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谚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客家方言谚语,第1张

   最全的客家谚语:

 人比人,气死人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肚里

 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韩信,智多成孔明

 人有五颜六色,米有花花红红

 人有拐杖跌唔倒,事有商量错唔了

 人无两套死,债无两套还(wang2)

 人生三节草,唔晓哪节好

 手唔识字,唔哪头禾好做种

 人死盐落水(指人死了什么都没了)

 人家养(giong1)的狗,唔听自家诱(liuo4)

 人家的肉,贴唔到自家身上(hang4)

 人难做,天难做

 人情好水也甜,冇人情糖也咸(hang2)

 十个赌棍九个穷,一个唔穷天难容

 十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十个地理九个破,一个唔破都冇做(指风水先生总要说别人做的风水不好,要不他就没手艺做了)

 十步留一步,恐怕徒弟打师父

 刁人手一指,笨人累到死

 十字街上打烂钵,名声海样阔

 七不等一,一不拗众

 刀唔磨翻黄,路唔走抛荒

 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七角喉咙八角声(sang1),唱的难唱听的难听(tiang1)(指歌唱水平差,无艺术细胞,又要燥喊。)

 三十唔离本相

 三岁打娘娘欢喜,三十打爷爷告官 (爷yia2,指父亲)

 三个老乡,赛过公章

 三代人做官,唔敢得罪师匠(xiang4)

 三两鸭子四两嘴夹(形容没真本领,只有一张嘴巴)

 三两棉花--弹(谈)唔成

 三年大旱唔会饿死厨官

 三年接渍渍笼空,三年带人侬侬动 (渍jie4,指苎麻拧成的嫩线。侬侬动,指小孩活泼乱动)

 三只手捡田螺--稳拿

 上屋搬下屋,消耗一箩谷

 上屋搬下屋,唔见一箩谷

 过一只门坎,吃三碗饭尖尖

 上不过眉,下不过膝(qi4)(指做事有分寸)

 上穿千重,下身打灯笼

 上歪一尺,下歪一丈(cang1)

 土帮土成墙,水帮水成浪,人帮人成王

 山里冇老虎,猴子称霸王

 山里人唔怕狼,城里人唔怕官

 乡下人赶城(sang3),看都看唔赢(yang3)

 千日爬硝一铳打(指积蓄多日一日报销了)

 千年难逢火烧天

 千兵有头,万兵有主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客家谚语的文化内涵:

 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痛切地体验到故土的可贵,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爱国爱乡情怀显得特别强烈。在客家谚语中,反映客家人爱国爱乡情怀的内容比比皆是:“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是对祖国的挚爱;“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狗窝”、“爱乡人,常恋土”、“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这是对家乡的深情。若说这类谚语,或多或少还留着中原谚语的痕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伟承,那么另一类的谚语,则展示了客家人定居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对家园的眷恋,带有鲜明的客家特色。“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有点夸张,却生动地表明了客家人心目中宁化石壁的特殊地位,这里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萦魂绕的家园。“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人悲壮的迁徒史上的丰碑石壁,就这样通过谚语,矗立在每一个客家女儿的心头。

 长期迁徒流离,处处如无根草般漂泊无依的处境,铸就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开宗明义几乎都赫然书写这则谚语,每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已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在客家祖地宁化几乎家家户户悬挂祖宗牌位,每个姓氏祭祖修谱广泛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报本,“天有日月,人有良心”、“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的谚语俯拾皆是:另一方面是保佑子孙后代。正是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让客家人坚守自已的语言“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离乡不离腔”,对客家人来说,那真是走遍天下,乡音依然。

 客家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举世闻名的,无论处在如何困苦的境地,总能凭着自身的刻苦奋斗闯出一条路来。客家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自强的内容信手拈来:“人争气,火争烟”、“只有上唔去的天,有过唔去的山”,争气,自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也闯得过去,“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对没有志气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视的,“有志成龙,无志成虫”。要求他们的子弟只能靠自已:“竹篙叉,叉对叉,靠来靠去靠自家”。既然一切靠的是自已,那就只有刻苦奋斗:“熬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剔除其出人头地的消极成分,无疑这是客家人刻苦精神的'形象注脚。苦与勤相辅相依,大量的客家谚语教育子弟以勤为本:“勤快勤快,有饭有菜”。不勤,那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床上饿死天富星”,纵然是天富星下凡,命中富贵,要是懒惰,同样只有饿死的份。只要勤奋去“做”,一切全有了。“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客家人有着执拗的崇文重教观念。客家人对子弟入学是十分看重的:“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不读书便不成人,连猪也不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贫本是读不起书的,但客家人却偏偏家贫子读书,每个客家姓氏宗族都有一份学田,学田的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了保证。客家谚语,劝学的内容随处可见:“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

