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记载着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职业、婚姻状况等信息。家谱的存在意义有以下几点:
1传承家族文化。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发展,传承了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2维系家族关系。家谱是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祖先和家族成员,增强家族凝聚力。
3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家谱中记录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于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着重要的价值。
4保护文化遗产。家谱是一种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家谱里都有姓氏源流,支派迁徒,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解决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组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自心力和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子女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梗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
三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由传说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六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九十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来源,因此实现幸福家庭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四延续家业兴旺需要修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由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家庭,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家庭,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业兴旺的环境。
五为了家族团结需要修谱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文化因素,纵观历史,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大团结,有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汇总的档案。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家族是民族大树的枝叶,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档案史,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后人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信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谱具有明辨世系,尊宗问祖,寻根谒祖,承前启后,敦亲睦祖,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但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心灵皈依。因此续修家谱即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应从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我园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自然融入“技艺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游戏为主要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幼儿去关注、体验、感受乡土文化资源,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使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挖掘乡土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永春漆篮是福建省汉族传统竹漆工艺品,原材料是竹子,将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细条,片可做柄,细条用来编织篮子,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活动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摸、剥、编感知竹子、篮子的外形特征,教师还展示各种工艺品,帮助孩子观察、认识其内部特征,如:扁篮、格篮、盛篮,还有盒、盘、竹竿、竹篮、竹匾、竹筷等。还可以介绍关于竹和笋的资料、等,供大家观赏丰富经验。同时,将教学融入自然社会大课堂,带幼儿去看竹林、挖竹笋、拍资料,制作笋食品、利用竹子制作各类区域活动材料等。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探索自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我们的教学富有生机。在“美丽的家乡”主题活动中,我们邀请编织艺人到幼儿园,现场进行编织演示,教授幼儿进行简单的编织制作。通过编织艺人的现场展示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
在主题活动“家乡特色小吃”开展期间,我们组织孩子学习制作各种本地的小吃。如包春卷,先让老师展示春卷的制作流程。春卷是用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然后将制好的馅心(肉末、豆沙、菜、白糖等)摊放在皮子上,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孩子们看到后既新奇,又兴奋。之后让孩子们进行了“包春卷”的尝试,让孩子们品尝,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的饮食文化,同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挖掘乡土特色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都会化为灰烬。”如何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呢?我们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必须考虑到其安全性、实用性,还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例如,我园充分利用永春县岵山古民居村落的资源,将本土化的区域活动进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小院》主题区域。将富有农家特色的洗衣苑、小沙池、农家厨房、客厅、卧室等融入幼儿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构等区域材料,使幼儿沐浴本土文化的同时,在宽松、自由的活动区中,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自主愉快地发展。此外,还以永春佛手茶的传说为主要内容,创作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故事《佛手茶说》。让幼儿通过课件的阅读和观赏,了解永春佛手茶的由来及制茶工序,在了解的基础上,融入表演游戏,让幼儿运用闽南语进行表演,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绘本的魅力。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积累和创新
在民俗课程中,我们注重资料的积累,将每个主题活动预设、目标、环境创设一一记录,作为一手资料进行积累,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和使用。因此,我们特别支持、鼓励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在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拓展教育渠道,使乡土教育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乡土文化的浸润需要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体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教育囿于课堂,而应拓展教育渠道,比如: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请家长带孩子参观永春纸织画,了解纸织画的制作工艺,并了解纸织画的艺术价值。活动中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孩子活跃的思维,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除了把课堂搬到校外,走进社区,我们还把艺人请进幼儿园,让他们走进课堂,教孩子们织画、编篮子、唱闽南歌……看着一群群围在老爷爷身边编篮子,唱闽南歌的小家伙笑得那么开心,教师心中多了份畅快与惬意。我们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使孩子们获得感性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才能使乡土文化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
