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肖姓族谱,第1张

家谱在文革期间基本上都销毁了,现在想找已经很难了,

至于墓碑上不是肖是萧这一点,应该是你你们原来就是姓萧,以下是资料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 “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 “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 “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 ‘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 “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袁氏家谱 袁氏家谱介绍

  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坑里太保庙是一组建筑群,位于建瓯市西郊坑里,面朝坑里水库,由有太保庙、天后宫、关帝殿、观音阁、大戏台等组成。

  太保是当地独有的民间信仰,明清以前的《建宁府志》、《建安县志》、《瓯宁县志》等旧志均未见载,仅见于民国版《建瓯县志》。关于太保的由来,当地主要流传着两种版本:

  一是“闽王敕封说”。南唐保大初(943年),王延政据建州称帝,为揽人才,开科取士,得文武进士百人,以萧钅秦文武全才名登榜首。是时,张天师正在建州传道,闽天德皇帝为试张天师法力,便着人在龙安岗下挖一大洞,命百名新科进士扮作妖怪在洞内喧闹,同时又命张天师前往收妖。到了龙安岗上,张天师作法,顿时山崩地裂,洞内九十九位进士身首异处,仅门边一士削去一足。事后,闽天德皇帝念百士枉死,便追封九十九人为太保,以萧钅秦为首,在龙安岗上立庙祀奉;封削足者为山魈,着各地山神庙内供奉。

  二是“萧氏家谱说”。小松萧氏认为萧公太保是其祖先,九十九位太保是其祖先的结义兄弟。据《萧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之胞弟萧衡。梁亡后,萧氏一支迁往洛阳之郊,即小松萧氏之祖。适时,萧钅秦与弟铿蓄志谋复萧梁江山,结交四方豪杰百人,以保境安民之名,办起民团,将洛阳郊区青壮农民编练成军,萧钅秦自称“冲天太保”、分封结义兄弟为各名号“太保”,相传被唐朝护国世袭天师以图谋造反斩杀于洛阳郊龙头岙。萧家族人闻讯亡命天涯,北宋末入闽,落脚在小松镇旗山下,在龙安岗建庙,立九十九位太保香位,太保之信仰由此渐传各处。

  天后宫与太保庙并列,占地160平方米,宫内环绕四周是一组以妈祖为主题及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情景故事的组合根雕群,居中一尊高68米、底座宽324米全国罕见的木雕妈祖神像。该神像原木属柳杉,源出于玉山镇筹岭村,是1998年6月20日山洪暴发时,从横坑垅塌方处裸露出来。这段巨木长768米,中部直径达220米,须四人可合围。经林业部门鉴别,树龄800年左右。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b]一、李氏宗谱(卷廿一上,尊亲堂)介绍[/b]

派目:天自成大 美世可得 昌元文光 永楚国道 学绍先传

新派目:继武箕裘业 克家志益坚 尚科崇教化 臻富福绵延

一世:李茂七,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加土旁)。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公、茂六公、茂八公、茂十公兄弟远徙。六公徙江南。元公徙湖北汉阳仙桃镇。八公徙湖北蒲圻县。公与十公徙湖北寿昌,卜筑于寿昌神山乡神三里,土名卸甲嘴,十公居上大屋,公居下大屋,此李姓上下分所由也。

二世:仲山。三世:天驷。四世:有文。五世:思忠。六世:泌溶。七世:圭(加王旁)。八世:少怀。九世:珍吾。十世:乾召。十一世:云含,乾召次子。

二十一世:光林,玉文公子,生于1946年12月20日,武汉教育学院毕业;钟氏,生于1948年1月7日,湖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

二十一世:光发,钰文公子,生于1934年10月8日,湖北财经学院毕业。

二十一世:光勃,常文公长子,生于1934年9月5日,第十一次续修宗谱撰稿人,笔名屈生,湖北大学毕业。

二十二世:中坚,光林公长女,生于1971年8月18日,湖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

二十二世:中勋,光林公次女,生于1976年9月20日,武汉江汉大学毕业。

二十二世:晓刚,光发公长子,生于1965年8月21日,湖北财经学院毕业。

二十二世:晓梅,光发公五女,生于1971年12月21日,北京外贸学院毕业,现留学日本。 二十二世:志明,光进公三子,生于1970年10月11日,武汉化工学院毕业。

四、李氏宗谱纲目图[/b]

1、皋陶血缘始祖。字廷坚,生于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2、伯翳即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赢氏,后相禹七年,生子三人:大廉、著木、(上二公随父职)思承

3、思承历虞夏世为理官,以官命族是为理氏,生子一:仁道

4、仁首 5、知周 6、义集 7、忠卿 8、勇元

9、孝生 10友儒 11睦顺 12任长 13谦吉

14让泉 15忠正 16和丰 17纯粹 18懿宗

19恭怀 20俭实 21庄严 22敬修 23齐心

24肃炳 25平明 26康强

27理徵字德灵,任商纣理官,为冀吴伯因进谏直言,被纣王不容遭亡身之祸。娶陈国契和氏为妻,时妻携幼子利贞逃往河南。

28利贞得姓始祖。与其母避难于河南,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一为感谢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并在苦县定居,娶契和氏之族女为妻,生子一:昌祖。

