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谭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求助谭氏家谱,第1张

60多年前(解放前),我爷爷从四川江北县(大概是现在重庆江北区)被抓当壮丁(打仗)来安徽宁国,过逝时我父亲只有6岁,那时我爷爷与老家(江北县) 有书信来往,那边有亲人及自己的子女,(谭忠福,谭春花,不详字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时爷爷思乡心切,要把家里的农具买了,促路费要带我父亲回老家江北县,结果饿死在家里。没完成心愿。十几年后,父亲长大也想去完成爷爷的心愿,认祖归宗,便去打听爷爷生前的朋友及了解当时书写书信的人,但都因为时间久了,没法查证。一直拖到现在,自己的父亲都60多岁了,他也没完成我爷爷的心愿,到了我这一辈,父亲常常想起他父亲的遗言,要回江北老家看看,但没有力的地址去查证,只好今天来找家谱问问。看看有没有姓谭的家族人知道这段故事,我爷爷叫谭斌清(字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不过(谭春花 女 谭忠福 男 现年纪都在70岁左右以上了)望谭氏家族的人帮我问问。有没有认识四川江北县有知道这故事的人。谢谢了

谭姓发祥地应当在今山东省境。汉代前后,谭姓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姓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 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部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姓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而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万姓统谱》记载,汉代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姓“望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姓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姓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姓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姓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姓早在西汉已经成为显姓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频仍,举族迁徙以避战乱遂成顺世之举。谭姓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这使得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转变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魏晋南北朝之时,谭姓大举南迁。这次南迁导致谭姓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姓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姓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吴国。当时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南齐时期,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姓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姓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兴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太清二年(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而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姓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都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忄詹)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时期

隋唐以前,见于史书和方志记载的谭姓族人的活动情况基本如上所述。由谭姓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的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于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危害,因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大业八年(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三月杨广死,五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隋亡。

谭姓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712—742),山东一部分谭姓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1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谭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宋元时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湖南三省。

明清时期,谭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第一个:源自姒姓,是以国为氏。据史书所载,周朝初年分封诸侯时,曾建立过谭国,其管辖地域大约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 谭国君主爵位为子,其国很小,国势微弱,因而不久就沦为邻近大国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公元前684年,齐国趁机吞并了谭国。国灭后, 国君谭子出逃莒国(在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地的谭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据谱系记载,谭子乃夏禹的后代,因大禹姓姒,所以说谭姓源自姒姓。

第二个:源自古代西南夷,即今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郡望为弘农(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传说中,盘瓠为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第三个:他姓改姓。历史上有谈姓因避讳而改姓谭的。

注:对于第一个起源,有记载认为谭子是颛顼之后,源自嬴姓。

泽慈,(谭莹之曾祖父),为世训三子,字绍文,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子四,奎、堂、坐、封。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注:“覃恩”是指帝王对臣子的封赏;“轴”是指古代装成卷轴的书或字画;“恭人”是指帝王对四品官之妻的赐封。

封昌,(莹之祖父),为泽慈四子,字受符,生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子三,钚、镧(兰)、链。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继镧(音兰,莹之父亲),封昌次子,字灿廷,号光轩,生嘉庆十六年(1811),子三,森、荧(莹)、泉。覃恩诰赠朝议大夫,妣赠恭人,诰命一轴。

谭莹,继兰次子,原名荧,字铭三,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光绪己卯中解元,选广东遂溪知县。配郁水塘(军山)陈氏,子一,劼。侧室刘氏,子一,励。

谭家劼,谭莹长子,字毖祜(甫),生清同治二年(1863),岁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民国元年当选为安仁县议会第一届议长。

谭家励,谭莹次子,字懋甫,号麒麟,少聪颖,谭氏书院中厅“神圣文武”四字,是他十二岁时所书,当地有神童之称。子一,然。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卒于民国年间,年仅30岁。

谭声然,谭莹之孙,家励(麒麟)之子,字欣然,号肇桂,1949年参加革命,任职湖北省交通厅,享受副厅级待遇。

谭远贻,谭莹之曾孙,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吉首大学、郴州师专、安仁一中、安仁二中等。其子谭水文,长女谭景秋,均为中学教师;次女谭艳秋,实业界人士。

谭石海,谭莹之曾孙,声然子,大学本科,出国援外多年,湖北交通厅处长,任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总经理。其子留学英国。

谭石康,谭莹之曾孙,声然子,大学本科,湖北交通设计院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谭泉,(谭莹之胞弟)字晴川,(1846-1927)岁进士。其子谭家勋,字恳甫,民国年间,被选为安仁县议员,修建“安仁文庙”有功,安仁县长何巍,赠送《惟德永年》金匾,悬挂厅堂。“谭氏书院”改名“崇文学校”后,他首任校长。恳甫之子谭中,华中美专毕业,是名老中学教师,年逾九旬,坚持挥笔作画,2005年荣获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国画二等奖,并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谭中之子谭迪远,湖南大学本科毕业,为郴州铁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女谭芳远,为武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求助谭氏家谱

60多年前(解放前),我爷爷从四川江北县(大概是现在重庆江北区)被抓当壮丁(打仗)来安徽宁国,过逝时我父亲只有6岁,那时我爷爷与老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