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从富家公子到弘一法师的身份转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从富家公子到弘一法师的身份转变,第1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朗朗上口的《送别》,正是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之手。作为近现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也曾娶妻生子。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顺风顺水,但是,李叔同为什么出家?从富家公子哥,摇身一变,成了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究竟经历了什么?

 李叔同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环境中,他的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后来辞官经商,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而出生于这样富裕家庭中的李叔同,他在人生,在别人眼中,本应该是养尊处优,前途无忧的。更何况后来李叔同还从事了教育工作,他教出的学生中,也有不少大师级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的学生。可是李叔同的人生,却并没有朝着我们都看好的方向发展,在他三十九岁那年,突然抛弃了所拥有的一切,而出家当了和尚。

 李叔同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当和尚,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给出这样的解释,他认为李叔同出家,是他的个人精神追求。丰子恺曾用三层楼;的观点来形容过李叔同的选择。他说每个人来到世间,都会有不同的人生层次,所谓的第一层楼,大概就是普罗大众所追求的安定而平稳的生活,社会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登上第二层楼,这层楼的人,多是名扬天下,能够被世人记住的那群人。至于第三层楼的人,就是像李叔同这样的,他们在一二层楼的基础上,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升华,所以他们选择了第三层楼的宗教信仰。

 不过,李叔同出家当和尚,应该跟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也有关。李叔同的父亲,就是佛教的忠实信奉者,可惜的是李叔同父亲去世的早。李叔同的前半生,几乎就是按部就班,遵循母亲之命,去娶妻生子,去过被别人安排好的人生,这样的日子对李叔同来说太过枯燥乏味。再加上后来变法失败,母亲去世,这一系列的变故,都让李叔同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他最后选择遁入佛门,去寻求一方清净。

2007年,87版红楼梦的女主角陈晓旭削发为尼,遁入空门,在娱乐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好奇,她身家过亿,事业有成,为什么会如此“想不开”,却不知这可能恰恰是“想开”了。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曾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长久以来却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带给她和家人真正的快乐。

近年来有“出世”意向的艺人似乎越来越多,他们原本站在聚光台上,享受着鲜花与掌声,但却似乎并不快乐。凡尘琐事,欲望与压力,总是不断地加之在人们的身上,直逼着人发出“人间不值得”的感慨。人世赋予凡尘太多的欲望,却又没有给予我们同等实现的能力。而远离红尘,六根清净,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或许才是快乐的真谛。

在翻看《李叔同》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这种禅意似乎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似乎更能懂得陈晓旭的选择。因为李叔同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最开始知道李叔同这个名字,是从《送别》这首歌开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远而悲伤,仿佛诗人一样的心境,又有着禅修一样的旷远。

诗人是要“入世”的,他需要遍偿人间百味,才能通晓人情冷暖;而禅修又是要“出世”的,他需要远离红尘琐事,断绝七情六欲,才能获得此番悠远宁静。李叔同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李叔同的一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38年以前是他的前半生,富家子弟,锦衣玉食,浮浮沉沉,风流荒唐;而1938年以后,他遁入空门,从此不问尘世,诵经念佛,一饭一蔬。

从风流到淡泊,其间的跨度之大总让人不禁感叹,但在《李叔同》这本书里,细细品来却能发现,他的出家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事,他的遭遇,他的性格,他所接触的环境,与生活的时代似乎都在说明,李叔同注定是佛门中人。他与佛有缘,佛门是唯一能让他达到“心灵上的满足”的地方。

李叔同与佛门之间的缘分,可以从他的出身说起。相传,在他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衔了根松枝放在他母亲的床头,既象征福缘,也象征着佛缘,而后来,这支松枝便一直被李叔同带在身上,引领着他迈入佛门。

无论传说是真是假,李叔同和佛都有扯不净的渊源。他的家里有很浓烈的宗教色彩,父亲便是信佛之人。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在李叔同的心里埋下了佛缘的种子。而父亲的葬礼,更是让这种子萌发出了幼苗。

父亲李筱楼在李叔同五岁那年病逝,由于李筱楼平时信佛,又乐善好施,所以他的葬礼充满了宗教色彩,法师“置磬钟木鱼,燃法华香烛”。一片祥和宁静,不像是葬礼,更像是重生。这一幕与满室的嚎啕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好被李叔同看在了眼里,在他当时看来,似乎并不哀伤,也不恐惧,反而有几分茫然和陶醉。

