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为什么会有子嗣后人?-趣历史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为什么会有子嗣后人?-趣历史网,第1张

说到郑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宫成为一名太监,按理是不可能有后人的,但根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截止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仅仅南京就有300余郑和后人,全国约有千余郑和后人。这就不免令人奇怪,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净身的具体时间均不详,但普遍认为与明平定云南之战有关。

  1381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平定云南,俘虏了大约10岁的郑和(本姓马,回族)。1382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被明军俘虏应该是马哈只死后的事。二年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随后入宫服役,成为一名太监,时年约13岁。

  1385年之后,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据说1399年在北京附近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立下大功,于是被朱棣赐予“郑”姓。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郑和受到重用,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郑和的人生巅峰,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赢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从郑和经历来看可知,最迟13岁时净身,几乎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那么郑和后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揭开秘密!

  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一本《郑和家谱·首序》,残存一千一百多字,记载了郑氏祖先的源流和郑和业绩。在《首序》后面,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更重要的是,家谱中提到:郑和哥哥名叫马文铭,育有二子,其中长子马恩来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

  出于“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功成名就的郑和在晚年时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来,为其传递香火,于是马恩来改为郑恩来,成了郑和法理上的儿子。此后,郑恩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郑和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

  除了马恩来之外,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跟随郑和。因此这些后代都被视为郑和的后裔。

  单从郑和法理上的儿子郑恩来一系来说,后世分化为“三支四地”。

  郑恩来长子郑万显,一直居住在云南,最终分化为“二支三地”,即云南一支和泰国清迈一支。云南郑和后人主要散落两地,在云南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出土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记载了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说明云南一支后来移居到了玉溪;第二地是郑和的昆阳祖地。泰国清迈的一支,是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逃亡泰国,最后在泰国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郑恩来次子郑庭显,成了南京这一支祖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南京这一支如今有500多人,现存300余人,其余或死或移居外地。另外,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

  孤证不立,明清诸多史料证实《郑和家谱》的“过继说”成立,只是姓名上出现不同。

  明朝文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记载,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即郑钧是郑和的继承人。康熙《江宁县志》记载郑和的继嗣者为其兄长之子郑义(即郑钧),2014年出土于南京的“咸阳世家”碑记载郑和之养子为郑义,印证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记载。

  从考证严谨性来说,《郑和家谱》不如明清史料可靠,但这些史料都指向一点,即郑和过继了本族侄子,这才是郑和后人的来源。

  笔者认为,郑和除了过继了大哥马文铭长子,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但这两个亲侄子又史书无名,其中一个会不会就是“郑钧”郑和“小名叫三宝”,说明郑和上面应该还有二个哥哥,这两个亲侄子会不会是二哥家的孩子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无论是马恩来还是郑钧,过继给了郑和,法理上就是郑和正牌儿子,经过数百年繁衍,所以如今才会出现千余郑和后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刘病已就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由此合法登基成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即位之后,根本没办法给祖父戾太子刘据翻案;还有大奸臣秦桧,本身无子,过继了秦桧妻兄王唤之子,所以秦桧才有一子秦熺,如今所谓秦桧后人,其实与秦桧没有血缘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宫成为一名太监,按理是不可能有后人的,但根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截止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仅仅南京就有300余郑和后人,全国约有千余郑和后人。这就不免令人奇怪,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净身的具体时间均不详,但普遍认为与明平定云南之战有关。

1381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平定云南,俘虏了大约10岁的郑和(本姓马,回族)。1382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被明军俘虏应该是马哈只死后的事。二年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随后入宫服役,成为一名太监,时年约13岁。

1385年之后,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据说1399年在北京附近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立下大功,于是被朱棣赐予“郑”姓。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郑和受到重用,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郑和的人生巅峰,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赢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从郑和经历来看可知,最迟13岁时净身,几乎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那么郑和后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揭开秘密!

