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第四章(作为家庭治疗师,我个人的成长历程)
引言(佩蒂班德约)
在阅读本篇文章时,萨提亚对成长的殷切满望深深地打动了作为一名治疗师的我。同时,萨提亚对治疗师自身持续成长的关注也激励着同样是一名家庭治疗师的我。她走着与他人建立内在联结的天赋、自发的创造性,关注个人积极资源的态度,以及敢于冒险的勇气。这些品质让她成为家庭治疗领城真正的先驱。因为萨提亚对人类的这种延续不断、繁荣发展的精神充满好奇,所以她对探索和挖倔人类的内在资源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再加上她具备与个体进行深层次联结的天赋,这些都使她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天赋和技巧的家庭治疗师。
在本章的开头,萨提亚简短地介绍了她在1951年是如何“无意中闯入后来被称为‘家庭治疗’的领域”。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她与来访者及其家庭工作时的创新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当其他同行还在遵循关注病理学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工作时,萨提亚采用了关注个人积极资源的创造性治疗工具。随后,她找到了新的可能性和前景。她与唐·杰克逊、朱尔斯·里斯金在帕洛阿图合作建立了心智研究院。萨提亚一直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她的自尊理论。当萨提亚1964年来到伊沙兰后,她对其他同行和他们的治疗模式更加熟悉,包括弗瑞兹·皮尔斯和他的格式塔治疗、艾瑞克·伯恩和他的交互分析、艾尔·劳文的生物疗法等。萨提亚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合作者,她不仅与来访者合作,也与同事合作。
随着与更多家庭的接触,萨提亚更加确信自尊的重要性。除了致力于发展自尊理论,萨提亚继续创建不同的治疗工具,包括生存应对姿态、模拟家庭、家庭重塑、原生家谱图,所有这些工具到现在仍然受到家庭治疗师的欢迎。对家庭的治疗经验也让萨提亚断定,治疗联盟是促进来访者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她指出:“我看到了我所做的事情能够潜在地促进家庭中每个成员自我的发展,促进家庭成员间形成彼此滋养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治疗联盟的重要性也受到当代许多学者、临床治疗师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篇文章对那些有兴趣发展家庭治疗工具的治疗师很有帮助,这里将介绍众多的治疗策略。萨提亚对人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互动的敏锐觉察令人印象深刻;她与来访者在更深层次联结的直觉力非同一般。她坚信,一个强有力的治疗联盟对来访者冒险去改变和成长是极其关键的,这个观点在治疗界有着持久而重要的影响。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家庭治疗师,就必须能与每个家庭成员建立内在联结,并持续不断地关注家庭成员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这些内容在本篇文章中都将得到体现。
1951年1月,我无意中发现了我的第一个带有“治疗”性质的家庭。一不留神,我闯人了后来被称为“家庭治疗”的领域。那时的我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师已经有八年的个体治疗经验。心理分析治疗让病人发生改变的时间需要很长,但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所以我才敢私人执业。在“闯入家庭治疗”以前,我有六年的中小学教学经历和八年的个体治疗经验。当时,我接手了一名二十四岁的女病人,之前她被诊断为“门诊精神分裂症”。(译者注:指症状较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需要住院治疗,只需定期到门诊复查,这是国外的设置。)她每隔一周来我这里治疗一次,大约六个月的治疗疗程后,她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就在这时,她的妈妈给我打电话,威胁说要起诉我使她们母女情感疏远。尽管表面上她在威胁我,但让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隐藏在威胁背后的恳求和伤痛。因此,我邀请她参加她女儿和我的治疗会谈,她马上就接受了邀请。母亲加入会谈后,病人立即退回到我和她初次见面时的状态。病人所有的成长都从我眼前消失殆尽。我瞬间陷入了怀疑、愤怒、自责等许多情绪的包围之中,直到我的大脑告诉我要跳出情绪,停止责备自己,去观察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冷静下来之后,不再只是去关注谈话的内容,而是试着去观察母女间的非言语信息。我注意到其中有重复的模式在她们之间发生,似乎女儿在与妈妈的互动模式与其和我的互动模式是不同的。接下来的观察更让我发现,似乎她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模式比与我之间的互动模式更加强大。后来,我从理论上认识到,她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她和妈妈的关系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而与我则不是。再后来,我意识到除非病人转变为行为的主动发起者,而不仅仅只是回应者,否则她将毫无希望地成为他人行为的受害者。
不过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些,但是我开始理解对当前互动线索的回应,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行为,这些行为又是如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可预测的模式。当时我也并不了解这些模式又是如何交织成一个系统来满足生存需要的,但我很清楚自已正在违背心理分析治疗的一条规则:不要见病人的亲属。后来,在与那个女儿和她的妈妈一起进行治疗到第五或六周的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关系中可能还有爸爸。我询问她们后得到了肯定的回复
