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和丁文江的友谊
马胜云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918 年 11 月 11 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休战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战后事宜和会,会议偏袒日本。1919 年 5 月 4 日,全国人民为了反对巴黎和会的偏袒日本、牺牲我国主权的行径,爆发了标志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的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期间,随欧洲考察战后状况兼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的考察团团员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 [( 丁文江字在君,1902 年留学日本、英国,1911 年回国,归国后与章鸿钊一起创办了地质研究所,任首任所长。1919 年被邀请为欧洲战后状况考察团团员兼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 。考察团团长是梁任公 ( 即梁启超) ,团员丁文江、徐新六、蒋百里、刘子楷、张君劢和杨维新。中国巴黎和会考察团,是 1919 年 ( 民国八年)由梁启超率领赴欧洲考察的],1919 年 5 月丁文江在巴黎时期得知李四光在英国留学地质的情况后,特地找到李四光,说明中国迫切需要自己培养地质人才的问题,他说: “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希望李四光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丁去美国访问时,还了解了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葛利普 ( Amadeus William Grabau)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870 ~ 1946 年,美籍犹太人,欲请他来中国任教工作。
丁这次回国后,和胡适 ( 北大教授) 一道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谈及学生成绩之事。据胡适回忆: “北大恢复地质学系之后,初期毕业生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去找工作,在君( 丁文江) 亲自考试他们,考试的结果使他大不满意。他就带了考试的成绩单来看我。他说: ‘适之,你们的地质系是我们地质调查所的青年人才的来源,我亲自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考试,每人分到十种岩石,要他们辨认,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及格的! ’我看那表上果然每人有许多零分。我问他怎么办。他说: ‘我本是想同你商量,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请他老人家看看这张成绩单,我要他知道北大的地质系办得怎样糟。你想他不会怪我干预北大的事吗’我说: ‘蔡先生一定很欢迎你的批评,决不会怪你。’”。“后来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蔡先生听了在君批评地质系的话,也看了那张有零分的成绩单,他不但不生气,还很虚心地请在君指教他怎样整顿改良的方法。那一席谈话的结果,有两件事是我记得的。第一是聘请李四光 ( 仲揆) 先生来北大地质系任教授; 第二是北京大学与地质调查所合聘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 一面在北大教古生物学,一面主持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之后,蔡元培校长接受了丁文江的建议,第一,请李四光先生来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主讲岩石学等课; 第二,北大与地质调查所合聘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 一面在北大教古生物学,一面主持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 顾问技师,后任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
