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就是五代人或者五辈人的意思;
如果从自己开始往上算:自己算是一伏,其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
如果自己开始往下算:自己算是一伏,其次是儿子、孙子、重孙、玄孙,这样就算是“五伏”之内了;
扩展资料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都是从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个辈分,也有的地方,会从一个血缘关系最近的共同祖辈开始,往下算五代,五伏之内属于一个老祖宗,而五伏之外的,只能算是同宗同姓,就没有比较亲近的血缘关系了。按照现代的医学常识来看,五伏以内禁止通婚,对于后代子女的健康成长,都是非常科学的,有利于提升生育质量。
五伏在古代,还有另外的一套讲究,今天说的五伏,是伏天的伏,在古代五伏的伏是衣服的,按照古代的丧葬制度,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五服之内的人都要穿丧服守孝,这里的“五服”值得就是是古代丧葬制度的五个等级,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按照古代丧葬制度,“五服”有两种算法,从自己开始往上算,自己算是一服,其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另外的算法是从自己开始往下算,自己算是一服,其次是儿子、孙子、重孙、玄孙,这样就算是“五服”之内了,而出了这个范围,就算是出五伏了,只要才不会了五伏,即使有老人去世,也不需要再穿丧服守孝。
参考资料
:五伏
族谱家谱格式:
一、谱序
有着自序,他序的区别。本谱续修的话,在收录新载的序外,以往修谱的旧序也应一并收入。有时为了增加家族的声望,还会另请名人为家谱作序,谱序有有些家谱中有“引”、“谱说”、“谱铭”、“谱券”等别称。
二、题辞
题辞并不是所有家谱中都含有,多数为前皇帝在位或名人为本家族或者家谱的题辞,一般会放在显眼的位置,为的是光宗耀祖和增加家族的名望。
三、恩荣
集中记载着历史的皇帝对于家族成员的褒奖,有的还有皇帝或者地方官员题写的牌匾,可以彰显祖德。
四、凡例
别称谱例,主要介绍谱书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以及结构特点等。
五、图
明清时家谱的卷首,多数有图版,一般总有祖庙和祠堂、牧场等图。
六、节孝
宋代到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有节妇孝子是家族的光荣,节孝很多都立在家谱首卷。
七、像赞
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模样,以此达到增加家族声望目的。
八、考
一个家族经历百年至千年,有事情不清楚时需考究,修谱时又需要写上,只得需要考究、考证。
九、世系
别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血缘关系,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五代一表。
十、世系录
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是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涵括家族信息过多,特别重生死和血统。
十一、派语
别称字辈,为的是记录族人的排行字语,尤其是在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着一定寓意的。
十二、传记
它与世系录有些相似,差异是世系录的男性均有,但传记则是家族中有特殊事迹、丰功伟业等重要举措的人才能入传。
十三、宗规家训
它相当于是家族中的法规,内容比较宽泛,一般是为了律己、守法、齐家等方面,其中有规则,族人必须遵守其规则,另外有家训,是劝诫后人的内容。
十四、祠堂、坊墓
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和现状、神位等,以及家族祀地的管理及各墓地的分布和坐向。
十五、先世考辨
主要为叙述家族历史和始祖、支派等分布情况,尤其是本支的迁徙,定居等历史。
十六、志
家谱中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多含义是家族中专门资料汇集的名称,由专门史而成。
十七、杂记
不收入或遗漏的内容都在此处叙述,多数为家族中的一些专门资料,范围广泛且杂乱,从族人争讼到合约等都囊括。
十八、文献
收录的均为家族先人的著述,包括家规、家训,有的全收入有的仅开目录。
十九、修谱姓氏
常包括的内容是:领衔编编纂人姓名和捐献经费人姓名,排列在谱末。