因为过去的那幅病理性的画面只有妈妈,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我邀请那位父亲加入。我再次违反了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规则。爸爸接受了邀请加入我们的治疗,他的参与使那些模式有了更多的互动,这与我所看到的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情况是兼容的。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我所看到的就是后来被贝特森和杰克逊命名为“双重束缚”的现象。这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属家庭共有的互动模式。后来,病人的所谓“好”哥哥也加入了会谈,这个家庭的画面终于完整了。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治疗进展得很好。我认为,拯救我并鼓励我继续进行下去的是我忘记了治疗,我只是观察和评论我所看到的,将其理论化是后来的事情。当时,文献中除了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和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我所认识的人中也没有任何人在治疗中接待除了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我当时觉得非常孤独。此外,在那段时间里我的生计完全依赖私人执业的收入,所以我必须有“令人满意的客户”(能够支付治疗费用的病人)。同时为了职业的声誉,我不能让病人出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情况。为了我的职业操守,我当然也不能强迫任何病人为我个人的目标服务。那个年代,心理治疗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精神分析的方法,我也试图遵守这一状况。此外,这也是我治疗的唯一途径,我当时拥有的唯一工具就是精神分析。
此后,我开始逐渐邀请其他病人的家庭成员加入到治疗会谈中,观察是否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对于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解决。
后来,我基于这些经验,发明了一个新的治疗工具,我称之为“家庭生活事件编年史”。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会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生活事件中的基本事实,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并不是社会史,而是家庭编年史。我侧重记录那些具有发展意义的事件和创伤性的经历。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认为,如果我列出家庭中的父母从出生到现在每年发生的事件,就能够获得一些有关这个家庭的发展的完整感受。这个工具让我有机会了解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编年史”中的事件是如何体验的。
在询问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少有家庭成员真正了解的事实,他们彼此的观点也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事实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也许“家庭生活事件编年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谈论的是过去的事情,事实上却是在构建该家庭当下的现实情境。在这个真实情境中,家庭成员开始彼此的沟通,包括添加、纠正、告知和正视各种信息此外,这一工具也有助于我理解他们过去的情况,并获得纠结于当前家庭的各种力量的线索,而正是这些力量提供了家庭发展的动力。“家庭编年史”成为一种按时间和地点排列家庭事件的可信赖的工具。我试图将这些事件呈现给冒险而来的家庭,对于家庭中所发生的不管是正性还是负性的事件我都会给予同等的关注,因为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家庭成员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个人对互动信息的回应方式上
回想起来,我认为这个编年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被证明是一种可以信赖的并易于理解的工具,它能真正地揭示当前家庭的互动方式。
我开始真正了解家庭中每个人对其他人的想象和期待,而事实上在他们之间这些从未被澄清过。这一点就是我现在的沟通理论的基础。
在完成了几百个案例后,我开始看到家庭中各种系统的出现和影响,由此我的信心倍增。这一工具也成为我现在帮助个体做家庭重塑(我发展的另外一个工具)前做准备的基础。我开始明白,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所形成的认知常常成为他衡量所处世界及其他人的标准,似乎他仍然生活在儿时的情境中。这并不一定是个新观点,我称其为“过去的学习经验”。我有所创新的部分是,我能够帮助人在他觉得安全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和理解他实际所处的情境,而不再继续停留在早年的感觉水平。我是在与小组中的家庭开始工作后才发展出这一工具的,我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使用这些工具。假定我们所具有的任何知识都是来自过去的学习,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个人经验的积累,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知识,但它也可能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关系。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过去积累的经验去看待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一直被教导用病理学的观点看待病人的行为,但当我开始观察家庭时,我发现他们的行为大多反映了当前情境中相应的自尊需要。这些行为反应有些能够被他们自己意识到,有些则不能意识到,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审视心理分析的概念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特别是在1955年到1958年间,我在伊利诺伊州心理治疗所给住院医师上课时,我不得不反思我所教授的内容,因为住院医师们会问一些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些经历让我觉得有必要真正地形成我自己的理论基础,于是新的图景开始在我面前展现出来
