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王杰状元的书法,关于陆机那篇《文赋》的、
《陆柬之书文赋》,唐陆柬之书,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陆柬之,生卒年不详,约初唐太宗、高宗时人,为虞世南的外甥,苏州吴县人,曾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少时学书量从虞世南,后乃上溯魏晋而专攻王羲之,朱长文《墨池编》谓:“柬之以书专家,与欧、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於今骀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其行书虽出于虞世南,而风气过之,笔法飘纵,妍媚动人,大有“晚擅出蓝之誉”(见《书史会要》)。柬之所书《头陀贴》中载二十五字刻本。
我们看陆书《文赋》墨迹,亦如陆机《文赋》论文所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有逸气,逸笔,直追“二王。
《文赋》为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
《文赋》墨迹的章法和气韵,更多的是学习王羲之的。全书 144行,1658字 ,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虽三体并用,但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笔致圆润而少露锋芒,表现出平和简静的意境。笔法飘纵,无滞无碍,超逸神俊,深得晋人韵味,从中透露出深厚的《兰亭》根底。
元代书法家揭溪斯曾评论此帖说:“右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虽若隋僧智永,犹恨妩媚太多、齐整太过也。独于此卷为之三叹。”元赵孟頫评价更高,曰:“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赵孟頫《文赋》跋)。赵孟頫曾临学此帖,从中领悟晋人笔法和结体,受益非浅。孙承泽在给《文赋》墨迹所写的跋文上说:“赵文敏(孟頫)晚年书法全从此(指《文赋》)得力,人鲜见司谏(指陆柬之)书,遂不知文敏所自来耳” 。
此卷流传有绪,有赵孟頫、李倜、揭傒斯、危素、宋濂、孙承泽等人跋记。帖中“渊”、“世”等字均作缺笔,盖避唐代帝王名讳之故。帖后无余纸,名款己失,卷前引首有明代李东阳篆题“二陆文翰”,及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真迹清时入内府,后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素笺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陆机《文赋》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於已披,启夕秀於未振。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暑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始踯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袟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於锱铢,定去留於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於予怀,怵佗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缀下里於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於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浚发於巧心,或受欠於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於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於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於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刘墉的书法高。
1、王杰的籍贯是陕西的,又一想陕西还没有出过状元,然后大笔一挥,将第三名的王杰改为了第一名状元。
2、刘墉(1719一1804)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帖学集大成者。在乾隆之际,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享誉书坛,当时,人们称翁、梁、王、刘为书法“四大家”,其书法艺术成就,当推刘墉最高。
1、傅以渐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
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
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先后负责明史、太宗实录的纂修工作,太祖、太宗圣训和通鉴的总裁。
他体察民情,颇有政声,曾数次诏陈时务,请皇帝生养民力,与民休息。
傅除书生意气更难得兼有兵略,并任兵部尚书。
后因年迈不断上书告老还乡,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家中,享年五十七岁。
2、马世俊
马世俊(1609-1666),清代诗人,初号野臣,后号甸臣,江苏溧阳县人。