二十、五服图
五服是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五服图便是为了让族人重视和了解,不混乱。
二十一、余庆录
家谱在编修完成后,末尾常会留几页白纸,意味着子孙绵延。
二十二、领谱字号
为了防止家族家谱外传,家谱后都有着顺序号,然后再登记注册,再由家族人士认领字号、定期抽查。
大家好!我是一株吊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们这儿的农村,有“亲不过五服,出了五服就不亲”的说法。这点,从操办婚丧嫁娶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办丧事,五服以内的人是不需要通知的,都是主动在当天就上门帮忙操办。如果丧家大操大办,五服以外的人,其实也就是老少爷们了,都是在出殡那天来吊唁一下,我们这叫烧纸,吃顿饭就回去了;第二个是娶媳妇嫁闺女。娶媳妇的人家,会在头一天给五服以内的人家贴喜对子、给已经出嫁的侄女辈、姑姑、姨等撒喜帖。五服以外的人家则不贴喜对子、撒喜帖。贴了喜对子的人家,无论男女(有个奇怪的风俗,就是如果五服以内的人家男人死了,女人家是不许到娶媳妇人家去的。这个风俗不在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以后有机会再谈)都会提前一天去帮忙,吃个歪桌,也就是便摊,相对于办正事当天的喜桌简单一些。然后第二天一早再来帮助办事。没给贴喜对子的人家,就按老少爷们对待,办事当天来上个账吃上一顿;嫁闺女又略有不同,不贴喜对子,但一般会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通知。第三个是就是办其他喜事,如上梁、满月酒、孩子当兵、剃满发等喜事,不撒喜帖、不贴喜对子,都是口头通知,可以来也可以不来。
那,说到现在,啥叫五服呢?我们这的算法是这样的。就是从自己的祖父的父亲开始算起,我们叫老太爷。到自己是第四辈,自己的孩子是第五辈。孩子的孩子是第六辈,就出了五服了。所以,我们这五服,是按照辈来算的,从老太爷开始算起,一直到第五辈,就是五服。有人说,五服是古礼,是什么五种服装之类的。我觉得吧,我们这的算法还是比较科学、简便的,说出来大家一听就能懂。
谢谢大家!
在农村我们往往能听到“五服”的说法,比如说某人是出五服的亲戚。那么“五服”到底指什么呢?
其实“五服”是一个非常古老、非常传统的说法,至少已经流行了两、三千年了。只是城市 社会 更加现代化,远房亲戚们较少走动,所以很少会出现这种说法。而农村还是传统 社会 ,很多同姓同族住在一起,所以还会使用“五服”的说法。
五服的本意是五种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中国的丧服全用麻布制成,所以有“披麻戴孝”的说法,而麻布的粗细、生熟以及缝制方法的不同,把丧服分为了五种,代表着不同的亲戚关系。下面居士我一一为你解说:
斩衰:衰读作cuī,意思是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斩衰是最粗糙的丧服,也是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布料断处外露不缉边。所以这种丧服叫做“斩衰”,意思是用刀斩断麻布制成的丧服,表示自己因为过分悲痛,无心追求丧服的整齐与舒适。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以及明、清事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儿媳妇为婆婆,均服斩衰。
齐衰:齐读作zī。齐衰也是用粗生麻布制成,但是布料断边缝缉整齐,故而得名。齐衰没有斩衰那么重,所以服丧者可以稍微注意一下丧服的整齐。在清代,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均服齐衰,只是服丧的时间长短有所差别。
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比齐衰的粗生麻布更为舒适。这象征着服丧者没有那么悲痛,所以可以注意一下丧服的舒适度了。在清代,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服大功。
小功次于大功,是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清代,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小功。
缌麻是最轻的丧服,缌指的就是细麻布,所以这也是最为舒适的丧服。清代,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缌麻。
