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家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王羲之家的家谱,第1张

王姓始于周朝共和年间(约前841—前828年),周平王即位后,封太子晋为太原郡晋阳王,父爵子袭。到第三代时以王为姓,名王道行,此为王氏始祖。王氏宗族,兴盛与晋代,衰败于明代。自周至明在朝为官者170余人,其中晋代就有66人。

著名者有官至西晋太保,名列二十四孝的王祥;东晋重臣、南迁士族首领,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为书法家。

1、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

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

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2、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将领、权臣。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其叛乱不久便被晋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尸。

3、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5、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扩展资料:

王羲之族谱发现地

1991年,两当县志办公室在征集名人族谱时,退休干部罗建堂先生提供的线索,在本县太阳乡火神庙村村民王文信处发现《王羲之族谱》,一套共十四册,其中总谱一册,分谱十三册。

该族谱是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两当,接谱人为王福明,王文信为王福明的六世孙。据推测,王福明鼓励可能在湖北通山,因事居留两当。

《王羲之族谱》除了记载王氏源流系世外,对明末王氏各宗族分布地区也做了详细记载,是研究王羲之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现存于两当文化馆。

—王祥(魏晋时期大臣)

—王敦(东晋将领、权臣)

—王导(东晋政治家、书法家)

—王献之

—《王羲之族谱》

司马懿一生有四位夫人,分别是正室张春华,三位妾,伏夫人、张夫人、柏夫人。俗话说:母以子贵,张春华生下司马师和司马昭,皆是人中龙凤。伏夫人生下司马骏也是少年英才。张夫人生下司马肜,是个庸才。而柏夫人最年轻,以姿色取胜,无需靠儿子。按照正常情况,张夫人应该最不受待见,那么为什么司马懿晚年却讨厌张春华呢?

说到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那可实在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奇女子。她的见识、胆略都表现得非常像一个司马家族的人——厚黑、阴险。有一次司马懿在装中风以逃避曹操的征辟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因为下暴雨起床收正在外面晾晒的书,结果被一个婢女看见了。张春华为了防止事情泄露,亲手杀掉了这个婢女。这样的心肠,可能男的也没几个比得上。

至于为什么司马懿老年厌恶妻子,其实五个字就解释的清楚了——“柏夫人有宠”。因为张皇后年老色衰,司马懿宠幸了新欢,因此,对于这个女人,司马懿自然就没那么多好感了。司马懿晚年的时间权利基本上达到了巅峰,在魏国可算的上一手遮天,但是他的妻子那时间已经人老珠黄,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加上当时又有了新欢柏夫人,所以有这些说法就更可以理解了。但是里面应该也有一些抹黑他个人的成分,试想一个如此有能耐,计谋的人,更不会犯如此幼稚的错误。

柏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司马伦,就是这个司马伦在八王之乱中葬送了西晋的统治。司马懿虽然生了司马师司马昭这样优优的儿子,可是也生了司马伦这样的败家子。司马懿一生用尽阴谋诡计,呕心沥血谋夺的江山,不过三代被不肖子孙败了个精光。魏蜀吴三国虽然由司马懿家统一,但统一后并没有把天下人和自己家族带进一个光明昌盛幸福的境界,而是带进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悲惨黑暗之中,自己的子孙后代在乱世之中被屠戮殆尽。

对比之下,司马懿就不如他的弟弟司马孚聪明,晋朝篡魏以后,司马孚拉着魏元帝曹奂的手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纯臣”,与司马懿家保持距离,司马炎赏赐给他的东西一概不要,死后也是穿着魏国的朝服安葬。正是如此,司马懿的后代被人杀完,而司马孚的后人却保留了下来,到了宋朝,还出生了司马光这样的历史名人。司马光就是司马孚的后人。

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司马懿的成就中离不开其妻的参与,而且多数是起司马懿行动的决策人物。晚年司马懿对一生争斗厌倦,想过宁静生活,其妻仍是恬噪人物,争斗心不死。让司马懿彻底厌烦,为消停耳根子,静心养生长寿,不与其同居,见面。而且其貌也不美。家族之势已大,子孙都已成人,而且一生争斗也必对心理有负面影响,到老年想彻底抛开,有她有一生记忆。

