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57收藏

梁氏族谱,第1张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

(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 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国图(二部)

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 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17 上图:3216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 (明)梁桥编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本 四册中央民大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 务本堂钞本 三册 江苏赣榆县档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 (清)耿荣安 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19C)4)三箴堂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 (民国)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吉林大学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 梁瀚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上图:927366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 (民国)梁秉年 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1920)稿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

(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 十一年(1922)排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梁怀廉 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 (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 五年(1916)追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卷 (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2)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林公素纂修民国 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一册 上图:3221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梁秉年修民国 十二年(1923)铅印本二册

上图:JP581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

(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写本 一册 增补至清道光间

上图:923154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

(民国)梁星五 梁耀祖等编民国 十三年(1924)大景堂木刻本安徽图(存卷1)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梁星垣修 民国 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二册 残本

上图:3230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 (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1880)瑞露堂木活字本三册 残本上图:3219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 (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一册 台湾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 (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豫章集贤堂木刻本 福建师大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梁让德 梁清祥三修民国 二十六年(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石印本福建师大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梁氏木刻本河南图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 (清)梁瀚修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河南大学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 (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新集乡李垮村

湖南·梁李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梁树荣 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五经堂木刻本七册 河北大学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谱创修于明万历间,此为七修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同治间钞本 五册 日本 美国注:记事增至清光绪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清安定堂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 (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梁氏安定堂木活字本 六册南京大学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1911)安定堂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清学府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3223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学府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3、9—11

上图:3215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梁佑庶 梁启(崔凹)纂修民国 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刻本十四册广东中山图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仁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存卷1、2、4、6—14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上图:3228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清同治六年(1867)本仁堂木活字本三册存卷6、9、10

上图:3226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本仁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7—10 上图:3227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3224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 (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1920)安定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梁赵奎修 1950年木活字本三十五册 存卷1— 10,12—35,卷首 上图:3229

湖南常德·梁氏族谱 (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青云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存卷1、2、4、7—9、12— 16、18、20—23,卷首 四修本

上图:3225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 梁基雍修民国 三十二年(1943)文明堂木活字本七册 存卷2、6、8、10、11、13,卷首 版心刻夏阳堂 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上图:3217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钞本 一册 首图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 九年(1920)广州正文堂刻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

(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十册 美国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

(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

(民国)梁卓勋编民国 十四年(1925)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 三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四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颖稣总纂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七册广东中山图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

(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 十三年(1924)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

(清)张彬文 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 四册 日本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

(清)梁纶修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金璧斋刻本四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中山大学

日本 美国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智镛编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 一册 美国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当年辑民国 十八年(1929)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 中山图美国 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 二十三年(1934)孝友堂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铅印本 九册

上图:92甲42——50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美国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

(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广州宝珍楼刻本八册广东中山图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

(清)梁焕章 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永馨堂刻本一册存卷1

上图:JP580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 十四年(1925)刊本美国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

(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 二十七年(1938)刊本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

(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广东中山图(存卷1)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

(清)梁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十八册 广东中山图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

(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

(清)梁活阶 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莞蟹溪勤贻堂刻本 十册中山大学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 九年(1920)蕃昌堂铅印本美国(存卷2)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广东佛山市档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梁开樘修民国 二年(1913)善善堂刻本 一册存卷1、2,卷首

上图:徐汇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

(民国)梁国栋纂民国 二年(1913)刻本 一册 上图

广西容县·梁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

广西·容县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

(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 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广东容县松山乡松山村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

(民国)梁映辉 梁进之等纂民国 十七年(1928)江津县梁氏宗祠石印本 五册四川重庆市图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

(清)梁崔 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1804)修 清刻本辽宁图

梁氏宗谱不分卷清萃凤堂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3222

粱氏宗谱民国 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上图:3220

粱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上图:3218

粱氏族谱一卷 (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国图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 (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广东恩平县档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

(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梁氏刻本 四册 国图

粱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梁氏青云堂木活字本 三册国图粱氏家谱清宣统间钞本 一册 国图

粱氏宗谱不分卷 (清)梁兴化纂修清钞本国图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居清河,故今之姓张者,通称曰清河。以后子孙繁兴,世代相传,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详,待考,光祖至九龄共九十五世。