环境对于李叔同,起到了很大的熏陶作用,在他迁居杭州时,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杭州是一个佛教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域,李叔同居住的地方附近就有很多的寺庙,他闲来无事时,时常喜欢观察僧人的生活状态,在他眼里,僧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都是一副淡然的模样,似乎不受尘世所累,而这正是苦于尘世的他所向往的。

那时的李叔同是十分苦闷的,一方面时局动荡,人心涣散,这让他十分不适,他有他的清高孤傲,被称为是“精神洁癖”。他看不惯那些卖辱求荣之人,反而更亲近虔信佛教的知识分子,认为佛教能够帮他洗清前半生的荒唐“罪孽”。在这种极度的精神渴求之下,佛教与佛法,成为了李叔同的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那时对于李叔同来说,正是爱情、亲情尽失,令他倍感孤独的时刻,而战乱又使得家道中落,他的生活从富足突变为困窘,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放弃自己创办艺术学校的梦想,只当了个普普通通的教员。

学成归来,只能谋得教员一职,对于李叔同来说,本就是不小的打击,而那微薄的收入,在照顾两个妻子时,又显得如此捉襟见肘,加之病魔缠身,身子不听使唤,俨然一副“废人”的模样,更是让他负累不堪。这让他只想逃离这种困顿的生活。而佛门,似乎是他能寻求内心清净的唯一选择。

说到李叔同内心的苦闷,还要追溯到几个人的身上。其中之一就是名伶杨翠喜。

纵观李叔同一生的经历,他的情路十分坎坷,年少时爱上了杨翠喜,但却遭到了抛弃,无果而终。这份感情一直牵绊着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以至于他日后,虽仍流连于多位名伶、名妓之间,却始终不能忘怀。

此外,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王凤玲一生凄苦,十分孤独,几乎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李叔同的身上,期望他从商以继承家业。但无奈李叔同对此并不感冒,而是整日流连于名伶与艺术中间,更鲜少回家,这让王氏异常悲苦和孤独。所以王氏早逝以后,李叔同便将母亲的去世归咎在了自己身上,始终饱受愧疚之心的折磨。

李叔同出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夏丏尊。李叔同原本只是亲近佛寺,喜欢那样的环境和心境,试图通过“断食疗法”抵抗疾病的痛苦,找回原来的状态,因此时常在寺庙中居住,但并没有真正剃度受戒。直到夏丏尊前去探望,说了一席气话,称他这样子是“不伦不类”,李叔同像是突然受到了“激励”,随即剃发为僧。并终其一生,将弘扬佛法,律宗持戒作为了追求。

回顾李叔同的一生,他是荒唐过的,他走章台,捧坤伶,为子不孝母,为夫不顾妻;但他也清醒过,他教学严谨,培养出一代高徒,研学精湛,为中国的戏剧、诗曲、美学、乃至佛学律宗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见无论是出于愧疚与逃避,还是尊崇与信仰,李叔同都走上了这样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修行、忏悔、普度众生。而你我皆是众生,在这一幅幅充满禅意的画卷里,亦可“普度”。

李叔同,(1880~1942)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书法家。原籍浙江平湖,客居天津。出家后号弘一。1905年东渡日本习绘画、攻音乐,与曾孝谷等人共创了春柳社。1910年归国,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皈依佛门,剃度于杭州虎跑寺。他对书、画、诗词、篆刻、音乐、戏剧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演过京剧。尤其是他所领导的春柳社演剧活动,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表演也获得很高评价。出家后研究律学,成为当代佛教律宗的代表人物。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丰子恺作品

著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著作书目:

《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于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翻译书目:

《苦闷的象征》(理论集)日本厨川白村著,1925,商务

《艺术概论》日本黑田鹏信著,1928,开明

《初恋》(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31,开明

《自杀俱乐部》(长篇小说)英国史蒂文生著,1932,开明

《猎人笔记》俄国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从富家公子到弘一法师的身份转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朗朗上口的《送别》,正是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之手。作为近现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李叔同也曾娶妻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