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姓 豆氏家谱 豆姓起源 豆姓名人 豆姓的来源 豆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豆姓 豆氏家谱 豆姓起源 豆姓名人 豆姓的来源 豆姓简介,第1张

豆[豆、豊,读音作dòu(ㄉㄡˋ),古音亦读作lǐ(ㄌ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之师傅泰豆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期的造父是个名人,他是伯益的第九世孙,西周王廷的善御者。在史籍《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他:“幸于周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造父,就是后来的赵氏鼻祖。

这么一个有大功于西周王朝的名人,其“善御”之技却是跟泰豆氏学来的。

据史籍《列子》记载:

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是当年有名的驾御马车的人物。造父便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技术。

开始时,造父行礼很谦恭,但在泰豆那里三年,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任何技术。造父毫不气馁,仍然更加恭敬小心地服侍师傅。

泰豆看到这个徒弟如此懂得礼节,于是便跟造父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三年了,你可以跟我学技术了。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什么时候你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有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恭敬地答道:“我一切照办。”

于是,泰豆立起木桩作为道路,木桩上只能放一只脚掌;按照一定的步伐数目放置好木桩后,踩着木桩行走。他快步往返于木桩之上,却不会摔交和失足。

造父便开始学习走木桩,三天,就完全学会了技巧。

泰豆惊叹道:“你真是太聪明了!学得这么快!一般的驾御马车的人,也不过就你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前面你的这些快步行走,用的是你的脚,体会其中的技巧在你心里。推而广之到驾御马车方面,就是在协调缰绳和辔衔的时候,是快是慢让马的嘴唇感觉和你一致,让马的行动法度掌控在你的心中,从而把握住所有的节奏。在你心里得心应手,外面操控得让马也心领神会,这样就能进退走得像用绳墨画的一样笔直转弯像圆规划的一样圆,要去的地方再远也会有气力。真正学会了驾御的技术,结果在衔,衔响应的是来自辔的信号;辔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手的信号;手上得到的结果,响应的是来自心。这样就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鞭子去赶,心境闲暇身体端正,六匹马的缰绳不乱,二十四个马蹄跑得不会出差错;转弯、前进、后退,没有不是中规中矩的。到这样的时候车轮之外就可以不要多余的车道,马蹄之外可以不要多余的地面;就不会觉得山川谷地有什么险,平原湿地,看它们都是一样的了。我的技术全在这了,你要牢牢记住这些!”

造父恨快领会了泰豆所说的话,认真体会,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御马良师。后来,泰豆的子孙们也跟着造父沾光,受到了周穆王的赏赐。

泰豆的后裔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泰豆氏。后省文简化分为单姓泰氏、豆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祝融氏后代熊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楚有豆氏。”芈姓熊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族后裔,国祖为鬻熊。

鬻熊是被周文王尊为老师的贤人之一,九十岁而知“道”。当时,自周自文王以下,所有的人都向鬻熊请教,后人还把他的言论收集整理成二十二篇的《鬻子》,奉为至理名言。

到周成王执政后,他将鬻熊的玄孙熊绛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绛建立了楚国,熊氏逐为国姓。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俞豆氏,芈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阳豊亭,因氏焉。其后裔有取姓氏为俞氏者,后其中有人改为喻氏;也有取姓氏为豊氏者。后裔传至汉朝时期,有大臣豊如意,后代子孙遂以其字为姓氏,称豊氏。战国末期,楚国地区的“豊”字即“豆”字,后简化为豆氏,但读音作lǐ(ㄌ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大理国,出自唐朝时期云南东爨宁部酋长豆圭,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首领,率众十万进兵大理,讨灭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始为步雄部,后属东爨酋,为宁部。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首阿几以浪广割与宁部酋豆圭。豆圭可算华宁县豆氏家族有史籍记载的远祖,过去豆氏家庙大殿正中所供奉的最大一块牌位,大概就是豆圭的。其后裔即为豆氏,曾在明朝时期改为禄氏,清朝时期又恢复为豆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农耕官员布小豆,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布小豆,改为豆氏。”布小豆氏,为负责长掌管农业生产的官员之一,与谷氏、粟氏等出于同源,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丁零族(高车族)鲜于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以及在后来的唐王朝时期,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

鲜卑族慕容部的豆卢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鲜卑族拓拔部的纥豆陵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窦氏、豆氏。其中有部分窦氏后因户籍管理工作的失误,也成为了豆氏。

鲜卑族吐谷浑部的赤小豆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字单姓为豆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豆代田,鲜卑胡,代人,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子豆周求。

鲜卑族豆莫娄部的豆莫娄氏,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分支较多,因此改汉字单姓分为芦氏、莫氏、豆氏、娄氏。

其实,该世系中的豆氏、窦氏,实际上是姓出同源。

得姓始祖:鬻熊。

鬻熊是商朝末期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期,封鬻熊曾孙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氏,以念亡国。并尊鬻熊为熊氏的得姓始祖。

但豆氏、斗氏也是源出于鬻熊的,因此亦以鬻熊、斗伯比为得姓始祖。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豆氏复窦氏:

甘肃省榆中县豆家营村等地有两千余名姓“豆”的人,三十来年前,由于为了书写方便等原因,“窦”被误写成了“豆”,后来人们逐渐全部简化使用为“豆”。姓氏的改变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诸多不便,最近他们向榆中县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恢复原来的姓氏“窦”。目前,榆中县有关部门已经接受了窦氏家族人的申请,准备恢复他们本来的姓氏。

今年七十多岁的窦泽咸说,他们兄弟五个人,大哥早年参加工作在外,因为大哥文化水平较高了解家族历史,就一直以窦为姓,而家中的老父亲和其他兄弟一直用豆姓,造成一个家庭里两个姓氏,让一些人产生误解。对窦氏家族的情况比较了解的窦庆民老人说,现在外面工作的窦姓后人全部都用“窦”,而世代居住在村里的窦姓后人,却把姓氏改成了“豆”。

有一次,村中一位窦姓老人的儿子在北京工作,过节时给老人寄钱以尽孝道。因为儿子在外一直用窦姓,给家中寄钱时收款人的姓也填写的是窦,可是这边老人的身份证上却是“豆”,邮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姓氏不相同,结果就是不给取钱。最后,还是由村委会给邮局开出证明后,才取出钱来。

据窦泽咸老人介绍,榆中窦氏在本地已经六百多年了。他们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窦家营村还用的是“窦”,自1972年以后,逐渐开始使用“豆”字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村民的文化低、识字少,为了书写方便就把“窦”简写为“豆”;再者,有人误认为“豆”是“窦”的简化字。后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疏忽,将错就错造成窦姓的书写混乱。现在榆中县涉及窦姓的地名、门牌和身份证等均改变成了“豆”字。但他们向县民政局询问,了解到行政区划的地名等都使用的是“窦”字。

据他们了解,榆中县现有豆家营、豆家岘等窦姓人集中的几个地方,人数大约有两千人左右,人们基本都误写为“豆”姓。向 相关部门咨询后,得知窦姓人恢复原来姓氏符合国家规定,于是他们就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变“豆”姓为“窦”姓。窦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窦永存说,县公安局户政科已经接受了窦氏后人的请求,目前已经开始着手恢复窦姓人原来的姓氏。

二历史名人:

豆代田:(生卒年待考),鲜卑族;代人。

拓拔焘时拜勇武将军,后封长广公,长广王卒于统万镇大将,谥曰恭。

豆登桂:(公元1941~今),甘肃西和人。中国工商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他从1992的11月分管信贷工作以来,对全行信贷工作实行了主办信贷员第一责任追究制的管理办法。

通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亲自主抓“三项贷款“(不良贷款)下降了3198%,由全市借差行变为全市唯一存差大行,每天上存资金达四千余万元,且保付金充足,为全市系统内资金营运作出了贡献。

他还对国营、集体企业全方位支、帮、促,使食品公司二百一十万元、物资局七十七万元、糖酒公司九十八万元、百货门市部集体贷款六十万元等整体盘活,银企共同发展。

他支持非公有制的十七家战线厂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云南、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市井出口独联体,同时,于1996年创办了“秦安通达信息中心“,1997年上国际互联网。

1998年创办了《秦安市场信息》报。为泰安小商品市场创立和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级文明市场做出了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保卫先进个人、优秀 员。

豆冷伯:(公元1947~今),陕西永寿县人。著名当代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自1977年起,先后在《群众艺术》、《苏州文学》、《中流》、《延河》、《长安》、《西安晚报》、陕西《百花》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作品获各种奖励十五次。并有诗集《情关山水》、《旅意》;中短篇小说集《人态》、长篇小说《荒隅》、《畸殇》;长篇报告文学《大路雄风》等十二部专著出版行世。《荒隅》被收入中国西部风情文库,《畸殇》获咸阳市1995年五个一工程文学奖。

豆晓峰:(公元1964~今),张家川人。著名高级兽医师。

他参加并完成的科技项目有六县畜禽疫病普查,获1992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家川县畜禽寄生虫种类分布、侵袭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获1993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TDP治疗黄牛不孕症试验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1995年度天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百万只良种鸡推广及规模养殖技术示范、立足该地资源优势引导规模养殖,获无水市星火二等奖;动物布鲁氏菌病稳定控制达标考核,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联合验收;绵山羊蟀媒血液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受到专家的好评。

他先后在国家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篇,在中国兽医寄生虫学会第三次学术会上交流一篇,并被收入论文集。

1998年被县委、县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豆沁太:(公元1968~今),山西沁水人。地方政工干部。

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西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科七班学习。

入学前在沁水县教委工作;毕业后调沁水县委农工部工作。

豆中华:(公元1971~今),河南淮阳人。著名地方中医师。

1981~1984年河南中医学院学习;1984年至今淮阳县公疗医院任副院长。

擅长自拟中医中药丸剂、 推拿、穴位注射治疗各类疑难杂病;在颈椎病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

