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用二胡拉用什么调拉?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用二胡拉用什么调拉?,第1张

二胡独奏曲谱向阳花_社员都是向阳花拉二胡定为什么弦

发布日期:2020-09-28 09:58:00编辑:音乐人

0:00

/ 0:00

社员都是向阳花谁是原唱

王昆(1925年-2014年11月21日)。

王昆出生于河北唐县,歌剧表演艺术家。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昆是1989年中国首届金唱片奖的获得者,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82年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东方歌舞团团长。得国家颁发的金质奖、巴基斯坦总统授予的“卓越明星”勋章。2014年11月21日13点46分,王昆去世,享年89岁。

扩展资料:

《社员都是向阳花》创作背景:

王玉西当时一直想创作一部反映农民生活的作品,后来看到了张士燮创作的《社员都是向阳花》,非常契合自己的感觉。1962年国庆节期间,王玉西到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出差,在旅馆里为《社员都是向阳花》谱曲,一挥而就。他教服务员们唱这首歌,因为旋律流畅,大家没几遍就学会了。

当时这首歌曲迅速在全国传唱,歌唱家王昆、郭兰英都唱过此歌,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在唱,可以说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节目的开场曲,就是这首《社员都是向阳花》,可见此歌当年的火爆。

看简谱,如何确定用什么弦拉二胡

嗯。。左上角会有。如果你是拉流行歌曲就不建议看那个了。看这首曲子最低的音是什么。一般g调多一些

二胡拉豫剧定什么弦

  二胡拉豫剧十二平均律外弦c,里弦g,纯4度定弦。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它的伴奏主弦是板胡。

  板胡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北方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也可用于合奏和独奏。

用伴奏63弦拉二胡曲母亲,如何定调

您好,要先清楚伴奏是什么调的,然后根据这个选择二胡的调(指法)

另外,二胡定调是根据最低音(内弦空弦音)来决定,比如一首曲子,最低音是1 那么就不能用26弦,因为26弦最低音是2,没有1,所以不能用

二胡定52弦如何变调

变调只需要手指移动位置就好了,二胡琴皮的保养对保持二胡的音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二胡演奏者最关心的。二胡琴皮如能得到精心保养的话,会有很长的使用寿命。

见到的琴皮已损坏的二胡大多是由于存放不当、不经常使用而引起的。经常使用的二胡,它的琴皮就会保持一定的弹性,二胡的发音质量也较稳定。二胡的音色是在不断的使用中,慢慢拉出来的,平时经常使用二胡就是对二胡的一种很好的维护和保养。

扩展资料在弓子的使用过程中,不要用手碰弓毛,以免日久之后弓毛上沾上油污而影响演奏。一旦发现弓毛上油污较多而影响演奏时,可将弓子卸下,用肥皂将弓毛在清水中洗净,晾干后重新擦上松香再使用。

每次拉完琴后,应将弓毛放松,使弓杆恢复到正常的形态,否则日久后会使弓杆变形,影响弓子的使用性能。如弓子长期不用放在琴箱里,要在琴箱里放一些防蛀剂,以免弓毛被蛀虫咬断。

-二胡

昆曲传统的记谱方法:工尺谱。

中国古老的记谱方式工尺谱,虽然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已变成“天书”,但它在昆曲界却依然一直在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谱问世,年轻一代演员对工尺谱的了解已无法与前辈相比。

用简谱记录昆曲曲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振飞曲谱》开始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告诉记者,当时用简谱出版《振飞曲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昆曲,之后越来越多用简谱记录的昆曲曲谱相继问世,昆曲院团日常排练用的曲谱也渐渐变为了简谱;

在戏校,昆曲班的学员们不再用工尺谱来学习昆曲,学习工尺谱变成了一门课粤剧的曲谱也用这种工尺谱。

昆曲界保留古老的工尺谱是一种数百年沿袭下来的“习惯”,还是客观上有这样的必要呢?蔡正仁告诉记者,昆曲的剧种有数千种,但翻成简谱的不过几百出,学昆曲的人一定要会工尺谱。青年演员沈昳丽告诉记者:“简谱是在工尺谱的基础上翻的。

翻得好,对演唱没影响,如翻得不好,差异就很大。因为工尺谱以字为主,音注在每个字下面,所以每个字都能唱得很准确。而简谱以谱为主,字注在音符下面,有时音符唱出来了,却容易把唱词唱破句。如《游园惊梦》里的一段词‘莫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有几个字音要拖长,用工尺谱我就唱得很完整,用简谱就不容易唱完整。”

 在涉及音乐的语言文字中,带有“谱”字的词语很多,如“乐谱”、“曲谱”、“歌谱”,“五线谱”、“简谱”、“工尺谱”、“六线谱”,“器乐谱”、“声乐谱”,“钢琴谱”、“电子琴谱”、“二胡谱”、“古筝谱”,“独奏谱”、“合奏谱”、“伴奏谱”,“总谱”、“分谱”,“单声部乐谱”、“多声部乐谱”等等,举不胜举。这些词语的意思究竟指什么我告诉你!

