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巩(Gǒng 巩)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鉴于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因为贵族掌权而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原封邑名“巩”命姓,称巩氏。

2、出自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

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得姓始祖:巩简公。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左传上说,周天子的卿士巩简公,是甸内的侯爵。晋国有巩朔,而汉代有侍中巩攸。根据《姓氏考略》上说,巩姓是以地为氏的姓氏。而《潜夫论》上说,巩姓是周之世家公卿,又有晋大夫巩朔,望出于山阳,少数民族的生羌亦有巩姓,有一位叫巩廉至的名人。根据历来姓氏学古籍的考证,巩姓是周朝的世家公卿,发祥于现在河南省的巩县地方。巩县位于洛水的东岸,本是周朝时的诸侯之一,叫巩伯国,秦汉统一,便把巩伯国的原址,置为巩县。望族居于山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巩氏后人奉巩简公为巩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巩姓是一个由封地名称而来的姓氏,其血统渊源与春秋时期周敬王之大臣简公有关。简公招徕其他宗族的人为官而不信任本族子弟,遭到本族子弟的强烈不满。相传简公在敬王时受封于巩(今河南省巩义),为伯爵,又称巩简伯,简公族人后来在当地留居,生息繁衍,并最终以封地的名称为姓,姓巩。巩姓得姓后,首先在受姓地发展,后来又迁徙到其他一些地方,并在山阳等地形成望族,史称巩姓山阳望。当代,巩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历史上的巩姓名人,春秋时有晋国上大夫巩朔,汉代有侍中巩汲,宋代有江西招讨使巩信、大理寺丞巩嵘,明代有航海家巩珍,清代有学者巩建丰等。

三、历史名人

巩 信:宋朝安封人。曾经作过荆湖都统。他为人沉着冷静,智勇双全。后来加官进爵,升为江西招讨使,隶属文天祥部下。他初到都统府时,文天祥拨给他义士1000名,他婉言谢绝不用,到了江西之后自己招兵买马,集兵三千余数,亲自训练,作好战备。不久,元兵南下,他亲率兵马与元军交战于石岭一带,身受重伤后,便投崖而死,以身殉国。

巩 珍:明朝应天人。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间,明成祖为了发展对外关系,首次派郑和下西洋,巩珍便跟随船队出洋,三年间到了二十多个国家,他将在各地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成了一部书,名为《西洋番国志》。内中记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笔。这本书不仅引人入胜,也对中国的航海史及中国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巩永固:字宏图。明朝宛平人。侍奉永安公主,崇尚文学雅致,喜欢结交贤士大夫,游览山河。崇祯末年,当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都,公主的灵柩尚在宫中大堂之上。永固以黄绳系其二女于公主灵前,纵火焚之。之后写下“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个大字,自刎而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以及《姓氏略考》中记载:巩氏望出山阳郡。其详地有二处:

① 汉景帝中元六年(约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它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的地区。

② 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苏省怀安县。

2、堂号

厚斋堂:宋代巩荣,官至大理寺卿,先作过严州知州,而后又直秘阁,升迁为司谏郎。他为人沉静、处事公平、刚正不阿、学识广博,从来没有因人谋事,并且推行用办文化教育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方法管理官吏和执行政策。因此,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的人们都对他称赞不已。著有《厚斋集》。

文氏族谱远不止数十种,而字辈也不会重复使用。

一,文氏起源:

1,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部分后人。

4,出自姓妫姓。为妫满之裔孙。

5,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① 满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罗特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壮、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6,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范燮,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士会)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称其为“范文子”,简称“文子”、“范叔”,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

7,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8,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9,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文学掾,亦称文学史,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

