被战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更是被国有化了),意味着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2] 美国财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反过来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建立了花旗财团,摩根财团,美洲三大财团的现代格局。容克财团在战争中也失去了绝大多数成员,成功的转化成新的寡头势力,并且利用瑞士5大银行转移战争中掠夺的财富逃过了2战失败的损失,在战后成为欧洲第一大金融寡头财团。 自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机构和资产全军覆没,仅依赖在英国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机构艰难恢复,并在战后逐步恢复元气。 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 [2] 与此同时,罗斯柴尔德坚持家族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现代管理的理念,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柴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了。[1]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目光或许只会关注到类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这些声明显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当时美国的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再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

  家族的现状

  进入现代后,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罗斯柴尔德在亚洲有一个办公室--香港,名为“荷兰银行-罗斯柴尔德”,亚洲的业务处于荷兰银行的控股之下,因为发言权不大,某些人事权,都是由荷兰银行主管的。 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规模已经很小,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作为老牌金融巨头,即便罗斯柴尔德银行已经衰落,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已经遍布众多行业,其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 罗斯柴尔德家族现在依然存在,也许他不像《货币战争》说的那样强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欧美学者也对他进行过研究,不过在80年代,很多关于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实情况仍然充满谜团。[3]

  编辑本段家族发展大事记

  莱昂内尔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场景

  ◆ 1769年 梅耶·罗斯柴尔德成为宫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内森·迈尔·罗斯柴尔德离开法兰克福前往英国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离拿破仑时,将300万美金交给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获得拿破仑战败消息,成为英国政府的债权人 ◆ 1822年 奥地利皇帝授予罗斯柴尔德四兄弟男爵封号 ◆ 1835年 罗斯柴尔德获得了在西班牙阿尔马登水银供应的权利 ◆ 1845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中标法国第一个主要的铁路线的合同 ◆ 1847年 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 ◆ 1872年 英吉利海峡隧道的第一个项目开始 ◆ 1873年 罗斯柴尔德成为力拓股东 ◆ 187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提高了英国政府的资助下,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参与俄国石油开采的场景

  ◆ 1886年 罗斯柴尔德Freres开始发展在俄国石油领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黄金定价在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的办公室 ◆ 1926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重组在伦敦主要地下铁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纳粹入侵奥地利,罗斯柴尔德在维也纳的银行关闭 ◆ 1953年 罗斯柴尔德在加拿大发展金融 ◆ 1962年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矿产开采在创立了Imetal后创造了新繁荣 ◆ 1963年 LCF爱德蒙·罗斯柴尔德诞生 ◆ 196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在伦敦和巴黎银行搬进了新的办事处 ◆ 1966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资助的以色列议会大厦建成 ◆ 1981年 法国政府国有化了罗斯柴尔德银行 ◆ 1985年 罗斯柴尔德对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罗斯柴尔德银行返回法兰克福 ◆ 2000年 罗斯柴尔德开发3G牌照拍卖[4] ◆ 2010年 帮助吉利收购沃尔沃

  编辑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

  ◆ 梅耶·罗斯柴尔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迈尔·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后将姓改为罗斯柴尔德,它在德语中意为红色盾牌。 罗斯柴尔德家族四代家谱

  ◆ 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内森·罗斯柴尔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尔·罗斯柴尔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维德·罗斯柴尔德 ◆ 埃里·罗斯柴尔德 ◆ 雅各布·罗斯柴尔德 ◆ 阿道夫·罗斯柴尔德 ◆ 盖伊·罗斯柴尔德 (1909-2007612)

