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有“初”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1收藏

百家姓中有“初”吗?,第1张

百家姓中没有~ “初”姓来源: 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商汤是黄帝第十八代。未见到后人资料。 出自祁姓,传说,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开始,改为初姓。 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氏。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绰克秦,后改汉姓初。未见到后人资料。

求采纳

姓氏来源:初姓来源于祁姓,改为初姓就是因为皇帝的口误。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的爷爷初慧安开始,改为初姓。因此,初姓始祖是初慧安。

迁徙路线:祖先先从湖南衡阳迁往湖北江陵(现在的荆州市),再迁辽宁锦州杏山(唐朝初年),唐末再迁山东芝罘岛(属烟台管辖)。清朝1840年东北开禁后,从山东前往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初姓较多。国都有分布。

轶事: 初铭革:我家在蓬莱初旺村,祠堂内曾供奉初彭龄的牌位。我族与初彭龄虽为同姓,但谱系较远无从排序,之所以供奉,是因为初彭龄有恩于初旺初氏。

清嘉庆年间,我族有人在北京开舂米作坊。作坊旁有个富贵人家,以舂米声扰其休息为由,要作坊关门。我族人在京城举目无亲,面对逼迫,只有选择离京返乡。正当收拾行李时,前来看望的邻居说,为何不去求助时任兵部侍郎的初彭龄?我族人说,与初彭龄非亲非故,亦非同乡,人为权贵,我为庶人,恐怕人家不会帮忙。邻居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初字,去试试吧。为了生计,我族人心怀忐忑地去拜访初彭龄。初彭龄热情的接待了同姓人,听明了来意后说此事不便插手,出了个主意:某日,他到我族人的作坊门前落轿,让我族人不要迎接,他进作坊后,我族人在院中的桌子上泡上一杯清茶,然后继续手中活计,他喝几口水后就走,也不要相送。数日后,初彭龄果然来访,我族人依计行事。结果,那家富贵人没有再来刁难,竟然搬走了。从此我族祠堂供奉初彭龄牌位,并立碑(此碑毁于文革时期)记述。

中国姓氏排行榜最新出炉,李氏、王氏、张氏为三大姓,但鲜有人知的是,根据此次中共科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三小姓,分别为倒数第一「难」;第二「死」;第三「山」(音「亚」),人数多在千人左右。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以下为全国国姓氏人数排行榜前200名: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盛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 192欧 193阳 194解 195强 196柴 197华 198车 199冉 200房 但是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这个现象太常见了,如晋朝和五代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和汉族同姓例外比如辜姓就是出自林姓以下是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依据: 一、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如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三、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四、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六、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七、以官职为姓。有司马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八、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九、以谥号为姓。 十、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福建的尤姓是以前五代沈姓为了避讳闽国王审知改来的 十一、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二、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南北朝时候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姓元) 本是鲜卑族,崇尚汉族文化,实行汉化改革,禁胡服、胡语

问题一:游姓是什么民族的姓氏? 一、姓氏源流

游(Yóu 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得姓始祖: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三、历史名人

游 吉: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 恭: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 复: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 酢: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福建省)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 芳: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 寿: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

问题二:中国境内姓阿的是什么民族? 阿(ē )姓源流

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

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

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

阿(ā )姓源流

阿(ā 音啊)姓出自 姓氏,源出有二:

经名

在中国 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 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改姓

② 一些 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 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 阿姓的又一支。阿姓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阿(ā 音啊)姓出自满族姓氏:

满族姓氏

在中国满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头的姓,后来在该汉姓(现在几乎没有满族人用满姓了)的时候大多直接改为阿,改为阿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阿(kē)姓源流

阿(kē音科)

源于姬姓

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阿者,亦称可者,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内宫官职,类似如今的幼儿园老师。“阿”、“可”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

在典籍《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来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的长老,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

在阿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阿氏,读音作kē(ㄎㄜ)。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之邑阿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阿泽,亦称柯泽,最初为春秋时期卫国柯邑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是一个大湖,因在卫国的柯邑,所以卫国人称其作“柯泽”,后被齐国夺去。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改称其为“阿泽”。

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局,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献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献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献公使歌之,遂诵之。蒯惧,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并帑于戚而入,见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惧社稷之倾覆,将若之何?’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如愈乎?’遂行,窘关出。献公使子f、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孙子皆杀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齐。献公如鄄,使子行于孙子,孙子又杀之。献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阿泽。鄄人执之。”