我与杰克逊和里斯金在帕洛阿图合作建立了心智研究院,此后,我继续完善沟通的概念,我把沟通看作保持人类系统运转的能量源泉。接下来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系统的功能是健康的什么样的系统的功能不健康人们做此判断的线索是什么
当我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一个语言信号实际上包含言语和非言语两种信息的时候,我就能够理解两种信息可能会相互矛盾。我往前走了一小步。将这一点与我正在发展的自尊理论相结合,产生了这样一个观点:人际关系的核心动力是获得心理上的生存。接下来,另一个观点就浮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大部分行为是觉察不到的。那么,我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人们觉察到他们的行为,并让他们有机会决定是否需要做出改变呢结合我所知道的关于连续性、沟通和自尊的知识,后来我很快又发明了”模拟家庭工具”“沟通姿态”和“游戏”技术
顺便说一下,我大部分的治疗工具都是在偶然事件中或根据某一刻的治疗需要形成的。例如,“模拟家庭工具”是在1962年到1963年期间我在科罗拉多州据利大会进行家庭治疗演示时发明的。当时因为有人忘记去安排一个我所要工作的家庭,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努力克服随之而来的恐慌,我告诉自己:“好的,维吉尼亚,如果你对家庭系统是如此熟悉,你应该能够进行模拟家庭演示。”这是我头脑中突然冒出的想法。我尝试着这样去做,后来证明它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成为我一直使用的工具。我会在和很多家庭一起工作时使用它,我也会把学习家庭治疗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类型的模拟家庭中,在做家庭重构时我也会用到这个工具。在模拟家庭中形成的体验有助于人们快速理解家庭系统的动力,同时认识到家庭系统的共性
“沟通姿态”是某一天我正在思考我所遇到的各种沟通应对方式时形成的。我头脑中自发地出现五种不同的行为应对方式,这与我多年来观察到的情况惊人地相似。这五种行为似乎都是为了生存,但表现出这些行为的人们对此没有觉察。现在我相信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外部表现可能并不相同,我将其称为不一致。这并不是新观点,但是我在其中增加了一个生动的身体姿势画面
由于我认为身体姿势比言语更有效、更清晰,所以我发明了所谓的“沟通姿态”。我已经发现,特定类型的语言会伴随着特定类型的身体姿势和情感。我只是把它们加以扩展,变得更加夸张化。例如,对一个抑郁的人,我让他以一个笨抽的失去平衡的姿势跪着,头向上看,肩膀弓着像是在乞求某人的拯救,似乎这才是他生存下去的理由。
随看时间的推移,这些姿势表现出互动的方式,展现了人际间的距离和地位的高低。我也能够看到人们如何同时表达两种信息,例如“过来”和“走开”。我称这样的形式为家庭雕塑。这一工具在使用中被不断发发展,现已成为引发觉察的有力工具。
1964年,伊沙兰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被统称为情感领域。在那里我遇到了那些终身对此进行研究的人们,至此我才意识到在治疗领域我所观察到的只是一部分,而其他一些人已经探索得更深入了。这些人都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境况很感兴趣,那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些人包括:皮尔斯和他的格式塔治疗、伯恩和他的交互分析、艾尔·劳文的生物疗法、夏洛特·塞尔文和伯尼·冈瑟对身体的觉察、唐·早川嘉会的普通语义学、乔治·普林斯的团体激荡法。我还了解了催眠术、电休克疗法法、迷幻药、超心理学、睡眠研究、意识状态转换、马拉松、裸体和穿衣按摩及身体形象工作、占星术、心理治疗以及瑜伽、艾伦·瓦兹及其东方的思维方式。上述这些人和他们的治疗方法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通过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些方法:这些学派如何解读人类存在如何解释人类的功能失调如何帮助功能失调的人们重新获得成长我发现每个学派都能带给我一些东西,我又转而可以把它们用于家庭治疗。
关于自尊的概念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现在对我来说,似乎自尊与我们的灵魂和精神(自己神圣的部分)的密切程度就如同它与我们的身体、情绪、智力、我一你关系的体验及信念的相关程度一样。
于是,我似乎开始明白,无论何时,当我们试图开始帮助其他人时,就必须对人类的灵魂带着深深的欣赏。二十年前我非常小心地避免谈论,甚至提及灵魂,因为那是在组织严谨的宗教领地,而心理治疗的“科学”中尚没有它的位置。
但是我现在认为,如果宗教真的有用,那么心理治疗可能水远不会诞生。我发现人类的灵魂会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我而言,灵魂的感受反映在我们如何评价自己,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情绪及我们周围动物的生命。滋养是一个经常在我头脑中出现的词,它不同于依赖或纵容自己,而是意味着一种自由一一真正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我相信一个真正受滋养的个体是不会虐待自己或他人的。此外,我认为,人类的灵魂的确是一种生命力和能量的展现,这种生命力和能量可以继续或重新创造自我
我相信我们正在开始突破性地进入一个完整的新的精神世界。我发现,获得自我价值感的人是不需要依靠别人而“不劳而获”的。他们明白,因为他们有能力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决策的制定者,因为他们主宰着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所以他们能够更好地生存。他们坚信,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总是能够改变,而且他们有勇气愿意冒险。我现在认为,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形成这些品质。我也清楚如何改变人们的互动系统,使它朝向实现这一目标迈进,而不是去相反的方向。
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已经拥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人类存在某些可以被称作生命力或普遍精神的东西。我知道这种力量包含了许多方面,它们强有力地塑造着人类行为。对我来说它有点像电流,总是在那里。等着人们去识别它,并学会如何使用它以实现有益的目标,这大概就是被称为精神力量的东西,某些我们体验到的类似于氛围的东西。常常有一些观点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像一个发电单位。我们的能量发动机、能量的多少及它的用途都是由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程度和感受所控制的。我知道当我处于低自尊状态时,我的能量就会低,并且常常指向错误的方向,即大多数目时候都是反对自己的。对我来说,这些体验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前进方向。不过,很多时候,我认为我很难自已帮助自已,因为涌现出这么多的体验,我需要强迫自已才能在这个方向上进行观察和探索。