29昌祖为陈国大夫(西周之陈国在今河南开封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娶陈氏为妻,生子一:彤德。

30彤德 31庆公 32承公 33硕宗 34显公

35爽公 36诚彰 37正直 38修省 39治安

40六蓼 41离公

42乾公字元杲,为周朝上御使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子一:耳。

43耳公李氏名祖。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聘。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聘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叹曰:“老子其犹龙乎?”唐代追封李聘为太上老君。生子一:宗。

44宗公字遵祖,战国初魏国将军。被封于魏国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段干木大夫。后隐居不仕。生子一:兑。

45兑公为赵国相,生子一:同。

46同公为赵国大将,生子一:济。

47济公为赵阳安君,生子一:洛。

48洛公为赵左丞相,生子一:洪。

49洪公字道宏,为秦国太子太傅,生子一:兴族。

50兴族字育神,一名汪,为秦大将军,生子一:昙

51昙公字贵远,先为赵国相,后入秦为御使大夫。葬柏人西。生子四:崇、办、昭、玑。办昭二公未详。

52崇公李姓陇西房始祖。字伯,秦朝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郑公,生子三:平、燕、瑶。前二公未列。(注:其弟玑公为赵郡房始祖。

53瑶公字丙德,官至南阳太守,封为狄道侯。生子一:

54信公字有成,秦国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说他追杀燕太子丹,秦始皇以为贤勇。归汉后封为陇西侯。生子一:超。

55超公字仁高,一名伉,为汉大将军,任渔阳太守。生子二:元圹(另派)

56仲翔为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征讨叛羌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狄道东川,其后人以此为家。生子一:伯考

57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子二:尚、向(为范阳房祖)

58尚公汉成纪(今甘肃榆宁)令,安家如此。生子一:广

59广公汉朝名将,以猿臂善射著称。景帝、文帝时,先后任陇西、乾地、右北平等郡太守,与匈奴打了七十余仗,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文帝尝叹曰:“惜广不逢时,今当高祖之世,封万户侯何足道哉!”生子三:敢、陵、

60敢公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子二:禹、忠(为顿邱始祖)

61禹公字子通,宣帝封为南郑侯。生子一:承

62承公字丞公,为河东太守。生子一:宏

63宏公 64业公 65翬公 66善公 67尤公

68先公字敬宗,为蜀郡北平太守。生子一:长宗

69长宗字令伯,为渔阳太守。生子一:君况

70君况字叔子,一字子期,为愽士议郎中大夫。生子一:本

71本公字上盟,历任郎中侍郎、御史,生子二:次、恬(为渤海房始祖)

72次公字仲君,为邑郡太守兼西夷校尉教谕。生子二:轨、潜(为申公房始祖)

73轨公字文逸,为魏将军,驻临淮太守,司农桑。生子一:隆

74隆公字彦绪,为长安令,积弩将军。生子一:艾

75艾公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子一:雍

76雍公字伉熙,晋济北、南皖二郡太守。生子二:伦(为丹阳房始祖)、柔

77柔公字德远,晋北平太守。生子一:弇

78弇公字季子,前凉(十六国时五凉国之一)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封安西亭侯。生子一:昶

79昶公字仲坚,西凉太子侍讲。生子一:暠

80暠公李姓的第一个皇帝。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前400年)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生子十:潭、晋、歆、恂、翻、豫、宏、兆、亮、丙(九公未列)

81歆公名钦,字士业。历任西凉太守。生子八:庸、最、佑、绍、重耳、宏、明崇、产丙(七公未列)

82重耳字显顺,因国(西凉)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又归魏,克周后以地归之,拜弘农太守,被宋将军薛安都所陷,后为魏安南豫将军、州刺史。生子一:熙。

83熙公字孟良,为后魏金门镇将军,戍于武川,因而家焉。高祖追之为献祖、宣皇帝。生子一:

84天赐字德贞,为潼主,高祖追封懿武上皇帝。生子二:显起、虎起。显为长安侯,生达谟,为后周御林监太子洗马,为安县伯。

85虎公字文彬,西魏时赐姓大理氏,官至太尉,与太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封为上柱国大将军,时号八柱国。周闵帝时受魏禅,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公,谥曰:襄公。生子八:延、伯、真、昺、章、绘、韦、亮(七公另列)

86昺公袭父爵,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受爵唐国公。卒谥仁公,追谥元皇帝,庙号世祖。生子一:渊

87渊公即唐高祖。字淑德,陇西成纪人,七岁袭爵唐国公。后历任刺史、郡守、卫尉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后起后反隋,建都长安,号大唐。在位九年,娶宾毅之女为后,生子十七。传位次子世民。

88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次子,聪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年十八时,随父举兵,扫除乱寇,唐之天下皆其功劳也。初封秦王,后禅高祖之位,在位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在位),寿五十三岁。后长孙氏生子十四。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子:李恪(系世民第三子,也有说是第五子)