当年秋,丁文渊 ( 丁文江的四弟) 受其哥丁文江的委托,到英国伦敦和丁燮林一道,找李四光。此时,李四光正在英国东部著名的锡矿山康瓦尔 ( Cornwall) 工作。他俩赶到英国东部的锡矿山康瓦尔才找到李四光,见李四光后,谈了请李四光回国任教之事。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后,非常重视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他想方设法多方探寻,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总要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教,并委托胡适了解海外人员。所以,胡适自上年起,就常托赴海外的友人替北京大学物色新教员。陶孟和、任鸿隽于上年出国,胡曾托他俩关心此事,因此,他俩也曾多次写信报告访询人才的情况,如陶孟和自欧洲致胡适信说: “此间学生,有专门地质者李君四光,曾在伯明翰充助教,若能延至吾校,当能胜任。又有丁君燮林,年仅二十四岁,在伦敦充物理之助教,亦不觏之材。望与校长一商,如能得两君来吾校,则大佳矣。”陶氏即荐在英国留学的李四光、丁燮林等。此时胡适对在英留学的李四光、丁燮林有所了解,并推荐给蔡元培校长。
蔡元培校长随即聘请李四光与丁燮林来北大任教。
秋末,李四光在德国主要是在某些地区察看一般认为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学习德文。接到由伦敦转来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电报。
李四光从德国给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英国伦敦留学的傅斯年去信,询问北大的情形。傅给蔡校长的信中述及此事,信中说: “我不消说是竭力劝他 ( 指李四光) 去的 ( 指应聘去北大) ,”并说: “李君及丁君 ( 丁燮林,1920 年也应聘为北大物理系教授) 乃英学界之 ‘两科学家’不仅学问大家佩服,即学问以外的事情,也是留英的精粹。他们所学的科学,真能脱离了机械的心境,而入于艺术的心境。” “李君生平,不仅学者,更是义侠之人。此间的留学界很多称道。”“李君不甚愿应北大之聘 ( 欲就西南) ,我看先生还是竭力聘去好,定于北大有多少益处”。
李四光从傅斯年的回信中已了解到一些蔡元培校长整顿北京大学的情况。
李四光德国考察结束,回到英国伯明翰大学。他的毕业论文经伯明翰大学答辩通过,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此时,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因李四光勤奋、聪慧,想留他在身边继续深造,对他说: “你可以留在我身边,继续从事研究,争取博士学位,经费由我提供。”鲍尔敦见李四光不应声,又和另外几位教授对李四光说: “假如你想出去干一番实际工作,我们可以介绍你去印度 ( 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 ,到我们英国人开办的矿山去当地质工程师。你作为我们英国政府的雇员,你的社会地位和工资都会很优厚。”摆在他面前的出路有三条: 第一,攻读博士学位,经费由鲍尔敦教授提供; 第二,去印度任地质工程师职,享受优厚待遇; 第三,回国。李四光婉言谢绝了鲍尔敦等教授的厚意,执意回国。他为了在回国之前获得一些广阔的实际地质知识,于是又到英国东部著名的锡矿山康瓦尔 ( Cornwall) 工作了一段时间。
李四光从伯明翰携行装到伦敦,会见了丁燮林 ( 受聘北大物理系) 、王世杰 ( 受聘北大法律系) 一道筹划回国。此时,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邀请李四光去作演讲,李四光应允,并及时赴法国巴黎,开始准备演讲稿。准备演讲稿的一个深夜,回国事浮现在眼前,想到国内情况,思虑万千……。在国外苦读近七年,现在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深知国内前进的道路崎岖、险峻,举步维艰……激情感动喜爱的小提琴曲涌上心来,于是他毅然提笔,就在随身携带八开 12 行五线谱纸上谱成一首名为 《行路难》的小提琴曲———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由此诞生了! 这首乐曲的曲调与其曲名是一致的,它低沉的主调中带着亢奋的强音,起伏交错之间伴随着奔放向上的旋律,鲜明地抒发了他要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履行丁文江先生叮嘱: “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的坚强信心和艰难历程。
