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杨字辈,“永”字辈下是哪几个辈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求姓杨字辈,“永”字辈下是哪几个辈份,第1张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杨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幂

扩展资料:

杨姓的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

-杨姓

排行应该是:文\远\荣\明,这样排的,其中"远"是杨氏第39代,"荣"是杨氏第40代,"明"是杨氏第39代,"明"应为"名",杨氏家谱是这样排的在我的老家山西代县有一个杨家祠堂,历史800余年,有非常完整的家谱记载,每隔几年都会举行祭祖续谱的活动

全国杨氏字辈对照表如下:

一、本谱杨氏辈分字辈。

杨氏前五世失考,后面的字辈有:汝、明、德。一九九零年续谱新增加五十五字,共计五十八字。第6世:汝,第7世:明,第8世:德,第9世:宏,第10世:清,第11世:万,第12世:魁,第13世:茂,第14世:化,第15世:锡,第16世:天第17世:启,第18世:祥,第19世:承,第20世:道,第21世:绍,第22世:先,第23世:永,第24世:业,第25世:建。

二、其它谱系杨氏辈分字辈。

1、 河南省封丘县前荆圪垲回族村杨氏字辈:纪、好、振、新、福(建)、子、尚、培、同。

2、 河南省封丘县海庄村回族杨氏字辈:朝、西、名、县、士、德、东、清、运、廷。

3、 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回族杨氏字辈:广、金、百、成(树)、法、春、文、振、克、勤(信)、功、名、传、世、怀、达、志、辉、乾、途、仪、仁、凯、科。

4、 河南省南阳市回族杨氏字辈:颢 、 华 、 云 、 可 、 肇 、 基 、 继 、 春 、 景、庭、彦、毓、俊、秀、忠、厚、永、传、之。

5、 北京顺天府回族杨氏字辈:天 、 应 、 元 、 国 、 其 、 逢 、 永 、 曰、远 、 光 、 祖 、 耀 、 先 、 传 、 家 、 有、修 、 缘 、 文 、 章 、 明 、 世 、 振 、 起、业 、 克 、 绍 、 仁 、 义 、 长 、 绵 、 昭、立、法、必、延。

6、 南京钦天监回族杨氏字辈:儒 、 立 、 西 、 堂 、 建 、 发 、 松、应 、 奉 、 圣 、 舜 、 俊 、 美 、 吉、邦 、 本 、 睦 、 升 、 平 、 四 、 时、久、固、大、地、庆、洪、恩。

7、 山东省泰安芝田村回族杨氏字辈:顺、治、更、天、焕、福、凤、维、宝、心、国(敬)、庆(元)、民(尊)、家、乐、世、代、远、相、传、根、达 、 林 、 青 、 发 、 伊 、 真 、 光 、 正 、 大 、 先 、 宗 、训、义、方、泰、安、芝、田、庄。

8、 山东临邑县杨香村回族杨氏字辈:香 、 云 、 魁 、 兆 、 秀 、 春 、 庭 、 贵 、 成 、清。

9、 山东省临沂市回族杨氏字辈:殿 、 延 、 万 、 凤 、 朝 、 文 、 立 、 从 、 明 、 志、宽、在、发、玉、中。

10、 山东省阳信县西营村回族杨氏字辈:世 、 国 、 廷 、 宗 、 广 、 朝 、 永 、 隆 、 生、文、光、春、福、茂、殿、九、庆、守、成。

11、 山东省德州陵县回族杨氏字辈:兴、殿、延、富、廷、宝、文、学、荣、光、席。

12、 河北省沧州杨石桥村回族杨氏字辈:立、凤、德、生、海。

13、 天津市海下杨惠庄回族杨氏字辈:玉 、 世 、 金 、 家 、 在 、 昌 、 光 、 宗 、 耀、祖 、 寿 、 德 、 常 、 厚 、 恩 、 赐 、 福 、 禄 、 满 、 堂、荣、贵、照、庭、显、稹、祥。

