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的老师都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历代帝王的老师都有谁?,第1张

一、帝师列表

1、顺治帝:通琇、汤若望

2、康熙帝: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

3、雍正帝: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

4、乾隆帝: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5、嘉庆帝: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朱珪

6、道光帝:戴联奎、曹振镛、沈岐

7、咸丰帝: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8、同治帝:刘崐、李鸿章、翁同龢

9、光绪帝:李鸿章、翁同龢、孙家鼐、夏同善

10、宣统帝:陆润痒、陈宝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

二、帝师资料:

1、朱轼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2、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苏如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师。

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44名进士,入庶常馆历练,结业,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讲经书等。曾辅导过太子旻宁(清宣宗道光帝)。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卒,谥文清。

3、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

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5、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帝师

——孙家鼐

——翁同龢

——杜受田

——沈岐

——朱轼

有这样清朝咸丰年间有这样一个“马屁精”。他在中举之后的殿试当中,皇帝命他写一副对联,他十分巧妙的将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六个皇帝的年号加入对联之中,用这副对联歌颂了清朝的丰功伟绩。咸丰皇帝看到后,惊呼:“妙觉”!将他点名为头名状元。这个人就是孙家鼐。其实孙家鼐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

孙家鼐1827年生于安徽。自幼饱读诗书,但是科举却屡屡落榜,名落孙山。后来和他一起同窗参加科举的学子都考上了,他心里是十分难受的。但是孙家鼐并不是一个自哀自怨的人,他没有抱怨自己为何才华出众却不受人赏识。而是自此之后更加努力的勤勉学习。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考中举人后,他在殿试的时候出了一个绝对,上下联如下:

上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舜尧。

下联: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次马匹,他不仅成为了状元,还被咸丰皇帝赏识,先后担任了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光绪皇帝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来进行改革,改变中国的现状。毕竟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就授命孙家鼐,希望他能在北京筹建办理一所大学堂。但是由于保守派势力过大又坚决反对,所以迟迟两年这所大学堂都没有成功办成。一直到了1898年“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大学堂成为了新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后,才开始筹建这所大学堂。这所孙家鼐多成立的大学堂就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成为了北大的首任校长(因为是北大前身,所以是众多说法之一)。

京师大学堂旧照

“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京师大学堂又遭到了的保守派的诋毁,每每这个时候孙家鼐都会与他们据理力争力保京师大学堂。但是在1899年的7月,慈禧太后想要废除京师大学堂,这时很多支持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大臣们全都哑口无言都敢发言了。只有孙家鼐一人,冒着违背慈禧太后的风险。冒死进谏,坚决说不,并且还以告老还乡抗争最后才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也才有了现在的北京大学,孙家鼐可以说对我国的教育界功不可没。

1909年孙家鼐去世加祀京城贤良祠,谥号为“文正”,文正公在古代可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名号。孙家鼐也是晚清最后一位文正公了。在2015年7月26日。孙家鼐的纪念铜像上新增加了一幅紫红色横匾,上面写着“晚晴文衡,北大先导”八个大字。由北京大学校友,著名美学家陈详明教授手书。

六安名人:皋陶、英布、李公麟、元亨兄弟、段祺瑞、许继慎、司徒越、王祖贤。

1、皋陶(生卒年不详)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皋陶出生地一般传为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与尧、舜、禹四人齐名为“上古四圣”。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皋陶是一位贤臣,传说中他出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并且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的主要成就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并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2、英布(?-前196年)

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

3、李公麟(1049-1106年)

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属安徽省安庆市)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

李公麟祖籍安徽舒州,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4、元亨兄弟(生卒年均不详)

元亨兄弟,兄喻仁,字本元;弟喻杰,字本亨。生卒年均不详。六安市人。元亨兄弟生活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兽医学家。兄弟俩所著《元亨疗马集》,刊行问世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全书集古代兽医之大成,内容丰富,诊疗精微,其针灸学更属兽医界独创,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兽医学巨著。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珍藏,并传往海外。经后世兽医各家多次翻刻,增删类编,现在留世版本已达70余种。