1920 年 2 月 28 日,到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作题为 《现代繁华与炭》 的演讲。他从下面三个方面讲述了繁华 ( 发展工业) 与炭 ( 能源) 的关系和我国丰富的煤矿资源以及新能源及其开发问题: 第一,欧美 ( 文化) 的麴子,他说: “我们看世界上有许多人把世界上的事往往平常看过。甚至讲道学术,大家也就不知不觉遵守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人类进步甚慢的大原因,恐怕就在这里。我们倘若想要脱离这种积习,这种束缚,不可不先存一种气概。诸位苦心志,劳筋骨,到欧洲来求学,自然是抱着一种气概,令人佩服的。但是我所说的气概,与这个意义有点不同。我的用意,是要我们互相勉励,互相警戒,凡遇到新景象,新学说,切不可为它所支配,为它所奴隶。我们还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即到学术场中,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拿着主脑 ( 思想的法则———logique) 。就是那冲烦错乱的世界,天经地义的学说,都不能吓倒我们。从前在中国有人问孔,就斥为异端。现在讲学,没有这回事情。诸位尽管放心。虽然,我们万不可故意与人家捣乱,或者逞一己的偏见,固执自豪,或者好作奇谈,沽名钓誉。那种狂缪的行为,非独不是勇猛精进的正道,而实在是一种精神病; 已远出自由讲学的正轨。真正讲学的精神大概用一句话可以包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接着谈了能源与繁华的关系。他明确指出造成西方繁华的凭据是能源,煤炭和石油是主要的能源,而煤炭比石油的蕴藏量要大得多,是最主要的能源。第二,中国煤厂分布的情形 ( 附地质学的原则需要) ,分析了煤的成因和分布,然后一一列述了国内各省已知煤矿的储量和开发简况。末了他说,中国的煤炭储量很丰富。他说,欧战之前全世界一年所烧掉的煤炭大约有 10 万万吨,如若这个数字可为将来世界每年消耗煤炭的平均量,那么中国一国的煤可供全世界一千年之用。他当时估计中国煤的储量为 1 万亿吨,这与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我国煤田地质科研部门预测的经济可采储量 1 万亿吨恰相吻合,这绝不是偶然的! 这是李四光坚实的地质学知识,特别是他对我国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资源多年的关注、了解和研究的结果。他接着说,“但是愈趋于繁华,煤炭的消费量愈是年年增加。将来增到几十倍也很难说的。看看中国的煤不久就要烧尽。世界各处的煤也要同归于尽。即或不尽,所剩的必在地下极深的处所。或不能开采,或不适于开采。然则就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有什么东西什么方法替代煤炭以维持人类的繁华”这就是他一直惦记着的持续发展及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这个问题又提出了 “节煤和煤的综合利用”问题。第三,将来利用天然势力的机会,他说: “这个题目太大,决不是一口气可以谈完的。现代的科学还在幼稚时代;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落实的解决。所以我们在此所讨论的难免不是举一漏百。就所举的方法,究竟有多少价值,还是疑问。这也不必管它; 因为我们今天的目的并不是求几个完全的解决。我们的目的,第一是要使大家知道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第二有些什么路径可以研究下去。”接着文章从其由来分为: ( 一) 源于天体的运转者 ( 天体转动的,如潮汐力) 。 ( 二) 源于原子的爆裂者 ( 原子裂变) 。( 他把 “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与当时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1919 年开始原子核反应研究,几乎同时。此后,李四光对铀矿地质的研究和铀矿的探寻,做了大量工作,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 ( 三) 由太阳送来的势力 ( 包括直接的太阳辐射能和间接的水力、风力等) 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论述。总之,他用能源 ( 当时主要是煤) 对繁华的重要性和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来激发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早日为祖国的繁荣兴盛作出贡献。由此可见,李四光在 19 世纪 20 年代初就重视了我国能源的开发,所以他一回国就结合煤的寻找开展了工作,这反映李四光当时拒外国福利、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教书育人开发能源以富国、强国的热切愿望( 《现代繁华与炭》,《太平洋》,第 2 卷,第 7 号,1920 年 2 月,第 1 ~27 页) 。
