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造句-用氏族造句
1、举才不出 氏族 ,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一个 氏族 亦如是也,族无远虑,必有近忧;兄弟来讨论讨论
3、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 氏族 聚落取得的成就,我们感受到了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在母系 氏族 社会内,女性优先获得这种创造美的自由。
5、在中国传统文化网络里,社会文化结构的重心是宗法 氏族 和家庭的权威,这决定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性质。
6、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 氏族 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7、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 氏族 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
8、这就是龙门镇的孙 氏族 谱。
9、血斧是兽人各 氏族 里最早遭遇人类帝国军事力量的,受其文明影响也最多。
10、 氏族 社会尽管信息技术不发达,但人对人之间占有的有效道德信息却很丰富。
11、 氏族 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12、神话产生于原始 氏族 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
13、四分五裂的兽人 氏族 很快被赶进了戒备森严的俘虏收容所
14、“禁忌之名卷册”由 氏族 中最强大的博学长老保管,这样崇高的物品一旦丢失,可能会导致一个氏族的瓦解。
15、他们拥有大量的奴隶,以坐褥用来和其他 氏族 相易家当的交兵装备。
16、血斧是兽人各 氏族 里最早遭逢人类帝国军事实力的,受其文明劝化也最多。
17、原始公社是一个以母系为主的 氏族 社会
18、总之,它是 氏族 的最高权力机关
19、一些游离的食人魔 氏族 在第一次战争之前便穿越了黑暗之门。
20、他是帝喾高辛氏时代的 氏族 部落首领,徙于今湖南泸溪后,氏族部落发展壮大,与土著蛮人结合,成为蛮人尊奉的祖先之一。
21、文字起因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农业经济确立、 氏族 公社出现之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2、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可以肯定地说,是 氏族 社会的原始农耕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
23、古尔丹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就将互相征伐的各个 氏族 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无可阻挡的部落。
24、同时古尔丹也将 氏族 酋长们召集到一起,并使他们确信自己在喝过玛诺洛斯的狂暴之血后将变得不可征服。
25、他们最近首先力求实现的,正是要摆脱 氏族 公社索取这些小块土地的权利,这种权利对他们已成为桎梏了。
26、他们 氏族 的图腾是山鹰,而这个鹰经常被描绘为银色的,这让我想起了藏族的银翅鸟
27、蛮锤 氏族 ,是由建筑师们和这个曾经是宏伟城塞的最初拥有者构成,在高地的丛林前哨战采取了一些行动。
28、在所谓父系 氏族 社会阶段,部落联盟发展为军事民主制,出现个人性质的权力并从此开始了向国家的演进。
29、印八偈人原本分为两个交换配偶的异族通婚的 氏族 。
30、基尔加丹力求对兽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因此他帮助古尔丹建立了影子议会,这是一个秘密的宗派组织,其作用是操纵兽人 氏族 并利用巫术魔法在德拉诺大陆上扩张。
31、各个 氏族 的权利和利益通过这种方式来协商而得以维持。
32、德意志人在民族大迁徙以前,曾组织成为 氏族 ,这是没有疑问的。
33、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部落中间,可以看到名称相同的 氏族 以不同的方式集结在各胞族中。
34、我是霜狼 氏族 的酋长,他骄傲地说。
35、远在 氏族 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祭祀火神的场所
36、到发现美洲的时候,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按照母权制组成为 氏族 。
37、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城东,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典型的母系 氏族 聚落遗址。
38、炫耀暴力和武功是 氏族 、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李泽厚
39、战歌 氏族 开始砍伐灰谷森林。
40、传说人物来源不一,反映各 氏族 部落的融合过程。
41、仰韶文化属于母系 氏族 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42、黎族妇女的文身是黎族母系 氏族 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反映了黎族女性原始的一种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曾在黎族社会里广泛流行。