5、段祺瑞(1865-1936年)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段祺瑞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6、许继慎(1901-1931年)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和红一军军长,对红一军的组建和鄂豫皖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1年10月,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时年30岁。1945年,党的“七大”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追认为烈士。1981年,中共中央将他列为“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杰出将领”。1989年,中共中央又确认其为“无产阶级军事家”。

7、司徒越(1914-1990年)

司徒越,原名孙方鲲,字剑鸣,安徽省寿县城关人。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

8、王祖贤(1967-)

中国台湾著名女演员,九十年代华人影视巨星。1967年1月31日生于台湾台北,祖籍安徽舒城。

1984年,首次主演**《今年的湖畔会很冷》,其后签约邵氏**公司到香港发展。1987年,凭借**《倩女幽魂》中聂小倩一角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992年,凭借**《倩女幽魂Ⅲ:道道道》获得第25届西班牙锡切斯奇幻**节最佳女主角。

1994年后,王祖贤逐渐淡出影视圈。1998年发行了个人国语专辑《与世隔绝》与日语专辑《Angelus》。2004年,王祖贤主演的**《美丽上海》获得第2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同年,拍完**《美丽上海》后宣布息影。

-六安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介于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总人口134万。 寿县历史悠久。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屡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寿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寿县人文荟萃。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的安丰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寿县是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豆腐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特别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上都广有影响,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团体。“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脍炙人口,国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吕夷简、吕公著和诗人吕本中,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册,万古流芳。寿县是革命老区,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镇特别支部,走出了曹渊、曹蕴真、薛卓汉、方运炽、孙一中等一批谈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寿县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油料、水产品生产百强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目前已形成优质粮油棉、水产、生猪、白鹅、肉鸡、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导产业。地方特产寿霍黑猪、皖西白鹅闻名遐迩,淮王鱼、银鱼、瓦虾历史上被列为贡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龙瓜子、寿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内外宾客青睐。寿县是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寿州古城和安丰塘三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寿县交通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铁路淮南站约25公里,正在兴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县界,区位优势明显。省级开发区寿县工业园位于县城西郊,入园企业30多家,已初具规模。省级临空(新桥机场)工业园已获省政府初步批准,正在编制规划。乡镇工业聚集区也有了长足进步。 寿县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寿县积极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显著增长,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活动深入推进,先后荣获全国科技、体育、殡改、司法、广播电视先进县称号。

封建时代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官宦人家为了政治利益更是要强强联合。晚清李鸿章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豪门联姻。在其众多的联姻对象中,既有其赖以发家的淮军铁杆哥们,也有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还有富甲一方的殷实大户。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李鸿章家族几个重要的联姻对象。

同事变成老丈人——与赵家联姻

赵家是安徽太湖的名门望族,家族中出了很多名人,是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大家族,有“状元及第”、“一门三进士”、“四代翰林”等美称。

嘉庆元年(1796年),太湖的赵文楷高中一甲一名,嘉庆帝称赞他“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赵文凯的儿子赵畇,28岁中举人,34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1853年),吕贤基奏请袁甲三、赵畇和李鸿章为助手,赴安徽办理团练,正是在这期间,李鸿章与赵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赵畇生有二女,小女赵小莲于同治三年(1863年)嫁给了李鸿章为继室,第二年,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儿子李经述,后来又生有一女,名叫菊藕,嫁给了张佩纶。自赵小莲嫁给李鸿章后,两个家族的此后还有几代的婚姻情缘。

一车两督抚——与淮军儒将结亲

刘秉璋、潘鼎新是淮军名将,其中潘鼎新是举人出身,刘秉璋是淮军中除李鸿章外唯一翰林出身的将领,曾任四川总督等职。

道光年间,居住在三河的刘秉璋和潘鼎新一同结伴北上求学,两人雇了一车夫推小车走了一个多月才到京城。到了京城后,二人住在安徽庐州会馆,师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几年后,李鸿章考中进士,他们又拜李鸿章为师。