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状元,官翰林侍读。
马世俊精于书画,有“二右”之誉,即书如右军(王羲之)、画似右丞(王维)也。
其书工于楷,尤善各体书。
山水好作巨幛,不专师法,而自出杼轴,耸找夺目。
有《匡庵诗集》、《京江耆旧集、国(清)朝画徵续录、别裁诗传》等。
3、戴有祺
戴有祺,号珑严,清朝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不久戴有祺便告假回乡服丧。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降职为候补知县,他不肯赴任。
辞官离京,归乡隐居,再不复出。
辞官返乡后,筑室蒋泾桥(朱泾镇西),辟小园,取名“慵斋”,后因生活贫困,房屋出售他人。
晚年化名陈姓,居住在朱泾镇东部“三道旨”(解放后改名新农镇)。
著有《慵斋文集》、《寻乐斋诗集》等。
4、于敏中
于敏中(1714年—1780年1月14日),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
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
宣平知县于树范之子。
清朝重臣,出身簪缨世家。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
对同在军机处的和珅极度反感。
其书法风格近于董其昌,奉旨敕书《华严经》宝塔。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议开馆校书,初刘统勋反对,于敏中主力开馆。
四库全书馆开,于敏中为正总裁。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1780年1月14日)去世,时年66岁,追谥为文襄。
入祀贤良祠,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疑似牵涉到甘肃监粮冒赈之案被撤出贤良祠。
于敏中著有《浙程备览》《临清纪略》等。
5、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
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
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
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
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傅以渐
——马世俊
——戴有祺
和珅是乾隆时期和嘉庆初年权势最重的大臣,贪赃枉法,朝中小人攀附,忠贞之人远迹。而在这其中,有一人最后成功扳倒和珅,不是纪晓岚,不是刘罗锅,而是状元宰相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韩城人,也是清代陕西唯一的状元。
王杰的中状元颇具戏剧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考中进士,殿试时考卷排列在第三名。乾隆皇帝在阅卷,发现第一名为江苏常州人赵翼。而到此时为止,江苏已经出过29个状元。乾隆皇帝就问本朝可否出过陕西的状元,得知没有之后,就将第三名的王杰提为第一名。
此时恰逢兆惠经略新疆凯旋,天山南北纳入版图,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对于王杰中状元之事颇为得意,特赋试“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不过,赵翼对此极为不平,写诗以表达郁闷之情:“千秋自有无穷眼,岂用争名在一时”,说自己可以凭学术才能,日后获得千秋大名。事后,赵翼果然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王杰为人刚直不恶,清正廉明。在考中状元后,顺利担任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屡获升迁,先后任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兵、刑、工部侍郎,迁左都御史,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成为颙琰(后来的嘉庆帝)老师。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为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嘉庆五年,在和珅之后任内阁首辅大臣。嘉庆八年,已79岁高龄的王杰辞官还乡。
王杰中状元后,山东籍举士人很不服气,出对联:“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以表对王杰的轻蔑。不料王杰回对:“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不卑不亢。
王杰对和珅从不主动疏通,和珅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但由于王杰为人谨慎,正直清廉,和珅抓不住任何陷害王杰的把柄。据《清史稿》记载:“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嘉庆帝上台后,乾隆皇帝以太上皇掌握实权。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迅速将和珅逮捕入狱。由于其权势焰天,朝中竟无人敢于出任主审官。在这种情况下,年岁已高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杰挺身而出,主动担此重任。经过王杰的审判,最后没收其全部家产,和珅上吊自杀。