89恪公即郁林王。公性英秀、才华卓越、声望颇高,太宗十分器重。唐初封长沙王,进封汉王;贞观二年徙封蜀王,后为齐洲都督,十年后改封为吴王,按安州都督,坐事罢都削封三百户侯。永徽元年拜司空,为梁州都督,适房遣欲立为太子,由于长孙无忌家族倾朝忌嫉,李治既是皇后所生又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在太子之位争夺中李治取得胜利。封分于吴后,追太宗之爱,因而沮之。显庆五年,追封郁林王。娶妻萧氏,被封为沛国夫人。生子四:重(字仁俊,历襄州刺史、大将军,封成王。公另派)、玮(封朗陵王。公另派)、琨、璄(任太常正乡,封归政郡。公另派)

90琨公 历任宋、燕、卫、梁、幽六洲刺,袭史封吴王。生子二:祎、只(历太仆祖上卿。公另

91祎公历徐州另驾加银青光禄大夫。生子三:峘(封越国,公另派)、峄、岘(历门下侍郎,同申书门下平章事。公另派)

92峄公任户部侍郎,蜀州刺史。生子一:远

93远公任将佐监。生子一:元

94元公袭父职。生子二:涛、澣(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生子一:承续。另派

95涛公任户部尚书。生子二:承休、承范(任礼部主事,后授郎中。公另派)

96承休龙图阁学士,兼兵部尚书。生子二:仲容(翰林学士,公另派)、仲宝。

97仲宝太子同中,允中书令事。生子三:景圭、景山(授朝请郎,生子一:衍。公另派)、景亮(授检枝太保,加银青光禄大夫,娶节庶史吴少城之女为妻,生子一:术

98景珪任太常侍卿。娶陆宣公之女为妻。生子一:衟

99衟公字少贤。唐昭宗天佑间,由承事郎历任太子太傅,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上国柱。晚唐因朝廷腐败,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势之下,唐王朝此刻如风雨飘摇。梁王(朱温)专权,天佑元年(904年),威胁唐昭宗(李晔)迁都东京(河南洛阳),皇上眼见唐室不保,谓部份宗室及李道曰:“鄙语云:纥干山头杀雀,何不飞去生处口!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语罢群臣泣下沾襟。道公便携谱牒与李术、李衍兄弟三人避处湖湘,后迁居江西建昌磨刀(今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境内),时人称“李三公”。道娶妻裴氏,乃中书裴公之女,生子四:轩、辕、軿、辂

100辂公生子六:德正、德权、德陪、德衡、德辉、德新

101李德培(德正、德权、德培、德衡、德辉、德

102李晖(让、晖、陶)

103李琛(琛、璠、玙、珩)

104李霭(璨、祚、霭、谅、辙、辑)

105李天福

106李清

107李从善

108李大川

109李时和

110李亮节

111李宗英

112李若德

113李瑾

114李汉炎

115李本初

116李季盘子万一、万二、万三 、万四、万五、万六、万七

117李万二子茂一、茂二、茂三、茂四、茂五、茂六、茂七、、、、、茂十

118李茂七茂七公世系第一世(约公元1330年)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加土旁)。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公、茂六公、茂八公、茂十公兄弟远徙。六公徙江南。元公徙湖北汉阳仙桃镇。八公徙湖北蒲圻县。公与十公徙湖北寿昌,卜筑于寿昌神山乡神三里,土名卸甲嘴,十公居上大屋,公居下大屋,此李姓上下分所由也。

受山 原名茂七,字祜,号春涵,贻赠文林郎乡饮大宾由江右南昌府南昌县瓦子街八斗丘(亦称新建县十字街李家埠)

元至正年间同茂元(行一)茂六公茂八公茂十诸公挈口迁湖北武昌府武昌县神山乡龙王桥西卸甲咀上大屋基,茂元迁景陵(今仙桃天门一带),茂六迁江南,茂八迁蒲圻,

茂七居下大屋,妣盛氏,生子一:仲山,后嗣蕃昌。

旋迁永福乡永一里永寿山阴大屋基落业,复妣张氏,生子三:长同发,次举发,三年发,

公葬屋基侧大明山艮山坤向为茔,妣葬李上村屋右大林山亥山己向。

119仲山茂七公世系第二世

120天驷茂七公世系第三世

121有文茂七公世系第四世

122思忠

123泌溶

124圭(加王旁)

125少怀

126珍吾

127乾召茂七公世系第十世

128云含 乾召次子

129克存茂七公世系第十二

130大炯茂七公世系第十三世

131纯美茂七公世系第十四世

132世昆茂七公世系第十五世

133驹可茂七公世系第十六世

134得化茂七公世系第十七世

135阖昌茂七公世系第十八世

136元瑞茂七公世系第十九世

137锡文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世

138光俊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一世 唐太宗第五十一世 中国***老党员

139爱民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二世 1994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化工学院)

140金涛茂七公世系第二十三世 唐太宗第五十三世 2006年8月25日出生于北京

肖姓族谱

家谱在文革期间基本上都销毁了,现在想找已经很难了,至于墓碑上不是肖是萧这一点,应该是你你们原来就是姓萧,以下是资料“萧”与“肖”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