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源流(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何氏源流(一),第1张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何,作为姓,源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假如把现今韩何二姓的人员合起来计算,可以名列全国前五位了。

      第一章  坎坷悲壮的何姓之源

"何"字与姓氏无关

        自古迄今,在浩如烟海的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但至迟在汉代以前的典籍里边没有"何"是姓氏的记载。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 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 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据解放前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引得,仅《论语》、《孟子》、《孟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影响至今的权威字书,是我国字典的源头。它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 担荷 ''的意思,这与姓氏自然是毫无干系。那么'' 何''究竟是怎样成为一个姓氏呢?

'' 韩'' 、'' 何''原本是一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她不仅有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且有灿烂的时代文化,不然怎么会有"大唐帝国"、"盛唐气象"之称昵?唐代是一个文事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我们把这种人才济济的局面比作灿若群星的话,那么,唐代湖南道州的进士何坚便是其中一颗明亮的新星。我国古代说"科考"的艰难,有祖孙同场、同榜,甚或有"老死科场"之说。而这位何坚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能诗善文,才如春华,年纪轻轻在文坛上就成就斐然,很有名气了。大文学家韩愈非常赏识何坚,在为其诗文作品作序时,这样写道"何与韩同姓为近", 并且满腔热情,不无关爱地收何坚为自己的入室弟子,以"同道"视之。 何、韩原本是同姓。不仅韩愈如是说,而且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 · 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谱》、《氏族博考》、《姓觽(xī)》,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历史上何姓人中名"何韩"、"何宗韩"、"何景韩"者也大有人在。"何"、"韩"分明是两个姓、两个字,怎么成了一家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姓的源头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必须寻根溯源,从韩姓的祖先说起。司马迁在《史记 · 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 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郤克帅军大败齐国, 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 "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三七五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八零六年封国,至此,结束了四三零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二三零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韩国的地盘也自然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然而,也正是秦的统一,韩的灭亡,恰恰为"何"姓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机缘。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

      为"韩"、"何" 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 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就这样,"何"姓在遭际国破家亡的政治灾难之后,在飘泊流荡的艰难岁月里诞生了!

      因而,前言韩愈自称"韩何同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也就不足为怪了。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釆此说,直录无异。因而,前言韩愈自称"韩何同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也就不足为怪了。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釆此说,直录无异。

赵氏孤儿与何姓始袓

      何、韩同源,何、韩两姓自然是一家人了。那么曾经位居晋国六卿之一,始得周天子封姓的韩厥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何姓始祖了。

      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有部著名杂剧叫《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故事,也就是韩厥时代,他亲身经历的对晋国影响至深的一桩历史事件。演的是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孤儿赵武,赵家门人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救出婴儿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的剧情。明代传奇《八义记》,京剧《八义图》也都取材于此。

      凡是知道"赵氏孤儿"故事的人,无不对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忘死、救危助难的义举感佩之至,也无不为赵氏遗孤历尽千难万险,终得存活,长大成人,报仇雪恨,重振家声的圆满结局而感到快慰和满足。恶有恶果,善有善报,是我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向善向美的特殊的心理积淀,因而它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成的一种向善向美的特殊的心理积淀,因而它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程式之一。实际上在这桩正义战胜邪恶,好人终得好报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中,韩、何的始祖韩厥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功莫大焉,只是戏剧的艺术情节掩盖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让后人不明真相而已。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这是屠岸贾的借口、托词。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十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一脑子君臣正统思想的董狐却在史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当然很冤枉,他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让今人感到可笑的是,孔子听说这件事竟说了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董狐真是自古以来的良史啊,记载历史的方法不隐瞒赵盾的罪过;赵盾也是个良臣,为守法而背恶名,可惜呀;如果当时他逃到国外,不就免除弑君之罪了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的经过。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把屠刀挥向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坚决反对屠岸贾滥杀无辜的阴险用心和恶劣行为,他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拒不把他人的善心好意放在心,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 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五八三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可见,赵氏家族自始至终都得到了韩厥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正义善美的支持和关爱,这不仅对赵氏孤儿、赵氏家族,甚至对晋国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极高评价:"韩厥感悟晋景公,绍续赵氏家族,以成就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这是名扬天下的大恩大德,韩氏对晋国的功劳没有如此更大的了。"毫无凝问,这自然也是韩、何后人们最可骄傲自豪的先祖的嘉德懿行了。

韩厥与韩国的振兴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为春秋战国时代韩国的崛起、振兴,披荆斩棘、开拓奋斗,他是有开启山林、筚路蓝缕之功的。

      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 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披荆斩棘、开拓奋斗,他是有开启山林、筚路蓝缕之功的。

      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 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八百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的土地。此次战役的胜利,使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了。