春末,同伯明翰大学同学丁燮林、王世杰一道,从英国伦敦经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波兰华沙、苏联莫斯科、西伯利亚回国到达北京。履行丁文江先生叮嘱,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与丁燮林、王世杰、燕树棠在地安门内东吉祥胡同,共同租用宿舍,住在一起。
李四光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丁文江见学校薪俸低微,生活寒苦,李四光仍兢兢业业于教学。因此,数次劝李四光兼任京师图书馆副馆长职,李四光不接受,最后 ( 1922 年年末) ,是被说服接受了 ( 李四光初到图书馆的时候,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方面,曾通过一个议案,议决副馆长薪水每月五百元。当时李四光曾再三向委员会委员长说明: “我个人的生活简单,不需用那个数目。但是此事已经决议,并且副馆长是机关中的一部分,我未必永久是副馆长,在未经正式的手续以前,不便立刻变更决议案,以致牵动全盘计划。所以我当时想出一个方法,只受一半,其余一半,捐予图书馆买某种书籍,并曾正式作函通知委员会”) 。
傅斯年在 《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独立评论》188 号) 一文中说: ……他 ( 指丁文江) 为一个朋友打算,要从头至尾步步安排着,连人如何娶妻如何生子都在里头。据李仲揆先生说,在君这样为他安排过,只是仲揆没有全照他的方法……
1927 年初,丁文江离开孙传芳淞沪商埠总办之后不久,北伐军追捕孙传芳等,涉及丁文江,丁文江当时来到北京就住在李四光处,后去大连住了一段时间,生活拮据。可见当时他给胡适的信:适之:
收祈 《贡献》三册,谢谢。文极好,不过你对于颜习斋未免太恭维了一点。这是你的 democracy bias [民主主义偏见]———因为他是农村的子弟,所以看得起他。其实他是一个变相的村学究,而且是一个北方的老憨。
太太在此寂寞极了,要想买点可以看的新小说,但是我近来与出版界很隔膜。你能suggest [提示] 几部否
顾林信来,提议请翁咏霓补静生董事的缺,说寄梅很表示赞成。我已经写信给任之告诉他顾林的提议,请向郭秉文解释。
你究竟几时能来,请你早早的决定。
此问
近好
江叩 三月六日
叔永如已到了上海,请你告诉他,转问李仲揆几时能来,并且问他北京的房子几时空出。
丁文江从大连来北京仍住在李四光处,见史久元给胡适的信:适之先生:
我们好几年不见了,你在上海住着还好吧 听说你近来身体不大好! 是否仍是老毛病 又听说令郎,现在常不舒服,时常发热,我想小孩生病,对于他的功课上,稍微放松些,让他养息养息,病就容易好了,不知你以为怎样
在君于上月由汉口来平,带有你送给我的小说好多本,我看见非常的高兴,谢谢你。只是害你多花钱过意不去。
今年春天,在大连听说,有人请你在夏天,到那里去演讲,我们很希望你来,而结果终于失望了。在阳历的九月,我由连来到北平,就住着仲揆的房子。现在在君回来了,因为书放不下,天天在要搬家,房子还没有找妥,很是麻烦。
此地已下了两次雪,天气不很冷,南边怎样 胡太太我不另写信了,请代问候。
祝你们快乐和康健!
史久元 十二月,十九日
丁文江由大连回到北平,仍住李四光寓所。关于丁日后打算,丁文江在 4 月 27 日致函胡适说:
我到北京来了,身体大有益处,失眠的病居然全好了。为工作方便计,我仍想住在北平。但是决定研究员的会在前,决定图书馆的会在后,假使我取消研究员的要求,而图书馆的事在大会通不过,岂非两面落空 又时势如此,我看北方根本要变动。到那时候,我是否能安然住在北平,也是问题。请你替我打听打听,计划计划。据厚生同百里说,蔡先生所说的通缉的事,并未成为事实,你能不能向蔡一探。我极不愿意离开北平,因日本太贵,大连太无味也。内人到京后身体亦见好。七月初预备回连过夏,过夏后再回京。(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3 册,102 ~103 页)
1933 年 6 月 18 日,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 杨铨) 晨八时许在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被特务暗杀。
7 月,李四光和丁燮林、周仁、唐钺、傅斯年联名致函丁文江,极力劝丁文江就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在君兄:
蔡先生 ( 蔡元培) 决定请兄任总干事,我们也想趁这机会,说说我们的意思。我们这封信是见到你的两个电报,而未见到你的信时写的。自杏佛先生故后,我们百感从生,悲愤无状。有人以为,事业为重,研究院不可由我们而拆台; 有人以为,管不了许多,不如一哄而散,各自奋斗去。但三星期的回想与讨论,我们已在最重要一点上同意,即不论后来各人如何证果,我们目前总当把研究院撑持起来。蔡先生想到我兄,也正为此。我们之在旁赞,也是为此。有几点可以分说的。