因此,让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使幼儿关心社会,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被社会接纳、重视的感受,形成对家乡的美好情感。
一 什么叫体验式课程
以IT培训为例,即免费先上几个课时,主要是让你感受学习的模式与环境还有教学方式是否适合你。
二 学校体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希望帮助到你。。。。。
三 体育与健康 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是什么
课程性质: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专程,达到增强体属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体验课程概念扩展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 什么是体验式训练课程与传统训练课程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增加知识学习”“逻辑思维学习”“增强技能学习”回等以提升IQ为主的传答授式学习,都统称为“脑训”。
心训,是心智训练的简称,心灵智慧训练,或者说SQ(灵商)训练,是心灵成长课程的一种,主要由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心灵成长课程较发达的国家传入。目前,被媒体誉为“中国心训第一人”的林A导师,是中国心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他整合开发的“发掘自己心训”和“商业领袖心训”是国内“心训”课程的代表,其特色以觉察式、感悟式、体验式学习为主,让学员有效打开心扉、清洗心灵、迁善心态、提升心智。
五 简述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体育课程,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5)体验课程概念扩展阅读
在体育课中,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活动。有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也有一定的智力活动。因此,体育课的结构不仅要遵循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一般分为上升—稳定—下降 3个阶段,它反映了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总趋势。
根据上述两种规律,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从下表可以看出课的各个部分与人体工作能力 3个阶段的关系(见附表)。上述课的 3个部分是体育课的基本结构,至于每个部分的具体结构,则因课的具体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人数,以及作业条件(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课的基本结构的一致性和具体结构的多样性的统一,就构成了一节体育课的完整结构。为了加强组织教学,小学体育课也可把准备部分分为“开始”和“准备”两个部分,而成为 4部分结构的课,它和3部分结构的课没有本质的区别。当前一般都采用3部分结构的课。但有的国家体育课的结构则没有严格的划分。
六 新生体验课有哪些内容
『壹』 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哪个方面难度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而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
目前课程开发因其诉求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实战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根据开发诉求不同,课程开发技术与课程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因其学术理论的科学和严谨性,获得公认的课程设计理论是加涅的课程设计方法。实战课程开发技术因其追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技术包括美国的Crisp(课里播)课程开发技术、一号标杆课程开发技术等。
根据杨开城博士的最新探索,可以对课程开发做如下的介绍:
如何解决现有课程开发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实践的要求?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研究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要采取“开发取向”。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各种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视角中的课程开发理论,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它的内容包括理念(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方法技术(具体的课程开发技术,如需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课程开发模式)三部分,其中方法技术是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不足是它认为课程是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和经验的设定,尤其是采用的“目标细化”的设计、决策技术,即通过目标分解来获取内容而不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确立目标、先决定课程模式再选择课程内容等的做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从目标找手段、从内容找形式的实践逻辑。
因此改进课程开发理论的重点在于探寻课程开发更合适的方法技术以及组织方法。探索的基本逻辑可以是:课程的基本单元是什么,基本单元的成分是什么,这些单元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技术构建起来并组织成课程的。这些方法技术及其组织被我们称为课程开发技术。
『贰』 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和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我国沿用的是目标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实施。斯坦豪斯是英国著名现代课程论专家,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由于“过程模式”强调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斯坦豪斯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事实上,他主要论证了课程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预设的原子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反对目标。但两者的目标具有本质的区别。过程目标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宽泛的教育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程序原则即课程开发的总要求, 它不同于目标模式预设的、希望达到的教育结果, 它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 而不指向课程实施最后结果的控制。
第二, 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坦豪斯看来, 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 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这种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从此意义而言,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预设。
第三, 开放系统与形成性评价。斯坦豪斯认为, 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 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结果或错误结果。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
第四,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斯坦豪斯认为, 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过程, 课程开发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 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因而, 他提出了“ 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没有课程开发, 因为每一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研究团体中的一员。