由于其成绩突出,业绩被载入《中国名医一万家》等多部较具权威性的辞典辞书中。

他决心以自己的专长,悬壶于世,治病救人。

德川家宗家家谱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织田家家谱

  平重盛——织田亲实——亲基——亲行——行广——末广——基实——广村——真昌——常昌——常胜——教广——常任——胜久——久长——敏定——信定——信秀

织田信秀

生没年:1510-1551

父:织田信定

弾正忠

1527-1538 胜幡城主

1538-1539 那古野城主

1539- 古渡城主

正室:土田御前(父:土田下総守政久)

1534-1582 信长

?-1558 信胜(信行)

1543-1614 信包

?-1555 喜六郎秀孝

庶出:

?-1574 信広

?-1556 守山城主 安房守信时

1545-1570 野夫城主 信治

?-1570 小江木城主 彦七郎信兴

?-1574 半左卫门秀成

1547-1621 长益(有楽斎)

?-1582 又五郎长利

女子(神保氏张夫人)

犬山殿(犬山城主 织田信清夫人)

女子(小岛城主 斎藤秀龙室夫人)

女子(大桥重长夫人)

1547-1583 阿市(浅井长政与柴田胜家夫人)

?-1582 阿犬(尾张大野城主 佐治八郎为兴夫人)

女子(苗木城主 苗木勘太郎夫人)

小幡殿(小幡城主 织田信成夫人)

乃夫殿(津田元秀夫人)

女子(津田出云守夫人)

信徳院殿(小林城主 牧长清夫人)

女子(饭尾尚清夫人)

沓挂城主 中根信照

1552-1573 栄轮院殿(小田井城主 织田又六郎信直夫人)

织田信长

生没年:1534-1582

父:织田信秀

幼名:吉法师

1578 正二位

1917 赠正一位

正室:浓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侧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侧室:吉乃-1566(父:生驹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冈崎殿(冈崎信康夫人)

侧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侧室:某

1571- 信秀

侧室:兴云院殿 阿锅-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小川城主 水野忠胤和佐治一成夫人)

侧室:土方雄久之女

1574-1624 信贞

?-1609 信好

?-1600 长次

1558-1641 相応院殿 冬姫(蒲生氏郷夫人)

1567-1616 秀子 上野御方(筒井定次夫人)

1574-1623 玉泉院殿 永(加贺金沢藩二代藩主 前田利长夫人)

1574-1653 报恩院殿(丹羽长重夫人)

侧室:慈徳院殿(信忠乳母)

?-1603 三之丸殿(豊臣秀吉侧室和関白 二条昭実北政所)

1567-? 阿鹤(中川秀政夫人)

女子(万里小路充房夫人)

?-1608 月明院殿(従三位権中纳言 徳大寺実久夫人)

?-1571 养女龙胜寺殿(武田胜頼夫人、生父:美浓苗木城主 远山友忠)

养女某(大纳言 二条昭実侧室)

养女某(滝川一益夫人)

养女某(畠山昭高夫人)

养女某(筒井顺庆夫人)

不详所出:

1568-1585 羽柴秀胜

?-1582 犬山城主 源三郎胜长

织田信忠

生没年:1557-1582

父:织田信长

幼名:奇妙丸

初名:信重

1577 正三位

1577 左近卫中将

婚约者:松姫(父:武田信玄)

正室:塩川长満之女

1580-1605 秀信

1581-1625 秀则

女子

织田秀信

生没年:1580-1605

父:织田信忠

幼名:三法师

1596 従三位

1596 中纳言

正室:豊臣秀胜之女

织田信孝

生没年:1558-1583

父:织田信长

幼名:三七

--------------------------------------------------------------------------------

2 织田家家谱 ——转贴

1568-1582 神戸信孝

岐阜城主

正室:神戸具盛之女

羽柴秀胜

生没年:1568-1585

父:织田信长

义父:羽柴秀吉

幼名:次

丹波亀山城主

権中纳言

正三位

妻:毛利辉元之养女

织田信雄

生没年:1558-1630

父:织田信长

义父:北畠具教

幼名:茶筅丸

初名:具豊、信意、信胜

1571-1582 北畠具豊

1585 正二位

1585 内大臣

大和松山藩初代藩主

正室:千代御前 雪姫(父:伊势国司 北畠具教)

1583-1610 秀雄

-1574 但马守 高雄

1586-? 阿小姫

女子(义父:豊臣秀吉)

?-1641 女子(加贺守 佐佐一义室)

继室:木造具政之女

1584-1626 信良

侧室:某

1590-1674 高长

长雄

女子(丹后守 土方雄氏夫人)

女子(生驹直胜夫人)

女子(佐佐木政胜夫人)

侧室:津田氏

?-1666 伊予守 信为

?-1651 侍従正五位上 良雄

织田信良

生没年:1584-1626

父:织田信雄

上野小幡藩初代藩主

1623 従四位上

1623 左少将

正室:大纳言 久我通兴之孙女

1625-1650 信昌

侧室:某

猿千代

女子(骏河府中藩主 徳川忠长夫人)

女子(能登守 稲叶信通夫人)

织田信昌

生没年:1625-1650

父:织田信良

幼名:百介

1626-1650 上野小幡藩二代藩主

1648 従四位下

1648 兵部大辅

正室:某

1643-1714 养子信久

女子(高家 织田长迢夫人)