 这些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偏正式的语词,前偏后正。后面的成份“谱”字是词语的中心,表示这是一种叫做“谱”的东西;前面的成份如“乐”、“歌”、“钢琴”等是对后一成份的限制和说明,表明这“谱”是哪一方面的,怎么样的,用来干什么的等等。所以,只要弄清 “谱”字的含义 ,就可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弄清数量繁多的、带有“谱”字的词语指的是什么了。

 “谱”在音乐中指什么呢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本来是供人们听的,但听的东西稍纵即逝,不易捉摸,人们便用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将表示乐曲、歌曲的重要因素如音高、时值、奏法、文字等等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它变成有形的、恒定的、能看得见的东西,以便于乐曲歌曲的保存、排练、表演和传播,这种书面的形式就叫做“谱”。

 弄清“谱”字在音乐中的含义,对上面列举的词语含义的理解,就可迎刃而解了。

  乐谱的含义 :即音乐的谱,也就是音乐的书面形式。广义的“乐谱”所指范围很广,无论是用器乐演奏的谱或用人声演唱的谱,无论是用五线谱记录的谱或简谱记录的谱还是用文字记录的谱,无论是什么乐器用的谱……都叫做乐谱。不过有些人习惯上将器乐演奏的作品称为“音乐”,而将人声演唱的“歌曲”与它并列,所以,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乐谱”有时也单指乐器用的谱。这是这个词狭义的用法。

  歌谱的含义 :即歌曲的书面形式。歌曲既有曲调,又有歌词,所以歌谱应当是指既有歌词又有曲调的东西。单首歌曲的书面形式,俗称“歌片”、“歌单”,如果是多首歌曲的合集,则称“歌曲集”或“歌册”、“歌本”。

  曲谱的含义 :曲指乐曲、曲调,所以曲谱应当是指乐曲的书面形式或歌曲曲调的书面形式。有人把有词有曲的谱称为曲谱,恐怕不妥吧。

 乐谱是音乐的重要载体,人类的音乐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是靠乐谱这种载体得以传承的。几乎所有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知道“诗经”中的民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许多人都能背上几句,这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著名的流行情歌呢,可是现在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唱了。为什么因为当时没有乐谱记录它。你说可惜不可惜与此相反的是,宋朝有位叫做姜白石的,既是顶尖的诗人,也是非常出色的音乐家,既擅于写词,又是作曲好手。他在“杨州慢”中咏唱着:“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江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杨州当年战乱后那种萧条的景象,作者冷月之下心中的阵阵凄楚,仍能通过歌声的翅膀,从遥远的年代飞进今人的心窝。为什么因为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能够用当时的记谱法,以书面的形式把作品记录了下来。

如果你收到了老艺术家发来的作品,你可以以下几种回应方式:

1 表达欣赏和感谢:感谢老艺术家送来的作品,并表达你对他的艺术的欣赏和喜爱。

2 分享感受和观点:如果你对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者观点,可以适当地跟老艺术家分享你的想法。

3 尊重和赞扬:向老艺术家表达你的尊重和赞扬,他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他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4 邀请参加展览或活动:如果你正在组织展览或活动,可以邀请老艺术家参加,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他的作品。

总之,尊重老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并适当地表达你的感激和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和尊重。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历史地位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角色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担》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丑行和二面一样,也可扮演妇女,如《风筝误》年轻的千金詹爱娟,《荆钗记》中的张姑母。丑脚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贯》的娄阿鼠。

另有一个应各种群众角色的“杂”行,是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太监、宫女、龙套等,通常不计为家门。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剧目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濒危状况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

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专家认为,昆曲目前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

乐团乐手是看指挥为主乐谱辅助。第一在重要性上指挥是乐团演奏的灵魂。对于由各体组成的统一整体,乐团要在演奏时正确表达出曲谱整体感觉就需要一个理解整个作品并协调统一乐团各个方面表现不同的快慢、声音大小和演奏中的停止开始来达到需要的效果。因此乐团指挥理解的曲谱就是乐团理解的曲谱,作为乐手不看指挥是无法达到按乐曲的要求和乐团整齐划一的。第二在随机性和突发性上。数量规模决定了随机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则越大)乐手面对的是局部乐谱是点对点通过平时的读谱和练习对曲谱以了然于心,演奏时乐谱对于乐手主要是提醒的作用。而作为艺术每次演奏不是复制而是再“创作”个体和个体,部分和部分在细节上会产生偏差需要指挥协调融合。总之乐手在演奏时看指挥是必须的,而乐谱的作用可以通过熟练度弥补。

