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的始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华姓的始祖,第1张

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赵驷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诸多史书记载:“宋戴公姬撝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其孙督之后因氏。”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皆为宋国大夫。显然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华氏“源于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姬发封给微子启(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姬捷的二儿子姬华,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卫文公姬毁、许男爵、曹昭公姬班、陈世子妫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姬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赵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文王赵驷的儿子之一,名赵华。赵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姬扁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文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赵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赵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文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赵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文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宣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宣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王拜为太宰(丞相)。

  在赵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回》等记载:回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合、镇江等地的回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阿赉氏:AlaiHala,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黑龙江阿城金国上京故城),后多冠汉姓为华氏、阿氏等。

  ⑵满族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亦称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依兰(今黑龙江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赫哲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严氏、关氏、胡氏、扈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清朝时期锡伯族华西哈里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文献《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中记载,锡伯族华西哈里氏,亦称瑚锡哈里氏,后有黑龙江女真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龙江宁安)。

  锡伯族、满族华西哈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

这个论点是民国时期,清华教授陈寅恪说的。

他发表在《1930年6月清华学报第6卷第1期》的论文,就提到了对三国时代一些人物典故的质疑。

(陈寅恪)

“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因此,他用类比手法,推论华佗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他先从华佗的名字入手,经过他的查询,古印度梵文“agada”,是药的意思。旧时翻译为“阿伽陀”或“阿羯陀”。

而“华佗”这二个字的古梵文发音与“gada”相近。又省略了“阿”字,好比“阿罗汉”又称“罗汉”一样。

再从《捺女耆域诸奇术》里找出一段小故事,与华佗治病的手法故事相类似。原文如下:

“如治拘睒弥长者子病,取利刀破肠,披肠结处。治迦罗越家女病,以金刀披破其头,悉出诸虫,封著瓮中,以三种神膏涂疮,七日便愈,乃出虫示之,女见,大惊布。乃治迦罗越家男儿肝反戾向后病,以金刀破腹,还肝向前,以三种神膏涂之,三日便愈。”

(华佗治病剧照)

这段小故事跟《三国志·华佗传》中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典故重合。说陈登得病,面红耳赤,胸口烦闷,毫无食欲。

经过华佗诊断后,告诉陈登,他的胃中有几升寄生虫,就快形成疮肿了,这是喜欢生吃水产腥味动物才会得这种病的。

然后给陈登开了汤药喝,陈登喝完汤药后,直接呕出三升寄生虫,红头白身,还在蠕动。

原来陈登喜欢吃鱼生,才沾染这种寄生虫。

后来曹操听闻后,派人找来华佗给他治疗头痛,后来曹操觉得华佗挟病自重,大怒之下杀了他,这又跟西域故事高度相似。

(华佗给曹操治头痛剧照)

因此,陈寅恪教授得出结论,曹冲华佗等故事,都是假的,尤其是华佗,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

下面摘自他本人的结论:

“三国志曹冲华佗二传,皆有佛教故事,辗转因袭杂糅附会於其间,然巨象非中原当日之兽,华佗为五天外国之音,其变迁之迹象犹未尽亡,故得赖之以推寻史料之源本。”——《寒柳堂集》176-181页

首先,考证华佗出身,在《三国志·华佗传》里有一句话: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

史料交代了他出身东汉谯郡,即今天的安徽亳州,再查询得知他大约生于公元2世纪初,死于建安十三年(208)之前(曹操所杀)。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公元前522年,华氏家族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

说明那时的华姓人早已散布在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了。

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氏族人渐渐又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华佗出身的安徽沛国谯郡(今天的亳州),则属沛国堂:以望立堂。

浙江桐庐凤川镇西庄村有一本《桐江华氏宗谱》,里面正有华佗的大名,而且还记载有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修华氏族谱的史实。

划重点,是晋武帝下诏叫修的族谱。当时在太康六年,华氏曾有尚书令华表、中书舍人华裹把辑成的家谱送呈晋武帝司马炎,“伏乞详审,篡集成书”。

太康6年,即公元285年,距离华佗去世的公元208年,仅仅过了77年,大家觉得华氏族人有必要在那时候捏造一个虚构的华佗进族谱吗?

其次,《三国志》记载的华佗历史事件与《杂宝藏经·弃老国缘》里的一段曹冲称象故事高度重合问题,还有华佗医术治人(陈登、曹操)与《捺女耆域诸奇术》(其实是《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

里的小故事又高度相似问题,一点都不难解释。

《杂宝藏经》翻译自北魏时期,比《三国志》成书的285年,晚了100多年了。

佛经翻译,只有三个字:信、达、雅。信指不偏漏原文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能说明白就好,雅指文字要优美、典雅。

其次是翻译佛经的“达”,要不拘泥于形式,能明白表达意思。因此,吉迦夜与昙曜,翻译佛经时,借鉴了曹冲称象的典故,作为引子。原文如下图:

前面一段称象典故,引出后面天神要表达的“信心清净”,才是重点。

这段称象典故并不能用作类比标杆。

还有《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军追击楚昭王,楚国被逼急了,于是“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这个“象”是什么东西呢?