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一本《郑和家谱·首序》,残存一千一百多字,记载了郑氏祖先的源流和郑和业绩。在《首序》后面,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更重要的是,家谱中提到:郑和哥哥名叫马文铭,育有二子,其中长子马恩来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

出于“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功成名就的郑和在晚年时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来,为其传递香火,于是马恩来改为郑恩来,成了郑和法理上的儿子。此后,郑恩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郑和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

除了马恩来之外,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跟随郑和。因此这些后代都被视为郑和的后裔。(下图: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十九代孙郑自海)

单从郑和法理上的儿子郑恩来一系来说,后世分化为“三支四地”。

郑恩来长子郑万显,一直居住在云南,最终分化为“二支三地”,即云南一支和泰国清迈一支。云南郑和后人主要散落两地,在云南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出土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记载了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说明云南一支后来移居到了玉溪;第二地是郑和的昆阳祖地。泰国清迈的一支,是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逃亡泰国,最后在泰国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郑恩来次子郑庭显,成了南京这一支祖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南京这一支如今有500多人,现存300余人,其余或死或移居外地。另外,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

孤证不立,明清诸多史料证实《郑和家谱》的“过继说”成立,只是姓名上出现不同。

明朝文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记载,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即郑钧是郑和的继承人。康熙《江宁县志》记载郑和的继嗣者为其兄长之子郑义(即郑钧),2014年出土于南京的“咸阳世家”碑记载郑和之养子为郑义,印证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记载。

从考证严谨性来说,《郑和家谱》不如明清史料可靠,但这些史料都指向一点,即郑和过继了本族侄子,这才是郑和后人的来源。

疑似郑和画像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无论是马恩来还是郑钧,过继给了郑和,法理上就是郑和正牌儿子,经过数百年繁衍,所以如今才会出现千余郑和后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刘病已就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由此合法登基成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继位之后,根本没办法给祖父戾太子刘据翻案;还有大奸臣秦桧,本身无子,过继了秦桧妻兄王唤之子,所以秦桧才有一子秦熺,如今所谓秦桧后人,其实与秦桧没有血缘关系。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宫成为一名太监,按理是不可能有后人的,但根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截止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仅仅南京就有300余郑和后人,全国约有千余郑和后人。这就不免令人奇怪,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净身的具体时间均不详,但普遍认为与明平定云南之战有关。

1381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平定云南,俘虏了大约10岁的郑和(本姓马,回族)。1382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被明军俘虏应该是马哈只死后的事。二年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随后入宫服役,成为一名太监,时年约13岁。

1385年之后,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据说1399年在北京附近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立下大功,于是被朱棣赐予“郑”姓。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郑和受到重用,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郑和的人生巅峰,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赢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从郑和经历来看可知,最迟13岁时净身,几乎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那么郑和后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揭开秘密!

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一本《郑和家谱·首序》,残存一千一百多字,记载了郑氏祖先的源流和郑和业绩。在《首序》后面,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

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更重要的是,家谱中提到:郑和哥哥名叫马文铭,育有二子,其中长子马恩来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

出于“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功成名就的郑和在晚年时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来,为其传递香火,于是马恩来改为郑恩来,成了郑和法理上的儿子。此后,郑恩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郑和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

除了马恩来之外,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跟随郑和。因此这些后代都被视为郑和的后裔。(下图: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十九代孙郑自海)

单从郑和法理上的儿子郑恩来一系来说,后世分化为“三支四地”。

郑恩来长子郑万显,一直居住在云南,最终分化为“二支三地”,即云南一支和泰国清迈一支。云南郑和后人主要散落两地,在云南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出土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记载了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说明云南一支后来移居到了玉溪;第二地是郑和的昆阳祖地。泰国清迈的一支,是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逃亡泰国,最后在泰国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郑恩来次子郑庭显,成了南京这一支祖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南京这一支如今有500多人,现存300余人,其余或死或移居外地。另外,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

孤证不立,明清诸多史料证实《郑和家谱》的“过继说”成立,只是姓名上出现不同。

明朝文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记载,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即郑钧是郑和的继承人。康熙《江宁县志》记载郑和的继嗣者为其兄长之子郑义(即郑钧),2014年出土于南京的“咸阳世家”碑记载郑和之养子为郑义,印证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记载。

从考证严谨性来说,《郑和家谱》不如明清史料可靠,但这些史料都指向一点,即郑和过继了本族侄子,这才是郑和后人的来源。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无论是马恩来还是郑钧,过继给了郑和,法理上就是郑和正牌儿子,经过数百年繁衍,所以如今才会出现千余郑和后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刘病已就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由此合法登基成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即位之后,根本没办法给祖父戾太子刘据翻案;还有大奸臣秦桧,本身无子,过继了秦桧妻兄王唤之子,所以秦桧才有一子秦熺,如今所谓秦桧后人,其实与秦桧没有血缘关系。