卫献公姬b是卫成公姬郑的曾孙,这个人昏庸无道,不讲情理。

卫献公邀请他的大臣孙文子(孙林父)、宁惠子(姬殖)>>

问题三:买姓是什么民族 是少数民族

问题四:姓今的是什么族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问题五:鄂姓是什么民族 鄂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鄂姓出自姓,得姓于商末周初,是以国为姓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姓子孙受封于鄂,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是夏商时的诸侯。商末鄂侯与西伯姬昌、九侯并称“三公”,纣王不仁,杀了九侯,鄂侯为了替九侯伸冤,得罪了纣王,全家被杀。鄂侯的子孙从此就以国为姓,世称鄂氏。又有学者认为鄂氏出于春秋时期,根据《名贤姓氏言行类稿》上记载,鄂氏出于晋鄂侯,他的子孙以爵号为姓。而《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熊渠的第二个儿子红被封为鄂王,他的后代就以鄂为姓。《姓氏考略》上则说,楚王的弟弟鄂君被封于武昌东鄂,子孙就以国为氏,称为鄂氏。鄂是湖北省的简称,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国的领土,称为鄂邑,隋、唐两代并被置为鄂州。古代的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昌市,是全国鄂姓人家的发祥地。望族居于武昌郡(今湖北省鄂城县)。

问题六:少数民族的姓氏有哪些? 丰富性 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 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神秘性 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变异性 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转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所以,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难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姓氏的本来面貌。

满 族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据史书所载,早在北魏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隋唐之际)满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据清代《皇朝通志》所载,满族的“哈拉”(姓)有679个。“哈拉”的名称最初都是以满语命名,是多音节的名称,如满族皇室姓爱新觉罗,贵族大姓有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其余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为氏。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如:尼玛哈氏(鱼)、萨克达氏(野猪)、依喇氏(黍)等。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其中金代旧姓27个,辽代旧姓1个,元代旧姓7个。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额者,其子孙以“文”为姓。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董鄂氏改为董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倭赫,意为石头,即改为石姓。

蒙古族

蒙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极富民族特色。据《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讲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渊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现于贵族阶层,用以显示自己祖先的功业、部落血统的高贵和社会地位。嗣后因汉族影响,有的改为单姓。从蒙古族现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是以部族为姓。如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演变为包氏;永谢部落演变为云氏;巴雅特部以巴为姓;乌梁海部以乌(吴)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何)为姓;土尔扈特部以陶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如元代将领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为姓;现代蒙古诗人巴布林贝赫,因其父为巴达玛宁布,便以巴为姓。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以这种方法取姓。

三是以汉字谐音取姓。如伯颜首字“伯”与“白”谐音,其后人便以白为姓。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为“千”,以汉字谐音“钱”为姓;鸟古纳蒙意为“羊”,便以汉字谐音“杨”为姓。

四是以母姓为氏。如蒙古族中刘姓,即源于汉代公主(刘氏)下嫁单于,而后代便有以刘为姓者。

五是受汉族影响,取用汉姓。如张、王、李、陈等,即是其例。这种现象在汉化较深的文人、官吏中更为普遍。

回 族

同族人马姓最多,有“十个 九个马”之称,此外还有沙、喇、哈等姓氏。同族姓源多来自古回人之汉语音译,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马姓,即因为回人多信奉 教, 教创始人是 ,明、清时著述多将“穆”译为“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赐波斯人马沙亦里为“马”姓,故同族中马姓最多。

其次, 往>>

问题七:姓达是什么族 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则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多以代郡为郡望。

1、 中达姓的祖先是从西域而来,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间(1279年)任“塔不台”,居于浙江省台州。达氏的后裔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脱离了家族。达姓望居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今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都有分部。

2、达云一族达氏的迁徙分布。明初,达云先祖恪那亚及其兄哈那大、哈那亚三兄弟入居甘肃,分别授试百户,哈那亚派驻金城卫、恪那亚派驻凉州,他们为甘肃达氏之先祖。元末明清几朝,在四川、宁夏尤其西宁、凉州松山一带,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烧杀掳掠十分残酷,对经济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而干旱缺水的凉州百姓迫于奔命,只得迁徙谋生,因而达氏族人广泛迁徙到西北各省。达氏后裔也在征战中外迁。达云及后裔在陕甘(包括青海宁夏,二省1928年从甘肃分出)戍边卫国、也有在其他地方(如北京、四川、浙江、湖南)为官的,后裔子孙也有在跟随征战中外迁他乡居住的。

