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的偏旁是什么 疑字的部首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疑的偏旁是什么 疑字的部首是什么,第1张

“疑”的偏旁是:疋

疑的读音:yí,nǐ

疑(yí)释义:

不信,猜度(duó)。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疑(nǐ)释义: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组词:疑问,半信半疑,疑惑,猜疑,毋庸置疑,嫌疑,质疑,疑团,疑点,可疑,疑心,惊疑,疑窦,犹疑,犯疑,疑忌,解疑,阙疑,疑云,无疑等。

参考资料

便民查询网:https://zidian51240com/e79691__zidianchaxun/

1 古代表示疑问的"呢

一、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二、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三、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2 古代表示疑问的"呢

一、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二、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三、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3 文言文中哪一个字或两个字能表达“被疑惑”,

可以用次字,比如类似于“xx最甚,xx次之”

也可以用“明”指代第二,例如“明日”“明年(古文中)”意思是第二天,第二年,有时也用“旦日”,亦指第二天

在排行上,用伯仲叔季排兄弟

或用“亚”,例如“亚军”,很明显,第二名的意思,或“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国语·吴语》)(歃:盟会时饮牲血以表诚意)

用“再”表示。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击鼓。。”

或用“又”字,例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第二副册之意

4 古文哪些字表示肯定或一定

"夫””盖”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5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

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

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

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

何”“若。

何”“奈。

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

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

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

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

6 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

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

拼音::shū,yǎ,pǐ

详细释义 

[ yí ]

1不信,猜度(duó):~惑。~问。~心。~团。~虑。~窦。~点。~端。猜~。怀~。半信半~。

2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案。~难。~义。存~。

[ nǐ ]

1安定,止息。

2古同“拟”,比拟。

康熙字典

午集上疋部 疋 ·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0

zdicnet 汉 典

《唐韵》所菹切《集韵》《韵会》山於切《正韵》山徂切,音蔬。《说文》足也。弟子职,问疋何止。

又《集韵》写与切,音胥。

又所据切,音絮。义同。

又《广韵》疎举切《集韵》爽阻切,音所。记也。

又《广韵》五下切《集韵》《韵会》《正韵》语下切,音雅。正也。古文为诗大雅字。《晋书·南阳王模传》安定太守贾疋。

又《五音集韵》譬吉切,音匹。《小尔雅》倍两谓之疋。二丈为两,倍两四丈也。《韵会》按古文大小雅,尔雅,字本作疋,今文皆作雅,而疋字但音匹矣。

又《集韵》足,古作疋。注详部首。

“又疑瑶台镜”的“疑”意思是:怀疑。

出自:李白《古朗月行》

原诗: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释义: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呼作:称为。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团团:圆圆的样子。圆影:指月亮。

扩展资料

主旨:

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疑的偏旁是什么 疑字的部首是什么

“疑”的偏旁是:疋疑的读音:yí,nǐ疑(yí)释义:不信,猜度(duó)。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nǐ)释义:安定,止息。古同“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