43、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对于 氏族 内部的团结和氏族外婚制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44、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 氏族 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45、 氏族 制度流行而政治社会尚未建立
46、父系 氏族 社会是氏族社会瓦解时期的别称,不能视作与母系氏族社会并列的氏族社会发展阶段。
47、另外, 氏族 家族的首领可选派代表参加元老院,享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48、明代女真人由 氏族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历程有其特殊性,但也有许多人类社会的共性。
49、在母系 氏族 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过程中,舅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50、审问罪犯的法庭和规定刑罚的法律,在 氏族 社会中出现很晚。
51、一个是代表原始农业的母系 氏族 社会,一个是代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冶铜业已有明显发展和开始的奴隶社会。
52、中国人的先祖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都经历了 氏族 公社时期。
53、暴怒的红龙将格瑞姆巴托要塞彻底摧毁,把大部分的龙喉 氏族 的余党都烧成了灰
54、他是 氏族 和可爱的,大多是只要你不驯服波的红旗。
55、血斧是兽人各 氏族 里最早遭逢人类帝国军事力气的,受其文明感染也最多。
56、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徽州 氏族 大姓基本上都由北方中原迁入,大多数均为同宗、同族派衍而出。
57、早在原始 氏族 公社时期,这里就上演了一幕“廪君盐阳会女神”悲壮之歌。
58、但这些由福建农村的客家人和闽南人建造的成千上万的“土制建筑”,是表现中国 氏族 生活的最好证明。
59、博学长老最重要的工作是保管“禁忌之名卷册”,这既是 氏族 历史的文献纪录,也是使氏族联合一体的图腾。
60、忠于耐奥祖的死亡骑士和影月 氏族 的追随者也被恶魔的力量转化了。
61、它们身上也佩戴着各样形制的骨头护符:骨头坠饰、骨头灵符乃至防腐措置过的仇家尸块,这种用具被认为可能护住 氏族 的势力。
62、“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使得华夏先民在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完好地保存了 氏族 社会遗传下来的家族血缘关系。
63、此外,部落议事会也可以甚至违反 氏族 的意志而撤换酋长
64、自远古以来, 氏族 和家族制度在中国一直非常稳定,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
65、国王与 氏族 贵族的竞争,使大量平民免于沦为私人的被保护人,这是平民向公民转化的前提条件。
66、农耕经济和 氏族 社会的发展,让家族的亲情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中国的工业化迅速推向了高潮。
67、暴蛮很自恃于拥有所有兽人 氏族 中最大票的头目和暴风小子队伍,因为他们是所有兽人中最军事化的一支。
68、人殉文化起源于父系 氏族 公社时期,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69、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私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 氏族 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
70、几个这样的大家族组成了一个“吉利布”,如果其中的一位成员杀害了另一个吉利布或 氏族 的成员,那这个团体就要负责偿还血债。
71、北国 氏族 之女,北国之秋住家乡,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海子
72、原始人群到 氏族 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
73、传统上,一个未婚女子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因为家庭将错失建立与其他 氏族 社会关系了。
74、萨尔了解到古尔丹曾经在第一次战争早期流放了霜狼 氏族 。
75、母系 氏族 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是“家户经济”
76、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已发展为父权制组成的 氏族 ,东部还停留在母权制的氏族社会。
77、“帝”起初是指对 氏族 群体蕃衍作出贡献的父祖辈领袖人物。
78、一句话,只要我们抛弃罗马 氏族 实行内婚制的奇怪观念,而同摩尔根一起承认它最初是实行外婚制的氏族,那么问题就很简单而不言自明了。
79、这些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加强了 氏族 的自决权
80、现传承于阿尔泰语系或突厥语民族中的许多英雄史诗,原来都是传承于某一 氏族 或部族的部族史诗。
81、许多图书馆专门收藏 氏族 家谱
82、图拉杨和卡德加率领部队开进了德拉诺,并在荒芜的地狱火半岛上与耐奥祖的 氏族 激烈交战。
83、与 氏族 和独立民兵相关的“军阀”现象,经常包括那些前中央政府留下来的遗老遗少,他们承诺要建立一个他们氏族掌权下的政府。
