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武祠如何联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杨忠武祠如何联系,第1张

杨忠武祠****:0350-3031715

杨忠武祠景点简介:

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鹿蹄涧村既然是杨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与杨家将有何关系?村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杨家祠堂正殿门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族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将此怪石携回,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一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因此便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遂又改名为鹿蹄涧。这则故事虽然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据此来回答鹿蹄涧村名的由来。杨令公祠是何时兴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绍的内容?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又据该碑文记载,杨业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带外,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杨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从杨怀玉在代州鹿蹄涧建祠之后,各地杨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会于鹿蹄涧,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以上所有塑像的时间均无记载)其中杨延昭塑像,怒目圆睁,右拳紧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敌人的高度愤恨与警惕。

看到这些塑像,人们不禁联想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疆场的情景。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令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少时读《说岳》,书中第六十一回讲到: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岳云父子,与张宪一道被秦桧勒死在风波亭。于是掩卷弃书,泣不成声。心想:当忠臣最惨的下场,莫过于此。等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当年赵构、秦桧,还不肯给岳飞留下一具全尸!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岳飞先是被害死在狱中,后又被枭首示众。而岳云、张宪则被押到菜市口,当众斩首。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监斩官竟然是北宋“杨家将”后人——杨存中。

杨存中本名杨沂中,北宋末年参军。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当上了皇帝的宿卫亲军统制。他为人性格阴沉,青年时代屡建奇功,是一位百战沙场的名将,不过他后来当了大官反而政绩平平。但是,因为善于逢迎,得到了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的信任。

当初岳飞在前线抗敌,秦桧想要把他骗回来,于是写信叫杨存中去办。因为他是杨家后人,岳飞对他不存戒心,结果就上当遇害了。

一、杨家将里的败类

有人说,《杨家将》的故事在宋代之所以那么火爆,就和杨存中这个人有关。杨存中是南宋初年的名将。他30岁升为神武中军统制,曾经领兵大破金人“拐子马”,名震一时。杨存中48岁封恭国公。绍兴三十一年59岁时,被陆游上书弹劾免职,但是不久后,又被封为同安郡王。

这样算下来,杨存中一生里有近三十年的时间,都在替赵构统领禁军。而他也被认为是历代杨家将中,生前获得爵位最高的人。杨存中一直替南宋皇帝管理禁军,他的部队活动范围在京畿,手底下的士兵是京城里娱乐场所最重要的客源。

而杨存中又自称是杨业后人,于是民间的那些艺人为拍杨存中马屁,编写了各种关于“杨家将”的话本,轮番上演。不得不说,这些话本编排得十分精彩。再加上那个时候,国家正需要抵御外族的英雄,于是顿时风靡起来。

历史上的杨业,本来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话本中的杨业为国殒身后,七个儿子六个战死。最后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忠义报国的大戏。“杨家将”系列故事,堪称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若要论名头之响,“杨家将”名声远在“岳家将”之上。可是,戏终归还是戏,现实中的杨业后人杨存中,其实是一个奸佞小人!

史书上的杨存中肆意兴兵,强抢民女,贪财无度。他在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被陆游弹劾罢免后,为抵罪主动捐出了二十二处酒坊,七十二万零五千贯钱,外加良田39000亩。而岳飞当时只有1985亩良田,相当于他的5%。

另外,南宋孝宗在位的时候,有大臣提议扩充京城兵力,每一个司补充三千人,杨存中居然直接派士兵上街捉普通市民充数。不知道是年老昏聩,还是天生庸才。

二、杨存中监斩岳云之谜

在绍兴年间,岳飞手下曾经有一名叫杨再兴的大将。据说他和杨存中一样,都是杨业的后代,但是属于不同的分支。杨再兴是岳飞手下的头号猛将,勇冠三军。曾经试图单人匹马,冲进金人营帐捉拿金兀术,事败后还能全身而退。后来误走小商桥,万箭穿身而亡。

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还有一个“商桥东村”,村中建有纪念他的陵园。而同为杨家将后人的杨存中,贪财好色,胡作非为。不思杀敌报国,辜负了祖宗英名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和奸相秦桧沆瀣一气,去陷害岳飞呢?