 客家谚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糟粕。只要我们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就能充分发挥这朵客家语言之花的作用。展读客家谚语,就能品味出客家人语言文化的独特。

问题一: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英文称“Hakka”,属于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民系,也是历史上中原 南迁及其语言、风俗、文化演变历程的一个缩影。关于“客家”称谓的由来,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如王力《汉语音韵学》第四十七节“客家话”引文中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还有不少其他观点,比如:客家称呼是由于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观念而产生;客家人应该是从“客户―主户”这个相对的称呼而来;客家人是由于当地居民将其作为外来种族而加以排斥才出现的称法;客家“Hakka”的读音是从“河洛”二字古音的音变而来,“客家人”即“河洛人”,等等。

迄今为止,对哪里是“纯客家住地”,哪里是“非纯客家住地”,事实上并无公认的确切的界定标准,只能相对而言。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客家人的分布区域作了大致划分。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其中纯客家县有33个,非纯客家县有144个。在国外,客家人的分布就更为广泛,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重本,有浓厚的“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

安国楼:客家者,客而家焉。有学者深刻指出,其形式与其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存背景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外压内聚”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风格。在千年历史潮流中,北方民族不断动态融合,而客家则相对静止,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精华,成为具有新特质文化的独特族群,而且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培育提供了文化养分,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不止的音符。

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此特征在诸多谱牒皆有明显反映,例如:郑氏,堂号荥阳;堂联:荥阳世泽,诗礼家声。类此不胜枚举。每逢佳节,客家人挂上标示自己姓氏堂号的灯笼,贴上标示自己家族郡望的堂联,以寄托对祖先的怀念、故土的牵挂。“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如若客家人终老他乡,不能魂归故土,也要再三叮嘱子孙后辈,在其长眠之地标明祖籍地或宗族的郡望、堂号。

客归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客家先民传承“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披荆斩棘,辗转迁徙,历经饥饿、疾病、离散、死亡等苦难的威胁,磨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淀了创新涉险的文化因子。迁居地闽粤赣交界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生存环境极其艰难。然而,正是大自然的吝啬,铸就了客家人坚忍卓绝的品性和爱乡不恋故土、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客家人这一族群爱国爱家的情感特别强烈

安国楼:学者夏德峰先生曾指出,客家先民多因异族入侵、国破家散而逃离故土,流移转徙他乡,因此爱国爱家精神比其他族群都强,这充分地体现在历史上那些客家仁人志士身上。

宋末,客家人文天祥在赣州、嘉应州(今梅州)征集义军,起兵勤王。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客家人竭力抗清护明,降服最迟,并且一再起兵反抗。

近现代,爱国爱家精神在诸多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比如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刘永福,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其助手廖仲恺、邓仲元、姚雨平等,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烈士谢晋元,中国 的著名将领朱德、 、刘亚楼、萧华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是客家人精忠报国的典范。在海外,崇先敬祖的客家人十分关注中国近现代革命事业和祖国各地的建设。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积极支持孙>>

问题二: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答案补充 一、概述 客从何来?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 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 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 ,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 ,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如今,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之众,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湾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国内、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现有人口500多万,号称 “世界客都”。