我就在乐团呆过几年 1表演时看起来没人看指挥,这是因为演出时演奏的人必须看谱子,看指挥是用余光看的。为什么指挥要拿棒棒这就是为了让你的余光和远处的乐器手能更好地捕捉到指挥的动作!另外,一个人也不必一直看指挥,演出的曲子是经过长期训练,演出时条件反射,整个乐队和指挥已经达成默契。2为什么指挥是灵魂也许,你看到的只是演出时的那几分钟。然而,真正的灵魂魅力是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体现的。一首乐曲的 情感 处理在排练中需要经过长期磨合,我们在乐团排一首曲子,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在这期间,指挥统揽大局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你在台上看到的是指挥在长期排练中经过精心处理过的曲子,那种默契是可以听出来、看出来的。

乐团的乐手在演奏时即看乐谱也看指挥棒。

很多人会认为作曲家在乐谱里面已经交代了一切,没错,谱子上面明确地表明了音符速度和节奏,但是还有很多细微却很重要的东西,是没办法靠乐谱来传达的,比如乐句的呼吸感、弓弦的压迫感等。

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曲谱中,“要想了解我,读我的音乐。”这就是说,对整个作品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谁来读总谱,谁来理解这个作品呢?当然是指挥,所以每一个乐团有每一个乐团的味道,不同的乐团,演奏相同的作品,感觉也会不一样。这里面有乐手的原因,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挥理解的区别。

指挥在演奏之前,是要排练若干次的,就算是最顶尖的乐团,也不可能在几十分钟的交响乐中每一秒都保持最好,指挥就像教练一样,在演出的时候不得不处理一些突发问题,比如弦乐组太响了,或者大提琴拉的不够好,他就会在台上作出提示。并不是说每次的演出都会完美,但是要想达到完美,就必须要有指挥的到场。

所以一个专业乐团的乐手在演奏时即要看乐谱也要看指挥棒。

1指挥是乐队的核心,起到诠释音乐作品与作曲家思想的作用,一首乐曲演出的是否成功,全看指挥者的。交响乐队在舞台上演出,由指挥者带领队员实际上在下面不知已经排练过都少遍了,所以演奏者不用一只盯着指挥,只是偶尔的需要特殊处理是看一下指挥就可以了。

起指挥作用的乐器是首席小提琴。

2指挥是从事乐队指挥的艺术家。

一般交响乐队、合唱团都设有指挥。

乐队指挥指导整个乐队的音乐演奏,使得多个声部的演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可谓一个乐队的灵魂人物。对乐队的指挥也是音乐的一种诠释和再创作。指挥家詹姆士·列文曾说:“指挥棒也是一种乐器。”有人说,听音乐,就可以知道指挥的性情修养。

17,18世纪,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团的形式表演的。有乐团里的积极分子负责组织,没有指挥,乐团也能演奏得非常好。指挥这种职业在19世纪开始成形。那时候,随着音乐作品对乐队规模不断扩大,没有指挥的乐队演出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指挥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从定义上看,指挥是指各类管弦乐队、合唱队等集体性的音乐表演时,站在乐队或合唱队前面手拿指挥棒、并结合肢体语言指示如何演奏或演唱的人。指挥者右手持指挥棒(合唱指挥一般不用指挥棒)掌握速度和节拍;左手主要表示强弱等乐曲表情。脸部表情、头部以及身体的动作,也是指挥的一个方面。

乐手不仅要熟悉乐谱还要根据指挥的指示来做出各种配合操作,保证整个乐团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对乐队的指挥也是音乐的一种诠释和再创作,指挥家詹姆士·列文曾说:“指挥棒也是一种乐器。”有人说,听音乐,就可以知道指挥的性情修养。

我们知道,乐团的指挥是一个乐团的心脏,对每一种乐器都要懂,音乐涵养非常高。指挥的手上动作是通过不断练习的,并不是乱指挥的,他的手上动作就是整个乐队滨出的关键。在整个乐团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我们知道,作曲家在曲谱里面己经把音符速度和章节交待清楚给乐团了,可是有时候比如,弦乐组太响了,或者大提琴拉得不够好,指挥就会在台上作出手势提示,而更改到完美效果。

所以乐团的乐手是看着乐谱还是着指挥棒?正确的答案是看着指挥的指挥棒。

演奏员眼睛看乐谱,余光看指挥!

都看着的。主要看指挥棒。乐谱只是忘了节拍。看一眼的。

好像是看团员吧

乐谱和指挥棒都要看,预防万一中途会错乱,做成不好的形象。所以两者都要看。

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用二胡拉用什么调拉?

二胡独奏曲谱向阳花_社员都是向阳花拉二胡定为什么弦发布日期:2020-09-28 09:58:00编辑:音乐人0:00/ 0:00社员都是向阳花谁是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