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也就是岳飞死前一年,杨存中已经被封为恭国公,官当得很大了。据说他还和岳飞结拜过兄弟。因此也有人怀疑杨存中监斩岳云、张宪的事,不属实。

关于杨存中监斩的说法,出于一份《刑部大理寺状》。在这一份文件当中,提到“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这里的“杨沂中”就是杨存中。但是据考证,岳飞死后半个月,朝廷才出了所谓的圣旨。因此一直有人觉得这份刑部狱状,是秦桧等人瞎编乱造的。里面讲的内容,包括许多岳飞部属对他的揭发、指控,极有可能是子虚乌有。

除了这一份狱状之外,包括《宋史》在内的诸多正史、野史之中,都没有提到有人指派杨存中当监斩官的事情。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杨存中监斩岳云、张宪的事,就无法成立了。

不过,绝大部分人在相信狱状内容为假的同时,也相信杨存中监斩的事是真。这只能说,杨存中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实在糟糕。因为他一直和秦桧属于同一阵营,秦桧可以在狱状中捏造事实诬陷岳飞造反,却根本不需要捏造事实来诬陷他。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继位。两个月后,宋孝宗就给岳飞平了反。又过了几年,到了公元1166年,杨存中以太师的身份致仕,病死追封和王。

结语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后代,所作所为都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人中,除了有“监斩岳云”重大嫌疑的杨家将后人杨存中外,还有秦、岳两家的后人,以及孔圣人的后人。

据说,奸臣秦桧的曾孙秦矩,为保家国自告奋勇死守蕲州,最后兵败,壮烈殉国。而岳王爷的后代岳钟琪却帮助清朝四处平叛,成为了清朝的一位大忠臣,他的祖先抵挡金人,而他却帮助金人。

孔圣人一生最注重礼仪兴邦。儒家也一直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但是孔子身后的衍圣公们却不太争气,竟然主动向清人上了《上剃头奏稿》。

名人之后往往因为其祖先过去的贡献,受到世人的关注。也往往因为祖上的荣誉,占得一些常人占不到的便宜。有一些名人之后,比如杨再兴这种,尚能好好延续自己祖先的威名;而另一些名人之后,活着就只能败坏门风,反而搞臭了祖先名声。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对杨业的评价是很公正的。诏书还决定把王侁、刘文裕除名为民,潘美从大将军降了三级 (但后来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权了)。为了表彰杨业,赠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杨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毡,“杨业但夹纩(棉衣),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有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杨业有七子,亦说八子。据杨氏族谱记载: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昭、延朗、延兴、延玉。实际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讳,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习武,最为杨业重视,认为最像他,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并屡建功劳。延昭出知景州时,江淮地区有自然灾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检使 (数郡连结处的武官),崇仪使,知定远军 (地方行政长官,同知州)。后来长期在前线御敌,智勇善战,屡建奇功。他关怀下属,与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军队。杨延昭和敌人作战常身先行阵,打了胜仗总推功于下,所以将士皆乐为所用。他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号称杨六郎(边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杨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为悼惜,派中使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河朔一带民众多望柩而泣。

《宋史》: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以杨文广最为出名。但据《杨氏族谱》中记载:杨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杨文广是宗保之子,杨文广尚有两个弟弟充广、文贵。杨文广,宇仲容,因讨张海 (陕北农民起义军)有功,授殿直 (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命他保卫京城。”范仲淹也赏识他,曾收他为部下。后又曾从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屯守广西十余年。后来又调他到西北边防,在韩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谋,屡建战功。大将韩琦被宋神宗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治今西安。时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 (今甘肃天水)。为了抵御西夏向东南侵犯,韩琦接受秦州知州马仲浦建议,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筚篥 (今甘肃甘谷县)筑城屯兵,一以保护居民耕种,一以警备西夏。经宋神宗批准后,把这个任务交给杨文广。这时西夏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感到军情紧急,宣称筚篥堡有泉喷珠,鼓励士兵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马献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已严阵以待,乃不战而退。杨文广乘势开城迎敌,杀伤数千人。大家都认为杨文广用兵如神。接着杨文广下令自鸡川砦(天水)沿线筑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神宗大喜,褒奖杨文广,并改筚篥堡为“甘谷堡”,这就是今之甘谷县城。后来北辽借故南侵,宋廷内部分主战、主和两派,杨文广赞成韩琦、沈括等主张,与辽兵决战,并乘机收复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任务,积极整备定州兵马,绘制了进兵地图,但末及回报,不幸于熙宁七年 (1074年)病故于军中。宋廷追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史。杨文广一生南征北战30余年,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诚卫国安民的业绩。

介绍了杨家将,回头再来介绍杨业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

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县城南20公里折窝村 (乾隆《保德州志》),陕两白鹿原鲸鱼沟有佘家坡头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从《杨氏族谱》中,可以看到杨氏一族,出将入相,世代簪缨,从两汉到明代,名人辈出,成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家却是例外,可能和杨氏的家风有关。