现在,让我们返回到另外一个“成长历程”,这是一个有趣的部分。它在我对家庭系统和公共系统进行类比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事实上,我发现在家庭中看到的现象也同样发生在组织、社会和政府机构中。我把家庭看作所有人类系统的缩影,与家庭的工作为我现在与更大的机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观点。通过类比不难发现,家庭和机构的功能是相似的。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类似于总统和内阁大臣的角色,夫妻间的角色关系类似于议会和总统。事实上,几乎从任何团体中都能够发现这些相似性。如果家长像一个老板,系统就可能以惩罚一奖赏的方式运转,他和他的“婚姻伙伴”可能是竞争或是联盟的关系,而孩子们不得不成为奴隶。他们只有通过竟争或者暗中合作来获得奖赏。事实上每个人都在遭受痛苦。这听起来是否似曾相识
相反,如果家长是一个领导者,他可能会拥有一些富有才干和创造性的“孩子们”,也可能会拥有一个可以真正分享的“伙伴”。你可以试着对学校、企业教堂或任何单位进行这样的比较。
我曾经有机会在完整的省级机构、医院及学校组织中中工作。这些组织中存在一些独特的机会和问题,并且,因为我知道组织的规律和特征,我认为它们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也完全可能被创造性地改变。例如,如果某个组织系统中没有来自外部的监督者,那么它就不会保持开放。这个监督者并不是扮演警察的角色,他更像雷达塔中的飞机着陆导航员。因为如果没有外部的监额,组织中的人们就会习惯自已已有的角色,慢慢地整个组织都会适应这种方式,比如会放弃每次挑战、不再获取新的信息、总是通过想当然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有时,系统中某个成员会死亡或者离开,或者有新成员加入,这些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其短暂的骚动,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家庭随后将慢慢恢复过去的状态,每个人就好像是“旧机器的齿轮”,周而复始地生活。
作为家庭治疗师,我现在知道,我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家庭成员自我的发展,并在家庭、社会机构及整个世界中建立滋养型的人际关系。
这显然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作为治疗师或老师,我发现,如果要很好地帮助人们开始去冒险改变并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我自身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否则在家庭治疗和培训中都不可能产生太好的效果。
因此,我自己继续前行的方向就是观察和体验所有能够开启新蓝图的事情。正是在那条路上,我觉得我的“成长历程”将随着我面前打开的蓝图而继续延伸。
起源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6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萨提亚发现对病人的治疗初有成效的时候,当她回到原生家庭里面又被打回原型,她认为治疗的方案应该是针对整个原生家庭治疗,创立了家庭治疗模式。
由来
萨提亚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
思想
表里一致型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讨好型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惯于道歉和乞怜。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讨好:过分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
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
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
身体姿势——不停地动,失去平衡。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内心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胸、背痛。
这几种沟通模式可以作为参考,可以理解不同人这样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比如各自的原生家庭,个人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做到不批判,不打标签。
冰山理论可以作为行为模式的分析,也就是自我觉察,看你的行为与你内心的情绪是否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何做改进,来做更好的自己。
举例:
行为:当母亲经常提醒我这个忘了,那个忘了,心思不细腻的时候,我会不高兴
应对:不希望她这么说,谈话终止,情绪上也很不高兴
感受:烦躁,不想被唠叨
对感受的感受:没耐心去解释,不想解释,对愤怒的指责也会感到抱歉
观点:认为成年人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无需多交代
期待:希望她不要操心,有能力解决
渴望:希望观点能够被接受,给予自我管理的空间
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生于1967年的海德拉巴德的Nizams市,并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读计算机硕士,后来在芝加哥大学攻读MBA。2014年2月4日被任命为微软CEO。
是什么让我们不快乐?———内心莫名的恐惧?难以驾驭的坏脾气?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了工作?缺少价值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有没有想过,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冰体,才是被长久压抑并且忽略的“内在”?