二,变化

由于分家、迁徙、战争等多种原因,文氏后代也有分立门户的,这样情况就更复杂了。文氏的支族很多,家谱不下数十种。

三,关于字辈

各族的字辈先由始祖定立十几数十个字,将用完时后代再续十几数十个字,如此继续,字辈不会使用相同的字,更不会重复使用。

s谱名:《洪洞韩氏族谱》

地名:山西

作者:(明)韩景伶 编

版本:清乾隆年刻本二册

姓氏:韩

谱名:《洪洞韩氏重修家谱》

卷数:二卷

地名:山西

作者:(清)韩有庆 等修

版本: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四册

姓氏:韩

韩姓家谱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

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接[接、翣、擑,读音作jiē(ㄐㄧㄝ)]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接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接子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氏。在典籍《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接,姓。 接子,齐人,学黄老道德之术。”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接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本名陆通,接舆是他的字,本是楚国公族贵胄的后裔。

陆通好养生之道,经常在四方云游名山川。在当时,社会中有一种知识阶层的人被称作“士”。士进以可出将入相,为王者师;退可以独善其身,隐居自适。当然大多数稍有学问的士阶层的人,都希望在仁途中混个一官半职,以求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士阶层中某一批政治集团人物,一般不会去应聘,更不会主动投告而为其效力的,称隐士,陆通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陆通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研究各家学说。他反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亲自耕种,自食其力。

陆通所处时代为楚昭王熊珍执政时期,所主持的楚国政治一片混乱,朝旨夕易、政令无常,并时常与吴国接战。所以陆通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在典籍《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记载他以 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这在《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的记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一次,孔子游说来到楚国。陆通唱着歌从驿站门前经过。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孔子听后,立即下车想与陆通交谈,谁知陆通很快躲避起来,孔子终究没有能与他交谈。

楚昭王听说陆通是圣贤之士,便派使者持金百镒,车马二驷,请陆通为官治理江南。陆通没有答应楚王的聘请,使者无奈,只得如实回去报告楚王。

再说,陆通的妻子从集市回到草庐后,见这门扉前面的草地上遍布车辙,以为人品高尚一向狂傲的丈夫,现在竟也交结不长进的楚昭王。所以,就用讥讽的语气对刚从田野中归来的陆通说:“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而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见丈夫否认地摇着头,她又指着门前的草地讥刺道:“怎么门口的车辙这么多、这么深啊?”

陆通见妻子误会大了,急忙解释,将楚昭王如何派使者相聘,自己如何鄙视不睬,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夫妻间的误会才顿然消除。陆通的妻子随后便笑着说:“这楚昭王既然已经知道我们夫妻居住在这进而,肯定还会派人来烦闹,我们以后不得清静了,不如赶快离开这里。”

于是,夫妻二人即变姓易名,游遍名山胜地,最后隐居在四川峨嵋山,食桂栌果实,服黄菁子。

历代高道多隐居自适,养性山林,淡泊人生,由此陆通夫妇遂成了道教崇拜的偶像,而被奉为道教神团中的大仙。后道教神团中有所谓“天府四相”,其中“天机内相”就是陆通,据说传说陆通寿数百年,最后被太上老君度升仙班。

诗仙唐朝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有名句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句诗确实是有对孔子的嘲讽意味在里面,《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记载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陆通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接舆氏,后再分衍为单姓接氏、舆氏。

得姓始祖:陆通(接舆)。

二郡望: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三历史名人:

接治权:(公元1946~今),安徽宿州人。著名工会工作者。

安徽省淮北市交通局工会主席,高级经济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三十余次被省、市授予优秀工会主席、职工之友、文化先进工作者、优秀政工干部、劳动竞赛优秀组织者、先进个人、职工读书自学活动优秀组织者、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获得淮北市自学成才奖。

1983年担任工会主席以来,交通工会连年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工会、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工会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先后与他人合作拍摄电视新闻专题片《闪光的红星》、《曙光从这里升起胜省、市电视台播放,并录为《奉献颂》专集在全省发行。