所以,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又可以引申为这五种丧服所对应的亲戚关系。如果出了五服,那么亲戚关系就非常微乎其微了,也不需要为对方服丧了。隋代李密《陈情表》中有“外物期功强近之亲”一句,其中“期”指服丧一年,而“功”指的就是大功小功。李密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已经没有五服之内的亲戚了。
对于农村人所说的五服这个问题,身为农村人,从小就常听人说什么出五服不出五服之类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农村讲究年轻人不出五服不能结婚之类的话题,这些都只是听说而已,根本不懂的什么是五服。也从未问起过父母。
后来,生活中的事情经历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什么叫五服,五服也就是指直系亲属的五代人,比如说,曾祖父 太祖父 祖父 父亲 本人,这五代排列就不出五服,如果排到你的儿子这一辈,你的儿子辈与曾祖父这一辈就是已经出五服了。那么,在农村出五服与不出五服有什么区别的?主要区别就在办红白事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出了五服的在办红白事方面就不以一家自己人对待了,即办红事一般不参与,办白事参与但不带孝。
很多农村生活过的人,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家和某某家还在五服以内呢,是不能结婚的这样的话。
久了我们就习以为常,但很多人又弄不明白这个“五服”指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只有农村人这样说吗?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电视时,会看到皇帝一怒之下要诛人九族, 这里的这个九族,其实就是五服之内的亲人关系。
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又如何区分呢?咱们在下面一一说明。
五服之内关系分别是: 老老爷、老爷、爷爷、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样九代人之内称五服,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被诛九族,这将会是多大的一个杀伤面。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向外扩张出不少人的。
五服还对丧葬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又可以说,丧葬制度催生了五服这个概念。
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人认为,出了九代,也就是五服,就不能算是直系亲属了,属于同宗族,有人去世时,五服之内的人披麻戴孝,五服外的人就不需要。
儿披麻戴孝又不是一样的,从颜色和样式上区分五服之中的第几代。
孝服在古代分别有: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当看到谁传什么样孝服时,也就知道这人属于去世人第几代了。所以,五种孝服,是谓“五服”。
现在农村人还在用这样的方法区分,只不过已经没有古代那么清晰和明朗,现在多用有限的样式和不同颜色的孝帽来区分。
那么,五服只对丧葬吗?对婚姻有没有约束力呢?这就是第二河问题。
五服对婚嫁有着严厉的约束力。
古代婚嫁制度,五服之内是不许结婚的,近亲不让结婚从古代就开始施行,但古代人所谓的近亲是只追溯到五服之内的,也就是九代之内。出了这九代,那就是属于本来和同宗族,就没有那么严苛了。
那有人会说了,这不是扯淡吗?古代那些皇帝不是想娶谁就娶谁吗?何时见过他们受约束?
其实,这是对五服的一个误解,我们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古代人说五服,说的都是男性直系亲属,这也是从母系氏族 社会 转向父系氏族 社会 后的一个重要体现点。
古代说五服,说九族,是只说男性这方面的,对于女性这里没约束。当然了,女性这边其实也有,叫外九族,可多半是没人认的。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或者 历史 里说谁谁娶了表妹啥的,那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这不在五服的约束力内。
当然了,古代或者近代也有娶堂妹的,这个现象不多,却是真的也有。这个只能说万事无绝对。但娶了堂妹堂姐的,多半要被人耻笑。可是,既然敢娶,也就没人敢耻笑或者根本不怕别人耻笑,这个不在这里展开说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常用 “五服” 来表示亲戚关系的远近,还有一词就是 “九族”。 那么你知道 五服九族 是什么意思吗?