此后,王杰多次要求回家休养。嘉庆帝苦留不住,遂晋升他为太子太傅衔,恩准他以原职原俸回乡。王杰离京时,嘉庆帝特赠他拐杖一只,并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诗如下:
“屡蒙恩旨秉文衡,
艺苑群瞻桃李荣。
直道一身立廊庙,
清风两袖返韩城。”
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与其夫人均年过80,嘉庆帝特命陕西巡抚到其家祝贺生日,并赐御诗及其他许多珍物。随后,王杰到京谢恩,不久在京师府邸去世。
赵翼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虽然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仍然名垂千古。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一差点拿了第一名,却在错误的地方拿了第二名,赵一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早年,赵翼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五科皆不及格。乾隆二十一年,他有幸被调到军部工作,担任军机张静。令他意外的是,正是他的身份让他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受挫。乾隆二十六年,赵翼三十六岁。他在这次科恩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受到了表彰。本来状元是稳定的,但是乾隆皇帝任命状元的时候,就把状元的论文和王杰的论文对调了。结果,原本在寻花问柳的王杰中了头奖,而赵一却只是在寻花问柳。赵翼为什么会失去状元?其实这和当时的科举背景密切相关。
就在前年,乾隆二十五年的状元和状元分别被毕元和朱夺得。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两人都出生在军机张静,所以他们的进宫考试成功与阅卷的军机大臣的偏心有关。没过多久,朝廷的建议就被否决了,这让本来就饱受诟病的军部更加处于风口浪尖,很多军部大臣再也不敢出声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赵毅参加了科恩考试。当时皇帝任命的九个宫考考试读本中,有两个兵部尚书,刘统勋和刘伦,其中刘伦是赵翼的老乡,私交不错。据记载,赵翼为了避嫌,故意改变字体,让二刘认不出他的卷子,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然而“事与愿违”,最终赵毅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乾隆皇帝改变两人的排名有几个原因:一是赵翼军机的来历及其与次子刘的关系,使乾隆皇帝对赵翼的功绩产生怀疑。其次,为了平衡地区差距,清代科举考试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状元往往由江浙一代的文人获得。因此,乾隆皇帝试图平衡这种文化差距。在科恩的考试中,第一名赵毅是江苏人,第二名是浙江人,只有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况且前两位都是内阁大臣,所以乾隆皇帝通过人工调节稳定了国家局势。第三,出于政治考虑,乾隆时期陕西局势不稳。因此,如果陕西人王杰成为状元,将有助于朝廷拉拢地方精英。总而言之,赵翼失去状元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成为皇帝巩固统治基础的牺牲品。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论诗》五首其二云: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里,就来写一写这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大家的轶事。
在写其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人。
赵翼,生于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享寿88春秋。(《清史稿·赵翼传》云:“卒,年八十六。”)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三岁能识字;十二岁,一天成文七篇,人奇其才;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由举人中明通榜清代会试中,一种增加录取的榜额。雍正、乾隆间,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于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谓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后罢止。,用为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大学士傅恒尤重之;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复成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乾隆帝移为第三,授编修;后出为镇安(今广西德保县)知府;清廷用兵缅甸,命赴军赞画,多出良策;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爽文反台湾,李侍尧赴闽治军,邀同往,定大计,事平,辞归;曾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其人,已按照《清史稿》,大略讲明。
下面,来说说赵翼殿试的事情。