一、在蔡先生下边做事,是一种幸福、愉快与光荣,这是不消说的。而兄之事蔡先生也,亦必敬必恭,必以惯习成规矩,这也是不消说的。蔡先生必给任总干事者以责任,何况我兄
二、研究院对外事项以要钱为第一。然此事今已成自然的手续。将来有山高水低,似不至如当年之困难。其他对外事项,也用不着过分周旋。只要学术上站得起,总有方便处。地质调查所之冷落,乃偏于一隅之故,政府不曾深知。如在京、沪,将为人之偶像矣。兄尽能不失身份,不过费时间,而对外裕如也。
三、论到研究院之本身,颇有凭借,财产值二三百万,黄金数十万,常年经费百二十万。若欲有为,大可有为。且院中各所,半数以上颇有成绩,亦多他处无可替代者。“北平为中华文化中心”一说,是非且不论,北平之有学术空气,他处无之,乃是果在。今华北局面不可测知,而东南物力所集,如不成一文化中心,即不有学术空气,成何国家此一责任,中央大学无能为也,洋泾浜尤无能为也,如欲有之,非自究院启发不可。院中各部分若能为若干科目建立一个较高之标准,各大学不得不奔从; 若成一种讨论讲演之环境,不患不成风气。然则研究院之将来,关系于国家前途者不少也。
四、兄将五十,而事业无归宿,若干学术工作未有结束。结束之法,一人独办,恐势有未能,如在院中为之,乃真方便。地质、史语皆在北极阁下建屋,地质所年底可成,史语所初春可成。史语所屋子尤多。兄可在其中开若干工作之室,参考资料、辅助人员,皆易接近。总干事一职,初任时自然甚忙; 数月之后,必能腾出甚多时间,自己工作。此吾等就事实考量之言,绝非虚语也。
五、目下研究院之局面,自有其困难处,非振作一下易保得住。不保得住,则以前所费之国帑,吾等所用之心血,皆付流水矣。环顾学术界人士,更无他人有此魄力。见义不赴,非所谓 “丁大哥”也。
竭诚申说,兄必谓然。蔡先生所命,兄必不拒绝也!
行旅中如看些欧美研究机关,特别是 Kaiser Wilhelm's Gesellschaft 之类,当有益处,甚盼留意。
弟丁燮林 李四光 周仁 唐钺 傅斯年
一九三三年七月
( 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傅斯年档案”,档号 3: 210。转引自: 潘光哲: 《丁文江与史语所》,载 《新学术之路》,381 ~383 页) 。
1934 年,李四光应邀去英国讲学,此期请丁文江先生代为指导地质研究所工作。
1935 年,由李四光、丁文江北京大学地质系二教授,捐薪资助,在北平沙滩松公府夹道兴建的北大地质馆落成。
地质馆建筑概况: 本馆建筑式样为 L 形。占地七百九十一平方尺。南部为三层,北部除地窖外为二层。除楼板顶及四周大料用铁筋洋灰外,其余均用砖砌,由梁思成工程师设计,北平卫华、海京两厂承包建筑。自二十三年五月间起工,至二十四年七月竣工,计土木工程费用并暖气卫生工程,电汽工程及工程师设计费共六万余元。合其他设备计五千五百余元合共六万六千余无。经费由本校与中基会合作特款及本校经常费拨付,并由本校地质系李四光、丁文江二教授捐薪资助。自本学期起,本校地质系全部已迁入上课。地窖层用为磨片室、储藏室、锅炉室等; 第一层用为教室、古生物陈列室、地史陈列室、暗室、阅览室、学生研究室、教育室、职员工作室等; 第二层为教室、大讲堂、化验室、显微照相室、矿物实习室、矿物岩石陈列室、教员室等; 第三层为教室、地质陈列室、教员室等 ( 据北京大学档案 全宗号 ( 一) 目录号 323 2135) 。
正当李四光整理、编写完 《中国地质学》一书稿时 ( 1936 年 1 月初旬) ,得悉丁文江于 1 月 5 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的噩耗,于是他在刚完稿的 《中国地质学》“自序”中补充道: “正当我的原稿整理工作将告结束时,传来了我的朋友和最尊重的同事丁文江博士不幸逝世的消息,如果我借此机会来对这位如此忠心致力于发展中国地质科学的人表示钦佩之意,或许不会是不合适的。”然后把 《中国地质学》一书的出版工作委托一位英国朋友办理,自己准备去北美考察地质。
不久 ( 当年 5 月 28 日) ,李四光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在会上,李四光支持、同意对已故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杨杏佛奖学金条例,纪念丁文江者为自然科学,纪念杨杏佛者为人文科学,每种两千元,一人为限,每年发给一种,轮流举办,条例在文字整理后,即由国府公布,下年度开始。
接着李四光在地质调查北平分所举行的中国第十三届地质学理事会上,被选为丁文江纪念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丁文江纪念基金委员会委员,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大会推举、理事会通过,通过的委员有: 李四光、章鸿钊、谢家荣、黄汲清、翁文灏、尹赞勋、杨钟健七人,他们组成了丁文江纪念基金委员会。并通过丁文江纪念基金管理规则与保管草章。根据丁文江纪念基金管理规则,“以基金所得利息,每两年 ( 民国纪元之单数年份) 对中国籍研究地质有特殊贡献者,发给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 6000 元整,如有余数再捐助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院,作为调查研究之用,但每年最多以 1000 元为限。”