我国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 社会 ,以父宗为重,其亲属单位包括自高祖一下的男系后裔及配偶,既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九族或者九辈。
五服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表述关系远近的,它有两种说法,一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根据距离王者的远近划分不同的区域,从而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以五百里为界由近及远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和荒服。这一说法随着朝代的更替, 社会 制度的变化已经失传了。
另一种说法是一种丧服制度。过去人死了,人是要穿丧服的,那时丧服都是有麻制成的,这也是披麻戴孝一词的来历。丧服分为五级,分别是 斩衰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第二是 齐衰 也是用粗麻布制成,缝边。第三 大功 用粗熟麻布制成。第四 小功 用稍粗的熟麻布制成。第五 缌麻 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穿的丧服不一样,穿丧服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表明亲疏关系也不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有些变化,但都没有大的变革,基本上延续下来。我们所说的五服就是由它演化而来的。现在说的五服一般用来表述宗亲的远近,人们常常说我们还没出五服呢,或者说没出五服不能通婚,或者说出了五服了,可以通婚。这五服应该是从当事者含当事者纵向向上向下数,横向左右数,对于当事者来说上下既五服九代。
所谓“五服”主要是针对血缘亲疏而言的,而且特指父系的血缘,与母系无关。这是中国长期父系 社会 导致的必然结局,堂兄弟隔了几代依然也可论堂兄弟,表兄弟隔几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中表”,就显得非常疏远了。举个例子,自己的孙子和自己叔伯兄弟的孙子仍然会论所谓堂兄弟,这样比中国非常常见。当然,关系也的确并不那么亲密也就是了。但是,自己的孙子和表兄弟(舅父或姨母家儿子)的孙子基本上就很少有人在去论表兄弟了,甚至自己的儿子和表兄弟的儿子都很少再有人去论表兄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表中表”,实际上血缘亲疏却是一样的。
言归正传,什么叫“五服”?以自己为例,广义上讲上推五代、下推五代,相对于自己本身都算“五服”。上推即高祖辈、曾祖辈、祖父辈、父辈、自己,这算“五服”。下推五代是即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实际上也能算作“五服”。但是,因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都是自己的直系后代,人们通常不会这么去论,比如什么未出“五服”的曾孙,基本上很少有这样的说法,曾孙就是曾孙。因此,平时人们常说的“五服”通常是以自己为基准点上推五代。
那么,怎么个论法呢?父亲的其他儿子和自己是亲兄弟;祖父的儿子是自己的大爷、叔叔,他们的儿子和自己是叔伯兄弟(也有称堂兄弟的);曾祖的儿子是自己的伯祖、叔祖,他们的儿子是自己的堂大爷、堂叔,他们的孙子是自己未出“五服”的堂兄弟,高祖的其他儿孙和自己的关系同理,高祖一系的后裔和自己都算在“五服”之内。高祖兄弟的后代以及再往上、高祖父亲、叔伯的后代等等,相对于自己的血缘就相当疏远了,也就是所谓出了“五服”。为什么成为“五服”呢?所谓“服”者,服丧之意,就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去世,是要服丧的,故而有了“五服”之说。出了“五服”,婚丧嫁娶基本上就很少往来了。
清王朝的所谓宗室、觉罗实际上大致就是按这个来的,以清太宗皇太极为基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正好是“五服”,因此,清兴祖福满的直系后裔(即所谓“六祖”,也就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后代)都是被清王朝认可为皇族的,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后裔为宗室黄带子、“六祖”的其他后裔为觉罗红带子。福满兄弟的后裔以及更远的亲属已经出了“五服”,虽然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彼时却没有被清太宗皇太极认可为皇族,原因就是这个所谓的“五服”。因为出了“五服”,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清太宗皇太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就没有把这些人再当作自家人看了。帝王之家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就更加疏远了,除了“五服”婚丧嫁娶还有联系的,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以前乡下由于同姓聚居比较普遍,出了“五服”还有来往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基本上也就是当邻居、朋友相处了。
在农村常说的“出五服”或者“没出五服”,其实就是家族亲属关系远近的关系!在古代是指五种丧服,后来演变为五辈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说的“五服之内为亲”,意思就是说,血缘关系在五代人之内的都是亲人!超过五代的则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结合农村的一些实际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五服?
一般常说的出没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现在儒家典籍《仪礼》丧服篇中商周时期根据血缘关系所制定的五等丧服制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故称“五服”,一般越亲,则服重!具体表现为:
1、斩衰:
为最重的一等丧服,一般服丧三年(实为25个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袖口处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而丧服上衣为“衰”,因此,被称为“斩衰”。
适宜人群:臣为均,子为父,未嫁女或回归宗族的已嫁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等。
2、齐衰:
与斩衰服饰材料相同,衣缘袖口也缝边,但稍显齐整,所以被称为“齐衰”。
但会根据服丧期时间和用杖与否分成四类:
齐衰三年:需用杖,并服丧三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已离世后,子女为离世母亲。
齐衰杖期:需用杖,并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父亲在世,子女为离世母亲,或者是丈夫为妻子。
齐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丧一年。一般适用于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为父母等。
齐衰三月:不用杖,但服丧三月。一般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称为“大红”。一般用粗熟麻布制成,服丧大概九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称为“小红”,一般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丧五个月,不用杖。
适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缌麻:
为最轻的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制成,服丧三个月。
适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孙、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丧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丧,也要披麻的。
二、农村常说的“五服”,实为九族!