此事,赵翼在其《檐曝杂记》卷二《辛巳殿试》中,记述甚为详细,下文,即依之而成。
农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赵翼参加殿试。
当时的阅卷大臣为刘文正公(统勋);刘文定公(纶),两人都是军机大臣。(查阅资料,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调整后的军机大臣排名为:傅恒、来保、刘统勋、兆惠、阿里衮、刘纶、富德、于敏中。)
这一科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之前,有一名在军机行走的御史,名叫眭朝栋,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奏章的内容,就是请求对例应回避的人员,进行复试。
这也就是唐代的“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其实是一种考试回避制度;目的是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唐时进士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应试者与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由考功员外郎主试,叫做考功别头试。另外,宋代规定: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十中取三,也叫别头试;又进士试也有避亲另考的办法,叫做别头场(《宋书·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缌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临轩亲试,谓之天子门生,虽父兄为考官,亦不避。”)
眭朝栋的奏章,乾隆帝自阅览之后,心中想:
大概眭朝栋的子弟亲戚有参加会试的,他是担心自己会入选校阅试卷的官员名单,到时照例应该回避,所以,他提前上了这封奏折。
乾隆帝这么一思量之后,他特意钦点眭朝栋为本科考试的同考官(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之官;因在闱中各居一房,又称房考官,简称房官。试卷分发各房官先阅,加批荐给主考或总裁。)。
此外,乾隆帝还命令入闱之前,所有考官各自书写本次考试中,例应回避的亲族的姓名,并列单进呈。
结果,考官进呈例应回避的亲族名单之后,乾隆帝发现,眭朝栋并无子弟参加这一科的考试。
但是,进呈名单中,本次考试总裁刘统勋、于文襄(于敏中)应该回避的人倒是不少。
这一年,乾隆帝南巡。出发之前,他曾密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命他们留在京师主持会试。
前事后情,乾隆帝串接起来一想,怀疑自己前此密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留京主试的消息被泄露了;当然,他更怀疑,军机行走御史眭朝栋上密奏,就是在事先为刘统勋、于敏中二位讲话。
于是,乾隆帝指示,将眭朝栋下刑部大狱治罪。
刑部援引结交皇帝近侍的例子,将眭朝栋处以大辟(古代的五刑之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代之后,泛指一切死刑。)之刑。
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军机大臣及司员,当时被社会舆论所指摘。
而且,上一年(乾隆二十五年·农历庚辰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的状元毕秋帆(沅)、榜眼诸桐屿(重光,桐屿是其号)(《清史稿·高宗本纪》:“(二十五年五月)癸丑,赐毕沅等一百六十四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都是以军机中书考中的。那时,就有流言蜚语传到了乾隆帝的耳朵里,说是历科的鼎甲,全都被军机处霸占了。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科会试发榜,赵翼又以军机中书高中。
见赵翼会试高中后,傅文忠(恒)很为他担心。
傅恒提前就对赵毅说:
这一科殿试,您就不要指望位居榜首了!
但是,赵翼一生的志向,就是高中状元。傅恒劝说时,赵翼口头上虽然说着没关系,但是内心深处,对于接下来如果不能高中状元,他还是很不甘心的。
已经说过了,赵翼这个时候是军机中书,而这次考试的阅卷大臣刘统勋、刘纶又是军机大臣。赵翼很是担心,两位刘公为了避嫌,阅卷时肯定会摈斥自己。这样以来,赵翼就无法高中魁首了。
赵翼是非常聪明、有很有才学的人,他自然会想出办法来。
殿试时,赵翼改变了自己书法字迹,试卷字体全都用欧体(欧阳询)。(须知,试卷是密封的,阅卷人无法知晓答卷者的名姓。)
赵翼的欧体书法,他很少用过,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辨认不出来。
两位阅卷大臣刘统勋、刘纶,起初,也就不知道这份欧体书写的试卷,就是军机中书赵翼的。阅完试卷之后,两位都把这份试卷评定为上等。
等到阅卷大臣要确定向皇帝进呈的前十名试卷时,刘纶还是担心赵翼的试卷会被列入一甲,再次引起纷扰,受到舆论的压力,惹上祸事。于是,刘纶又将所有试卷再次细看了一遍,他的意图,就是一定要将赵翼放在前十名之外。这样一来,大家都不会受到拖累牵连。刘纶查检试卷的时候,其中一份试卷,得了九个圈(殿试试卷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当然,这份试卷,应当被列为第一名进呈。本年阅卷的共有九人,九人全都画圈的试卷,仅此一份。刘纶又仔细查看了这份试卷,他很怀疑,这就是赵翼的。
然后,刘纶将自己的怀疑告诉刘统勋。刘统勋又把这份试卷看了一遍,大笑着说道:
“赵云崧(翼)的字迹,即使烧成灰,我也认得,这份试卷肯定不是他的!”
刘统勋为何有此一说?