  编辑本段家族族徽

  罗斯柴尔德的标志是被折断的五支箭。

  罗斯柴尔德王朝的缔造者梅耶·罗思柴尔德有五个儿子,全都子承父业。这个家族的族徽是五支箭。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私人艺术家莫里茨·奥本海默有一幅画,揭示了这个族徽的象征意义。这幅画描绘的是《圣经》里的一个故事:生命垂危的父亲要五个儿子折断捆在一起的五支箭,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这位父亲自己把这捆箭拆开把其中一根折断,他说,家族的力量来自于团结,一根箭容易被折断,五支箭抱成一团就不容易折断。就如我们中国的谚语所云。 罗斯柴尔德兄弟一直铭记这个古老的寓言。父亲死后,他们各奔东西,希望创建世界上第一家家族银行。老罗思柴尔德临终时嘱咐孩子们“一定要和舟共济”,教导他们要有矢志不渝的家族观念。 所以,时至今日,在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夫妇中,有29对是近亲结婚,而且大都是犹太人。不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隐忧已经出现,近亲结婚的结果,加上财富的压力,已经导致家族的生育力不断下降,这个王朝或许将来也有灭亡的一天。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已做了250多年。“奔驰”汽车、银行和苏伊士运河是这个家族送给人类的礼物。其实,罗斯柴尔德家族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欧洲有六大强国:大不列颠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斯柴尔德家族。” 时至今日,前五大帝国均已失去昔日雄风,惟有罗斯柴尔德家族依然如日中天。

  详情到http://baikebaiducom/view/1164660htm这里看

圣女贞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圣女贞德)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 (法语:Jeanne d'Arc或Jehanne la Pucelle, 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是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人(女的称为圣女)。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擒并被处决。

[编辑]

生平

贞德本来只是一个生于法国香槟区和洛林边界的杜鲁弥村的一个农村栋雷米(Domremy)的平凡小女孩。当时法国北部被英国占领,而英国又与勃艮第公国结盟。当时Domremy属于亲英国—勃艮第的Barre公爵的领地。

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她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和圣玛桂莱德,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最后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转解至英国,因查理七世对她的功绩和政见的猜忌,不施援手,终为英国当局(宗教)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女巫罪判处她火刑。几世纪后为罗马教皇昭雪,并得封圣。

[编辑]

参看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圣女贞德

圣人

法国历史

百年战争

[编辑]

参考书目

马克吐温 - 巾帼英雄圣女贞德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8%81%96%E5%A5%B3%E8%B2%9E%E5%BE%B7"

页面分类: 天主教人士 | 基督教圣人 | 法国历史 | 法国军事家 | 1412年出生 | 1431年逝世

马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大卫 “马拉”是关于人物或族群的未完成小作品。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让·保尔·马拉

放大

让·保尔·马拉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放大

雅克·路易·大卫的名画:马拉之死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1743年5月24日 - 1793年7月13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和政治家。

马拉原来是医生,1774年发表《奴隶制枷锁》抨击英国的君主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投身进取。创办《人民之友》报,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

1792年成为巴黎公社的***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1793年5月参与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7月13日被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科黛暗杀。

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 “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9%AC%E6%8B%89"

弗里德里希·席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关于“席勒”一词的其他解释,请见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录

[隐藏]

1 早年经历与创作

3 作品

o 31 戏剧

o

o 33 译作

o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经历与创作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时德国青年的心理。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席勒摒弃了创作《强盗》时惯用的长篇大论,而是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讽刺。来自市民阶层的人物路易丝与宰相的对话:“我可以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买卖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递交一份申请,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对待无礼的客人,我就会把他撵出大门!”直接质问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乌托邦色彩。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编辑]

与歌德的合作和后期创作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放大

位于魏玛的歌德与席勒雕塑

1787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从1787年到1796年,席勒几乎没有进行文学创作,而是专事历史和美学的研究,并沉醉于康德哲学之中。法国大革命时期,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1795年),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他主张只有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够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扬的开明君主思想的延续。尽管如此,席勒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德国统一和德国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结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这一时期席勒的著名剧作包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9年)、《玛丽亚·斯图亚特》(1801年)、《奥尔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尔》(1803)等等。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总体来说,席勒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编辑]

作品

[编辑]

戏剧

《强盗》 (1781年)

《阴谋与爱情》 (1784年)

《唐·卡洛斯》 (1787年)

《华伦斯坦三部曲》 (1800年)

《奥尔良的姑娘》(1801年)

《玛丽亚·斯图亚特》 (1801年)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威廉·退尔》 (1804年)