有的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个人事迹被《淮北日报》登载。由于他工作认真,成绩显着,1995、1997年被省交通厅授予先进工作者。1996~1997年度被市 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接长军:(公元1947~今),黑龙江安达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黑龙江企业报协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国企业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新闻协会第四届理事、大庆团市委顾问团顾问。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三十多年,怀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笔耕不辍,撰稿两千多篇、三百多万字,在宣传大庆精神大庆人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写了许多重大典型,执笔1205队队长申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以及石油管理局在国家《共和国脊梁》报告会上的报告,有五十多篇长篇通讯和报告文学人选省以上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参加过五次国家级出版社编辑书稿,当过两次责任编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及报道文学上百篇,获省部级新闻奖四十一项,其中,《像铁人那样做事,像铁人那样做人》获省新闻奖特别奖。还有十几篇作品获省部级一等奖。

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局)机关先进工作者、大庆市优秀宣传干部、抗洪抢险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理论战线先进个人,1984年分别被评为全国企业报首届、第二届百优新闻工作者。

在“双庆”期间,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党和国家***视察大庆的宝贵资料写成十万多字的系列纪实文学,在《大庆油田报》上连载,其中有的被香港《大公报》和《中国化工报》及《中国石油报》等转载。在2000年全国散文诗协会举办的《跨二十一世纪承诺切题散文诗征文大赛评选中,撰写的散文诗《清白》,被评为一等奖,个人被选为全国文诗协会常务理事。《绿意油情》一书,收入了记述其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笔耕路上孺子牛》。

接桂堂:(公元1956~今),辽宁北票人。著名教育家。

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主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 理论》专题等课程,经教学实践,创立了“中国革命史比较教学法”,获辽宁商业专科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多年来,认真进行科研,曾主编《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等专着和教材,撰写《 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数篇论文。

产[产,读音作sà(ㄙㄚˋ),亦可读作shàn(ㄕㄢˋ),但不可读作chǎn(ㄔ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诸侯国郑候萨,属于避难减笔改姓为氏。

相传,夏王朝时期郑候姓萨,从小就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做了郑侯以后,勤政亲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得百姓爱戴。

有一次,郑侯萨随夏王启外出打猎,启因为追逐一只受伤的天鸡而踩坏了很多农民的庄稼,为此,郑侯萨就与夏王启争执了起来,从此,就和夏王启接下了怨恨。

在后来的治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郑侯萨常受到夏王启的阻挠而不被重用,于是郑侯萨心怀不满,纠集了一班臣子密谋造反,谁知谋反之事还没有开始,消息就已经走漏了。但在夏王启责问此事的时候,郑侯萨他们抵死都没有承认。

鉴于这班臣子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当时的情况,夏王启没有杀掉他们,只是对刑司大夫说:“去顶割耳!”

在夏王朝,去顶、割耳是一种非常羞辱人的刑法,“去顶”就是削去犯人的头发,“割耳”就是割掉犯人的耳朵,使犯人受刑后再也难以见人。

刑司的大夫原来是郑侯萨一手提拔的,于是,他很圆滑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刑司大夫告诉郑侯萨:“老人家,我要执行‘去顶割耳’之刑了,就是把您的萨氏笔画中除掉一个‘艸’(艹)顶,再除掉左边的‘阜’(阝)耳,您就改姓产吧!”如此,便完成了“去顶割耳”的“刑法”。

古人万分崇敬父母所赐之姓名,因此历来都“行不更名”即不管走到哪里也不改变自己的名字、“坐不改姓”即犯事坐牢也不改变自己的姓、“万死不变氏”即世代也不改变自己的氏!

但郑侯萨为了“留得青山在”,只好万分委屈地接受了老部下的意见。之后,郑侯萨携带族人皆改为产氏,远走他乡,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由此启肇了“改氏”的开端。

今“产”字简化为“产”字,产氏亦改为产氏,但读音仍为sà(ㄙㄚˋ),是姓氏字拆减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改革家公孙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家谱文献《姓苑》记载:“产,姓,彭城人也,郑子产之后。”