高平陵之变作为曹魏政权终结的一个事件,参与者除了司马懿、司马昭等,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基本上就已经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距离皇位也不过就是一步之遥,因此司马懿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篡权夺位的人。然而司马孚参与了这次行动,但是却始终还是以曹魏忠臣自居,这究竟是为什么?司马孚究竟算不算忠于曹魏,既然忠于曹魏又为何要参与行动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司马孚简介

司马懿在成功瞒过曹操,熬死曹丕和曹睿父子后,终于等到了与自己一起被曹睿托孤的蠢蛋曹爽和年幼的皇帝曹芳。

装疯卖傻、口吐白沫的司马懿,让曹爽误以为司马懿就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行将就木的植物人,司马懿却趁着曹爽带兵出城与皇帝曹芳到高平陵祭奠曹睿之时,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控制了城内局势,发动高平陵政变,借着清君侧的理由,把权倾朝野,犯了众怒的权臣曹爽等一网打尽!夷了曹爽及其亲信的三族。从此司马家族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家族参与了此次政变。包括他在内。

在路人皆知的司马昭暗示贾充等人弑杀了皇帝曹髦的时候,大家都不知所措之时,是他站出来,当朝怒骂侄子司马昭欺君罔上,要求严惩肇事凶手。

他终其一生,都自称魏臣。93岁才无疾而终。

他一生辅佐过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等六任君王,是见证东汉末年、三国和西晋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即使最后司马炎篡位立晋,他仍然以魏臣自居。

他是谁?他就是司马防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叔叔,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2、司马孚的经历

司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

司马孚博涉经史,好学谦恭,连大才子曹植都佩服。当时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辅佐曹操。曹植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刚开始并不接受意见,后来终于醒悟,曹植为此还专门向司马孚道歉。后来曹丕做了世子,司马孚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辅佐曹睿期间,也深受曹睿重视。

司马孚不仅有经济头脑,而且军事上也颇有建树。司马孚管理财政期间,解决了关中缺粮的痛点。他建议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被采纳后,关中物资开始充实,应付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绰绰有余。

军事方面,他建议在关中预先准备好几万步骑兵的机动部队,采用两班倒的轮休制度。这样一旦战乱起,就可以直接参与作战。省的再从中央调集兵马,劳命伤财不说,还耽误时日。这两项措施,很好的解决了关中地区兵员和粮草的问题。

公元255年,蜀国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司马孚统领诸军,镇守关中。司马孚派邓艾和陈泰出兵进击姜维,姜维撤退。司马孚此战有功,回京后拜为太傅。

对东吴,司马孚也颇有战功。(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加之瘟疫流行,于是望风而退。

此战,也从侧面反应了司马孚也颇有军事才能。难怪曹睿这样评价司马孚: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曹睿认为司马孚是跟司马懿一样的文武兼备之人。曹睿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3、司马孚为何忠于曹魏

司马孚对曹魏忠心不二,敢于怒斥司马昭和司马炎。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专权,派宫人讨伐司马昭。这还不是以卵击石吗?估计曹髦也不愿意被司马昭骑在脖子上天天拉屎撒尿的受欺辱,就是死了也算是为了皇家的颜面,做殊死一搏!司马昭于是派人诛杀了皇帝曹髦。

就在大家忙作一团,都不知所措之时,司马孚一路小跑来到朝堂,把死去曹髦之首放在自己大腿上,痛哭流涕,一边自责说皇帝的死跟他有关,一边痛斥司马昭欺君罔上,义愤填膺的要求严惩肇事凶手!司马昭找成济做替罪羊,诛杀了成济三族,这事才算过去。

司马孚一辈子以魏臣自居,曹奂被废时,他拉着废帝曹奂的手说,自己一辈子都是魏臣,绝不背叛!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看到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后,就逐渐淡出政坛。而司马氏后期的几次废立皇帝活动,他都没有参与谋划。

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孚不仅不愿受封,而且还面露愁容!

司马孚临终有遗训,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就是说,我司马孚从一而终,生是曹魏的人,死是曹魏的鬼。下葬一定要简单,不能铺张浪费!