《德梅特里乌斯》 (未完成)

[编辑]

史学

《尼德兰的反叛》

《三十年战争史》

《蛮族入侵、十字军东征和中世纪》

[编辑]

译作

欧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亚在奥利斯》

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

[编辑]

诗歌

《欢乐颂》,(1785年)

《艺术家》

《铃声》

《哥伦布》

《希望》

《全副武装的神马》

《手套》

[编辑]

参见

德语作家列表

狂飙突进运动

启蒙文学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文章:

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 - 古登堡计划

席勒大事年表

2005“席勒年”

美国俄亥俄的席勒纪念碑

席勒公园

关于席勒的多媒体资料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8%AD%E5%8B%92"

页面分类: 1759年出生 | 1805年逝世 | 德国作家 | 诗人 | 德国人

Category: 人物小作品

奥托·冯·俾斯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俾斯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奥托·冯·俾斯麦

次序: 首任 德意志帝国总理

在职期间: 1871年–1890年

继任者: 卡普里维伯爵

出生日期: 1815年 4月1日

死亡日期: 1898年 4月30日

职业: 政治家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它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但最后由于与威廉二世不和最终下台。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

目录

[隐藏]

1 少年时期

2 政治生涯

o

o 22 外交官生涯

o 23 首相生涯

3 统一战争

o 31 德丹战争

o 32 普奥战争

o 33 普法战争

4 后期政治生涯

o 41 国内问题

o 42 国外问题

5 退出政坛

6 参看条目

7 参考书目

[编辑]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放大

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亲是一位退休贵族,所以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背景大为不同,自少生活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著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怠到灰心,反而刻苦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著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得著。虽然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著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编辑]

政治生涯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放大

中年时代的俾斯麦

[编辑]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后来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编辑]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即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新。

在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在该年9月普王再与议会因扩军问题起冲突,逼于无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

[编辑]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编辑]

统一战争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放大

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麦、罗恩、毛奇

[编辑]

德丹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德丹战争这条条目。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的两个省,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他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两省的权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荷尔斯坦两个省份。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什列斯威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坦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坦不但面积细少,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编辑]

普奥战争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奥战争这条条目。

在德丹战争后,俾斯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将两省划入德意志邦联,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著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编辑]

普法战争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放大

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的情形

如欲获得更详细的资讯,请参看普法战争这条条目。

因为但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色当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至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宫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及50亿法郎赔款。

[编辑]

后期政治生涯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放大

俾斯麦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国总理时所照

虽然德国统一了,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

[编辑]

国内问题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编辑]

国外问题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令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因此他并不像其他列强般,大力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但于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所以退出,俾斯麦随即与奥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提法诺条约》,但这损害了英,法等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结果在1878年,于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重奥国,在表面上仍显得中立,但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帝同盟。

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编辑]

退出政坛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放大

八十寿辰时的俾斯麦 (1895年 4月1日)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结果其长子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更执政了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斗争中,俾斯麦明白到免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最后在1898年7月30日,这位名震天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悄悄离世,享年83岁。

[编辑]

参看条目

俾斯麦级战舰

德意志帝国

德国历史

[编辑]

参考书目

维基共享资源图标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奥托·冯·俾斯麦

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王子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1873 继任:

罗恩

前任:

— 德意志帝国总理

1871–1890 继任:

卡普里维伯爵

前任:

罗恩 普鲁士王国首相

1873–1890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5%A5%E6%89%98%C2%B7%E5%86%AF%C2%B7%E4%BF%BE%E6%96%AF%E9%BA%A6"

页面分类: 德国政治家 | 1815年出生 | 1898年逝世

诺顿一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诺顿一世陛下”

约书亚·亚伯拉罕·诺顿 (Joshua Abraham Norton)(1811年1月17日-1880年1月8日),又称“诺顿一世陛下”,美国旧金山荣誉市民,1859年自封为“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摄政王”。尽管他无职无权,也只有一些拿他开心的人承认他的“权威”,但是他还是在旧金山受到了优待,他发行的“货币”在他常光顾的店铺被接受。他曾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信,而且在其逝世时,当地媒体和民众对他尊称“皇帝陛下”。