1937 年 2 月 20 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举行。会上推举李四光为丁文江纪念基金保管委员会主席,尹赞勋为书记,交由理事会核定通过。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本帝国主义攻占南京,李四光带领地质研究所在所人员,将重要图书、仪器暂时由南京搬运到江西,最后迁往广西,途中停留湖南长沙期间,出席了在长沙 (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地质学会会址,从南京急迁湖南长沙) 留芳里 4 号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这次是在战乱中召开的会议,出席会议的理事只有五人: 李四光、杨钟健、黄汲清、冯景兰、张席褆。理事长杨钟健主持会议。决议: 第 14 届年会举行会期、地点; 提出下届理事会候选人 15 人; 通过里哈列夫 A C Licharew ( 苏) 、萨尼B Saahni ( 印) 、赫里奇 F Heritsch ( 奥) 三人为通信会员。
会议刚结束,此时李四光仓促地会见了来长沙的朱森。就匆匆地到岳麓山左家陇看了丁文江 ( 时值丁文江逝世近两周年) 墓地,并沉思、默哀。
1942 年 3 月 5 日,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第二届受奖候选人经过国内各重要地质机关及团体推荐,后又经基金委员会诸委员核查结果一致赞成授予李四光先生。3 月 20 日,中国地质学会第 18 届年会暨 20 周年纪念会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举行,还举行了第二届丁文江纪念奖授奖典礼。奖金授予李四光,以表彰他热心培养地质人才和发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由张更代表李四光受奖,并致谢词。理事长翁文灏致词,他说: “李先生初年兴趣多致力于革命工作,其后感觉欲强国非空言可获,乃赴英习纯粹科学。返国后即至北京大学任教授,生活寒苦,教学不懈。其时丁文江先生感李先生学校收入为数实少,乃劝先生就北平图书馆副馆长之职,强而后允。未几,卒因有害研究辞去。其后感觉北方环境不佳,乃至南京就地质研究所长职,至今十数年。全份精力均在发展纯粹科学研究,……地质科学在国内研究精神之提高,先生之力极大。”继由纪念基金委员会主席杨钟健,致授奖词,他说: “李先生 ( 李四光) : 今天鄙人代表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以丁先生纪念奖金第二届奖金授予李先生甚感荣幸。李先生在地质界的造诣本会同仁莫不仰慕,用不着鄙人来详述。李先生在地质界推进之功至为显然。丁先生第一届奖金得奖人为田奇 先生是李先生的学生,及今天代表本会授第二届奖金的鄙人也是李先生的学生。在座诸会员中李先生的学生当占一大部分。然本会授奖金予李先生的主要动机还在李先生的研究方面。治学着重博、精、约三事,而李先生无一不做到。……说到能苦,地质工作为一苦事,李先生以高龄之年不畏旅行之困难,与青年同人于役山中,在目下国内地质界同人中能如此高龄而尚从事实际地质工作者殆无第二人。……所以此次本会丁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一致决议以第二届奖金赠予李先生实为允当。今日李先生不能赶来亲受奖,由张更先生代替,希望张先生以此意转达于李先生,代表本会同人表仰慕之忱,吾人希望李先生继续为地质而努力,造成更辉煌之成果,并望代表同人恭祝李先生的健康。”
1944 年 3 月 1 日,李四光出席在重庆举行的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后,即到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应邀在该所讲学会上演讲之后,特地找到黄汲清,向他提出及早整理丁文江的地质遗文稿 〔黄汲清回忆说: “民国三十三年 ( 1944 年) 春,李四光先生来北碚讲学 ( 那时地质调查所在北碚) ,曾向他 ( 黄汲清) 提及整理丁稿的事情,并且说丁先生的兄弟文渊先生也曾向他谈过这件事,他们都希望负责整理的人早点把遗稿整理出来”〕。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丁文江先生是如何安排李四光的,正如傅斯年先生上面文中所说: “……他 ( 指丁文江) 为一个朋友打算,要从头至尾步步安排着,连人如何娶妻如何生子都在里头。据李仲揆先生说,在君这样为他安排过,只是仲揆没有全照他的方法……根据当时丁文江先生的地位李四光从大局服从……全国解放、大局从根本改变,1951 年李四光在 《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一些什么》说了对丁文江先生的一点意见。”