织田信久

生没年:1643-1714

父:大和松山藩二代藩主 织田高长(信长之子信雄之子)

义父:织田信昌

幼名:左门

1650-1714 上野小幡藩三代藩主

1657 従四位下

1692 越前守

正室:能登守 稲叶信通之女

1661-1685 信盛

1663-1693 信知

侧室:某

1661-1731 信就

信允

女子(筑后守 木村纯尹夫人)

织田信就

生没年:1661-1731

父:织田信久

幼名:八、伊织、帯刀

1714-1731 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1714 従四位下

1722 侍従

正室:某

1703-1733 信房

信常

信乗

1713-1762 信右

长顕

女子(津田正春夫人)

1723-1764 信富

长季

织田信右

生没年:1713-1762

父:织田信就

1731-1759 上野小幡藩五代藩主

1736 従四位下

1736 兵部大辅

正室:常陆府中藩三代藩主 松平頼明之女

侧室:某

1741-1757 従五位下越前守 信贲

女子(九鬼隆贞夫人)

信尹

1723-1764 养子信富

织田信富

生没年:1723-1764

父: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织田信就

义父:织田信右

1758 従五位下

1758 和泉守

1759-1764 上野小幡藩六代藩主

正室:某

1745-1783 养子信邦

养女某(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织田信邦夫人、生父:织田信乗)

织田信邦

生没年:1745-1783

父:高家 织田信栄(信长——信雄——高长——长政——信清——信荣)

义父: 织田信富

幼名:五百八

1764-1767 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1764 従五位下

1764 美浓守

1767 因明和事件取消当主之位

正室:织田信乗之女、织田信富养女

信易

1751-1818 养子信浮

织田信浮

生没年:1751-1818

父:高家 织田信栄

义父:织田信邦

1767- 出羽高畠藩初代藩主

1772 従五位下

1775 左近将监

正室:土佐守 一柳末栄之女

女子(淡路守 田沼意明夫人)

继室:长门守 相马恕胤之女

继室:能登守 小笠原长恭之女

信美

侧室:某

民松

长义

长郷

织田信美

生没年:

父:织田信浮

幼名:百太郎

1818-1831 出羽高畠藩二代藩主

1831- 出羽天童藩初代藩主

正室:某

信学

织田信学

生没年:1819—?

父:织田信美

-1868 出羽天童藩三代藩主

1868 奥羽镇抚史先导

正室:系子

信敏

寿恵丸

织田信敏

生没年:1853—1870

父:织田信学

1868 出羽天童藩四代藩主

养子信恒

织田信恒

生没年:

父:相马诚胤(源氏佐竹义重——岩城贞隆——佐竹义隆——义処——相马叙胤——徳胤——恕胤——祥胤——益胤——充胤——诚胤)

义父:织田信敏

农林政务次官

日本放送协会理事

子:信正

织田信正

神奈川五十铃动力机械课长

只找到这2个 今川不好找啊

会[会,读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读作huì(ㄏㄨㄟ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求言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陆终之子帝乙之后。汉武阳令会栩。”据史籍《世本》记载:“陆终第四子会人之后。”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陆终子求言,封于郐。郐仲为郑所灭,后以为氏。”在史籍《通志·以国为氏》中记载:“郐氏,或去邑为会氏。”在文献《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此以名为氏。陆终,相传为祝融氏,颛顼帝之裔。”

郐氏族人,后去邑取会为姓氏,称会氏。因为陆终、颛顼都是黄帝后裔,所以这一支会氏,系出古老的黄帝。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郑伯之后。”郑伯之后食采于郐邑,因以为氏。因为郑国系姬姓诸侯国,所以这一支会氏,也是黄帝后裔。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皋陶氏后裔偃姓之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偃姓之国,皋陶氏之后。”有迁徙入郐者,因以为氏。因为皋陶氏出自黄帝,所以此支会氏亦是黄帝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之臣会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十四泰》记载:“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氏。”

齐景公姜杵臼之时,庭下有大夫会谴。

当时齐景公得了疟疾,整整一年了还没有完全痊愈。他便召见会谴、梁丘据、晏子来询问,说:“我的病越来越厉害了,我派史官固和祝官佗朝拜山川宗庙,祭祀用的猪牛羊三牲和美玉,没有不准备好的,所用的数量常常比祖先齐桓公时候还要多,齐桓公如果用一份,我就用两份。但我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我想杀掉史固和祝佗这两个人让上帝高兴高兴,可以吗?”

会谴、梁丘据都说:“行!”而晏子却不回答。

齐景公问:“晏子,你认为怎么样?”

晏子说:“您认为向神祈祷是有好处的吗?”

