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姓 架氏家谱 架姓起源 架姓名人 架姓的来源 架姓简介
架[架、榢、枷、杙,读音作jià(ㄐㄧㄚ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靖侯后世孙架枝,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唐叔姬虞封在唐地,其子姬燮父虽改国号为晋,并无迁都之事,直到晋靖侯姬宜,其地均在唐地。今晋武侯至晋文侯前后相承的八位晋侯墓地均在天马——曲村遗址内,则此地为唐叔虞始封的夏墟,亦即《诗·唐风》最初地望所在。晋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西周第十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公元前841年),其子厘侯司徒立。
晋靖侯的后代子孙,有受封在架邑(亦称栾邑,今河北栾城)者。
在古汉字中,“架”与“栾”通假,都是指王公贵族宫殿建筑上的一种结构,即建筑几何学上的三角结构。“架”是三角框架的等腰两边,而“栾”是三角框架的底边,合起来称之为“栾架”,用于两柱之间的上位固定和撑托结构,两个栾架上撑托一个“梁”,这样一个结构组合,称之为“栋”。
按古代礼制,在建筑结构上,梁、柱的数量是有限制的:帝之宫寝,不低于三十二梁一百二十八柱(满一个卦),王之宫寝,不低于十六梁六十四柱(满一个卜),公、侯不高于八梁三十二柱,百姓不得高于四梁八柱。因此,在古代礼制上,“架”与“栾”都是维护王权的组成部分和表征,被衍伸为王权的维护者。
在晋国历史上,“架”、“栾”、“栗”、“枷”等多被用来命名王畿周边的地邑,然后由王族贵胄子孙分驻,以护卫王畿。晋靖侯姬宜的后世孙公子枝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架氏,亦有裔孙称为栾氏,就属于这种文化背景。
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期晋、齐两国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交流,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
公子枝的孙子架书,亦称栾书,在晋国执政十四年之久,显赫一代。他曾为晋国的下军佐,率晋国下军随同晋主帅郤克于鲁成公姬黑肱二年(公元前590年)为援救鲁国而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栾中邱舆(今河北栾县)出击马隆(今山东淄博临淄)。
春秋时期诸侯进军,左路军团称为下军,属于支援保障军团。当时晋军进入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间的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是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当时由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晋军沿秋谷到淄川城驻兵扎守,依势与齐国谈判。这样,沿线留下了架氏后代。这支架氏属于西周姬姓贵族的亲族后裔。
晋平公姬彪六年(齐庄公姜购三年,公元前547年),晋国贵族架盈(栾逞)得罪了君主,便逃到了齐国。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姜购准备要攻击晋国,暗派架盈潜回曲沃(今山西曲沃),齐国随后兵压太行,准备攻晋,但是架盈在晋国一露头,就行迹败露,齐军只得撤回,因此架(栾)氏因架盈通敌,全族在晋国遭到了灭族之灾。
晋平公,就是晋国历史上那位七十读书尚不迟,炳烛而学,学问通天下的开明君主。
架(栾)氏一族有多人逃到齐国,所以到齐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2年),齐国的田、架(栾)、鲍、高四大族氏共同平灭崔抒氏与庆氏的乱政,原本晋国周宗室架(栾)氏家族变成为姜姓齐国的公卿贵族。此后,齐国立政不再单纯是以姜姓血亲为基础,而是扩展到五姓旺族联政。实际上,这比单纯以姬姓宗亲为根基立政的晋国、周、鲁等宗主国要进步得多。
架(栾)氏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后,齐国就变成了晋国公卿贵族的避难求生地。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晋公卿范中行遭到四公卿(晋知伯与赵、韩、魏四卿贵族)攻灭、并被分割土地的灾难,其两个儿子就跑到齐国避难求生。后来,就连晋国君主晋出公姬凿也在内乱中无法维持统治,在第十七年(公元前453年),也跑到齐国避难求活,可怜死在路上。史实证明,晋国姬姓宗室的分裂败落,难承唐叔虞开业的辉煌。
迁到齐国来的姬宗大族(周宗亲族),如架(栾)氏、亲氏、范氏这些重要宗族,必定要在齐国立宗祀祭祖亲。但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的庙祀,只得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以保持宗亲关系,因此立了姜氏女母神庙祭,成为架(栾)氏、范氏等晋宗亲必行的祖祭方式。
齐国政权在后来更迭与权力争斗日愈严重,使得架(栾)氏、范氏难以在政权纷争中立足,遂迁徙国都之外,或南迁古莱芜谷,即今博山到莱芜、沂源等地带鲁国地域。
因为架(栾)叔一族有散布于斯,有架(栾)氏族群居,范氏也有族群居落,所以沿古“宾中”出峡谷到今山东博山神头地域的开阔地,晋宗族(栾)氏、范氏二族群居地建有母祖祭庙“颜(宾)文姜”祠,亦有(栾)氏、范氏的祖莹之地。这有待国家级考古工作者去进行发掘、考证。
后来架(栾)氏满族被诛,面临灭顶之灾,有族人因避难改为字型相近之“栗”为姓氏者,称栗氏,由此诞生了栗氏一族。该架、栾、栗三氏同宗同源,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郭尔本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满族郭尔本氏,满语为Golbon Hala,意为“支架、架子、衣架”,世居郭洛果多(今黑龙江上、中游流域),后多改为汉字单姓郭氏,但也有取原意为汉字单姓架氏者。
二郡望:
唐 县:境内明伏、西下素、钩鱼台等沿唐河两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两米以上文化层分析认定,这里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属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2377年农历2月2日,尧帝放勋诞生于今唐县尧山(今河北顺平伊祈山),以伊祁为姓。
曲 沃:名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政治经验丰富,所在地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在他的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又一政治、经济中心,且规模超千乘郡: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泰山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东汉朝时期有个博县,在西晋朝时期移郡后,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部一带。
过了晋都翼,加之桓叔又有“好德”的美誉,所以晋国民众咸来归附他。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废黜。
三历史名人:
架共叔:(公元前?~前709年待考),又称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枝:(公元前?~前662年),又称栾枝、栾贞子,架共叔(栾共叔)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盾:(公元前?~前601年),又称栾盾,架枝(栾枝)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黡:(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黡、栾桓子,架书(栾书)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 针:(公元前?~前556年待考),又称栾针,架书(栾书)之子,架黡之弟;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车右、将领。
公元前578年晋国伐秦,架针为晋厉公车右。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架针仍为晋厉公车右,表现优异。
公元前559年夏,架针在伐秦之战中战死。
架针与其兄不同,这是位具有忠君爱国精神,作战勇敢而且颇有词令风度的人物,可惜轻易赴死。
架 纠:(生卒年待考),又称栾纠、弁纠、卞纠;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御戎、将领。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任命架纠担任御戎,领导主管马匹的校正(官职),并负责专管战车驾驶人员的教育培训。《国语》称其擅长驾车并能处理军中政务。
架 盈:(公元前?~前550年待考),又称栾逞、栾怀子,架黡之子;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将领。
架 鲂:(生卒年待考),又称栾鲂;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公元前554年春,荀偃去世后,架鲂跟随卫国执政孙文子再次伐齐。这次出兵应是架(栾)氏为了完成对刚刚去世的主将荀偃的承诺,可见栾鲂应为架盈的得力助手,关系应该也很亲近。
架 乐:(公元前?~550年待考),又称栾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公元前550年战死于曲沃。
架 豹:(公元前?~535年待考),又称栾豹;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将领。
架盈族人,其封地为“州县”(今河北清河)。
架(栾)氏亡后,士匄、赵武、韩起皆欲得之,因栾豹势力雄厚,均未果,但最后于公元前535年被韩起所取。
架 书:(公元前?~前573年待考),又称栾书、栾武子,架盾(栾盾)之子;晋国曲沃人(今山西曲沃)。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将领。
架福云:(公元1947~今),河北清河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1964年参加工作,任小学教员。现任呼和浩特铁路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
1968年入伍,在部队工作二十年,转业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后,历任宣传助理、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十六年。所在单位先后被评为铁路分局、铁路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领导班子被首批命名为基层单位好班子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渑池属秦岭余脉,为豫西丘陵山区,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全县以中部的涧河为界,向北渐高,由海拔500米升至1000米以上,至韶山主峰达14632米。再往北,山脉连绵数十里后陡降为黄河中游谷地,海拔至200米;涧河以南突兀成岭,呈东西向起伏,南北冲沟发育,由东而西,从海拔400米上升到700米左右。全境由南而北,依次呈梁前斜地→梁地→河谷附地→山前斜地→中低山地→黄河谷地,构成了东西向的两大分水岭三大流域。全县有名的大山87座,大小山峰2270个,特别是北部中低山地,断层交错、沟谷发育、切割深度达200—500米。
杨润群 党组书记、局长
侯清华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爱莲 党组成员、副局长
上官丛峰 党组成员、副局长(任职至2010年6月)
张志理 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6月任职至今)
薛成罡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杨润群简介:男,义马市千秋镇人,1963年5月出生。1978年11月~1985年1月,渑池县食品厂工作;1985年1月~2001年3月,渑池县城建局工作(1986年12月录用为国家干部,1997年3月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1年3月~2002年1月,任渑池县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2年1月~2005年8月,任渑池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5年9月~2007年11月,任渑池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7年11月至今,任渑池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土地资源渑池县土地总面积1357995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082%,占三门峡总面积的1298%。其中,耕地46198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02%;园地86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4%;林地4641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18%;草地19976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528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5%;交通运输用地2459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738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其他土地5618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4%。
耕地保护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调控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全县耕地保有量4619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0831公顷,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对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及时补充耕地,实现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相挂钩。全年共上报并实施占补平衡项目2个,总面积3950亩。同时,会同农业部门采取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地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全县耕地质量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优等地142636万亩,高等地182472万亩,中等地214392万亩,低等地154300万亩。此外,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耕地地力监测,现有13个监测点,耕地质量检查累计取土样8000个样本。