杨氏出自黄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孙。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为杨侯,食邑于杨 (今山西洪洞县东),因以为姓。据杨维森考证,杨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据西汉杨家所撰家传,晋武公之子伯侨因食邑于杨邑,囚以为姓。而尚父所封杨国,春秋时为晋所灭,世系失传。故所册多尊伯侨为杨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杨氏历来为“弘农”望郡,弘农杨氏之第一氏祖,当为战国时秦国左庶长杨章,因攻灭楚国有功,封华阴侯 (属陇西弘农郡),故被弘农华阴杨氏尊为一世祖。杨喜为四世祖。杨喜助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资料称杨喜为一世祖的,实为一支之祖)。中国修谱,只能从有文字可考者为第一代,实为一支开派之租,或称始迁祖,或称“来祖”。(如赵姓家谱以名人赵孟頫为始迁祖,五河欧族以欧怀英为来祖,因五河欧氏家谱写明欧族“由苏迁五”。明代朱元璋从苏南吴县一带迁移十八万户充实凤阳府,欧氏来祖欧怀英将军是这十八万户之一。)四世杨敞,西汉时以给事大将军迁大司马、御史大夫,汉昭帝拜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杨震,以拒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闻名于世。所以杨族党号为“四知堂”。杨震与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太尉。杨震另一个儿子杨奉是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成为汉代名门望族。以后从汉末、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来,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进士、将军、侍郎,到进爵为王、公、侯的,都有事迹记载。杨业是杨族第三十四世孙。杨业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杨存中、杨再兴,皆抗金名将。(杨再兴是岳飞手下大将)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杨梦弼,明代举人,初任河南浙川县知县,升陕西巩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开封府同知。时有仪封王行为不轨,杨公欲调查此事,仪封王害怕,遗金十万,杨梦弼遂将仪封王不轨之事与贿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诏,削仪封王王籍为庶人,并御书杨梦弼为“天下清官第二员”,名震中州,人称 “小包公”。杨梦弼弘扬了杨族“四知堂”的家风。杨氏族中,出现那样多的廉吏名臣、爱国将领、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从《族谱》中了解这些情况,说明族谱学、谱碟学在研究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宋朝共有27位太师。以下是部分太师的简介:

1 赵普:佐命元勋,开国功臣,去世后被追封为郑王,配飨太庙,位列昭勋。

2 赵元佐:宋太宗赵光义长子,封楚王,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师、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徒”,参与“烛影斧声”事件。

3 赵元俨:宋太宗赵光义第八子,封周王,历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宣政殿大学士”,素有“神采,举止得体,深得太祖、太宗喜爱”。

4 韩琦:北宋名相,封魏国公、魏郡王,谥号“忠献”,出将入相,主持“两朝大政”,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

5 富弼:北宋名相,封郑国公、韩国公,谥号“文”,出将入相,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

6 文彦博:北宋名相,封潞国公、魏国公,谥号“忠烈”“忠文”,出将入相,主持“两朝大政”,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

7 秦桧:南宋初年名相,封鲁国公,主张向金称臣、以“金朝为主、两朝为宾”建立新宋,被后世称为“千古罪人”。

8 韩世忠:南宋名将,封咸安郡王、越忠武王,去世后追封“忠武”,与岳飞齐名。

9 杨存中:南宋名将,封恭国公,掌管宿卫四十年,居禁军主帅二十五年。

10 张俊:南宋名将,封清河郡王、循王,去世后追封“循王”,与岳飞齐名。

11 史浩:南宋名相,封越忠靖韧公、魏国公,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2 吴益:南宋名相,封魏国公、卫国公。

13 赵伯圭:南宋名相,封魏国公。

14 韩侂胄:南宋名相,封楚国公。

15 史弥远:南宋名相,封会稽郡王、鲁国公。

16 杨谷:南宋名相。

17 杨石:南宋名相。

18 郑清之:南宋名相。

19 赵与芮:南宋理宗皇后之父,“父早死,母俞氏抚育之,以至成立,得其女而卒,葬于会稽焉。”,是宋代孝宗和恭懿皇后的父亲。

20 贾似道:南宋权相,“咸淳九年,赐第葛岭,既得外资,似道起第,及斥良田千顷,自西关按阅属文之士,归即以倡妓羽饮而已。”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杨忠武祠如何联系

杨忠武祠****:0350-3031715杨忠武祠景点简介: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