齐景公说:“是的。”

晏子说:“如果认为祈祷有好处,那么诅咒也就有害处了。您疏远辅弼您的人,忠臣被阻塞,规劝的话不能让他们说出来。我听说,身边的大臣沉默不语,远方的大臣哑口无言,众人的言论可以使金属熔化。现在从聊县、摄城以东,姑水、尤水以西,这一带的人民众多,老百姓中在上帝面前憎恶、怨恨、诽谤、诅咒您的很多很多。一国的人诅咒,两个人祈祷,即使是善于祈祷的人也不能取胜啊。况且,祈祷的人如果说真实情况,就是批评我们国君的过失;如果隐瞒过失,就是欺上帝。上帝如果神灵,就不可以欺他;上帝不神灵,祈祷也就没有益处。希望您明察。不这样,对没有罪的人施加刑罚,是夏、商灭亡的因。”

齐景公说:“您真善于解决我的疑惑啊,提升您的官职!”

于是,齐景公下令会谴不再管理齐国的政事,梁丘据不再管理接待宾客的事,而让晏子兼管。晏子却推不肯接受,齐景公坚持如此,晏子接受后,会谴、梁丘据便告退了。

晏子兼管了会谴、梁丘据的政事之后,过了一个多月景公的病好了。

会谴的后裔子孙后来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会氏。汉朝时期有武阳令会栩,明朝正德年间有雩都丞会同,都是会谴的后裔。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谷浑氏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鲜卑族谷浑部,亦称谷会氏、浑氏、谷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多改为汉字单姓谷氏,亦有改汉字单姓会氏者,读音改作guì(ㄍㄨㄟˋ)。

该支会氏后有入回回者,为回族会氏。

二迁徙分布:

明朝初期,朱元璋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后,会氏后裔大体分布于鲁、冀、津、皖等地。

三郡望:

新密县:新密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八千多年前,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缔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西汉高祖刘邦始置密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境内名胜众多,风光秀美,轩辕丘古城寨城址、黄帝宫、郑公墓、汉墓锺华夏之灵,青屏山、神仙洞、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轩辕丘古城寨址的发掘,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已被专家考证为黄帝古都轩辕丘所在之地。

四历史名人:

会连锐:(公元1935~今),回族;河北平泉人。著名汽车行业工程师。

会连锐肄业于原北京劳动中学。一直在甘肃省供销社机械厂从事汽车维修工作。他曾于1987年获4034号国家专利一项,1989年领取了省发明协会会员证。1999年7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国家专利总局颁发“汽车发动机风扇自动离合装置”专利证书一项(982124473号),它是专为高寒地区行驶的车辆而设计,既为改善驾驶员及仓室内采暖环境,又可将发动机控制在最佳温度下行驶,达到节油、节能、避免排放浓重的黑烟,从而保护自然环境的多层次的最佳效果。

会连锐的专利成果已于1999年7月被列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同年8月入录《世界当代专利发明人(设计)名典》(中国卷),9月入录《世界科技专家录》(中国卷)并被聘为中国科技与人才开发中心特邀技术顾问、ZGKJ~1268同时入选《中国当代技术创新博览》、《中华专利技术精选》。同年10月被北京中科博大创新科技中心聘任 工程师。2000年3月入编《中华人物大辞典》第三卷。

会应忠:(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四川省总队政治部大校主任。

著有《武警四川总队史志丛书·碧血丹心——武警四川总队征战录》一书,为纪史性回忆录,记载了武警四川总队及其前身公安总队自建国以来经历的重大事件。

他还著有《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基本功》等文章。

冈[冈,读音作gāng(ㄍ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盘古氏后裔汤氏之孙史仓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王圻在《续文献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记载,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如下:

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

单姓:隗氏、嵬氏、饶氏、挠氏、刹氏、豗氏、傀氏、浑氏、沌氏、屯氏、吉氏、仓氏、史氏、侯氏、冈氏、柏氏、大氏、栗氏、陆氏。厘氏、骊氏、赫氏、葛氏、权氏、尊氏、墫氏、祝氏、融氏、昊氏、巢氏、阴氏、零氏、怀氏。

复姓:大隗氏、大嵬氏、史仓氏、鬼騩氏、夷门氏、仓颉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黄氏、大庭氏、赫胥氏、尊卢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朱襄氏、无怀氏

共有五十二个分衍姓氏。据史籍《姓纂》和《姓苑》记载,史仓氏之后被封在冈邑(今湖北黄冈),即有冈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秦、汉两朝向倭奴国迁徙的汉族人,属于夷化改姓再汉化为氏。

1秦始皇嬴姓后裔:

秦、汉之际,嬴政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逃亡到倭奴国(今日本),后逐渐融入大和民族,分衍的姓氏有:

单姓:秦氏、宗氏、寺氏、原氏。

复姓:太秦氏、惟宗氏、朝原氏、大蔵氏、河胜氏、桜田氏、高尾氏、时原氏、秦原氏、広幡氏、物集氏、三林氏、井手氏、川辺氏、中家氏、小宅氏、井手氏、长田氏、巨知氏、长冈氏、奈良氏、大滝氏、山村氏。

共有二十七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初期,有长冈氏族人有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长冈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2西汉帝王刘氏后裔:

刘氏最早到达日本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日本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日本天皇“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其中就有汉高祖刘邦的苗裔伊须久牟治使主,其后分衍有日本姓氏丰冈连氏。

在唐朝中期,有丰冈连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丰冈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连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3东汉帝王刘氏后裔: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玄孙。

阿知王之后分衍姓氏有:

单姓:下氏、桧前氏、谷氏。

复姓:桑原氏、若江氏、田辺氏、豊冈氏、八戸氏、高安氏、高道氏、春井氏、河内氏。

共有十二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中期,有豊冈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定陶(今山东定陶)一带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豊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4百济国王的后裔:

百济国(公元前18~公元660年),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朝鲜民族的三国。为马韩人中的百济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纪末,百济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逐渐征服马韩其他部落,在公元四世纪占领带方郡,成为半岛西南部强国,与新罗国、高句丽国鼎足而立。后在与高句丽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因而都城一再南移,到公元474年移到熊津,公元538年移到泗沘。公元五、六世纪后,又受到新罗国攻击,国势更弱。公元660年,百济国被唐朝与新罗国的联军灭亡。

灭亡后,百济国王丰璋逃亡高句丽国,其后裔分散到倭奴国(今日本)、渤海国,分衍姓氏有:

单姓:和氏、船氏、津氏、冈氏、原氏、林氏。

复姓:三善氏、多々良氏、百済氏、葛井氏、菅野氏、宫原氏、石野氏、大丘氏、沙田氏、中科氏、広津氏、不破氏、春野氏、高野氏、真野氏、刑部氏、冈屋氏、広井氏、河内氏、锦部氏、冈原氏、古市氏、六人部氏。

共有二十九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时期,有冈氏、冈屋氏、冈原氏族人返回中国余杭一带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逐渐融入汉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冈氏,取自原朝鲜族姓氏,世居易州、望京一带地区。实际上,此支冈氏,源出原百济国冈氏,后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先民中的一支。

二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三 名人

冈毅民:(公元1935~今),满族;北京人。著名冶金材料专家、企业家。

冈毅民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就职于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现任北京科冶钢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浓硝用钢协作组和尿素用钢协调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冈毅民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开展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的研究;针对其三种腐蚀介质研制出高硅型、高纯级和尿素级三个系列不锈钢;其中“耐浓硝酸腐蚀用C2、C4、C6L新钢种”、“尿素新材料阀门研制及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高温浓硝设备用C8钢等新材料六项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浓硝酸用钢专集》,主编有《中国不锈钢腐蚀手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两篇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

斗[斗、鬦、鬬,读音作dòu(ㄉㄡˋ),亦可读作dǒu(ㄉㄡ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夏禹后裔楚国公族斗伯比,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芈姓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斗氏。楚国公族的其他十二氏分别为泊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庶支)、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为“若敖”。楚国君主自此始有谥号,并有若敖氏一族。若敖氏的一支后来在楚平王时期曾造反试图夺权,结果被楚平王镇压下去。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邑取姓,史称斗伯比,从此楚国开始有斗氏一族,读音作dòu(ㄉㄡˋ)。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国柱”为名,上国柱(大司马)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国柱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在楚国的历史上,斗氏一族就曾多次担任“令尹”、“上国柱”之职。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斗氏一族又分衍出了项氏、权氏、随氏、江氏、豆氏等单姓,以及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等复姓,这些复姓分支在秦、汉之后,又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字斗氏、豆氏。

本书特别要指出的是,斗氏家族分衍有一支十分著名的后裔分支,那就是项氏。项氏一族中的后代项梁、项羽、项伯等人,都是秦、汉之际风云人物。后项梁、项羽一族后裔愤项羽当年养刘为害,因此改为虺氏;而项伯一族则被汉高祖刘邦赐姓为刘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哈尼族原哈斗氏,后有取汉字谐音“斗”为姓氏者,称斗氏,读音作dǒu(ㄉㄡˇ)。哈斗氏亦有改汉字单姓李氏者,为唐朝时期帝王赐姓。

历史名人:

斗伯比:(生卒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氏鼻祖。

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参政,参与楚武王国政决策,他为楚武王攻随服随出谋画策,起了重要作用。斗伯比识人精辟,据史籍《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他认为“莫敖屈瑕骄傲轻敌,伐罗必败”,结果,屈瑕在率楚军讨伐罗国时,果然大败。可见,斗伯比是楚武王身边很有才干的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斗伯比是楚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执楚国令尹之政时期,正值楚武王熊通称王发展的时代,在楚武王攻伐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彻底征服随国,以及助楚武王称王的整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斗谷于菟:(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文,斗伯比之子;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斗谷于菟因是在农历5月5日生,其母以为不祥,弃之于云梦草泽中。传说他由虎喂乳,后由郧国君收养。楚国人称“乳”为“谷”,称“虎”为“于菟”,故名斗谷于菟。

楚成王初立时,楚子元乱国,为斗班所杀。在楚子元内乱平定后的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楚成王以斗谷于菟为令尹,自己亦日渐成长,楚国政局从此稳定,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

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身世,史籍《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说:“初,若敖娶于妘,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于妘,*于妘子之女,生子文焉。妘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妘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据此说法,斗子文系楚国君若敖熊仪之后,或熊仪之子别封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班固称“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可见斗射师、斗班、斗谷于菟等均属若敖氏之族,对平定楚子元内乱,起了重要作用。正因此,斗谷于菟才被任命为令尹这一要职的。

