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旗人包衣是什么人?
包衣即“家仆”,只存在于八旗满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管辖,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包衣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1、由诸申(满族平民)转化而来。平民犯罪,沦为奴仆。或穷困欠债,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
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亦称“家生子”。他们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来安排。
3、战争掠夺俘虏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掠取对方部落人口为奴。尔后,抢掠汉人、朝鲜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馈赠,亦可以买卖。沈阳开城地区就是一处贩卖奴仆的市场。
扩展资料
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义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
明朝的腐朽败亡,太监们特别"与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鉴于此,所以在承袭明朝各种制度的同时,却先将太监们管事的二十四衙门加以删并,最后撤除,而改设内务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代替了太监的各项执事。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内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他们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们的身份低微,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包衣阿哈
是的 。
比如和珅 ,只是秀才出身 ,世袭三等轻车都尉 。
比如纳兰性德 :,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但是清朝规定 “满不点元 ,汉不选妃” 。
即满洲士子不得在乡、会试中拔置第一名。按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故谓“满不点元”。顺治年间并无此制。顺治九年(1652) 壬辰科之会元、状元为麻勒吉,十二年乙未科状元为图尔辰, 均是满洲旗人。康熙八年(1669) 始定, 满洲旗人在乡、会试中与汉人一体考试汉文,同榜揭晓, 不列第一名。
汉族女子不能选入宫中当妃子 ,是为了皇家的纯正满蒙血统 。
因为时代的发展,自从封建社会被土崩瓦解后,满人因为害怕汉人报复,所以便给自己取了个汉姓,后来便一直沿用自今,再加上逐渐汉化的结果,因此即便是满人,也会使用汉姓。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政府开始对各民族的人进行统计,不过,等到统计完后,却发现满族的人数竟然还不到一千人。
说明原因后,原来这些满足人是因为害怕被汉族报复,因此才登记为汉族。等到国家政府再三解释后,并且表示不会受到惩罚后,满族的人才改回了原籍。满族的八旗子弟即便是满族人,但是因为文化、社会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和汉族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满族人隐瞒自己的原籍自称是汉族的历史要追朔到1911年,那时候正是清朝灭亡的时期。自从辛亥革命爆发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封建清王朝轰然倒塌。八旗子弟在享受了两百多年的特权后,面对国家的倒塌,从而出现了恐惧。
因为在此期间,满族人因为长期的欺压汉族人,并且和汉族的恩怨由来已久。所以,在清王朝倒塌后,八旗子弟害怕会被报复,所以每日活得胆战心惊。因此,当时的满人便想通过改变籍贯来躲避报复。
清王朝灭亡后,即便是身为皇族的爱新觉罗氏也不例外,纷纷通过自己的名字改姓。不过,现在的满族中的许多人并不是都是满人,其中不乏有些还是汉人。因为当初在登记的时候,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国家给予了优惠政策,因此有些爱贪便宜的汉人,将自己的籍贯改成了满族。
因此,现在的满族有汉人混杂在其中,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族人都是八旗子弟,也有很多的汉人。
(一)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
1、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
2、战国后,肃慎人改称挹娄,种五谷并长于养猪,能织麻布,会造小船。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3、唐代,大祚荣(粟末靺鞨首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地方政权“振国”。唐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便以渤海为号。渤海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文字采用汉字。
4、辽亡渤海后,南迁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取代渤海兴起,称为“女真”,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女真人可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的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的被称为生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一作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金朝,先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下,与南宋并立。
5、明代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明称野人女真),已经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数十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习射猎,知稼穑”。
(二)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基石