斯坦豪斯在后期的研究中, 主张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并积极投人课程探究过程之中, 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口号,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 种族关系课程规划”。在此,“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就意味着学校成为课程探究和开发的中心,教师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究过程, 教师即问题探究者。课程编制过程就是由教师确定研究任务, 在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境中收集和分析资料, 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实施间题,课程编制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学校是课程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困”。这样,以学校为基地编制课程成为课程编制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是“过程模式”的必须要求,“过程模式”为“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 使“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成为可能, 使校本课程开发方为现实。
最后,在实践上,过程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存在困难。评价要求有一个公共标准,然而在过程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成就评定的诊断者、鉴别者、批评家,而不是一位判分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即使情况相同,每位教师给出的成绩都不同。从学生的角度说,如果信任教师的判断,当然就希望对其学习进行评判而非打分。反之如果不信任教师的判断,就可能希望打分而非评判。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这个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原理和标准不断地加以精炼,并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识别。斯坦豪斯也承认,过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因此在实践中完成它是十分困难的。
“实践模式”、“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模式, 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均有借鉴意义, 但因文化背景不同, 对其思想的理解和借鉴难免存在偏差和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 但应取其积极一面, 为我所用, 以便更好地落实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叁』 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有什么不同
一、两者的意义不同:
1、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2、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是为属于某种文化的人进行该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儿童成为有个人身份的成人
另一个是向后代传递知识和技能,并让后代为适应他们所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现实的要求做准备。这两个目标是适应现实及个人和群体生存的基础,为实现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二、两者的包括的内容不同:
1、课程建设包括的内容:
(1)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
(2)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2、课程开发包括的内容不同:
目前课程开发因其诉求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企业实战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
(3)课程开发逻辑扩展阅读:
课程开发的原则:
1、超前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基础性原则: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加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
4、实践性原则: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肆』 课程开发一般都有哪几种模式
记得以前和绿狐合作的时候他们说有三种模式,具体是哪三种记得不太清楚了,或者你直接问问绿狐。
『伍』 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开发都包括哪些步骤
一、明确课程目的
进行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说明员工为什么要进行培训。因为只有明确培训课程的目的,才能确定课程的目标、范围、对象和内容。
二、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者开发培训课程的第一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以满足组织和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出发点,从组织环境、个人和职务各个层面上进行调也和分析,从而判断组织和个人是否存在培训需求以及存在哪些培训需求。
三,确定培训课程目标
培训课程的目标是说明员工培训应达到的标准。它根据培训的目的,结合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形成培训课程目标。
四、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针对某一专题或某一类人的培训需求所开发的课程架构。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费用、划分课程单元、安排课程进度以及选定培训场所等。
五,进行课程设计
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确定每一单元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授课材料的过程。
课程单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和学员对课程的评估。在培训开展过程中,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不应在时间上被分割开。
六、阶段性评价与修订
在完成课程的单元设计后,需要对需求分析、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进行阶段性评价和修订,以便为课程培训的实施奠定基础。
七、实施培训课程
即使设计了好的培训课程,也并不意味着培训就能成功。如果在培训实施阶段缺乏适当的准备工作,也是难以达成培训目标的。实施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场所的选定、培训技巧的利用以及适当地进行课程控制等方面。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培洲技巧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进行课程总体评价(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课程评估是在课程实施完毕斤对课程全过程进行的总结和判断,重点在于确定培训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受训学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
『陆』 好课程是如何开发出来的
一、优秀课程的参考因素
衡量一门课程是否优秀,主要考核的几个标准:
1、学员学完后使用的频率?
(1)如果学习的东西有诸多前提的下,那么被使用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2)如果学习后没有提供给学员相应的工具表格,那么被使用的几率也会降低不少;
2、换做非开发的人来讲是否可以讲好?
(1)课程是否通俗、标准化,如果课程除了开发者本身别人就不能讲,这样的课程算不上优秀课程。
(2)课程是否有讲师讲解版本的讲义。比如每一页PPT应该怎么讲,或者是录音、视频,总而言之,只要识字的人的就可以拿着讲义来讲,那么这个课程定是一个高品质的课程。
3、课程的架构是否给力?
(1)逻辑性。层层递进,内容跌宕起伏,遵循五线谱的原则。
(2)内容设计。最好包含案例、故事+观点+工具表格+实战演练这几个部分,内容里尽量要有、视频,不要单纯的文字。
二、如何设计一名优秀课程
1、开发课程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解决什么问题。
(2)课程主要面对的对象是?这些对象心里想的是?
(3)课程时间为多长?
(4)课程能否换个角度来开发?有什么创新的思路?