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比喻。提出者是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家庭治疗的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如今,以这位女士的名字命名的成长模式———萨提亚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所体验。
3月13日~15日,来自心理、法律、文化传播等领域的20多位学员参加了北京萨提亚中心、北京齐家成长中心主办的“萨提亚个性扩展工作坊”。导师为香港著名萨提亚治疗专家、英国心理学荣誉学士、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办者蔡敏莉女士。
原生家庭
它在塑造我们的个性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个人和经历也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结,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在蔡敏莉的介绍下,学员们开始渐渐了解萨提亚。“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蔡敏莉邀请现场一位男士表演他的家庭模式。为了配合演出,男士指定现场一位女士扮演他的妻子。
在这个家庭中,夫妻经常吵架,丈夫总是处于强势,吵得凶了妻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咨询师让丈夫站在凳子上,用手指著妻子,而妻子则跪在丈夫面前。咨询师强调,这不是真的跪下,而是代表妻子在情绪上迁就丈夫。
接着,咨询师询问丈夫L小时候的成长背景。L回忆从小父母就天天吵架,经常是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当时L同情妈妈,总是站在妈妈这边,可长大后还是习得了父亲的坏脾气。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L的家庭中,他学到的就是指责。等他上学了就会骂同学,工作了就会骂同事。大家都很怕他,他却不知道别人怕他,因为这就是他习惯的沟通模式。”咨询师评价。
根据萨提亚的人际沟通理论哪个不属于有效沟通的是一致性沟通。
根据萨提亚的模式,人有多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扩展资料
萨提亚模式
1、谄媚型的人占人口的50%。取悦别人,只取悦别人和环境,而不是自己。试着远离那些让你感到压力的人,或者减轻某些人给你带来的压力。
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 “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
比较典型时——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可能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2、过失型占总人口的30%。攻击别人,只攻击自己和环境,不攻击别人。试着表明这不是你的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3、超级聪明的人很少,只有15%。压抑并避免它们。只有情况,不是你自己,也不是别人。避免现实的感觉,避免压力带来的困惑和痛苦。
4、中断更少,占总人口的05%。习惯躲闪。既不是自己,也不是环境,更不是别人。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无法专注于一件事,避免涉及个人或感情的话题,讲笑话,打断别人,讲不通,拒绝真正面对它。
5、一致的45%。重视自我、他人和处境,具有较高的自尊心,内心和谐。语言是充满感情和思想的。它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期望、愿望和不喜欢。它是开放的,愿意倾听别人,与他人分享,尊重自己和他人,并顾及环境。
内容来自网络。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 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2 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体明确地向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
3 混乱:系统或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4 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5 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6 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阶段1:现状
个人和组织处于发展中的现在时刻,过去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生活方式形成目前的状态,对于组织包括,设备、技术、流程、人才、组织文化等等。
对于个人和家庭,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一段日子之后的情形,或者是积累了某些问题之后。例如,当一个家庭系统中的痛苦到了无法让人忍受的程度,一些家庭成员可能会尝试通过大量使用酒精和毒品来应对这一切。在经过一段酗酒的 日子之后,酗酒变成了新的问题。在萨提亚的模式中,是去寻找那些可以将我们带回到原始家庭问题中去的蛛丝马迹。
在改变过程的第一阶段,一旦现状被破坏,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保护性模式出现。防御,包括我们有关阻抗的概念,对于大多数非健康系统中的成员来说却是一种生存资源。萨提亚模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人们可以在他们的知觉和理解范围内,做到他们可以做到的最好。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可以接纳人们的立场,以此作为起点,并帮助他们从那里离开。
阶段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
检验改变中存在的障碍。