  由汉代良祖第一世起传至曲江张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岭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参考张氏世系简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谱较为详细。

  第一世,岭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礼之子,原籍河南散骑里,唐朝贞观中,官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因居曲江,为岭南之始祖,妣 氏,生六子,长子虔、次子胄、三子冲、四子卿、五子誉、六子猷。(唐贞观中,约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岭, 氏葬于皇岭。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郑州县令,妣姚氏生四子,长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伯祖虔君政公之长子

  叔祖子卿君政公之三子

  叔祖子冲君政公之四子

  叔祖子誉君政公之五子

  叔祖子猷君政公之六子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卢丞,广州都督,妣卢氏、李氏,生四子。长九龄、次九臬、三九章、四九宾。

  龄生之夕、母梦九鹤盘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阳,随祖赴任,侨居南海而生九龄。

  祖与妣卢氏葬于洪义里、武临原、又曰牢原。

  妣李氏葬于金鸡坑,天心堂。

  第四世

  祖九龄,字子寿,号博物。愈公之长子,长拯、次挺。

  立学堂于始兴县清化乡,学堂前山律水旗冈,有人作始化族谱序,开元进士,幽州节度使,为唐玄宗左丞相,赐紫金光绿大夫,封始伯,谥文献公,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今1244年。因安禄山之乱,李林甫当叔公恐被害,故罢政归田,总章元元,庚辰岁,二月二十五日受生,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逝世,享寿六十三岁。赠善佑夫人谭氏,桂阳郡循州司马,谭海之女,至德三年十月初六日逝世,享寿七十七岁。俱葬于曲江洪义里,武临罗坡,即愈公茔下。

  叔祖九臬愈公之次子,生二子,长受、次捷,历宋、襄、广三州刺吏,受铨试,品字出身,官至中奉大夫,捷、端州刺吏,徒居长安。

  三叔祖九章愈公之三子,历温、吉、曹三州刺吏,生一子,捍,为建阳令。

  四叔祖九宾愈公之四子,为十道僧统。

  (2)广东(开平市) 张桥村(乡)立村前的范围及经过

  张桥村户首曰张喜户,原系陆万庄公所管。喾祖买受新兴静德里(今张桥地面)租谷五千余石,后分与我祖。华翁配陆万公之长女陆氏,就产而居于此,其始也新兴陆屋桥所管,后割归恩平县改名张桥。又于清顺治八年设立开平县,长静都二图一甲所管,以前村界东至开平城十五里,西至新兴九十里,南至恩平一百里,北至鹤山高明城一百二十里,现在各村为下:上截(杰),长间,边头,村心,维新,坎底,横巷,四间,东昌,及后有三踏(现龙),龙门,塘尾,聚龙,长安均在一处居住;以后子孙繁兴分居沙湾,桥新,竹林,卓山,官渡,张屋,新咀里,梧村,古坪,龙湾,连桥,北布(即北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黎村等皆是张桥分居。华公之一本也。

  长宁寺(解放后拆平)

  张桥东边一里地,土名长坪。华祖祠之左,有一座长宁寺,南向用以卫张桥风水,面积有五、六亩;一连三座,后座观音殿左原为捐钱留名及和尚居住,右原为亡过和尚;中座为六祖禅师殿,左原为韦驮地藏殿;前座为关帝,张王殿,左原为华光北帝殿,右原为炼施公殿。常有和尚数人在此奉祀香灯。

  寺中常租谷五、六十箩,为奉祀之用。

  寺的东边有座敦义祠,凡本乡无嗣者在此,均由和尚奉祀。

  本寺追于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2年,距今379年。原建于狮山尾,用以暮鼓晨锺,惊醒睡狮,因狮山是睡狮。

  长宁今昔

  长宁寺依林带水,绿地一片,风景宜人,寺内神像,雕刻工巧,各表神态,栩栩如生,神台神桌,花鸟虫鱼,龙飞凤舞,绚丽多姿,令人看而不厌,时逢炎暑,游客如云,牧童成群,是避暑好地方。村地名胜古迹,如今杳焉无存,殊为可惜!