史籍《左传·庄公三十年》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史籍《会笺》说:“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

斗谷于菟任令尹时,正值楚国统治集团内争和子元内乱之后,困难重重,谷于菟能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毫不犹豫地“自毁其家”,尽力相助效劳,使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因此,斗氏之族从稳定楚国政局,到解决国计民生困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斗谷于菟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率军灭了弦国、黄国、英国,压抑了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使楚国在长江流域成为无以抗衡的霸主,并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晋、齐、宋、秦等中原大国。

斗谷于菟执政后,留下的历史佳话也很多。据史籍《说苑》中记载,斗谷于菟的族人犯法,被廷理(廷理,楚国执掌刑法之官)拘捕,后听说是斗谷于菟的族人,立即释放。斗谷于菟听说后,对廷理批评说:“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斗谷于菟一方面批评廷理,另一方面又教育族人主动伏法,廷理害怕,就对其族人执行了刑法。

另据史籍《国语·楚语》、史籍《战国策·楚策》等记载,斗谷于菟又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执政者。如史籍《国语·楚语下》说:“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一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之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史籍《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莫敖子华之语:“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日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

从上述记载,可知斗谷于菟是春秋前期颇为先进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斗谷于菟在任令尹期间,还有一大历史佳语,也是值得注意的。史籍《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从有明确记载看,斗谷于菟从楚成王八年任令尹后至楚成王二十五年让位子玉,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在这二十七年中,他曾“三仕”、“三已”。这一方面说明其地位之重要,楚成王曾三次请他出任令尹;而另一方面,所谓“三已”、“三舍”则是子文主动请求的,具有荐贤、任贤的意思。如他让位于子玉,就是在子玉攻陈、取焦、夷,城顿立有大功的情况下提出的。当吕臣反对时,斗子文理直气壮地说:“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任,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可见斗谷于菟的让位,是为了荐贤,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斗谷于菟是继斗祁、彭仲爽之后的著名楚国令尹,前两位见于史籍记载不多,但从斗谷于菟的言行和政绩看,可知楚国国君所任命的令尹,都是具有文武兼备的治国本事者。

斗 丹:(生卒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有大将斗丹,曾率楚军大破随国军队,俘获随侯之子,为楚国日后灭随国奠定了基础。

斗 廉:(生卒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将领。

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楚国大将斗廉以精锐之师夜袭郧国军队,大胜而归。

斗廉不仅是一位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观点,闪烁着唯物主义战斗精神。

斗 缗:(公元前?~前691年待考),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权尹。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在西周初期被周武王封在权邑,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斗缗率军跟随楚武王灭了权国,被楚国吞并侯的权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

楚武王灭权国之后,在楚武王四十三~五十年(公元前698~前691年),楚武王开始进行国政改革,压缩王室权限。就干脆封赏有功的公族大夫斗缗为权邑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

斗缗在权邑建立了称为“县”的地方政治体系,楚国自此出现了由楚王直辖的县级地方政权机构,中国历史上开始产生“县”的区域管辖建制。

后来,斗缗却莫名其妙地率领原权国遗民造起反来(史书未载原由),以图恢复国制,结果在楚武王大军围攻之下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权县。

以后,斗缗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反而称为权氏,全家族变到被自己所灭的子姓世系中去了。

斗 祁:(生卒年待考),芈姓,字子孔;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出兵征伐随国,不料却病逝于征途,令尹斗祁秘而不宣,谴莫敖屈重继续率军开通道路,驾设桥梁,出国大军直逼随国都城侯,建立宫垒。随侯以为楚武王亲来,大惧,赶紧求和,斗祁这才撤师而还,胜利班师,渡过汉水后才为楚武王发丧。

斗 椒:(公元?~前605年待考),芈姓,字子仪;斗邑人(今湖北郧西)。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斗氏源自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熊仪即君位后,又号称若敖,熊仪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为氏,因别封斗邑(今湖北郧西),故亦称斗氏。因此,斗氏之族属王族的分支,在熊仪之后,特别是在武、成、穆、庄诸代,均居高位,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

楚武王创设的令尹,也是首先从斗氏之族中挑选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乱国,为斗班所杀。斗谷於菟(子文)任令尹,其弟子良任司马。斗谷於菟“毁家纾难”,佐楚成王东征北战,争霸立业,功勋卓著。其后,楚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马。斗子玉死后,斗子上曾继任令尹。就是到楚穆王、楚庄王时期,斗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斗成文心、斗祁、斗般、斗椒),可见斗氏之族长盛不衰。

在楚国扩展过程中,斗氏权势日趋膨胀炽盛,不仅与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楚成王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斗克荐斗子玉接替自己继任令尹时,大夫叔伯(蒍贾)就以“子若国何”,表示怀疑与非难。

城濮之战前夕,斗子玉在蒍治兵,蒍贾又在斗克面前抨击斗子玉说:“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断定子玉必败。斗子玉对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请战(围宋攻晋)之理由,就是“愿以间执谗匿之口”。矛盾竟演化到甚至想在战争中以侥幸取胜来回敬对方的抨击。