原来,赵翼初到京师时,曾经客居在刘统勋家里。那时候,赵翼很喜欢刘统勋的公子石庵(刘墉,石庵是其号)的书法,每次写文章时,都喜欢模仿。等到赵翼入直军机之后,起草文稿时,他也很少用楷书。偶尔用楷书时,他都会用石庵体。因为这样,所以,刘统勋不知道赵翼还会用欧体楷书。
刘纶则说:
自己遍阅殿试试卷二百零七份,发现没有一份是赵云崧的笔迹,他肯定是变换笔体了。
刘统勋又把九圈的那份试卷看了一遍,说道:
赵云崧的文章,向来都是卓越超群、不受拘束的。这份试卷中的文章谨饬严整,肯定不是他的。
刘统勋虽然这么说,但是,刘纶始终抱持怀疑的态度,还是担心最后被人目为军机结交的局面。
这一时期,兆惠将军凯旋,人在京师。他也被委派为阅卷官。兆惠将军自陈,对汉文不熟悉。乾隆帝告谕:
诸位阅卷官都会圈点试卷为标记,只要圈多的试卷,就是好试卷。
整理进呈试卷时,兆惠将军就用数圈法。
结果,只有赵翼的试卷九圈,其余的,或者八圈、或者五圈。最后,只能以九圈的作为第一,进呈皇帝。
此前,历次科考,进呈皇帝的试卷,都是弥封的。等到皇帝亲自确定名次之后,然后再拆封。
这一科考试,因为御史上奏改易程序。于是,先行对进呈的试卷拆封,传集引见。
乾隆帝这一天看了十份试卷,用时近二十刻。
看完试卷之后,按照进呈的名次,原本如下:
第一名,赵翼,江南人;
第二名,胡豫堂(高望,豫堂是其号),浙江人;
以上两位,全都是内阁中书;
第三名,王惺园(杰,惺园是其号),陕西人。
于是,乾隆帝召读卷的大臣,先问道:
“本朝陕西有过状元吗?”
读卷大臣都回答说:
“前朝(明代)有康海,本朝还没有!”
于是,乾隆帝就将赵翼与王杰的试卷调换了一下顺序。
辛巳科殿试名次最终如下:
状元:王杰;
榜眼:胡高望;
探花:赵翼。
(《清史稿·高宗本纪》:“(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午,赐王杰等二百一十七人进士及第出身 有差。”),
这一次,乾隆帝对赵翼与王杰的试卷进行名次调换之后,王杰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顾,从此以后,他青云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杰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赵翼则仅仅官至监司。
赵翼自己都感叹说,这大概就是命吧!
这一科殿试毕,传胪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按甲第(亦即考试成绩的先后排名)唱名传呼召见。称“传胪”。当日,按照惯例,一甲的三人应该出班跪。因为三人出班跪,所以乾隆帝看得清楚,三人之中,独独赵翼挂有数珠(即朝珠,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随后,乾隆帝问傅恒,赵翼挂数珠的缘由。
傅恒公以军机中书按惯例都挂数珠来作答,并且还说,以前汪由敦应奉朝廷的文字,都是赵翼拟稿。由此,乾隆帝也就记住赵翼了。
第二天,乾隆帝谕告诸大臣:
“赵翼的文章确实写得好,但是,江南、浙江状元很多,没有什么新奇的。陕西本朝还没有出过状元。现在,正赶上征西的军队凯旋,而且,王杰的名次已经排在第三了,给他个状元,也不为过!”
次日,乾隆帝,又把上面的话对大臣说了几次。
此后,乡试、会试,赵翼都被钦点做房考,每次京察,都被记名(清制,京官考核中,考绩优异,交吏部或军机处记名,以备提升,即京察记名。)。赵翼被授职镇安知府、赴滇从军赞画、调职广州、升职贵西道,无一不是乾隆帝的特旨。赵翼觉得,皇帝对自己的恩遇也够深的!
赵翼觉得,如果当时他没有归田,蒙受的洪恩将会更加广大无限。
只是后来,因为赵翼的母亲年事已高,他请求归家侍养,在家五年。接着,丁艰又三年。服阕,赴朝补职,路途之上,又因病返家。于此,他绝意仕途。
赵翼觉得,大概使自己福薄量小,不是那种可以通达高位的人吧。况且,自己在官场数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吏才不如他人,惧怕因此而颠坠,辜负皇恩更甚。
这样一想,赵翼栖居林下,也就不敢希图荣进了。
(全文结束)
评价王杰状元的书法,关于陆机那篇《文赋》的、
本文2023-11-24 13:42: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