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乐器唢呐是怎么演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1收藏

民间乐器唢呐是怎么演奏的?,第1张

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 ,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唢呐曲谱唢呐曲谱: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喜庆丰收;十八板;山坡羊;六字开门;啦呱(二重奏);哈哈腔;凤阳歌绞八板;百鸟朝凤;婚礼曲;二人转牌子曲;普天乐;百鸟朝凤;欢庆胜利(协奏曲);二人转牌子曲;一枝花;大得胜(吹打乐);抬花轿;十样景(二重奏);天府好;庆丰收;塔塔尔舞曲;小放牛;龙腾虎跃(吹打乐);河北梆子腔;喜庆丰收;丰收;小开门;送新娘。

唢呐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民间音乐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其中“跑报”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跑报”是“‘官“兵’点主事”、“周年祭奠事”、“贺寿扫木事”等民俗活动中的内容之一。由唢呐班子选用一名“跑报”人员(或由事主家特邀)“报宫”、“报寿”等。表演者所说的内容都是尊老爱幼,二十四孝典故和劝人积德行善的金玉良言。这一口头传承,由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活动,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唢呐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是:(1)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扫木。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都少不了请唢呐班子前去助兴,表现出了习俗需求的广泛性特征。(2)庆阳地区红白事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游食”等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每项程序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构成了民俗礼仪中的引领性特征。(3)庆阳唢呐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和各种自由式(循环体、多段体、联曲体等),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罢子”即尾声(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可根据情况任意增减)为独有。“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的支声织体特征及“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充分体现出了独特的程式性特征。(4)依据礼俗时间长短,可把情绪相近,调性相同的几个曲牌自由组合起来联奏,也可把民歌小调用联缀手法套起来演奏,构成了曲牌联缀的灵活性特征。(5)民间口头文学“跑报”这一表演形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自然有其珍贵性特征。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今年2月份开始,阜阳市文广新体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工作。经过申报、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研究审批,坟台唢呐被评定为阜阳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县坟台镇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镇,这里的唢呐艺术源远流长,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历代盛行不衰,艺术水平声名远播。全镇现有唢呐班30多个,骨干艺人300余人,村村都有唢呐爱好者和文化活动骨干。

较大一些的唢呐班还在镇综合文化站的引导下,购置了大型流动演出车辆、舞台、灯光、字幕、音响、服装等,装备成农民乐队、成立唢呐演艺公司、组建唢呐艺术团,走村串户开展有偿服务,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被各级媒体誉为“吹着唢呐奔小康”。

参考资料:

—唢呐

人民网—太和县坟台唢呐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龙辉简介

出生于1993年开封市杞县唢呐世家,自幼跟随父母学习唢呐,张氏唢呐法定继承人。精通:唢呐,笙,长笛等各种乐器。

2009年开封市菊花节唢呐汇演荣获名班奖。

2013年元宵佳节唢呐汇演一首唢呐独奏正月十五闹花灯荣获特等奖

2016年安徽省首届唢呐大赛获得银奖

2016年河南省唢呐比赛一曲百鸟朝凤获得金奖

2017年华联杯唢呐大赛金奖兼金吹歌王

2017年清明节汇演最佳表演奖

被郭雅志,刘英,郝玉祁等多名唢呐大师给予好评

2017年受开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邀请加入成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张氏唢呐在开封市杞县受到广大父老乡亲的喜爱与好评

民间乐器唢呐是怎么演奏的?

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
点击下载
上一篇:严氏家谱下一篇:回族风俗习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