楚成王在关键时刻,看来是支持蒍贾、贬抑斗子玉的。他要斗子玉撤宋围,说晋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敌”的。当斗子玉派斗椒去向楚成王请战时,“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一方面与蒍贾攻击相呼应,另一方面又“少与之师”,并以斗氏武装充数,一反常态,完全不是从战争大局考虑的。

战争拉开后,楚国左右两军受挫,斗子玉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却安然无恙,照理是过中有功,但斗子玉却被迫自杀,连晋文公也感到意外。司马斗子西不久被贬为商公,蒍贾则被任为令尹。以斗子玉为首的斗氏成为城濮败北的牺牲品。从中可见楚成王对有军事指挥才干、却又锋芒毕露的斗子玉是信不过的,王权与斗氏的矛盾,已呈现表面化。

楚穆王即位后,虽先后以斗子玉之子斗成大心及其弟斗祁为令尹,但王室与斗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贬为商公的斗子西心怀不满,沿汉沂江将入郢,恰好被正在渚宫(楚之别宫,今湖北江陵城)的楚成王发现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为工尹。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斗子西又串通斗仲归谋杀楚穆王,谋泄,两人均为楚穆王所杀。

楚穆王逝世后,楚庄王即位。斗克与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师潘崇领军去攻打群舒之机,发动叛乱,结果被庐大夫戢梨所杀。

这场叛乱,斗克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满情绪而发动起来的,显然是主要策划者。楚庄王虽仍以斗孔为令尹,但又不出号令,日夜*乐,暗中观察动静,当与斗氏有关。三年后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任伍参、苏从以政,斗氏之政敌蒍贾也被任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正当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凯旋回来时,斗氏、蒍氏这两大姓之间的斗争也愈益尖锐化。其时,斗般、斗椒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主宰着楚国军政大权,蒍贾则为工正。

斗椒是个状似熊虎、声若豺狼的野心家,为其伯斗克所厌恶。史籍《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说:“初,楚司马子良(斗克之弟)生子越椒(斗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这不免有宿命论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谙楚国政治的斗克,对斗氏权力膨胀而引起的后果的严重忧虑。事情果不出斗克所料,斗椒为司马时,野心不死,蒍贾看清了这一点,便诬陷令尹斗般,使斗般被楚庄王所杀,斗椒得以晋升为令尹,蒍贾亦升任为司马。

但斗争并未结束,斗椒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灭。史籍《佐传·宣公四年》中记载:“子越又恶之(指蒍贾),乃以若敖氏之族,围伯嬴(即蒍贾)于阳而杀之,遂处蒸野,将攻王。”另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九年(楚庄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

从这两则史料记载,可以获知蒍贾与斗椒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恶之”、“人或谗之王”,都指的蒍贾在楚庄王面前攻击斗椒,斗椒于是倾其族将蒍贾囚杀。同时,斗氏与王权矛盾继续尖锐化,但看来楚庄王是支持蒍贾的,故子越孤注一掷,先杀蒍贾,再谋害楚庄王,夺取政权。至此,若敖氏经武文成穆诸代的兴盛与挫折,终于与王室摊牌,铤而走险了。

斗氏家族的力量在楚国是很强大的,叛乱的声势当然也很浩大。楚庄王从大局出发,开始时采取妥协态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子孙)”为人质谈判解决。但斗椒骄狂已极,拒不接受。

楚庄王于是亲领大军出征,会师于漳河两岸。同年秋,王军与若敖氏之族战于皋浒(今湖北襄阳)。斗椒向楚庄王连射两箭,一箭射在铜钲上,一箭穿过车盖,均几乎伤着楚庄王,军队惊恐,开始后退。楚庄王急中生智,派人传令说:先君楚文王攻克息国时曾得到三支利箭,斗椒偷走了两支,现已射完,用不着害怕了,军队才稳定下来。楚庄王接着亲自击鼓,王军奋勇进击,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乱镇压了下去。

斗克之孙斗克黄,当时任箴尹(外交大臣),斗椒率族叛乱时,他正出使齐国。回来至宋国时,便听到了镇压斗椒叛乱的消息,有人劝他不要回去。而他则以君命为重,还是回国向楚庄王复命,然后自拘于司败,主动请罪伏法。

楚庄王则念及斗克先前的功劳,仍使斗克黄担任箴尹,但改名为“斗生”。

楚庄王镇压了斗氏叛乱,消除了内政隐患,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楚国的图霸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斗氏一族在楚国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不应因子越领其族叛乱而予以根本否定。

但是经此事件后,斗氏家族开始黯然。楚庄王开始起用孙叔氏等,孙叔敖大力整顿楚国令典,劝养农耕,使楚国日益强横,终使楚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第三代春秋霸主。

斗 瞻:(生卒年待考),明朝洪武年间举人。

斗 辅:(生卒年待考),明朝宣德年间举人,任同知。

豆姓 豆氏家谱 豆姓起源 豆姓名人 豆姓的来源 豆姓简介

豆[豆、豊,读音作dòu(ㄉㄡˋ),古音亦读作lǐ(ㄌㄧ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穆王的御马师造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