李氏朝鲜是元末明初由王氏高丽权臣李成桂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废王氏高丽自立后采取了“事大”的战略,向明王朝称臣并将拟定好的几个国号提请明太祖朱元璋定夺。最终,朱元璋一锤定音,朝鲜成了李成桂所建新政权的国号,史称“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国姓李氏的源头

对于李氏朝鲜宗室的姓氏,韩国、朝鲜方面是有明确文字记录的,李氏朝鲜国姓为全州李氏。有文字可考的全州李氏先祖是新罗王朝的司空李翰,更早的祖先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了。据部分历史学者推测,全州李氏更早的先祖可能是所谓“新罗六姓”中阏川杨山村始祖李谒平的后人。新罗王朝与唐王朝差不多属于同一个时期,其北部的高句丽曾经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发生过不愉快,后来百济、高句丽被新罗所灭。换言之,至少从唐王朝开始,全州李氏就不属于唐王朝宗室的分支,他是新罗“土著”!

唐王朝国姓李氏的源头

唐王朝的国姓李氏的源头也是相当明确的,史称“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自秦汉时期起就是陇西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秦名将李信、汉“飞将军”李广都是出自陇西李氏。其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的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魏晋时期,陇西李氏趁乱崛起,西凉王李暠建立了陇西李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西凉政权。

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成为了北朝数一数二的豪门世家,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在北周时期,陇西李氏曾一度随波逐流、鲜卑化,被赐姓“大野氏”。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南北朝时期,李氏世家就已经不止陇西李氏一家,还有赵郡李氏。换言之,就算姓李,也未见得就是陇西李氏。这还不包括非豪门世家的李姓以及唐王朝被赐国姓的臣工,如李勣等。所以,姓李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回事,更不要说是远在朝鲜半岛的全州李氏了。

全州李氏是否与陇西李氏有联系

就目前存世的陇西李氏族谱、家谱及一些史料来看,陇西李氏的几大重要分支——所谓“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中没有一支是迁徙到朝鲜半岛的。韩国、朝鲜方面的史料也没有指向全州李氏来自中国的记载。因此,较大可能性是二者没有关系,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李氏。

但是,人们经常说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者遇到一起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同姓就是同一个祖先。其实不然,中国的姓,除了姒、子、姬、姜这些夏商周的古姓之外,战国、秦汉之后的很多姓其实都是以祖上的氏为姓。氏这个东西其实是相当“随意”的,可以以封地为氏、可以以官职为氏,甚至像比干的儿子,因为曾在长林山中避难,于是便成了林氏,后代索性姓了林……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古代交通又非常不便,不同地域的人取了相同的氏是极其有可能的,这些人的后世又以氏为姓,于是不同宗的同姓出现了。这还主要是贵族之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姓,后来索性随便取一个,那就更加什么姓都有了。因此,五百年前未必就是一家,很可能同姓者根本不是同一个祖先。

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很可能就是前面说到的这种情况。商纣王帝辛的胞兄箕子建立箕子朝鲜之后,给朝鲜半岛带去了商周的姓、氏,很可能全州李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或许是因为封地、或许是因为官职,又或许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李氏成为箕子朝鲜的一个姓氏并传承了下去。而这个李氏与中国的李氏无关,它就是朝鲜半岛的“土著”姓氏。

当然,自箕子朝鲜起,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不断,人员往来也相当频繁,会不会有个别中国的陇西李姓氏后裔迁居朝鲜并定居,这个真的很难说。再就是唐王朝的赐姓,他能给自己人赐国姓,难道就不能给臣服自己的外藩赐国姓吗?同样有这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的联系,但这种所谓联系只是偶然因素,连孤证都算不上。历史学讲究孤证不立,这连孤证都算不上,自然更不立了。

综上所述,李氏朝鲜的国姓李与唐王朝的国姓李虽然都是李姓,但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五百年前是一家”都谈不上。它们很可能就是自己中国和朝鲜半岛独立发展出来的两个同字的不同姓氏。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或考古出土实物可以证实全州李氏源自陇西李氏或中国的其他李氏。当然,偶然因素是可能存在的,但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这连孤证都算不上,显然是不能作为理据的。

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为什么会有子嗣后人?-趣历史网

说到郑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