再次,类比出的华佗给陈登、曹操治病典故,并不能说明是陈寿抄安世高的《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

陈登因为贪吃鱼生,患的寄生虫病,在今天看来必定是肝吸虫病,华佗开了一副汤药,让他呕吐出了寄生虫,跟耆域破开迦罗越家女的头,取出脑部寄生虫并不是同一个病例。

而且,肝吸虫病与脑虫病都是真实存在历史上的。

曹操的头痛并非是他患有脑虫病,而是头风病,这种病是时不时的间接性头疼。而且,治疗方法,并不是如演义里华佗拿手的外科手术破开头颅治疗。

在《三国志》里,华佗给曹操说,要经常治疗才能痊愈。原文见于: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另外,华佗会外科手术,陈教授也引用宋朝人叶梦得的《玉涧杂书》的推论驳斥,说这种医术不是传统中医手段,极有可能是西域医术。

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屑子孙质疑了。

陈寅恪的清华大学教授,怕是徒有虚名罢了,华氏族人看到有人指责他们祖宗是印度人,不知道会是什么感受呢?

  我晕~~楼上复制的那么多干嘛,那个谁不会找啊

  按常理来说,这个从何迁徙而来并不好确定。你说几代之上,关键是这个几代。如果追溯到清中期或以前,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安康或其附近迁徙而来。如果不能推那么久,那么想确定可能困难一点。

  我个人为,一个你要注意看看你们组的口音,习俗的一些特别之处,还有一些流传的故事野史之类的是否与安康华姓有什么可以相吻合,仔细观察各种蛛丝马迹,再进行分析。再一个就是研究你们的家谱或是族谱了。不管怎么样,一番走访时必不可少的了,你可以先从你们族的老人开始下手。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有时间来走访调查?这可是一件辛苦、无意义但很有意思的事啊

  =====================================

  我又发现一个内容: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files/huazi/html/article_120276_1shtml

  中间有这么一段:

  景泰县志和永登许多家谱都记载有一个华将军。

  明朝万历年间,因兵户屯垦,戍边迁徙,华氏先祖随军到大芦荡定居,清朝康熙年间,华守登将军御戎则果,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等地,战绩赫濯,被康熙帝特授为骁骑将军,任兴国副将,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非常之荣也。

  关于这个人:

  化守登,字标吾。甘肃省景泰县人。乙卯相,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二十九日。葬景泰大芦塘城南九道岭祖茔。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参与收复台湾,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靖远县志》道光志卷四二十四页行伍条中记载:化守登任福建闽安副将标下中军游击。

  《靖远县新志》卷三仕官表五(武)康熙时代二品总兵副将条中记载:化守登任兴国副将。

  《靖远新志》卷十七耆旧传条中记载:化守登,靖北大芦塘人。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景泰县志》载:化守登,字标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大芦塘人。清初参军,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王朝屡建功勋。顺治四年(一六四七),调兴安军给都司职。同年,剿杀明宦王应泰,随总镇任珍剿王关锁运粮明军,活捉王关锁明总兵李世英等。五年剿杀明将杨三、整齐王等,于石梁山活捉明副将张尔起。六年,同游击仰九明随平西王北征,大败明总兵张山猴、李奇德,活捉刘三众等,招抚榆林、神木等地。七年,随仰九明杀明将高有才;复石梁山,擒明永历王朱生枝。八年破松树岭,活捉明将李琦;围攻两河口,获明将覃琦;攻克石沟寨,生擒明军首领覃一涵,杀中军李君治。当年八月,清廷予守登以银牌花帛奖。十一月,又破明将孙守金与西川残余势力勾结连犯西乡之举,斩明将翘兴宁、赵定国等。九年,赴湖北竹山县破黄家寨,明游击黄国泰被射死,孙守金、宜州王朱敬耀等被擒。清廷授守登以游击职。之后,又杀明将杨某,获大旗二十七杆,刀枪器械盔甲千余件,救出县官、典史二人,难民男妇千余人。十一年,赴竹山县广峪寨杀明总兵傅起德,擒副将田福等。此后军功、职级无从考查,惟清封“骁骑将军”一节可知。据大芦塘父老相传,守登为人忠厚,年老还乡,热心公益,颇受地方尊敬。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颂其德。

  (注)“荣寿春搜图”系康熙六年,守登公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时所绘,有叙赞为证。景泰县志误。

  ==================================

  是否有可能是他的后人呢?这个仅供你参考

华姓的始祖

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