有时候,仔细审视那些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的情形,不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我们的来访者,都是有帮助的。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究竟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什么障碍。
比如对于一个个人的改变来说,萨提亚曾经治疗过一个试图减肥的妇女。“卡罗尔”在她的治疗时段里,对于各种信息者,非常开放的态度,畅所欲言。她特别强调自己曾经寻求过所有改变体重的方法,但是没有一条是成功的。
萨提亚最后问道:“如果你真的减轻了体重,你认为自己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卡罗尔立即回答说,她可能无法控制自己与那些觉得她有魅力的男人之间的性行为。
这无疑给卡罗尔的治疗提供了 一个新的参考观点,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情境。这个问题本身不再是简单的减轻体重。它成了一个处理卡罗尔的幻想、恐惧、防御性部分、她的自我定义(包括她的自我价值),以及她的选择的过程。
将阻抗重构为尊严
阻抗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萨提亚的理论,即便人们感觉并不那么好,他们也会说自己一切正常。人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他们自己,而我们的角色就是接纳他们,而不担心“阻抗”。毕竟,阻抗在过去曾经很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萨提亚模式建议我们,在最大程度上承认来访者的尊严。然后我们可以审视他们是怎样发展出自己的尊严,又是怎样保护它们免于遭受伤害的。这种方法远比采用粉碎 或是压制的方式来对抗阻抗要有效得多。通过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注意到什么是我们的来访者还没有看到的:那些过去一直被他们小心保护的,那些在过去具有重大 意义的事物,已经不再需要被掩藏或是防御起来了。
通常,我们赋予改变的生存意义越大,对自己的逼迫就会越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抵触。这种情况会激发我们的担心和恐惧,而让我们对改变越来越没有信心。最终,或者通常仅仅在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彻底放弃。
要改变任何习惯,我们首先需要像接受一个朋友一样接受我们的习惯。就像萨提亚在一段演讲中所说的,接受那些你已经不再需要的事物,为它曾为你做的一切心怀感恩,然后放它自由。通过某种“奇怪的”方式,许多习惯都曾为我们抵挡住了某些东西。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可以接纳它们,并通过这种接纳降低我们队变化的恐惧。
甚至更好的是,我们可以用接纳取代恐惧,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改变环境,并努力增强自尊,因为它是与这一习惯有关的。就这样,在我们在改变自己对于习惯的需要之前,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
人们习惯于通过愤怒来组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愤怒就此成为了人们生存的保护伞。通过体验他的愤怒感觉,他可以免于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和对于亲密感的渴望。在个人和组织变革时,如果有人由于担心被排挤、边缘化等造成的伤害,他们会将自己与某些小团体结合,而和他人或组织变革者隔离开。
阶段3:混乱
重新认识并利用混乱阶段,是萨提亚为“改变过程”的概念化做出的最主要贡献。由于这个阶段接纳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担忧,它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另外,它还以一种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感受,并由此将个体或系统从功能不良的现状,转变为一种崭新的、功能良好的存在状态。
萨提亚发现,如果没有了混乱阶段,我们过去拥有的、熟悉的生存应对方式将不会发生任何深层的转变。因此,只有亲身经历一段混乱的时期,才能够获得更加积极、健康和功能良好的可能结果。
阶段4:新的选择和整合
阶段4的内容包括:发展新的可能性,利用潜在的资源,整合我们的各个部分,以及重新评估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期望。我们会接纳自己对于父母、生活经历、自我价值和未来的新知觉。
只 有放弃许多生存应对模式,我们才可以接纳新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探究过什么是自己想要的,那么现在就开始。我们要打破长久的寂静,在决定我们如何 感知和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探求自己希望别人如何知觉和接纳我们。我们要接管那些曾经自动化操作的东西,让我们的控制重新回到意识范围之内,并且渐渐开始对 自我的内心过程承担更多的责任。
阶段5:执行
人们常常会惊叹,他们的行为已经变得如此自动化和反应性。而与此同时,随着他们不断练习那些一度陌生的方式,它们同样也会变得熟悉和舒适。在经过这样一些实践之后,系统和个人会再次发展出可预测的行为和存在模式。同样,这个阶段也是让人们在如下方面演练新方式的时期:
1 观察和审视
2 与他人建立接触和联系
3 享受亲密关系
4 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确认
5 依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
6 探索自己、他人和环境
7 探索自己的感觉
此时,最根本的问题变成了:“伴随着更高的表里一致性和自尊水平,在我继续自己生命的历程当中,我该怎样才能在各个不同的水平上达到并体验到整合?”现在,是到了我们该关注如何让自己的成长、完整性和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的时候了。
问题已经不再是“我是否想要成长和改变?”而是“在使自己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然发展趋势中,我们该怎样避开那些已经成为我们前进中的障碍的事物?”