对于在农村常说的“五服”,其实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而对于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员,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关系越远了!
像这种五服说法,应该是农村最普遍的吧!
三、农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 社会 !会以“五服”关系分成若干家族!
要知道,一般在村里你会发现,大多只有一两个姓氏而已!像我们村里,姓氏主要有两个,但大多农户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张!其实对于一个姓氏的农户来说,就是一个家族衍生而来的!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不断衍生新的后代!渐渐的就会发现,虽然同属于一个姓氏,但往往有婚丧嫁娶之事时,并不是所有同姓的农户家都会参与,而是只是家族关系较近的一些农户才参与。一般这时候就会常常听老人说,这家怎么没来呢?!原来是已经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里即便是同姓,也会被分成若干个家族!一般有婚丧嫁娶之事,也大多参与者为家族成员为主,而其他家族成员为辅!
在亲属去世时,古人必须穿孝服。但是,孝服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的人必须依照礼制穿不同级别的孝服。
根据亲疏关系,总共有五个等级,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就是所谓的五服。
因此,五服对应的其实是亲疏关系,是古代一个家族的结构。
如果同姓且在五服以内,就属于同一个家族;如果同姓但在五服以外,那么就同属于一个宗族。
民间所谓出“五服”了,意思就是这个人尽管跟你有共同的祖宗,但这已经是五代以前的事情了,你们现在的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需要给对方穿孝服的。
下面就是有关五服和亲属关系的图表,可供大家参考:
杜正胜教授的《传统家族试论》指出:
1、古代家庭的成员主要是父-己-子三代,最远推到同祖人口,即“共祖家庭”(Lineal Family)。
2、大功以外至缌麻的共曾高祖之亲属,不共财,要算作家族。
3、五服以外的同姓亲属,彼此共祖,疏远无服,要算作宗族。
就这样,人们被由近及远的亲属关系给组织起来,成为一层裹着一层的同心圆,大家彼此团结,形成了地方 社会 的大宗族。
当然了,现在的农村 社会 结构发生了改变,五服这个概念也越来越不流行了,终究会淡出 历史 的舞台。
随着封建 社会 的瓦解和新中国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我们大力发展学习新鲜事物。
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也难免流失,众多因素下,一些传统在城乡之间逐渐拉开了差距。
因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农村相较于城市保留下来了一些更多传统的规矩和习俗,婚丧嫁娶,礼仪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么,农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个物件。它指的是一种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亲属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农村流传的五服,是指从古代父系 社会 衍生的家族体系,本指因亲疏远近不同的五种丧服。
所以,简单来说,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点,那么向上数四代向下数四代,一共九辈人,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内的亲人了。
中国人重情义,讲究血缘往来,所以五服之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按理说都是要参加的,如若出了五服,关系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前面说过,五服,即五种丧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最亲,缌麻为五服之内最远。
五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丧礼礼治。晚辈为逝去的长辈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该项制度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
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以粗麻布为材料缝制而成的一种褂子,左右和下边不缝。
斩衰的守孝期为三年,主要是儿子和未出阁的女儿,儿媳,重孙,妻子妾室。
齐衰:用比斩衰稍轻一些的粗麻布制成,衣旁和下边要缝合。
齐衰服丧期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为继母,丈夫为妻子,孙辈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质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细一些,服丧期为九个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间又或者为叔伯。
小功:为较细的熟麻布制成,重量也更轻。小功的服丧期为五个月,主要是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缌麻:是五服之中最轻的一个,由细熟麻布制成。服丧期也只有三个月,主要是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
以上五种不同材质的丧服即民间五服一说的由来。
关于五服,有着许多的规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说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后不繁”,老祖宗也许早就意识到了遗传科学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更多悲剧,定下了五服之内不能通婚的规矩。
当然随着多民族的融合和 社会 的进步,族系家谱也渐渐流失,所以五服之内禁通婚的说法也只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
依照今天我国的法律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也就是并非五服之内完全禁止。
那么,你可能会觉得疑问,古代那些戏曲传说中,表兄妹成婚亲上加亲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吗?