虽然他一般被认为精神不正常,甚至疯狂,但在19世纪中期,旧金山的居民们很以他的存在、他的幽默、和他的行为为乐。他最声名远播的行为是下令用武力解散美国国会,并且屡次下旨要求修造横跨旧金山湾的大桥。据说马克·吐温的其中一本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中的国王角色是以诺顿一世为原型的。甚至有一些新宗教团体视他为圣人。

目录

[隐藏]

1 早期的生活

2 自封皇帝

3 旨令

4 “皇帝”的生活

5 驾崩

6 最近发展

8 诺顿一世对公众的影响

o 81 食物

o 82 网络

o

o 84 音乐

o 85 宗教

o 86 软件

o 87 电视

9 参考

10 外部链接

[编辑]

早期的生活

诺顿一世在英国出生,但日期和出生地纪录有多个版本。旧金山纪事报的诺顿一世讣文中表示:“根据最可靠的资讯来源”,即援引他棺材上的银盘刻印,认为他是“年约65岁。”所以推出1814年为他的出生年。其他非主要来源则指他于1819年2月14日在伦敦出生。

根据1820年移民纪录表明,他两岁时他的父母由英国移居到南非。南洲家谱学会表示他的父亲是约翰·诺顿(卒于1848年8月) ,而他的母亲是萨拉·诺丹。萨拉是亚伯拉罕·诺丹的女儿,也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客商本杰明·诺丹的甥女。本杰明曾经常起诉家庭成员,这让人觉得他不太正常。这说法和罗拔·高云(1923年)声称“那个皇帝诺顿一世拥有希伯来(犹太)血统。”相吻合。

1849年,诺顿从他父亲接受了四万美元(可能他继承父亲的遗产)后,从南非移居了到旧金山。据罗拔·高云在1923年所说,在1853年以前,诺顿的财富积累了到二十五万美元。他最初的商业成功来自于房地产投资。后来,由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禁止出口大米,米价在旧金山由每磅4美元狂飙到每磅36美元(即一公斤9美元升到一公斤79美元)。他听说有一艘从秘鲁来的船上载有20万磅(100吨)米后就把它全部买下,希望哄抬米市。不幸的是,之后一船接着一船的大米自秘鲁运抵旧金山,米价大幅回落。结果他

1780年奥匈大奶妈银币属于欧洲银币,奥匈帝国是1867年才成立的,1806年之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印在这枚银币上的“大奶妈”头衔是“(正面)蒙神之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罗马女皇,匈牙利与波西米亚女王;(背面)奥地利、勃艮第女大公,蒂罗尔女侯爵”。奥匈帝国大奶妈(俗称)银币, 特雷西亚女王头像,1泰勒银币,重量282克

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ia(1717—1780),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希米亚女王(1740—1780)。

帝的怜悯使我得以坚强,使我能够在他为我安排的布满荆棘、痛苦和泪水的道路上徘徊前进;就算打到最后,我宁可脱光,也绝不让出西里西亚!—玛丽娅·特蕾莎

一生的头衔:

奥地利女大公(Erzherzogin von sterreich);

神圣罗马帝国皇后(Kaiserin des Heiligen Rmischen Reiches Deutscher Nation);

波希米亚女王(Knigin von Bhmen);

匈牙利女王(Knigin von Ungarn);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女王(Knigin von Kroatien und Slawonien);

帕玛尔女公爵(Herzogin von Parma);

米兰女公爵(Herzogin von Mailand);

皮亚琴查女公爵(Herzogin von Piacenza);

瓜斯塔拉女公爵(Herzogin von Guastalla);

卢森堡女公爵(Herzogin von Luxemburg);

托斯卡纳大公妃(Erzherzogin des Toskana);

洛林公爵夫人(Herzogin des Lot

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币?值多少钱?

1780年奥匈大奶妈银币属于欧洲银币,奥匈帝国是1867年才成立的,1806年之前是“神圣罗马帝国”,印在这枚银币上的“大奶妈”头衔是“(正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