土地利用2010年共出让国有建设用地13宗,面积合计74509599平方米,出让金总额201102688万元。其中,住宅用地6宗,面积17955883平方米,出让金139931088万元;工业用地4宗,面积54986348平方米,出让金总额495201万元;公共设施用地1宗,面积1216768平方米,出让金总额32608万元;商业用地2宗,面积3506平方米,出让金总额83907万元。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共报批建设用地13个批次,其中城市批次3个,面积546631公顷,乡(镇)批次10个,面积2358751公顷;报批单选项目7个,面积221365公顷。总面积共计3126747公顷。足额保障了天坛产业集聚区、东方希望小阳河采区、三门峡黄河石油商贸有限公司英豪油库等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
矿产资源渑池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露地层为中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及部分火山岩地层,因而,成矿主要与沉积作用有关,形成了渑池县境内丰富的沉积矿产。已发现矿产30余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0种,探明资源储量约30亿吨,潜在经济价值2000多亿元。其中,玻璃用石英砂岩、铸型用砂岩的资源储量在河南省居首位;资源储量在三门峡市居第一位的有:玻璃用石英砂岩、铸型用砂岩、铝土矿、镓矿、含钾砂岩、重晶石等;居三门峡市第二位的有:煤炭、水泥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居三门峡市第三位。其中,煤炭、铝土矿在渑池县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渑池县的优势矿产。煤炭是渑池县优势矿产之一,境内有渑池和义马两个煤田,涉及大小井田15个,探明资源储量11994103万吨,截至2010年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约7441252万吨。渑池煤田西起陕县高庙山,经渑池县张村镇高桥、陈村、仁村、洪阳,东至新安县铁门,长约60公里,北临黄河,南与义马煤田毗邻,宽约20-30公里,本县占据了该煤田的大部分,保有资源储量2098564万吨。义马煤田位于渑池县城南部的果园、天池两乡镇,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5-11公里,地跨渑池县和义马市,在渑池县境内约80平方公里。义马煤田是河南省唯一可供开采的侏罗纪煤,具有埋藏浅,煤层厚和储量大的优点,保有煤炭资源储量5342688万吨。作为河南省“优质铝土矿基地”之一。渑池县铝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坡头、仁村、张村、陈村、洪阳5个乡镇,此外英豪、仰韶、南村等乡镇也有发现,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分布相对集中、埋藏浅、品位高、适合露天开采等特点,已成为省内及国内重要的铝土矿供应基地。境内含矿面积达百余平方公里,探明资源量1478034万吨。矿石的质量较好,A12O3含量一般在60%~78%范围内变化,A/S比值一般为5~15,最高A/S可达40。
矿政管理2010年,全县共有采矿权人57个,采矿权79个,矿山从业人员总计179万人;矿山企业年产矿石量10739万吨,工业总产值291亿元,矿产品销售产值达278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达到2339万元。渑池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已完成,15家乡镇煤矿全部进入技术改造阶段的基建工作,各项审批工作已完成;曹窑煤矿深部铝土矿、槐扒铝土矿,中铝公司芦花岭铝土矿、贺沟铝土矿、白浪铝土矿、关家底铝土矿已申请采矿权登记;初步形成建筑石料整合方案。积极推进矿山企业储量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储量动态监管制度和管理台账,基础数据库已经建立,储量动态监管网络初步形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按照“采前预防,采中治理,采后恢复”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一是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准入管理,重点控制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三是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环境和土地的破坏。四是认真落实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积极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下发至各乡镇,向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500余份。同时,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全县已建立89个地质灾害监测点。
韶山地质公园建设2010年1月5日,韶山(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此后,该局多次同规划单位主动联系,与专家、教授一道,深入黄河丹霞、仰韶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论证,初步确定了地质广场、地质博物馆选址以及一条精品线路,并与旅游部门联系协商,拟定将现有7个景区全面纳入地质公园规划设计和管理之列。韶山地质公园初步建设方案获县政府批准,计划于2011年底前揭碑开园。
执法监察形成“防治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国土资源执法新机制,强化动态巡查责任体系建设和执法监察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公安、水利、电力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共同办案”的机制,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使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查处。全年共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58起,查处率100%,结案率100%。