问题三:什么叫客家人 据说刘三姐也是客家人了,她唱的歌也是客家山歌了。:)如果你有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她的有些词发客家音而不是用普通话的。她与财主对歌:“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船载水运来?”原自“自古山歌松口(“松口――从口”相同)出,哪有船载水运来”(松口是梅州的一个镇,自古出山歌)众所周知,汉族各大民系,几乎都是以所在地域命名,如浙江人、闽南人、广府人、北方人,唯独客家人不以所在地域命名,他们流布于全国11个省(区)200多个县,也实在无法按地域命名。可是,他们所操方言和其他文化习俗,其内部又具相当的一致性。由于历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迁移、定居的过程中曾与原住居民发生冲突,导致客家人内部产生一定的内聚力。侨居海外的客家人多组成社团维系客家文化,有的地方还有只许客家人之间通婚的风习,表现了地方集团意识。不过,这种意识从来没有越出自认是汉族这个界限。客家人历来不承认自己是非汉族,曾有过被误认为非汉族而引起不满的事实。我们说客家人是汉族的组成部分,虽与其来源有关,但不取决于此,主要是由于客家的语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支系,文化也只是汉文化下属的一种亚文化。总之,它们没有形成另一种民族的语言、文化和自我意识,确实是一个统一的民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单是“客家”这个与众不同的称呼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客家的界定,是否可以这样说:客家,或客家民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的一定客属亲缘,更主要是文化认同意识的方言共同体。所以,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即为客家先民;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凡认同客家方言、客家文化者均为客家人。罗香林在答复友人罗于青的信中说:  来书谓当确立客家界说,尊见甚是。鄙意客家先民,其南徙,虽肇自东晋,然而形成之系统,则在五代以后。……鄙意欲定客家界说,自时间言之,当以赵宋一代为起点。客家居地,虽至今尚无普遍调查,然依其迁移所届,大体言之,其操同一客语而与其邻居不能相混者,则以福建西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更及于所再迁之各地,此就空间言之者也。鄙意凡属客家之基本住地,自赵宋以来之文物或活动,除极少数不能并计外,大体皆可认为客家之文物或活动。吾人研究客家问题,因当上溯源流,下瞻演变,然其基本对象,当不能离此地域此时间一般操客语之人群及其所活动之迹象。想高明亦以为然也。  李逢蕊在其《客家人界定初论》一文中说:  我觉得界定客家人,应该全面地、本质地对客家人进行科学概括,即应从民族概念的内涵共性和构成民系的特性即个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科学概括,特别是对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作出科学概括,给予准确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能得到有说服力的验证。那么,呢?我认为可概括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就叫客家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客家人。  吴福文在其《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探》一文中提出:  研究客家史理应注意(福建)宁化石壁。它能够成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很好解决而大家又亟待了解的客家界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就是说,中原移民在历史上几大迁徙的大背景中,凡流居过宁化石壁的一般都成为客家人及其后裔。……族谱中是否说明流居宁化,完全可看作是区别客家及其后裔的重要标志。……流居宁化及其石壁的中原移民大多是客家人的看法,有它不少的道理。尽管它不能成为界定客家人的唯一条件,但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黄开禄在其《论二百年后之客家人》一文中说:  此客家人之定义为何?究涵何种条件?就今日之通义论,(一)当指其>>

问题四: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人是指说客家话为方言的人

客家盯居住遍布范围广,福建/广东/台湾居多客家不是一个地域的名字,客家是一种方言的代表

就像潮汕人一样说潮汕话为方言的人,就被称为潮汕人

问题五:“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的字面意思是外来的住户。

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 ,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 还在学界讨论之中。

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

至于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问题六:客家是什么意思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问题七:客家人是什么意思并指哪些地方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或族群。

问题八:“客家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客家人呢?

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我就是客家人正宗客家人

 客家词堂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较为引入注目,而堂号与堂联又是其祠堂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不断南迁的历史过程中,在闽、粤、赣、桂等地定居后,出于寻根念祖、怀念故上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继承华夏传统文化独特的楹联和牌匾艺术,并结合其祖先南迁及在定居地艰苦创业的经历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客家人由于注重崇先报恩,尊祖敬宗,所以特别重视修谱牒、建祠堂、祭祖先,而祠堂的堂号、堂联最好地表达了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扬祖德的情感,堂号作为祠堂的名号,是某姓的标志,取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取自祖先的发祥地。望出地;还有一种是为纪念祖先的官街、勋绩、德行。由此可以看出,堂号代表着族源和血统、历史和荣誉。堂联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对仗工整,特点鲜明,一般都有“家声”,“世泽”等专用语,而且大部分强调祖先功业和祖居地名。中原地区,特别是河洛一带是历次南迁的大多数客家先民的祖居之地,史不绝书的记载和诸多的遗迹,从不同角度几乎都能证明这一点,而堂号和堂联则是最为有力、最为直接的证据。客家学学者邓迅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这表示客家人纵使飘萍万里,仍然数典记祖,不忘中原故乡。”事实的确如此,客家的堂号、堂联清楚地指出了客家的来源,证明客家确实源于中原、源于河洛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94世次子刘永95世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

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刘永14世孙刘虬曾住今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刘永24世孙

刘贿,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阳迁江南,又迁今浙江金华。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刘永25世孙)为避黄巢之乱,与兄刘祺、弟刘禋,南下避乱,

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其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

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

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生四子:天锡、天

瑞、天明、天诚。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

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

谱。

刘祥四世孙刘龙图,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刘任,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任河南转运

使;七世孙刘参常,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以祭

祀始祖刘祥;九世孙刘月清(其父刘德洪官授北宋大司马),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孙世(春田)刘诏,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刘贵盛,官授浙江金华府伊;十四世孙刘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刘开七,字必高,号三郎,宋元之际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官任潮州总镇,时率

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在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

向。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

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字清淑,生于元初,27岁登进士,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在

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墓葬于江西瑞金

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

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广传生14子,86孙,360个曾孙,分布江南各地

居住。因裔孙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以便认祖归宗:骏马骑行各出

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

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刘广传与马氏的第四个子刘巨海字良任云南转运使、刺史。

客家方言谚语

   最全的客家谚语:  人比人,气死人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肚里  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