1849年,潘鼎新中举。1851年刘秉璋中举并于1860年考中进士。后来两人都参加了淮军并当上了封疆大吏,原来那个推车送他们进京的车夫逢人就炫耀说自己“一车推出两个督抚”。李家发迹后,刘家、潘家都成了官宦之家,李鸿章家族同他们两家也有数门姻亲。

家教甚严的帝师——与寿县孙家联姻

寿州孙家最出名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咸丰朝状元、光绪帝师孙家鼐。孙家鼐生于书香世家,咸丰九年(1859年)高中状元,1876年于翁同龢同认任帝师。

孙家鼐在家教方面尤其严格,不许后代奢侈胡来,孙家人的家规上有一条明文规定:孙家子弟16岁之前不许穿绸缎,不许穿皮毛。举止须以《仪礼》为准则,如有犯过、犯罪等行为,族长须依家规给予严惩。

孙家鼐兄弟五人,他排名最小,李瀚章特别喜欢与孙家攀亲。孙家鼐的二哥孙家铎的儿子娶了李瀚章的二女儿;李瀚章的孙女李国琼嫁给了孙多森的弟弟、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孙多钰;李鸿章的四弟李蕴章的孙女李国熹,嫁给了孙多森的哥哥孙多鑫,孙多鑫后来成为了孙氏家族实业集团的领袖。

同合肥首富张家的联姻

张家当时在号称合肥首富,世代经营米业、典当业,原本是李文安的亲家,即李鸿章大妹妹的婆家。妹夫叫张绍棠。李家发迹以后,李氏兄弟和张家又有数门婚姻关系。

此外,与李家结亲的还有淮军名将刘铭传、周盛波家、吴毓兰家、吴长庆家、吴赞成家,这些都是淮军中元老级的人物。就连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家族,也和李家有姻亲关系。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祖籍休宁县城,寄籍宣州宁国县,宋宁宗嘉定(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一生任职繁多,两次为相。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祐四年(1256)晋封崇国公。不久被召入朝,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晋封庆国公。景定三年(1262),吴潜暴病而亡。有文献说,他是被贾似道的党徒借宴会之机毒死的。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势败,吴潜被追封原职,特赠少师。

戴衢亨(1755-1811),字莲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宁县,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戴衢亨出身书香门第,刻苦好学,博览诗文,但考了近30年仍未中秀才,他的诗文朋友捐钱给他买了顶“秀才”帽子。乾隆四十一年,跳过县考,直接去州府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中举。乾隆巡幸天津时召试,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连闯会试、殿试两关,连中二元,被钦点为状元。戴衢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乡亲们在祠堂大摆宴席庆贺。醉意惺忪的戴衢亨提笔挥就一联为:“三十年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亦无名,人眼不开天眼开;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戴衢亨为官不依附权臣和珅,在乾隆年间屡遭贬抑,迟迟不能升迁,官职低微,仅为侍读学士。曾拜著名文学家、考据学家段玉裁为师。因才智出众,嘉庆二年(1707)命运开始转机,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并因主张政府应节约开支、不加赋税而得到嘉庆帝的宠信。嘉庆三年,加恩军机大臣。嘉庆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十六年四月,卒于京。