14、 河北省沧州南皮县回族杨氏字辈:士 、 贵 、 泰 、 查 、 宋 、 玉 、 兴 、 建 、 志、恩、泽、广、施、积、善、和、仁、英、俊、鸿、献。

15、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南寺头村回族杨氏字辈:天、国、昭、勇、利、茂、景、文、华、春。

族谱的意义

中国的族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族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所谓"三杨",即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宰辅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

"东杨"福建建安杨荣

杨荣(1370-1440)年,字勉仁,初名子荣,赠太师,谥文敏,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西南建安)杨氏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编修。历官成祖、仁宗、宣宗和英宗四朝。成祖时人文渊阁,迁侍讲,进右谕德,赐二品服;仁宗立,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中加少傅。

杨荣富有才智,见事敏捷,多谋善断,最受成祖知遇。成祖威严,凡遇与请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只要杨荣到了,成祖的态度就会马上缓和,变怒为喜,议事就会得到解决。永乐五年(1407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成祖大喜,时值盛暑,亲自剖瓜招待杨荣。因此,成祖每次出巡或出塞,都必叫杨荣跟从,故杨荣在边事上屡立战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随成祖五次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成祖问群臣是否应当进攻,群臣唯唯诺诺,惟荣、幼孜从容言宜班师。成祖同意。但打转宿榆木川时,不料成祖逝世了。这时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人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离京师还很远,只能秘不发丧,以礼敛镕铁为稗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因而没有酿成内乱,维护了大局。永乐末年,浙闽地区的山民起义,议发兵。当时成祖在塞外,奏至以示荣。杨荣说:"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成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起义得到平息。

"南杨"湖北石首杨溥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县)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后因案系狱十年不死,而在狱中勤读不辍,读诸子经史数遍。仁宗即位,被释擢升为翰林学士,掌管弘文阁事。正统中入阁,主掌机要职务,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同心尽职辅政,时人号为"三杨"。并以居第目士奇日"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日"南郡"(即今湖北江陵地区),因号为"南杨"。

杨溥为人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人朝,都沿着城墙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总是平心静气地对待,诸大臣皆叹服。当时人们称"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是他人所不及的。正统十一年七月卒,享年75岁,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

此外,根据《杨氏明朝老谱序》得知,这"三杨"对纂修杨氏家谱也卓著勋劳。在序言的落款处为:"时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丁酉岁,花朝月吉,恩进士、文林郎、晋江令、十八世孙宗信记,会同世称三杨大修。东阁大学土、兼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校正;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杨荣恭订;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杨溥纂定。士奇公一部,蒙圣恩亲盖玉印。"

"西杨"江西泰和杨士奇

杨士奇(1354-1444年),名寓,字以行,赠太师,谥文贞,系泰和(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杨氏人。父亲早故,随母改嫁至罗家改姓罗,后复原姓归宗。家境很贫苦,靠教书维持生活,多游湖湘一带,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设馆授徒最久。明惠帝建文初年(1399至1402年在位),应吏部考试,尚书张紞得士奇的考卷说:"此非经生言也!"奏取第一名,授吴王府审理副,乃供馆职。此后改编修,简人内阁典机务,累官至左中允、左谕德、翰林学土、左春坊大学士、少保、少傅,最后擢礼部侍郎,兼兵部尚书及华盖殿大学士,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行一致。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运了岭南的土特产给朝廷的臣子,有人把送礼的单子给明成祖看。成祖看了没有士奇的名字,很诧异,召问士奇。士奇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成祖即命把礼单烧毁了。士奇还善于和解宫廷事变,调整各方关系,化险为夷。

士奇还同情民间疾苦。宣宗时,请减免逋赋薪刍钱,减少官吏田额,清理冤案,裁汰工役,以广德意。老百姓皆大欢喜.俟后又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皆报可。当是时,宣宗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宣宗逝世,英宗即位(1436年),刚九岁,军国大政,门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遣中使诣阁咨议,然后裁决。三人也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请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又请以次减免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皆允行。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士奇编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和《历代名臣奏仪》等书目,存文渊阁。

求姓杨字辈,“永”字辈下是哪几个辈份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