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徒步游学: 读"无字书"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12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一个多月时间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后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一师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毛泽东和肖子升开还穿着草鞋短褂到照像馆归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艺谋小时候的故事
下面是访问张妈妈的录音整理。
艺谋的名字是我父亲给起的。我爸想了又想,拿一张红纸条,写了三个字:张诒谋。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诒者勋也。我父亲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成就。因为这名字,艺谋上学后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由于“诒”字不好写,有人把他的名字写成张治谋,有人写成张冶谋,还有同学跟他开玩笑,叫他张阴谋,他一气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现在的“艺谋”。
生了艺谋,我在家照顾了他一年。一年以后我考取了医科大学。他爸工资很低。我一上大学,还要用他的钱,家里头钱就比较紧张,境况也越来越不好。
艺谋小时候很可怜,穿的是补丁衣服和我婆婆给他做的布底鞋,我都不记得我给过他零花钱,能吃上饭就行了。
艺谋6岁上的幼儿园,每天我送他去,有时候他不想去,我就背上他,哄着他。他自己现在都能记得。
后来家境越来越不行。他爸爸的工资不高,才六十几块。我毕业以后拿的工资也才五十九块五,拿了好多年。1954年我生了老二,1957年我又生了老三。生活的艰/ca>
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生为查访、发掘祖国文物奔走天南地北,发现大同的辽代古寺、赵城的元代戏台、房山石经山唐代地契、北京的元代阿拉伯式浴池、蓟县唐代寺庙、三门峡摩崖石刻等,尤其是赵城古寺藏的多达44卷的石刻大藏经,更是稀世之珍宝。为国家征集鉴定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晋代王献之,宋代司马光、苏轼的真迹,春秋、战国和商代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一批甲骨片,秦汉以来的不少帝皇印玺等。居沪30余年,积集书籍15000余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
1971年5月19日,徐森玉在上海含冤去世。 徐森玉毕生为文物、古籍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前夕,他将北平图书馆珍藏的一批善本书和唐人写经8000多卷,抢运到上海保存。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又与郑振铎一起几次设法转移,才未遭日军掠走。
抗日战争初期,他冒险潜回北京,与孙仲章共同策划将尚陷北大研究所的“居延汉简”2万余枚秘密运出北平,寄存香港大学图书馆。民国27年(1938年)春,不辞艰险,押运故宫文物转移至后方安全地带。途经贵州安顺,由于车祸事故,足部受伤致残。“孤岛”时期上海不少珍贵古籍流失海外。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张元济、郑振铎致电重庆,要求政府抢救古籍。民国28年底,他受重庆方面委派赴沪收购善本图书。历时七个月,与郑振铎一起竭尽全力抢救举世闻名的藏书家——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刘氏回海堂、陶氏涉园、邓氏凤西楼等所藏珍贵版本古籍,拣选、收购了一大批,而且冒险将最精的82部宋元版本502册,亲自携带经香港转运至重庆,为保护祖国古籍作出了贡献。
抗战期间得悉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抢走山西赵城的金代刻本《赵城藏》佛经4000多卷,为了避免这批国宝落入日军手中,他通过郑振铎转告中共地下组织,终于由山西的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赶赴赵城,把这批珍贵文物抢救了出来。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逃往台湾,行政院下令故宫博物院把珍贵文物造册上报、装运台湾,遭徐森玉反对。国民党五个部门联合聘请他赴台湾主持文物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毅然留在上海。