  寺内对联:

  寺门口:千章古木菩提树,一派长江明镜台。

  六祖殿:夜鹤惊时禅月白,暮云深处佛灯红。

  了了了,凡尘息了,心了了。空空空,色相俱空,想空空。

  暮鼓晨钟,惊醒凡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观音殿: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红莲九品香。

  客 厅:客至不嫌茶味淡,僧居那比俗情浓。

  张桥村的善举

  经泰祖义设石桥二座于本村东边陂头塘、牛肠水,当时行人来往无蹇裳之忧,解放后拆毁。

  荣甲祖义设石桥二座于卓山上手鸟水桥处,又筑石路一条由坎底至长宁寺、大海基止,世人多感其德,解放后拆毁。

  捐款办学

  桥阳小学(今张桥旧小学)于民国时代,曾二次向海外侨胞捐款办学,当时热心捐款的侨胞有三踏(现龙)张名清、张广就、龙湾张泽曹等,以及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侨胞。凡捐白银壹百元以上者,有一颗大照片存校,以资纪念。

  (3) 广东(张桥)张氏异地支派不经列入本族世系者

  各地支派出自“华”翁者,因前谱中世失缺,而中世之年代缺矣,今起修此谱,难得已失者,妄书其中,故追其踪迹而书之,俾后人见之不失其根因也。

  兹将各地宗裔叙列于下:

  新兴县高村张氏系长房盘翁分支。

  新兴县军屯,木当二村原系张桥水松塘迁于此,前谱失缺忘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城有名张芳,名樵容者。“华”公之后,“芳”系明季贡生,其先祖曰张正,其墓在新兴要古,墓碑书及我二房纪翁、三房杰翁、曰叔公,其墓至今犹在。明季有一甲第名张聪是其孙也,详于新兴县志。

  查第八代先祖曰张正。

  新兴县叶村张氏系柱尚祖之后。

  新兴县叠村张氏系“华”公所出,前谱缺失,不知何祖分支。

  新兴县沙乐村系允经祖之后,是本盛祖之次子,娶冯氏迁于此。

  查本盛祖是怀一祖十九世孙。

  新兴县十里村张氏系张耀臻祖之子,垣益祖之后,清嘉庆十年,公元1816年,距今176年,由北布迁于此。

  新兴县合洞地方,庄头村、小塘村等张氏系法翔祖之后。

  新兴县乌蛮村张氏系“华”公之后,不知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小稔村张氏系“华”公之四子,志达祖之后。

  高州茂名县张氏于明成化弘治中,自张桥南向上截村迁于此,与我张喜户同一籍,甲名曰迟久,即未迁之祖,悬霄公于明万历间曾至其乡,其乡成丁者有二三十人,有一老成者,家财甚厚,二子在庠。

  香山县(今中山县)斗门、都小、赤堪等村张氏系“华”公之后清波、清美祖之后。

  香山县钱垅等处张氏系“华”公之后,相传是文祥、文祯二公之后,前谱缺失,不知其分支之祖,不知其世系,其始祖祠曰秀成。

  曰泮祖是经诘祖之长子,明嘉靖间同弟木二、阿三迁往新会未知实居。

  显叠祖是光玉祖之长子,祖在顺德两陇地方立一妾生一子,乾隆间在新会城葵扇街开铺,我乡祚建公曾至其铺相与谈及系张桥显叠祖之后。

  罗定县罗经村自祖相传系“华”公所出,因失谱不知其详。至清康熙初年,沙富有名钟便者,曾在其乡三年,其乡人历述祖宗根由,原系陆屋桥迁于此。

  罗定州大甲村张氏系怀二祖之后。

  顺德县黄连张氏系始祖仲贤公之后,失谱不知其详。

  顺德县江尾张氏系大成祖之后。(第七世祖)

  顺德县马宁张氏系文雅祖之后。(第九世定祖之孙)

  顺德县福岸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岁,元旦,公元1890年,距今92年。来清祖诒公(新科举人)去祭祠,至明年辛卯岁,元旦十一日,江尾约有一百多人归宗谒祖,祠贴一联曰:

  “忆当年别处离宗,难望燕私备言得与诸公诸父同堂

  共叙。”

  “想此日荣归谒祖,何幸龙光再锡相见乃文乃武并驾

  齐来。”

  顺德县道教村张氏系志远祖之后,顺帝三年自新兴小稔村迁于此,其祖坟在新兴小稔村对面山,土名大冲。

  新会县田边村张氏系“华”公之次子志兆公之后。

  新会县凌冲村张氏系“华”公之三子志远公之后。

  湖广茶陵卫张氏与我同宗。我张喜户明初军籍,其祖居茶陵,以当时系军籍,其子孙屡向我乡讨取帮军之费,后因地远势变,帮军缺少,忘其祖宗之名字。明万历间有一甲第任广东督院,托人密至新兴陆屋桥其时陆屋桥改张桥,割归恩平,我乡人还恐有帮军之累,不招认,其人不获踪迹回去。

  高明五坑洞张氏系法罡祖之后,入客籍就产。

  高明宁岭村张氏系“华”公之后,因失谱不知其分支之祖。

  阳江县屯钵村张氏系晚嗣祖之后。

  阳江县北鉴村张氏系裕祖之次子纪祖之后,法翔祖也逃居于此与叔祖同村。

  阳江县鳞水村张氏系子宽祖、瑞明祖之后。

  恩平县和平村张氏系法罡祖之后与岑村同房。

  恩平县杭根村张氏系英裕之子元珍祖之后。

  恩平县锦江村张氏系履瑞祖之子柱拨祖柱刚之后。

  恩平县沙地村张氏系显文之四子,生一子名迟得祖。

  高要县金渡村张氏系端夫祖之子经福公之后,娶邓氏夏氏生三子,长聪、次敏、三达。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487年,由长间迁于此。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距今203年,荣守公至其乡,并引归谒祖,至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公元1815年,距今166年,其子孙将祖祠平基重修,是年丙申岁,十一月十五日奉主入伙陛座,其乡人帮华伯与后生二三人回族请父老如期至其乡谒祖,我乡父老将秀成祖取银备办祭品,做匾七个,金猪等。父老及后生四五十人至其乡谒祖,其乡人厚情招待,送回匾金、金猪、付马钱等,一应备足,并赠祠联曰:

  “前开邑,后要邑,邑里分居,同归肇庆;生桥溪迁金溪,溪流滴水均属清河。” 岁贡生乳源县学正张其翼撰

  公元1980年八月间边头张赐麟引归金渡兄弟数人回族寻宗,并拜狮山回去。

  公元1981年,五月间维新法名、龙门福官二人,送族谱到金渡,其乡人厚情相待并引导游七星岩,鼎湖等名胜。

  据说经福公约有子孙三百多人,并有分支到广西。

  肇庆城麦子园张氏系经广公之长子文衡公之后,因事逃居于此,祖曾回家省安,不期病死于张桥,其山葬于莲塘迳,其乡建一座养然张公祠。

  高要莲塘村张氏系悦祖之后。

  新宁县(今台山县)海燕处,陈姓地文村张氏系庚孙祖之后由庞村迁于此。

  恩平县岑村张氏系才夫祖之子经可公之后,“可”七岁,“才”祖携可迁于此。生二子,长文玉、次文润,查才祖是晚祖之孙。

  于伟祖、于亨祖系逊夫祖之子,伟携幼弟随庶母李氏寄居外家处更字迥贤。至康熙初年恩平石坑村有名曰登者,原系阳江迁于此,系于伟祖之子孙,其乡人皆曰其祖由张桥迁来,我乡宗显盈腾二公曾在其乡,他们亦来我乡住一二日回去。

  逊夫祖葬于黎村冈尾咀,土名鹤松园龟形,坐南向北,明嘉靖三年,戊午岁,公元1524年,距今457年,八九月间,我乡祚 公在恩平卖药,到古坑村相与谈及系张桥迁来。其乡有二位秩珍公禀生,秩豪庠生与祚 公回族祭山,黎村荣广不与他祭,相与争论,于四年,已未岁,正月初旬,秩珍公秩豪公与四、五十多人回族祭山,并请二三房公叔同去祭山,立碑宁妥,然后回去,当年其乡有一百六七十人。(秩字班与镛字同)