今甘肃省兰州市达川乡、金昌市、陇南市成县、武威市,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溧阳市、南通市,陕西省眉县、富平县、宝鸡市、渭南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宜宾市、绵阳市、自贡市,山西省阳城县、长治市长子县,河北省邢台市任县,青海省互助县,新疆 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市,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县,云南省昭通市、昆明市宜良县,安徽省,宁夏 自治区,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深圳市,台湾等地,均有达氏族人分布。

问题八:有u姓的民族是什么 你好,乐意为你解答:

温馨提示:“u”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h等姓,都是古时的u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u、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所以:u姓演变成“罗姓”在中国内汉族民族较多!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

  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及小数民族有尚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

  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的酋长尚延心一族。

  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

  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尚氏。

  ★★★得姓始祖: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尽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云山雾罩,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先秦两汉是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尚姓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很难让人窥探其庐山真面目。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属湖南)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尚姓约占全国汉族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历史名人  尚 长:字子平,汉代名士。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尚长,自子平,河内人。隐居不仕。为子嫁娶毕,敕家事断之;勿复相关,当如我死矣。”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明张邦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诗:“知尔尚平家累浅,逢人胜事好相闻。”

  尚 让: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初从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归黄巢。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太尉中书令。随黄巢四处征战,为黄巢的重要将领。黄巢死后,降唐。

  尚 野: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学者。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为官廉介有为,决狱无留滞。文词典雅,博闻强记,从学者甚众。

  尚 达: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弘治初,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尚达命令开渠灌田,时逢天旱,可谓两得其便。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弘治年间进士,累官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议,停止建造佛塔,后卒于汉阳太守任上。

  尚 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画家。善山水、杂画,松石师郭熙,墨竹潇洒可爱。

  尚 钺:河南省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1927年入党,本着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原则,编写了《中国历史纲要》等多部著作。

  尚可孤:唐代东部鲜卑族人,宇文之别种,世居松、漠间。初事安禄山,后附史思明。肃宗时降唐,封为神策大将。平叛有攻,累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君王。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君长: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公元874年与王仙芝同起于长垣,并随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后被王仙芝派去同杨复光洽谈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将擒获,不久被杀。

  尚道长: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学者。以父荫入官,因屡与上峰争辨曲直,故抑压不进。博古多闻,尤嗜《资治通鉴》,亦工诗。有《家集》、《和陶诗》。

   尚可喜 尚可喜:辽东(今辽宁省海城)人,清初藩王。原为明广鹿岛副将,降后金后,受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军征讨南明政权。后告老返乡,因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他受惊吓而死。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其父乞归后,因未能袭爵,遂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被任为招讨大将,后进号辅德亲王。不久反正,袭平南亲王之爵,从讨叛军。胜利后,被清廷所逮,赐死。

  尚其亨:辽宁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隶汉军旗,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经史词章以外,阴阳医相、绘画金石,均能窥其深奥。

  尚小云:河北省南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古代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解放后,历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1976年病逝,终年76岁。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汲 郡:晋秦始皇二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袭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2、堂号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元代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洁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