阶段6:新的状态
阶段6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状态,一种更加健康的平衡,它让个体和关系的功能都更加完善。新的舒适感取代了过去的熟悉感。关于系统如何运行的新的预期也发展了起来。新的自我形象和新的希望开始浮现。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解放。而更进一步的康乐感开始显露出来。
当然,在变化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许多小的变化。来访者或是他们的家庭可能需要做大量工作一在重大的转变发生前,可能需要在阶段1和阶段6之间重复多次。
小结
在萨提亚模式中,改变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就像是我们在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所有这些阶段都不是单一的,相反,它们是多面的、可重复的。
在经历混乱的时期,接纳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担忧,以一种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感受,将不良的现状,转变为一种崭新的、功能良好的存在状态。这个过程将对以往拥有的、熟悉的生存应对方式产生深层的转变。
改变的过程将贯穿我们个人的生命和组织的发展。而每次我们经历一遍这些阶段,它们就变得更容易,更快乐,也注入更多希望。也许终会有一天,每个个体在经历这些阶段的时候,都可以利用他(她)自身的能量资源,为自己提供环境、信任、冒险精神和支持系统,为自己带来实现更深层突破和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1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没有人不“罗杰斯”的年代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罗杰斯把他的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因此“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治疗和咨询需要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他认为治疗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并非专家,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同时他勾勒了治疗过程需要12个步骤,其间强调了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信息与情感沟通,两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发挥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
欧文·亚隆作序力荐:“熟知罗杰斯者,皆知其疗法既深刻又灵活。”
书名:《论人的成长》
作者: [美] 卡尔•罗杰斯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石孟磊 等
出版年: 201501
定价: 6800元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2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始祖
萨尔瓦多·米纽庆,犹太人,生于阿根廷。最初他是一位儿科大夫,在接受了阿克曼(Ackeman)领导的训练之后成为儿童精神科医生。1952年去以色列,帮助在大屠杀中流离失所的儿童,以及从阿拉伯国家移民来的犹太人。两年后,米纽庆回到美国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并担任纽约市郊一所收容不良少年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他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来自支离破碎的贫困家庭,于是他和他的同事开始试图发展一套特殊的理论和技术用于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找到了一种改变家庭脉络而并非针对不良少年个人性格或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成功。
米纽庆希望在更多不同层面的家庭中,包括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中检验他的技术。因此,他于1965年加入费城儿童辅导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在米纽庆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领导之下,这个辅导中心成长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1974年出版的《家庭和家庭治疗》(Family and Family Theraoy)一书中,米纽庆详细地阐述了他从大量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结构派家庭治疗理念。
之后,米纽庆又把注意力转到家庭脉络在身心症(如某些糖尿病、反复发作的严重哮喘病和神经性厌食症等)中扮演的角色。在米纽庆看来,身患这些病症的儿童,其家庭都有其维持病症的家庭结构问题。1978年,米纽庆出版了一本相关主题的书《身心症家庭》(Psychosomatic Families)。目前,在西方国家,结构家庭治疗是处理神经性厌食症最流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李维榕奠基作
书名:《掌握家庭治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副标题: 家庭成长与转变之路
译者: 高隽
出版时间: 201001
定价: 3900元
丛书: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3
艾伦·贝克(Aaron Beck )
认知学派创始人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艾伦·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4
欧文·亚隆(Irvin Yalom)
存在主义治疗和团体治疗
欧文·亚隆,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
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因其在临床精神医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得一九七四年艾德华·史崔克奖;一九七九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会为学术研究颁发的基金奖。 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欧文·亚隆认为人是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存在主义是一个极具哲学性思考的学派,在治疗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与责任、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追寻意义、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及觉察死亡与不存在。
1980年,亚隆发表了他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定义了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这4个方面的困扰。
影响欧文·亚隆的心理治疗师手记,媲美悬疑小说的精神分析故事
书名: 《卡夫卡的妄想》
作者: 罗伯特•林达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吴陋
出版时间: 2015066
定价: 3800
5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
理性情绪疗法(REBT)的创始人
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在1955年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先驱。许多人认为他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
艾利斯信奉的哲学观点是现象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把这些哲学观点与行为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理情行为疗法的依据。该依据认为人们是由于那些不合理的思想才导致心理障碍的。因此,如果使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思想,并使其转达化为合理的思想,就能取得有效的治疗结果。
理情行为疗法是由艾利斯于 1955 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 RT),到了 1961 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 RET),直到 1993 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他曾出版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很受欢迎的论著,尤其是在本世纪 60 年代,他有好几本著作(例如《性无罪》等)的销售量高达几百万册,从而使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得以普及。 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专业生涯中,他每星期会晤八十个个别治疗替诊者,指导五个治疗团体,每年对专业人员与大众做两百场演讲与讲习。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内容大部分以理情行为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为主。