2、开发课程的步骤
第一步: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在上面做好微课程开发的时间规划。比如思考阶段,30分钟;找素材阶段30分钟;课程框架构思阶段90分钟;课件制作阶段90分钟。这一步关键是建立时间规划,逼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完成。
第二步:开始思考阶段的课程设计。这一阶段,不需要想逻辑,不需要想结构,更不需要想是否内容适合,把自己认为不错的观点、故事、案例都可以写下来,也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一过程可以促使把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一些素材提炼出来,有时自身经历过或感悟过得一句话、
『柒』 课程开发和编制的区别
由于教材直我国学校教育主要课程资源至于人们常常误认教材惟课程资源甚至课程本身所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时候自联想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种狭隘理解甚至种误解
『捌』 如果按照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去进行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面临什么问题假如
20世纪以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我国沿用的是目标模式,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实施。斯坦豪斯是英国著名现代课程论专家,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由于“过程模式”强调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斯坦豪斯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事实上,他主要论证了课程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一,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预设的原子化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绝对反对目标。但两者的目标具有本质的区别。过程目标只是确立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宽泛的教育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构成最后的评价依据。程序原则即课程开发的总要求, 它不同于目标模式预设的、希望达到的教育结果, 它只是作为课程开发的方法及指导思想而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 而不指向课程实施最后结果的控制。 第二, 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在斯坦豪斯看来, 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说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 仅仅合乎逻辑是不够的,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及教学过程的实际。“过程模式”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这种反映教育本体功能及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从此意义而言,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预设。 第三, 开放系统与形成性评价。斯坦豪斯认为, 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 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存在简单的正确结果或错误结果。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关注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判断。 第四,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斯坦豪斯认为, 整个课程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过程, 课程开发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 各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因而, 他提出了“ 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认为没有教师的参与, 就没有课程开发, 因为每一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研究团体中的一员。 斯坦豪斯在后期的研究中, 主张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并积极投人课程探究过程之中, 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口号,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 种族关系课程规划”。在此,“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就意味着学校成为课程探究和开发的中心,教师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究过程, 教师即问题探究者。课程编制过程就是由教师确定研究任务, 在自己所处的特定情境中收集和分析资料, 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及其实施间题,课程编制者不再是提供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学校是课程中心, 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困”。这样,以学校为基地编制课程成为课程编制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是“过程模式”的必须要求,“过程模式”为“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 使“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成为可能, 使校本课程开发方为现实。 最后,在实践上,过程模式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存在困难。评价要求有一个公共标准,然而在过程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成就评定的诊断者、鉴别者、批评家,而不是一位判分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即使情况相同,每位教师给出的成绩都不同。从学生的角度说,如果信任教师的判断,当然就希望对其学习进行评判而非打分。反之如果不信任教师的判断,就可能希望打分而非评判。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能力问题。这个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原理和标准不断地加以精炼,并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识别。斯坦豪斯也承认,过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因此在实践中完成它是十分困难的。 “实践模式”、“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模式, 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均有借鉴意义, 但因文化背景不同, 对其思想的理解和借鉴难免存在偏差和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 但应取其积极一面, 为我所用, 以便更好地落实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玖』 什么叫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
『拾』 如何撰写学校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注意: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程序
孩子们在学校当中获得什么样的课程经验,这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在其中更是担负着直接的责任。
在实施新方案以后,试完全抱着“执行”的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
学校必须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
但是改革应当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过程,不同的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
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开发的“范围”上。
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
其中的尺度应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定。
即使是对全部课程进行开发,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开发的“行为”上。
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以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行为方式。
“选择”,就是采用拿来的方式引进某一门课程或科目、活动;
“改编”,就是对原有的或拿来的课程做一些调整,以使它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
“补充”,就是在保持某一课程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相关内容或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原定目标;
“拓展”,就是对原有或拿来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提升;
“新编”,就是对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完全的开发;
“整合”,就是在不同的课程、科目、活动之间形成关联,增强学校课程的整体逻辑性。
这些不同的开发行为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但不一定存在水平和效果上的差异。
用哪一种方式对学校里的课程进行开发,应该体现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那么,它无非包括这样一些程度和步骤:
1建立组织——领导和组织开发工作,让一部分教师率先参与研究和准备。
2动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共同组织,让课程开发成为所有人的事业。
3形成核心价值——在学校层面表达教育者的核心教育理念,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很多学校不太重视这个环节的工作。
事实上,教育者关于“教育”、“学生”、“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
比如,与传统的关于人的素养、智能的理解不同,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结构模型,认为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语言、逻辑与推理、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方面,有不同的智能表现和潜质。
台湾某小学在“整合”全校的课程时,就是依据这个关于“人”的核心理念展开了本校的课程框架。
4学生需求评估——通过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观判断,了解学生、家长以至社区对学校课程的需要情况。
5资源评估——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网络资源的基本列表。
6形成课程规划——对全校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设计,并使它在全校发挥法规的效力。
7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志愿参与者等)理解课程框架,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8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9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
10改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开发活动。
二、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
过去,往往习惯于采用“堆垒”的方式设置学校里的课程,觉得什么课程重要,就开设什么课程,觉得什么活动过时了,就把什么活动拿掉。
这样的做法无法体现教育者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这个课程问题的整体见解,使整个课程结构显得很散乱,并因此而减低了学校教育的总体效果。
使全校的课程结构化,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无法回避的任务。
所谓结构化,就是从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出发,使所有的课程内容形成逻辑联系。
结构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操作:板块设计、层次设计和年级设计。
怎样开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本文2023-11-24 11:24: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