徐森玉和二希帖
解放初期,徐森玉参与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他利用自己与国内收藏家的关系,运用本人鉴别专长,全力以赴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访求文物珍品、善本图书,为博物馆、图书馆收购了大量稀世之宝。1951年,为了征购晋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询《伯远帖》,亲自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赴澳门,将《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二希”购归。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徐森玉在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征集了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笋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
1962年,经徐森玉动议和督促,将密封在铁箱内30多年的宋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玻璃版底片从故宫博物院找出来,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予以影印出版,为古文献的整理、保存作出了贡献。
由于徐森玉对文博工作的重大贡献,中央文化部于196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时为徐森玉颁发了奖状。 1881年(清光绪七年辛巳)徐森玉(名鸿宝)生于夏历七月廿三日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菱湖镇。兄守之(名鸿猷)长其9岁。母亲闵氏,出身名门,世代以刊刻古籍为业。
1884年父亲携全家至江苏泰州谋职、定居。弟鹿君(名鸿宾)生,小其三岁。母亲授其诗书。1888年父亡。1890年家境贫寒,兄守之只身入川为幕府,闵太夫人携两兄弟投奔江西九江知县之本家叔父。太夫人在县衙家塾教授侄女辈,两兄弟则附读于县衙之家塾。
1893年徐森玉天资聪敏,且已有古文功底,家塾两年后,塾师已无力任教,乃建议其投考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入白鹿洞书院,受业于式枚(晦若)之门8年,打下国学、版本目录学基础。
1900年有科学救国思想,弃科举而考入山西大学堂,读化学。1902年以每年所得奖学金之部分,供弟鹿君入山西大学堂读书。撰写《定性分析》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堂化学系。时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宝熙(字瑞臣,清皇族)甚赏其才华,经常接其进府谈古论今。徐森玉以后成为一代著名古文物鉴定大师以及金石学、版本目录学专家,与宝熙有关。
1906年至奉天任测绘学校及实业学校监督(校长)。1907年回泰州与王氏完婚。1908年编撰《无机化学》出版。1911年为红十字会赴武昌救护辛亥革命志士。1912年任教育部佥事。安家北京,初住石驸马大街内鲍家街,与周肇祥(字养庵)同住,后迁至都城隍庙街(今成方街)。
1915年清史馆成立,赵尔巽任馆长,聘其为协修,主修《职官志》。1918年任教育部佥事和秘书,和鲁迅共事。1919年委托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影印《北山录》。1921年6月3日,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请愿,马叙伦、李大钊、沈兼士等在总统府(新华门)前被军警打伤,由其护送至德国医院救治。
1924年11月,冯玉祥逐溥仪出宫,徐森玉被派驻由当局与逊清共同组成的善后委员会工作,担任古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及东陵盗案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
1927年中年皈依三宝,精研唯识,与韩德清居士建三时学会。是年秋,迁居三时学会,公余之暇,茹素研读
李四光和丁文江的友谊
本文2023-11-24 13:41: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