4、总结

司马孚夹在家、国之间倍受煎熬。

从曹操开始,历任曹家君王都对司马家族恩遇有加,特别是曹丕和曹睿,临死前都托孤司马懿。整个司马家族都很被重用。从这一点上说司马孚打内心是想一辈子报效曹魏政权的。

但是,司马懿和他的子孙们自从诛杀曹爽,掌握朝中大权后,开始有了篡位谋逆之心。司马孚作为司马家族的一部分,帮吧,跟他内心相违背;不帮吧,同为司马家族,又无法脱身。所以,司马孚最后也只能不参与司马氏的废立皇帝的谋划,同时尽量给曹魏后人争取到优待。

司马孚临死还以魏臣自居,这也多少给司马懿等人的谋逆篡位的黑暗一面,增加些许白色的亮光。同时,也为司马家族多少争取了一点点的历史同情分。

司马孚历经东汉末年、三国和晋朝,活了整整93岁,居然比司马懿还多活20岁,司马孚就凭这一点就让人佩服!更何况司马孚还从一而终,始终以魏臣自居。这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在后世诸多痛骂司马氏之时,大家对这位清流司马孚更多的是由衷的赞叹!

大家觉得司马孚是真心想做魏臣呢,还是晋朝的安平王?

司马懿的师父是

1、司马懿没有师父,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

2、我们不能单凭司马懿的才能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直接得出可能是他师父的胡昭才能就一定高于诸葛亮。

3、原来他的老师正是三国著名隐士胡昭,他比司马懿大18岁,他们也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当初曹操掌权后,多次邀请胡昭出山,胡昭表示对诚心归隐,曹操最后也不好勉强他。

司马懿家谱

司马_,字元异,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汉大臣。司马懿的爷爷。司马防,司马防(149年—219年),字建公,东汉洛阳令、京兆尹。司马懿的父亲。

西晋王朝司马一族的家谱树状图:第一代: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迁序家谱,自司马错而下,总能还出几个名字;而皇室的家谱,司马_上面光秃秃,下面也是光秃秃,到了八世后才突然冒出了个司马钧,这个连司马彪都没有提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如何不言而喻。

司马师有个儿子,叫司马攸,司马攸有个儿子叫司马_。老二司马昭的儿子叫司马炎,司马炎的儿子就是晋惠帝了。

司马懿和司马迁、司马迁和司马光没有血缘关系。司马光远祖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兄弟。

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儿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山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代号鸢傅融是历史人物吗

傅融是代号鸢中的人物。代号鸢中有五大男主,刘辩、袁基、傅融,还有两位猜测是孙策和左慈。这五个男主和玩家是有很明确的恋爱线的,可以通过肝好感度解锁爱恋剧情。就已有剧情来看,这五位都是男德代表,玩家可以放心体验。

代号鸢傅融并不是里八华家主,他是《刺客伍六七》中的一个角色,是一名刺客组织的成员。虽然他在剧中有着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但并不拥有里八华家族的家主地位。里八华家族是剧中的一个大家族,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

是。代号鸢傅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身处文曲尉的官职,是绣衣楼的一名副官,是属于广陵王最得力的下属。代号:为了简便或保密而用来代表的符号,常用于人称、事物或通讯事业中。

司马,最早是官职名称,跟军事有关,就是管理战马的官。由于战马在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司马这个职位极其重要。后来,司马成为了军事方面的主要官职。随着秦灭六国,“姓”和“氏”在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合流,有的人以故国为姓,有的人以桑梓为姓,有的人以官职为姓,有的人则以氏为姓。。姓氏文化就演变了今天的样子。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 >

那么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这三位杰出的司马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西汉、一个东汉、一个北宋,一个陕西人、一个河南人、一个山西人。虽然时间和空间隔的很远,但毕竟是一个家族,堂号一样皆为太史堂。汉朝司马迁和司马懿仲达都封太史公,司马迁写成《史记》,后有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司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称“太史堂”。

根据司马迁自述,他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颛顼时的重黎,重黎的后代分散到了卫国、赵国、秦国。在秦国出名的有灭蜀名将司马错。还有一位司马家的司马靳跟随白起参加长平之战,后来又与之一起被赐死。