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祖籍歙县,后以经商迁移浙江,再移居江苏吴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参加童试时,终日坐不离席,吴县令李昶亭出对上联:“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上“朱绂方来”。李县令惊诧不已。潘世恩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潘世恩一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官,先后为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为人处事端正,善始善终。道光宣宗皇帝对他宠遇特隆,特许他紫禁城乘轿,入宫派太监扶持,每逢大寿赐御书寿联。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晚号澹静老人,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末科状元。孙家鼐在殿试试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未能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叠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照原次序发下,金殿传胪(唱名),孙家鼐中了状元。事后发现这个别字,阅卷大臣联名请求处分。道光皇帝想到已经自己钦定,既已发榜,就不予追究。于是就留下了“瞎眼皇帝、别字状元”的话柄,一时传为笑谈。实际上孙家鼐是很有才华的。皇帝廷试时,命他以大清王朝兴盛写一副对联,他挥笔立就:“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月明星辰。”藏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号,自然天成。皇帝击节称道:“绝妙”,即钦点状元。孙家鼐历任内阁学士、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礼、吏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退休后又拜东阁大学士、转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设立京师大学堂时任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赞同变法,主张“国家欲富强,首先要开办学堂”、“开民智”、“通下情”,因为他坚持科举不停则学校不兴之议,新政皆废,独留大学堂。孙家鼐尽忠为国,不谋私利,严于利己,家教甚严。宣统元年卒后,赠太傅,谥“文正”,赐“太傅第”。

李群(805-?),合肥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甲辰科状元。李群早年与杨衡、符载、王简言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均颇有文名,为宰相李宗闵所知。李宗闵曾传言,“如主考,庐山四友当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果是李宗闵主考。李群年方18岁,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考时,还是迟到了,考试已开始,贡院已锁门。他情急地捶门请求入院应试。李群容貌秀美,气质不凡,竟使主司为之动容,便放其入考,终一举夺魁。

淮南历史上的历史名人有:

1、刘安

刘安是西汉时期文学家、古琴演奏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封淮南王。刘安所著的《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淮南子》,《淮南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刘安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也是中国豆腐的创始人。

2、雷被

雷被,西汉时期人物,本为江湖游侠,后被淮南王刘安招入门下。参与编纂《淮南子》,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伍被、毛被、晋昌七人,合称为淮南八公。

3、谢玄

谢玄字幼度,东晋名将,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太元二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太元四年,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

淝水之战中,谢玄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

4、黄歇

黄歇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5、孙家鼐

孙家鼐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是清咸丰九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淮南(著名人物)

—刘安

—雷被

—谢玄

—黄歇

—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建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分水岭。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何以幸存?后人曾提出多种解释,有的说“萌芽早,得不废”;有的认为“新的人才,旧办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改用新办法。”“慈禧太后之所以保留京师大学堂……可谓‘老谋深算’”。

我认为,“萌芽早,得不废”说,站不住脚。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个“萌芽”、成长的过程,戊戌变法新举措,像变科举、裁冗官、兴实业等,也大都经过多年的酝酿。而创建京师大学堂是写进变法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中的唯一变法项目,因此,她无疑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新的人才培养,只有改用新办法”,也说不通。像上述其它举措,对于巩固慈禧太后的统治都有现实意义。为什么她不能容忍,只对没有开学的京师大学堂网开一面?

对于京师大学堂的侥幸存活,北大教授陈平原指出:“慈禧太后的‘罢新法,悉复旧制’之所以不彻底,‘独留京师大学堂’,很可能因其涉及朝廷中的权力再分配。管学大臣孙家鼐属于帝党,且‘所用多为翰林旧人’,自然引起刚毅、徐桐的不满,坚决要求取缔,据夏孙桐《书孙文正公事》称:‘赖荣文忠(荣禄)调护未获。’……当年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丁韪良,在其《北京围城》中,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可与上述说法相补正。据说,丁韪良担心大学堂会被取消,于是前往拜见荣禄,得到的答复是:‘查禁大学堂,将会在外国人面前丢面子。’”北大史专家肖东华、李云、沈弘则认为:“戊戌政变发生,旧党保持朝政,新政多被废除。独京师大学堂赖孙家鼐之力得以保全。”遗憾的是,前者未做出合理解释,后者未点明具体史实。