信访工作围绕信访工作重点,加强信访源头的预防和治理。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推进信访维稳工作。一方面及时排查国土资源信访隐患,特别是可能诱发进京访、越级访、集体访的隐患点,充分发挥国土所和协管员的作用,及时掌控不稳定因素,积极预防和处置信访问题;另一方面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动态台账,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对重点信访苗头和信访户,要求在限定时间内解决好问题,稳定群众情绪,做好稳控工作。同时认真实行日排查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迅速报告,妥善处置。对来信来访的问题妥善处理,从源头上防止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事件的发生。全年共接待来访8次,解答政策咨询40余次,办理来信29件,其中市、县转办25件,结案率达到100%。
两整治一改革自2010年10月“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活动开展以来,该局把土地和矿山出让、审批、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等环节作为整治的重点,组织干部职工235人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点。局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形成了全局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预防的良好局面,共排查风险点805个,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12个国土所、各股室、二级机构都建立了廉政风险点台账,健全了“两整治一改革”档案资料,制定了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
(费飞)
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故事简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1地处黄河流域母亲河南岸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三门峡市总面积 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底)(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此外还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灵宝荆山铸鼎祭天、奠定政权;达摩祖师舍身求法,空相寺作为佛祖圆寂地香火传世;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昭示着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三门峡大坝作为铭记新中国根治黄河水害丰功伟绩的丰碑更将彪炳史册。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还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和诗篇。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市级21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
2三门峡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3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其中3个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备案)、27个镇、35个乡,117个居委会(其中1个由开发区管理,估计也未备案)、1362个村委会,114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48万。
渑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渑池,古城名,在秦赵会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贡注》曰:“渑,当作‘黾’,水虫也(即金线蛙,又名土鸭)。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渑池。”渑池出现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另据史料记载:渑池,古称黾池,为雒都边邑。在西汉又称彭池,三国魏始称渑池,莽新曰陕亭,唐谓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间又称渑池、沔池。名号殊异,盖各有据。
至于渑池在何地,则说法不一。《水经注》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但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又说:“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经渑池川。”以上记载虽同出于一书,但从两说中看,渑池则不属一地。熊耳山位于今渑池县城西南(现陕县西李村乡)。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经注》曰西渡水,此水向东南流经宜阳入洛河。而谷水则发源于今渑池县西马头山谷阳谷(今陕县段岩、张村附近)。此水东北流入涧水,贯穿渑池东西全境,再东流过新安注于洛河。从渑池县地貌看,北边有韶山,南部为崤山,南北两山纵贯东西全境,从而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长条形川地。此川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渑池川。顾名思义即川内有渑池而得名。今渑池县境内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从这些带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处低凹沼泽这地。
至于古渑池在渑池川何地,《太平寰宇记》说:“渑池,古池名,在秦赵会盟之处。”《禹贡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说,一说指明了古渑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说具体到了位置即会盟之地。关于会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会盟对秦、赵双方都有利而取名)。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又据《渑池县志》载:“县西十余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得城。”现朱城村尚有东城和西城二遗址。东城曰:赵城;西城曰:秦城。址内常常发现战国时期的板瓦残片及其它建筑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现有渑坂(即今南班)、池底及会盟台等古地名。所以,古渑池之地,当在今渑池县城西池底乡
渑池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座标在东经111°33′至112°01′,北纬34°36′至35°05′之间。东裹义马市与新安县为邻,西和陕县接壤,南连洛宁、宜阳两县,北濒黄河与山西省的垣曲、夏县、平陆诸县隔河相望。东西宽435公里,南北长528公里,总面积为1421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郑州170公里,距西安300公里。