相对于和司马迁的关系,司马懿和司马光还是有一些亲缘关系的。司马光的祖上为安平献王司马孚,而司马孚的哥哥就是司马懿,但是繁衍了近千年,亲缘关系已经很远了。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司马懿与曹操后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很多人从《三国演义》中都有所了解。司马懿父子通过极致的权谋手段,从曹操后人手中夺到大权,因此而背上了谋权篡位的骂名,甚至连司马懿的亲弟弟都不愿支持兄长的这种做法,这个人就是司马孚。后来司马孚虽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安平王,却至死都以魏国大臣定位自己。司马孚虽然始终都对曹魏表现自己的忠心,却也曾在高平陵事变中帮司马懿夺权。这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忠于曹魏政权,另一方面却又帮助司马懿谋取曹魏大权。那么,司马孚为何不愿背叛曹魏呢? 家世背景: 司马孚在家中排行老三,是一个性格温和且谦逊的人,很有才识,与其另外七位兄弟被称为「 ”司马八达”。据说,他自幼就喜欢读书,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向往和积累,才使他成长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为他在曹魏作官奠定了基础。说起来,司马孚与曹魏政权的缘分确实不浅,他跟着自己的哥哥到魏国寻求仕途上的出路,后来作了曹植身边的官员,专门辅助曹植。曹植虽说有才,却不懂得收敛,所以司马孚就常劝他低调一些。可曹植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甚至还训斥过他,后来曹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曾向司马孚道了歉。可见当时司马孚在曹植府上,还是有些分量的。 帮兄长政变: 司马孚也曾辅助过太子曹丕,在这期间他的官职得到多次提升。司马孚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如司马懿,但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曾在备战蜀国的问题上,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所以对魏国来说他也是一个有功之臣。司马孚和哥哥司马懿很受曹家器重,很多权力都被他们把控,这也是司马懿后来能夺权的根基所在。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外出之机,发动了「 ”高平陵政变”,打算夺取曹爽手中的大权。当时,司马孚正同侄子司马师屯兵于司马门,控制了京师的局势,为政变成功做出了贡献。因此,事成之后,司马懿论功行赏,以曹魏皇帝名义加封司马孚为长社县侯,后来又晋封为司空、太尉等职。 向曹魏皇帝表忠心: 司马懿拿到全部的大权后,司马孚便开始逐渐隐退,不太愿意再为司马懿出力。虽说他参与了高平陵政变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对曹魏政权也一直保持着忠心。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对司马昭专权越来越不满,开始谋划武力对付司马昭的行动,他带领宫中的一些人准备袭击司马昭。可惜,他哪里是司马昭的对手,他带领的队伍刚到宫门外就被司马昭的人包围了,曹髦也被乱军杀死。当时,情况很惨,堂堂曹魏皇帝被杀死,竟无人敢靠前为其收尸。司马孚听说皇帝被杀后,急忙感到宫门口,他抱着曹髦的尸首放声大哭,口中还嚷嚷着「 ”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后来,在司马孚做工作的情况下,曹髦才没有按庶民之礼安葬,而改为王礼安葬。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逼曹奂禅位后,司马孚曾为曹奂送行,并流着泪对曹奂说:「 ”臣至死,亦魏之臣”。司马孚除了在高平陵事变中曾帮助司马懿夺权外,基本没再参与过司马氏几次废立曹魏皇帝的行动。到司马炎当上晋武帝后,虽多次封赏司马孚,并授予至高的荣宠,但司马孚却并未乐于接受,而是以「 ”忧色之面”待之。司马炎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叔祖也不敢做过多要求。 为自己盖棺定论: 事实上司马孚这种表现与其早年接受的思想风潮有关,魏晋时期流行「 ”不叛旧主的情况下,不服务于新主”的思潮。想来他应该是深深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所以才一直坚持对曹魏政权的忠心。司马孚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优势,就是特别长寿,直到泰始八年(272年),才去世,享年93岁。他一生经历7位皇帝,历经「 ”汉到魏再到晋”三朝的轮替,可谓「 ”多事高寿”之人。他在临终前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定论,他说:「 ”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由这句遗言,可见司马孚一生信奉的是折衷不偏激的思想,这可能才是他始终以魏臣自居的原因吧?虽然也有人认为司马孚所谓的忠心,只是为了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不但管怎么说,他的做法也是难得的。

参考资料:

《三国志》《晋书》

王羲之家的家谱

王姓始于周朝共和年间(约前841—前828年),周平王即位后,封太子晋为太原郡晋阳王,父爵子袭。到第三代时以王为姓,名王道行,此为王氏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