6
莫瑞·鲍恩 (Murray Bowen)
系统家庭理论的奠基人
莫瑞·鲍恩,家庭治疗先驱。理论核心:个人的独立性,即个体面对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生活压力时保持自我的能力。
7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又译容格。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心理学型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提出“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
荣格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后来辞去职务自己开业。荣格对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很感兴趣,与之通讯,参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共同创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并任第一屇主席,后因两人的学说产生分歧而决裂。他曾任联邦技术大学及母校巴塞尔大学教授,又获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等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成曾经忧郁数年。他曾见到幻像也曾感觉到众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个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脚的老人菲利门,另一个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这两位成为他日后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玛的样本。
荣格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晚年代表作
书名:《自我与自性》
作者: [瑞士] CG荣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赵翔
出版时间: 201401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拨开灵性觉醒与灵性陷阱的迷雾 揭秘荣格与新时代的恩怨纠葛
书名:《荣格与新时代》
作者: [澳] 大卫•戴西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龚艺蕾
出版时间: 201502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探究无意识的心灵本源,揭秘两颗伟大心灵的邂逅与碰撞
书名:《弗洛伊德与荣格》
作者: [美]亨利•艾伦伯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刘絮恺 / 吴佳璇 出版时间:201502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荣格移情理论唯一中译本,深刻阐述关系本质的睿智之作
书名:《移情心理学》
作者: [瑞士] CG荣格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梅圣洁
出版时间: 201408
丛书: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
桥接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揭秘荣格与藏传佛教的隐秘联结
书名:《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作者: [美]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译者: 蓝莲花
出版时间: 201505
丛书: 世图心理“冰山系”
8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
催眠大师
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2月5日-1980年3月25日)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是医疗催眠、家庭治疗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Brief Strategic Psychotherapy)的顶尖权威。
他在潜意识操作的研究及实务成就极具开创性,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沟通者。心理学学者尊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首席心理治疗师,许多人认为,若说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在于理论,而艾瑞克森的贡献则在于治疗实务,他所研发的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并公认对许多高效的心理治疗法起着重大的影响,这包括:短期策略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策略性家庭治疗、方案焦点治疗(SFBT)及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等多项主流治疗系统。
艾瑞克森是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他是五本催眠书籍的共同作者,发表了超过一百三十篇的专业文献,其中大部份是关于催眠治疗。他是美国临床催眠学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Hypnosis)的创办人兼第一任主席,同时创办了学会的官方刊物《美国临床催眠期刊》,并担任编辑长达十年。他经常游历各处为专业人士讲学催眠,特别是在美国境内,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催眠先生”。艾瑞克森为催眠取得了合法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
艾瑞克森是举世闻名的天才催眠师,他为催眠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让催眠不再是“严肃的学术殿堂中的跳梁小丑”;他是全世界闻名的伟大医学催眠大师,常因奇迹般的治好了那些被认为是“毫无希望”的病人而闻名遐迩,因而,他被认为是是一位杰出的创新者,彻底地颠覆传统,替催眠和心理治疗注入新的元素的催眠领袖;他是现代医疗催眠之父,在发展新的催眠诱导方式与应用上有非凡的创见。虽然他已去世32年,但在催眠领域至今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
关于催眠的治疗用途的书籍
书名: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
作者: 斯蒂芬·吉利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710
定价: 3600元
丛书: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9
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
人际关系大师
婚姻治疗专家
约翰·戈特曼,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从事家庭关系方面研究长达40年,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
他人际关系领域杰出的心理学者,曾4次荣获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学研究者奖章,并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杰出科学研究者奖章、美国家庭治疗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会长奖章。
10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
萨提亚家庭治疗创始人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治疗师之一
西方世界10位评价最高的心理治疗师中唯一的女性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沟通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事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
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Goldenberg, 1985),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McLendon, 1999),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实因她有一套异于传统疗法又相当完整的理论,更有她深具个人魅力的实务运作方法。从她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可以知道她是个极端的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萨提亚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国内出版的她的著作有《萨提亚治疗实录》、《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等。
畅销萨提亚家庭治疗经典 约翰贝曼 蔡敏莉 联合推荐
书名:《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作者:维吉尼亚·萨提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萨提亚第四章(作为家庭治疗师,我个人的成长历程)
本文2023-09-22 11:44: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