渑池县域辖城关、英豪、张村、洪阳、天池5镇和 仰韶、仁村、果园、陈村、坡头、段村、南村等7个乡。人口约33万。
资源丰富。有煤、铝、铁、重晶石、石英砂、硅石、耐火粘土等30余种矿藏和130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探明储量30多亿吨,品位高,易开采。交通便利。境内铁路里程86公里,其中陇海铁路境内里程426公里,公路里程15798公里,其中310国道境内里程326公里。村村通机动车辆,有8条铁路专用线。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及即将通车的洛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闫国防公路纵穿南北。北部白浪黄河索道桥和南村等12个渡口,沟通与晋南的联系。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初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三次解放,许多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至2000年底,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其中,属国家级的1处:仰韶村文化遗址;省级6处:寺沟遗址、鹿寺遗址、不召寨遗址、冯异城遗址、陈村桥序碑、八路军兵站;市级5处:秦赵会盟台、刘氏族系碑、黄河水位碑、郑窑遗址、丈八石佛寺;其余为县级。渑池县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还有:韶山、云门寺、大寨沟、瓦庙沟、中关汉柏、白浪索道桥、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风情园等等。革命遗址除八路军渑池兵站外,还有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烈士纪念碑、豫学公学遗址、“小孤山战斗”纪念地、“马跑泉事变”纪念地等,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渑池县南村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为开辟南村黄河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河南省大黄河游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年,渑池县委、县政府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底已完成了南村码头建设和仰韶文化遗址花园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渑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骆宾王、王安石、司马光、韦应物、欧阳修、苏轼、苏辙等,近代名人章士钊、吴伯萧、姚雪垠等,都曾在渑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篇。渑池籍历史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张玘;明朝大理学家曹端、张信民等;当代有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少将张汝光等。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5:2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渑池历史
怀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怀念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赏析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5:3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渑池历史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作者: 一天一碗面条 封 2006-2-23 16:0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渑池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队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的贫苦农民,行进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遇到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法规定,误期当斩。在这种情况下,戍卒中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密议,现在逃亡是死,起来造反也大不过是死,何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于是,他们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杀死监押的军官,提出“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起义。起义军迅速攻占蕲县(今安徽宿县南),接着向西挺进,又攻占了秦朝重镇陈(今河南淮阳)。此时,起义军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起义军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举为王。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潮,各地农民纷纷杀长吏,响应陈胜。陈胜以陈为中心,分兵数路,四出进军,以扩大革命政权的影响。吴广率主力西进,准备直捣咸阳,在战略重镇荥阳受阻,与秦军相持不下。陈胜又派周文率军直驱关中,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千辆,士卒数十万人。周文军所向无阻,迅速攻占了戏(今陕西临潼东),逼近秦都咸阳。秦二世大为惊慌,急忙赦免在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徒,仓促组成一支军队,由少府章邯率领,向农民军反扑。周文军因孤军深入,又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经过几次苦战,接连受挫,被迫撤出函谷关。最后渑池之战,再次失利,周文自杀。秦将章邯乘胜东下,进迫正在围攻荥阳的吴广所部农民军。吴广因久攻不下荥阳被部将田臧所杀。接着,田臧率军西向迎战章邯,敖仓之战,田臧兵败被杀。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起义中心猛扑。陈胜亲自率军迎战,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坚持了6个月,终告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所表现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后世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架姓 架氏家谱 架姓起源 架姓名人 架姓的来源 架姓简介
本文2023-11-24 06:23: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