  光滚祖讳朝佐文道祖之四子,娶周氏、邓氏、杨氏生三子,阿群、显特、显令。可群周氏所出,因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之难,被贼捉去,上马石之寨,终于此。群祖流荡在阳江地方,长大成人改名松兴,又名武翁,生二子,迁玉、迁壁,讳陛。二十年丁已岁,八月由行伍出身,任凡地把总至乾隆五年庚申岁,任鹤山城守,娶陈氏生一子讳忠字开耀;乾隆三十年任千总,回族谒祖,由光滚祖扳一大会,取银三百两回去,以后情况不明,有说寄居广海。廷玉生二子,长文高、次文明,开耀公阳江城守,陛任广海游击府。

  达信祖系于教祖之长子,在高要娶一妾,生一子。康熙初年,我乡宗配公曾至高要宿一夜,他对宗配公称述达信祖是他伊父,达相祖是他从伯

翁 6744江西常熟海虞翁氏族谱一卷 (清)翁心存辑 翁同龢等补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南京博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6745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世谱八卷 (清)翁同春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辽宁图 6746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翁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 翁氏广族名贤谱合二卷 (清)翁遵让等重辑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辑 乾隆三十年 (1765)刻本 北图(残)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6747浙江翁氏慈象四房家谱一卷 (清)陈学照初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注:散居慈溪、象山等地。 6748浙江馀姚东门翁氏家乘十卷 (清)翁学浚 翁学涵撰 清咸丰三年(1853)统宗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6749浙江馀姚邑后翁氏宗谱八卷 (清)翁忠治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枫林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6750浙江慈溪翁氏宗谱一卷 (清)翁兆荣纂 清嘉庆十九年(181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1浙江慈溪翁氏家乘一卷 (清)翁珠纂 清咸竖九年(1854)钞本 浙江慈溪县档 675z浙江慈溪慈东骆驼桥翁宁永堂支谱十卷 (民国)翁克昌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6753浙江常山丹山翁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燮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3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6754浙江兰溪翁氏宗谱八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6755浙江兰溪翁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板桥乡 6756福建晋江翁氏家谱不分卷 (清)翁德修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钞本 一册 美国 6757湖北武昌翁氏宗谱十二卷 (清)翁允兴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四勿堂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丰坝区烂泥塘乡长生村(存四卷) 6758湖南湘潭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键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2)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6759湖南湘乡翁氏谱纪不分卷 (清)翁大梁纂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湖南图 6760湖南湘鲫翁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观澜纂修 民国八年(1919)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9) 6761广东潮州翁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翁辉东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福建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汕头图 6762广东顺德翁氏族谱十六卷 (清)翁张宪 翁兴元编 清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4-6) 注:记事至清乾隆五十三年,增补至清宣统二 年。 6763广东大埔翁氏族谱 (清)翁锺友序 清道光二十五年(1887)钞本 台湾 6764香港新界白沙涣翁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翁玉清修 民图 6768 翁氏族谱四卷 (清)翁叔元纂修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纂 旧钞本 一册 北图。福建福鼎桐城岩前山门口翁氏族谱,197514世。珠---寿。