84、约6000年以前,一个古文明在这里生根,一般认为,这个文明的社会结构为母系 氏族 公社。
85、母系 氏族 公社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的地区长期活动。
86、由于有索马里传统 氏族 社会忠诚制度的保护,犯罪分子几乎不受惩罚。
87、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 氏族 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88、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前,印第安人一般处在 氏族 公社制的不同阶段。
89、龙喉 氏族 后来到了这边并且准备搞点红龙姐姐的蛋,当然不是为了正义而搞的,尽管他们也没能拍到死亡之翼的马屁上。
90、真正的女娲有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位 氏族 首领,就住在骊山附近。
91、遂改心向善,于吴国扬州铁佛寺立誓加入吴国 氏族 ,是为海州窦氏之始。
92、蕉城区七都镇马坂村黄 氏族 人的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时,清理出30多件随葬品。
93、“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盛唐时期,高丽属于大唐的附属国,李 氏族 人有部分也迁徙于此。
94、大耳贼素有野心,大奸似忠,麾下关张都是万人敌,有深得郯城 氏族 支持,可惜他兵力有限,三年之内难成大事。
95、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 氏族 部落的象征图腾。
96、他们的厅前柱联为“宋室开基铁卷丹书光日月,赵城衍派文经武纬振乾坤”,而且还保存着青阳赵 氏族 谱。
97、它建于清朝末年,是邓 氏族 人栽桑、养蚕、剿丝的劳动场所。
98、我燕翼一生刚正无私,对军人如此,对天下如此,对我燕 氏族 人,亦如此。
99、甘 氏族 谱记载,孙权曾御赐金书铁券给甘宁,这是一块半圆形瓦当状的金属字牌,上面刻有文字,大意是:凭此铁券,可以赐爵位,给俸禄,免罪。
100、17世纪后,清王朝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华夏的犹太人 氏族 完全和外面的世界隔绝,慢慢败落,逐渐被同化。
101、其中《李 氏族 谱序》正文为500字,落款为“赐进士及第直阁学士文天祥拜撰大宋景炎元年丁丑阳月吉旦”;《西平王谱诗》为七言律诗。
102、为光耀门庭,从康熙至光绪年间,王 氏族 人购置田地,大兴土木。
103、蓝田猿人在山西那个县大汶口 氏族 在山西的哪个市山顶洞人在山西的哪个山顶这些都是小学生的基本课程。
104、五六千年以前母系 氏族 公社时期,人们就用野麻纤维纺成线,织成布,布幅很窄。
105、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 氏族 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
106、只是这个东城休慌里慌张的,未免太沉不住气了,实在是有失东城 氏族 的体面,于是便劈头盖脑的呵斥道:“有什么事就好好说,看看你,这样慌里慌张的像个什么样子!”。
107、还有一些人,并不像 氏族 或是百姓一样慎终追远入土为安地找地方下葬,而是死后随便将尸体在旷野中一丢,任凭野狗豺狼吞食。
108、此《遗墨》原件,原为东莞城东门袁督师祠(在东莞,袁督师祠有五,此其一,原址在今东莞中学内)所藏,清末民初,袁 氏族 人共推袁蔚民先生负责保管。
109、而陈 氏族 谱记载,至1928年前后,乡邻中许多人生头虱,陈家人便教人用茶麸、防风、辣蓼、樟木等煲水洗头,治疗头虱,由此中药养发之风盛行乡里。
110、毫无疑问,萨满乐舞的艺术价值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产生,并直接服务和服从于 氏族 的祭祀与治疗活动仪式的需要,做为一种“工具”。
111、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孙 氏族 人从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迁入福建泉州。
112、据《漳浦县路下林 氏族 谱》与《平和县五寨埔坪族谱》记载,路下林氏出唐九牧林藻后裔莆田江口林氏分支,奉林披为一世祖,奉林藻为二世祖。
113、羊松衡说,相当一部分羊 氏族 人因迁徒、避难和皇帝赐姓等原因,改姓为杨、阳、扬、王等。
114、更有一些“混球辈”的太平苏 氏族 人,竟以她的名义向海内外募捐整修“苏氏宗祠”,她很不理解。
115、一只母狼养育了日后罗马的建立者,而狼对于兽人本身就是亲如骨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萨尔出身的霜狼 氏族 而言。
116、乐家弟子,尤其焦 氏族 人,分崩离析,四处飘散远离家乡,沦为乐伎、歌伎……
117、远古的人们还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育的因果关系,而把 氏族 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整理
118、犬雅、彭州、亿阳三 氏族 各归还两座城池,共计六座,三家各赔偿十万琉光玉片,共计三十万……
119、在书同文,车同轨等共同生活习惯及文化特征的影响下,许多古老的 氏族 被集合到了一起,更在一个强大的朝代汉朝的影响下,摧生了汉人及后来的汉族。
120、小榭下潺潺的溪流,顺着嘉山的地下暗河而出现在这里,哺育着纪 氏族 人。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氏族造句-用氏族造句
本文2023-11-24 11:54: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