1、明中叶以后,女真各部互争雄长,长期征战。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用30多年将女真各部统一起来。期间,他对狩猎组织牛录进行创造性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满族兵丁参加了有清一代几乎所有战事,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与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对清统一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2、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大金国,自称“英明汗”,史称后金。清太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陆续组建完成。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3、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八旗兵丁由过去关外时期的旗地制,转变为入关后的旗饷制。满、汉统治阶级逐步结合,社会经济也渐次恢复并走向繁荣。
4、康乾时期,中国版图东起库页岛,南及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多万平方公里。
5、在军事政治上,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存在的基石;从民政方面看,八旗制度是清代旗、民分治的有效手段。八旗制度将八旗人口与汉族分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初较为尖锐的民族矛盾。清中叶以后,又防止了八旗人口消融于汉族汪洋大海中。但一个民族全民皆兵,不准从事农、工、商各业谋生,最终成为束缚发展的枷锁。
1911年辛亥革命,清廷覆亡,旗营解散,八旗制度彻底垮台,满族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
(三)满汉全席·萨其玛·萨满
1、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2、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
3、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4、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的雏形形成。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各个族群纳入八旗之下,现代满族雏形自此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明朝覆灭,建立了覆盖明朝东北、关内领土及西北的清朝。
扩展资料
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
清代以来,满族教育的普及面及办学种类创历史纪录。有隶属于国子监的八旗官学,有隶于宗人府的宗学和觉罗学。京畿地区外,在八旗驻防地方和发祥地东北广设官学。
普通旗人10岁以上入隶属于各旗参领的八旗义学,学习满语满文及骑射,成绩归档。后期学习内容多转向汉族传统文化。清初即特设八旗考试,并设满文翻译考试。起初,科举方面还是旗、汉分考,后渐一体考试。
清代举国家之力,编纂了一大批类书,如康熙时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的《四库全书》等,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满族自身也有相当数量的著作传世。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满族的外科医学接骨(八旗称“揣搬”),在西医的石膏、绷带流行之前,在北京一直占主导地位。
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太祖实录》和图理琛所著《异域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汉文名著大多译成满文,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
我们所熟知的文学艺术家还有著名满族京剧艺术家程砚秋,满族作家老舍,满族语言学家罗常培,相声艺术家侯宝林等。
参考资料:
-满族历史
人民网-满族从“白山黑水”走来
满清八大姓氏有爱新觉罗,马佳,佟佳,瓜尔佳,富察,那拉,钮祜禄,乌雅,具体介绍如下:
1、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
2、马佳。世居东北一带,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3、佟佳。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4、富察。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和傅氏。
5、瓜尔佳。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又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汪等氏。
6、那拉。是清朝满洲八大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以及白氏。
7、钮祜禄。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和钮氏。
8、乌雅。是清朝满州八大姓氏之一。
扩展资料:
满族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
此外,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在这种改用汉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氏分别冠用和改用了汉字姓,
参考资料:
满族旗人“称名不举姓”本来就是一种习俗,也是他们的一种认知常识。就像欧美人姓名实在太长,一般陌生人都称呼姓,而满族人则相反是称名。所以,像爱新觉罗、叶赫那拉、钮钴禄等姓氏,除非很正式的场合,一般日常生活在都不会称呼的。这个就像是玛丽的全称是亚历山德拉·卡洛琳·玛丽·夏洛特·露易丝·茱莉娅,这么长,怎么叫?只好叫玛丽了。简洁大方还好记!和珅名字全称是“钮钴禄和珅”,我们还是很容易记住的是和珅,而不是他的姓氏。
满族入主中原之后,由于汉族姓氏只有单姓和复姓,而满族人的名字有时候也会很长,就算“称名”也很难和汉人沟通和交往。因此,又有了以名的第一个字“假为姓”来称呼的习惯。和珅虽然全称为“钮钴禄和珅”,如果放在之前还在关外的话,旗人之间也是称为和珅。而到了清朝时期,则以和为“假姓”直接后缀字号了。比如“和大人”、“和中堂”。
清中期,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对于这种情形,清统治者十分不满,乾隆以后,清政府多次严令禁止,但并没多大效果。之后的满族人一般就称名不称姓了。
满洲旗人包衣是什么人?
本文2023-11-24 09:18: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