  此外,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等。五、宗族特点  1、尚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两代尚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山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初字的五行属什么,初字有几划,初字的含义初字的五行属金,初五行金的能力为81(满能力为100分)初字的总笔画数为:7拼音:chū初,为古今汉语中非常常用的汉字,有开始、原来等多重含义。同时还是一个姓氏。详细解释◎初chū〈名〉(1)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2) 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初吉终乱。——《易·既济》名曰初虑。——《易·书大传》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2](3) 第一个 [the first]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唐·柳宗元《游黄溪记》(4)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5) 本原 [nature]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唐·韩愈《符读书城南》[1](6) 姓初姓来源出自熊氏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为初姓的姓始祖。[3]烟台芝罘岛后唐时期的初慧安自撰的墓志铭写到"羽音世考","上先荆楚"。明代成化年间初化在碑文中写到“初姓楚始”。清朝乾隆甲子年间初有绩等修的《初氏家谱》考证:初姓“受生季连,姓缘于楚”。以上意思是从五音(角、徵、宫、商、羽)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远祖是颛顼、季连,属于荆楚部族,初姓从楚国开始。古代和现代文献中对初氏和郡望记载与碑文记载一致。楚国国君为芈姓,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以熊为氏,到楚国国君第五代熊渠改芈姓为熊姓(《黄帝及后裔与中原文化渊源》熊建荣)。《礼记曲礼》记载:“颛顼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孙咸当为羽”。汉朝宋衷对先秦时期的《世本》注写到:“熊乃初氏”。说明初姓来源于楚国国君熊姓。南北朝时期何承天的《姓苑》,记载有:初氏。明朝杨慎《希姓录》记载,“初氏望出南郡。”南郡即楚国旧地。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三儿子“叔堪”,以“初”为氏,为初姓得姓始祖。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yu)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初氏之前的世系(祖先):黄帝一昌意一颛顼(高阳)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内熊)--过若干世--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受周朝国封一世)--熊艾(二世)--熊黮(三世)--熊胜、熊杨(四世)--熊渠(五世)--熊挚红、熊延(六世)--熊勇、熊严(七世)--熊霜、仲雪、叔堪(老祖初公)、熊徇(八世)。据文献考证,烟台芝罘后唐初慧安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叔堪”。烟台芝罘西陀,碑文有“羽音世考 初姓传宗 上先荆楚 袭受国封 四至八世(莱阳谱书记的碑文为:传至八世) 老祖初公 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安隐南衡 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 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公元前822年(熊霜六年),八代楚国国君熊霜卒,弟仲雪、叔堪、季徇争立,仲雪死,叔堪(《国语》作叔熊)逃亡,避难于濮,季徇立,为熊徇,约前821~820年,楚薳氏欲助叔堪夺位,未成。《国语·郑语》说:“叔熊逃难于濮而蛮” 。西周时期,濮人散居楚之东、西、南境,即汉水两侧,号称百濮。《史记·楚世家》记载 “叔堪避难于濮” 的经历与碑文中"老祖初公,安隐南衡”的记载是一致的。叔堪在争夺君位的残酷斗争中,亡命他乡,只能隐姓埋名,改以“楚”字的同音字“初”为氏,以纪念,又避“楚”字而躲祸,辗转来到几百里外的“南衡”,即濮人居住地;而“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写尽了那九死一生的侥幸。后唐初慧安立碑时,推测当时应该有家谱记录这段历史,因此,刊写碑文时,不能直接写“老祖争君位而逃亡”,只能隐讳写“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因为隐讳写这段历史,和先人的避讳(在封建社会,兄弟争君主位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后代只凭碑文,不查找史料等,也就很难理解和确切的知道初姓的来历了。初慧安一脉的老祖是叔堪,是初姓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初与荆、楚、熊、芈(MI)、庄、屈、项等姓同源于荆楚部族,为同宗。转摘《初氏通谱》(初智强编)。氏族源流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即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商汤是黄帝第十八代。未见到后人资料。出自祁姓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根据《氏族志》、《氏族谱》和《尚友录》的祁暐和初暐事迹记载,北宋进士、度支员外郎山东胶水人(今平度)祁暐即初暐。清代陆心源编撰《宋诗纪事补遗》记载:初暐与祁暐系一人。未见到后人家谱资料。有一个传说:北宋宋真宗年代,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开始,改为初姓。黑龙江讷河的初绍杰说:他家家谱有上述记载,但家谱在文革烧毁。山东省临清城南30多里的卫运河畔,有个村庄名叫“初圈”,那里的祁姓因为明朝嘉靖年间避祸和感激初姓的救命之恩而改为初姓。山东烟台福山区初由敏讲:传说,初姓有一部分为祁姓改的,祁姓改为初姓后想要入初姓一族中,当时的初姓族人没有同意。祁姓,有一部分来自黄帝的一个儿子。出自满族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氏,后改汉姓初、秦、察、克等。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白尔昆、绰克秦(皆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额伯尔昆都伦河流域),清朝中期时后改汉姓初。独家使用,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

您还可以点击底部客服官网给您的宝宝起名,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很多家长都关注了我们,我们会根据宝宝出生年月日,为宝宝起一个带着一生好运的好名字:http://wwwadxqdcom/qiming/

百家姓中有“初”吗?

百家姓中没有~ “初”姓来源: 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商汤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