        公元前三七七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韩、何同源对何姓始祖的不同认定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 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 · 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 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来否定广大的何姓家族对其始祖的不同认定。何况,有许多问题本身就不易说清。如果,我们以时间先后为序,"何姓始祖"不同的说法有如下诸端: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三百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入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倶入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转》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瑊

      瑊读jiā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这个韩瑊也不例外。《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瑊,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 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 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

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

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

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

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明朝高士何不偕在《不去庐集》中也有诗为证:

扁舟来往绣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

翻搅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素。

      此说显然是何氏姓源“韩何谐音”说的附会传言。但这一传说不仅在南方何姓人中广为流传,而且北方的广大何氏族众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以自敬的心情,世世代代传颂着他们姓族的源头和足令后代肃然起敬的家族史。这也说明了 "韩何同源"的可靠、可信。至于韩瑊是否何姓始祖,在此聊备一说为妥。

不容忽视的何姓异源

      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复杂多变,异彩纷呈,认真归纳起来主要的也有十余个门类: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得姓的,如赵、郑、卫、西门、东廓等;以先人名或字得姓的,像皇甫、高、公、施等; 有沿袭古姓的,如姬、任、午、风、姜等;有以兄弟长幼顺序得姓的。如孟、伯、仲、叔、季等;有以官职名称得姓者,像仓、郑、卫、西门、东廓等;以先人名或字得姓的,像皇甫、高、公、施等; 有沿袭古姓的,如姬、任、午、风、姜等;有以兄弟长幼顺序得姓的。如孟、伯、仲、叔、季等;有以官职名称得姓者,像仓、庾、司徒、司马、司寇等;有以职业技艺得姓者,如巫、屠、优、卜等;有以祖上谥号为姓者,如戴、召、桓、宣之类。还有一些更特殊的姓氏起源,像古代的民族大融合,有少数民族借用汉姓的,也有汉族人用少数民族姓氏的。最为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鲜卑族的姓氏同他们的语言一样都是多缀语,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全面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一一八个复姓统统改为汉字单姓。连皇室九姓也不例外,同样改为单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贺赖氏改的中原文化,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一一八个复姓统统改为汉字单姓。连皇室九姓也不例外,同样改为单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大汗氏改为韩氏。汉姓因赏赐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的也不乏见。如北周时的汉人窦氏,赐姓"纥豆陵氏、陆氏为"步陆孤氏";田氏为"纥干氏";郑氏为"宇文氏";段氏为"尔绵氏"等。

        在其他历史时期,还有皇帝赐姓,避讳而改姓的。如李唐王朝赐给立下殊勋大功的文臣武将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臣下以朱姓等,受赐封者也感恩戴德,以为是无尚的光荣。而汉文帝名刘恒,因之,凡天下姓"恒"者,为避讳改姓''常"。晋景帝名司马师,全国的"师"姓都得缺笔姓"帅"。又有逃避仇杀家难而改姓的,宋代磁州有岳飞姑母亲戚"俎"(zǔ)姓一族,岳飞被害,家灭九族,俎姓人家,逃往河南许昌一带,隐名埋姓,改姓''zǔ"音为"chuo'', 一直流传至今。明代方孝孺的后人为躲避家难有改姓"施"的,将"施"字拆开来读,即"方人也"。如此种种,不少现象在何姓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中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尽管与上述"何韩"一家的姓源相比,是很少一部分,但毕竟是何姓的源头之一,虽然不是主流,但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少数民族中的何姓。(1)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 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 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少有才思,附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2)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3)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庵",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吐浴浑中的何氏详情如何怎样分布近有朝鲜族何七奎,何致顺向第五届何氏恳亲大会献出《何氏家谱》一部,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4)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府志》载:元代吐蕃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5)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2、改称何姓的。(1)《汉书 · 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2)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前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3)清代何可昆修纂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山东新城人何世瑾,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3、复姓及多字姓何氏。披检史籍,我们还发现一些带何字头的复姓及三字姓。如《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 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在历史文献中皆有记载。清代咸丰年间,有一蒙古副都统名"伊兴额",姓"何图哩", 是三字姓。我国姓氏发展演变的规律告诉我们,中国姓氏是由复杂向简单、由复音向单音方向演进的。我们也就无可否认这些复姓、三字姓是何姓的源头之一。

        上述诸种情况都有可能成为今天何姓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在为何姓家族以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创造辉煌。

注:在何姓人中, 有不少人系西北、北部、东部少数民族为适应汉族姓氏而改为何姓的。现在,他们同祭韩厥为先祖。

   

        战国以降,何姓人四处流徙,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之道。皇天不负有心人,历朝历代的何姓先贤创造了不朽业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彩。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从“纸质家谱”到“网上家谱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百姓通谱

何氏源流(一)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何,作为姓,源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