经过研究,我推测,京师大学堂侥幸存活,极有可能是孙家鼐面授机宜,请丁韪良出面游说荣禄“因外洋各教习均已延订,势难中止”,“所以不能径废”;荣禄进而说服慈禧手下留情。

孙家鼐,寿州人(今安徽寿县),字燮臣,咸丰朝状元。1878年与翁同龢等同为光绪帝师傅。1894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7月3日,光绪帝不仅指派他担任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还将全国新学堂悉数划归其管理,使其成为北大历史上的首任校长和中国历史上的首位教育部长。从1898年7月至1899年7月,孙家鼐实任此职,率先提出了“学问乃天下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学而范围天下

”等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并创立了中国新型的小学、中学、大学、仕学(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体系。从全面变法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是失败了;而从《明定国是诏》提出的“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的目标来看,戊戌变法仍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之所以说是孙家鼐授意丁韪良出面保全京师大学堂的,理由如下:

一、丁韪良是孙家鼐亲自聘任的西学总教习。1898年8月9日,孙家鼐在《奏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折》中奏报:“丁韪良在中国日久,亟望中国振兴,情愿照从前同文馆每月五百金之数,充大学堂西总教习。”并当面请求皇上赏给丁韪良二品顶戴。光绪帝当即批准。

二、在丁韪良的任命受到质疑时,孙家鼐挺身保护。9月23日,意大利驻华公使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来一个措词严厉的《照会》:“此人前次误派同文馆,因其无能,则同文馆创设多年,至今并无成效之势。兹又闻此人管理新设大学堂。……北京洋人无不甚诧,因何中国专派斯人管理大学堂。其人虽庄严恭敬,而实无一能,何能管理大皇帝专心关系之事?”孙家鼐接到转来的《照会》时,戊戌事变已经发生,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在个人吉凶未卜的情况下,他义正辞严地答复:“查本大臣办理大学堂,皆遵照贵衙门原奏章程,期于中外交涉语言文字相通而已,非必各国皆有教习也。且中外交涉者,共十余国。若各国皆荐教习,贵衙门何以应之?”孙家鼐的答复,既捍卫了中国主权,也维护了丁韪良的尊严。

、“戊戌事变”发生前夕,孙家鼐与丁韪良仍有联系。9月16日,孙家鼐和顺天府尹胡燏棻宴请伊藤博文,有两人作陪,其中一个就是丁韪良。

作为外国人,丁韪良虽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但他对于清廷内幕,特别是事变后各位大臣在慈禧心目中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有熟知内情的朝廷重臣才心知肚明。即使他想主动保护京师大学堂,也需要高人指点。当时,唯有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既有利害关系,又是熟知内情的朝廷重臣。

孙家鼐对于培养光绪的变法思想功不可没,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开明而稳健的政治家。由于庚子事变中,京师大学堂和孙家鼐府第屡遭兵匪洗劫,史料荡然无存;又由于多年来将孙家鼐视为“帝党中的右派”,研究较少,所以,孙家鼐保全京师大学堂之功尚未发现直接史料。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妨反躬自问:京师大学堂尚未开学,如果没有顶头上司的授意,丁韪良作为一个外国“打工仔”会主动出面吗?京师大学堂幸存后,仍多次受到守旧派的弹劾,每次都是孙家鼐据理以争,才化险为夷。如果他不是从捍卫光绪帝领导的戊戌变法成果的角度出发,何必要坚持到底?1899年7月,在废立阴谋施行的关键时刻,朝廷重臣“嘿无一言”,唯独孙家鼐冒着生命危险坚决说不,并辞职抗争,显示出高尚的节操。(相关资料见拙著《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风云》,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相信,随着对孙家鼐研究的深入和新史料的发现,孙家鼐保全京师大学堂之功将大白于天下。

历代帝王的老师都有谁?

一、帝师列表1、顺治帝:通琇、汤若望2、康熙帝: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3、雍正帝: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4、乾隆帝: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