其实不然,古代的亲上加亲是姨表亲可以成亲,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妹妹,而姑表亲是不可以的,例如贾宝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亲也就是五服之内的兄妹关系了,因为古代讲究父系为宗,所以五服之内的父系一脉看作是一家,这样一来成婚也就意味着**,于情于理都有伤风化。
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后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亲虽说是亲,但却是外家亲,可以成亲婚配。
历史 上近亲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献之一家,贾宝玉和林黛玉,陆游和唐婉。
还有最有名也最让人唏嘘的吕雉,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竟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盈。
饶是刘盈尚存正义,据说未与之圆房,辈分来讲,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当然今天的文明 社会 ,一些迷信封建的习俗早就应该摒弃,但习俗背后的伦理传承,我们还是应该去了解一二,毕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很多人觉得五服指的就是五代人,事实是否是这样,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五服”这个耳熟能详的词语。
五服一词最早在《尚书》中出现,此时的“服”指的是地域划分的范围。
古代王国的领土以君主所在的王城为中心,方圆每五百里为一个划分区域,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五个区域,这种区域规划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中的绕城五环,房价越往里越高。
在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阶级,西周时五服指的是这五个贵族阶级的着装服饰。
古代祭祀,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鼎的数量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高低,五服和鼎一样,代表着贵族的不同地位。
在 历史 的演变过程中,五服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和血缘关系挂钩,指的是人去世后,亲人服丧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身穿的五种不同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而成,麻布裁断的地方外露不修饰,丧服上衣叫"衰",因为衣着极其朴素简单,没有任何装饰,表示对逝世亲人的哀痛与敬重,这种穿着也被称为“披麻戴孝”。
儿子和没有出嫁的女儿为父母,嫡孙子为爷爷奶奶,妻妾为丈夫服丧三年。子女和妻妾作为一家之主的直系血亲,和男主的血缘关系最亲密,同时宗法制以嫡长子为尊,他们毫无疑问应当披重孝,也就有了后来守孝三年的说法。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是用粗疏的麻布制成,上衣和裤子分别制作,衣服边缘部分用针线缝合整齐。
服丧时间根据和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所差异,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出嫁的女儿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爷爷奶奶服齐衰一年;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个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个月。
兄弟姐妹皆为旁系血亲,伯叔父母不比自己父母亲近,祖孙之间又隔两代,所以齐衰没有斩衰沉重。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
为堂兄弟、未出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出嫁女为伯叔父、兄弟服丧九个月。
一方面兄弟姊妹为同辈,服丧时肯定没有晚辈对长辈的规格高,另一方面,堂兄弟属于旁系血亲,服丧时间理应没有为直系血亲守孝的时间长。
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五个月。
“从兄弟”是曾祖父相同,祖父不同的同族男子之间的称呼,在血缘关系上比堂兄弟要疏远,所以大功的守孝时间比小功的时间久。
缌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是五服中最轻的丧服。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服丧三个月。
这里主要指宗族中血缘关系不是很近的族人,值得一提的是,平时所说的守孝都是晚辈对长辈,但是这个地方却提到了长辈为去世晚辈服丧,可见“死者为大”,封建宗法制度也有其合理和人性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已经省去了许多过去葬礼中的繁文缛节和繁琐章程,在服丧期间已经不可能严格地按照古代的《仪礼丧服》来规范穿着,也无法严格遵循古代 社会 的服丧三年等说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代价,也是旧传统改进的必经之路,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和现代 社会 的最佳结合,是新时代人们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五服”已经完全变成了形容血缘关系远近的词语,五服就是指从自己这一辈开始算起,上下五代人,这些人也是我们来往的主要亲戚,“亲不过五服”,五服之外就意味着关系不是很亲近,想自由恋爱,就可以自由恋爱,没人拦你。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本文2023-11-24 12:34: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