公孙侨,公元前?~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姬兰的孙子,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郑僖公姬恽五年(公元前566年),郑穆公之子姬騑(子驷)为郑国宰相,子驷谋杀了郑僖公姬恽,立其子姬嘉即位,是为郑简公。当时郑国诸公子皆欲诛杀宰相姬騑,结果姬騑先下手为强,尽除诸公子。郑国由姬騑执政,郑简公成了摆设。后晋国伐郑国,姬騑赶紧与晋国结盟;由此惹恼了楚国,出兵伐之,姬騑又赶紧与楚国结盟。到了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诛杀了姬騑,任公孙侨为上卿,在公孙侨的政治举措下,郑国赖以存。公孙侨在上卿位三十六年。

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公孙侨的父亲公子姬发率军攻打蔡国,大胜,当时郑国人皆喜。公孙侨却指出此举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反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公孙侨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开始率家兵攻打北宫,并在国人的支援下平息了变乱。

当时姬騑与晋、楚两国签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结果引起郑国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当时姬騑打算强制推行改革政策,公孙侨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郑国政局。

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姬騑终因专权而被杀,公孙侨得立为卿,任少正。在与春秋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公孙侨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维护了郑国的权益。

郑简公十八年(公元前548年),公孙侨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时,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国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公孙侨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

郑简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楚康王熊昭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公孙侨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简公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姬伯有被杀。公孙侨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姬罕虎的支持下,于公元前543~前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公孙侨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史籍《左传》、《史记》等书籍中。

公孙侨是一个刚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为了保持贵族的某些特权,他不但不公开反对周礼,反而赞美它,甚至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公孙侨执政后,却进行了一系列违反周礼而有利于封建化的改革,甚至带有比较激进的法家色彩。因此,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中于礼、法之间的特征。

公孙侨在法律上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

①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公孙侨“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②主张“以宽服民、以猛服民”:在统治劳动人民的方法上,公孙侨第一个提出了“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

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公孙侨的“以宽服民”之策,法家责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公孙侨的“以猛服民”之册。

公孙侨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 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

对于晋、楚两霸,公孙侨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

公孙侨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

公孙侨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强调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

公孙侨十分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郑国在公孙侨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公孙侨既是守旧的士大夫们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公孙侨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

公孙侨执政二十余年,做到了“谦恭、尽责、惠民、义行”,是做实事的榜样,孔子也予其高度评价,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

在公孙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产氏,读音作shàn(ㄕㄢˋ)。

二分布

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产家垄、腊树芝岭村,重庆市的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天津市,上海市,陕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产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时期(公元581~600年)废郡,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四字辈排行:

安徽怀宁产氏字辈:“志必宗同原本自立光启斯文世余芳国”。

五历史名人:

产 麟:(生卒年待考),江西瑞昌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永乐举人,曾任兵部主事。

产 瓘:(生卒年待考),安徽怀宁人。

明正德中期出任训导。

产 伟:(生卒年待考),安徽怀宁人。

明嘉靖年间贡士。

产炜堂:(生卒年待考),安徽怀宁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

产炜堂现为安徽怀宁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从医三十八年,曾先后在南京市古楼医院,广西南宁303医院和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工作和学习。

产炜堂在医疗上擅长自炼丹药调治中医外科杂症,如骨髓炎、骨结核及各种肿毒,内科胸腔积液、妇科 肿块及皮肤科疾病,自研有风湿性关节止痛膏,还按道家养生古方配制了“视仙延寿酒”。

产炜堂当前正在对肝病攻关治疗。推敲病因,病势参究六脉,结合现代仪器说,平衡阴阳道其中,开展同类疗法。以毒攻毒相对于经,必然获胜建奇功。

1977年,产炜堂参加省医疗队。走遍皖南山区各县,拜访老中医,收集了不少民间验方及古方、奇方治怪病。多次在省级以上杂志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产立清:(生卒年待考),安徽怀宁人。著名地方干警。

产立清是南京市公安局下关分局二板桥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在2002年获得了南京市“人民满意警察”的光荣称号。

  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 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壮、孔祥娜(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谁有巩姓家谱啊?我想要春秋时巩国的世系。谢谢!

一、姓氏源流巩(Gǒng 巩)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邑(今河南省巩县),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