据《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记载,南宋末年蒲甫山从广州迁至顺德县之蒲庐。三传至蒲胜,又迁往南海之西鸦。因无户籍,「托人檐宇,他族实逼」。后由于与杜胜宇有结兰之谊故,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迁至甘蕉村。又传至第三代蒲观美时,尽管田地广僻,家室安居,但「仍挂籍于人,借户输税」。对未能注籍编图,焦虑万分。直至永乐22 年(1424年),才得以蒲镜兴开户于南海甘蕉籍,编为沙丸堡之十图十甲。自此时起,才感到「乡园已异旅居,井里益相守望」了。关于这一问题,可参阅科大卫〈明清珠江三角洲家族制度发展的初步研究〉(《清史研究通讯》第一期1988年1月)一文。 在回族官宦之家,也有记家谱的习俗。如《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之间曾三次重修。 蒲氏的第二代至第七代都相继为宋代的地方官员:第二世祖蒲继志为南宋广东常平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第三世祖蒲祖雄为云南曲靖宣慰使;第五世祖为广东梅州刺史;第七世祖为广东道宣慰使,宋亡后,隐居乡间,以耕种为业。 第八世祖蒲秋涛,迁居广东顺德蒲庐,后终于迁往南海县沙丸堡甘蕉村(即现里水镇甘蕉管理区),便定居于甘蕉。 蒲氏家族是我国穆斯林后裔中的名门望族。宋、元时期在粤闽地区久负盛誉,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航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宋支图"所记,总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南海甘蔗蒲氏家谱》,蒲氏在广东的后人计有八房,其中三世伯莪蔓房经海南贸易,迁居今海南岛儋县,其后人大部分就地汉化、黎化(改姓符);一部分迁往三亚羊栏。现羊栏蒲姓回族有两支,即大陆蒲姓与占城蒲姓,互相可以自由通婚。唐代来华的蕃客在各地定居后,广置田宅,建立家室。到宋代时,“土著蕃客”的比例不断增加,蕃客与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宋高宗绍兴年间,“大商蒲亚里,既至广州,有右武大夫曾讷利其财,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归”(《宋会要辑稿》“绍兴七年”条)。通过海路,阿拉伯、波斯等国使臣、商人仍源源不断地来华,他们因向往中华文明,或因经营商贸,不少人留居中国不归。如《宋史·大食传》中所载:至道元年(995年)大食商人蒲希密来华经商,留居广州五年不归,其子蒲押拖黎奉母命前来寻访;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食国人无西忽卢华,虽已高寿一百三十岁,“自言远慕皇化,附古逻国舶船而来”广州居住。著名回回人蒲寿庚的先祖玛呿阿,“慕孔子之道,始自西域而归中国”。《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寿庚之父开宗,由广州迁泉州,寿庚于南宋末掌泉州市舶司,以其拥有之海舶降元。广州、泉州、扬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穆斯林聚居。“住唐”,即留居中国不归,是域外穆斯林商人的一种时尚。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载:“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宋代,中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不如海路发达,在东南沿海一带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集居了大量的大食人,其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由於海上交通频繁,宋皇特命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及对外文化交流。载入史册的有福建蒲氏家族。《宋会要稿·蕃夷七》记载的蒲寿庚,也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蒲氏家谱》有“家居西板”,“世秉清真教,天下蒲氏皆一脉”之记载,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衰落於明清,世袭经商大食香药。19 40年 ,罗先生“途次桂林 ,由门人彭林与贾援二君 ,传录适自福建德化新所发现之《蒲寿庚家谱》。因证明其族上世 ,原自西域入蜀 ,至寿庚父仕宾 ,始迁居晋江。寿庚与其兄寿二系之子孙传演 ,及其信奉回教 ,与华北发展等 ,乃至明初寿庚曾孙之遭受禁抑 ,及其参与山东卫所诸史实 ,皆得依次考释。其后余复偶于广州大北门外 ,发现广东蒲氏宋元二代诸祖墓。并获读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与崖县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因知此广东蒲氏 ,其先世亦为宋代自阿剌伯等地东迁 ,广州光塔即为其族先代所建 ,而三亚港诸蒲氏 ,其人种则至今仍具阿剌伯人特征焉。因并加考证 ,依主题而称之曰《蒲寿庚研究》。此盖以幸睹新所发现之族谱 ,与其他有关文籍 ,故得略为补阙。要于桑原氏书 (即日人桑原藏著《捉举泉州市舶使西域人蒲寿庚事迹考》——引者注 )之精湛 ,无所掩也。”[3]《蒲寿庚研究》于19 55年由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出版委员会出版。19 59年由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推荐 ,获哈佛燕京学社补助 ,由中国学社再版。除此之外 ,能体现罗先生在谱牒研究中学术新发现的还有《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之发现》(载《历史语言所集刊》19 68年第 40本 )、《中国族谱所记基督教之传播与近代中国之关系》(载《东方文化》19 69年第 7卷第 1期 )、《中国族谱所见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载《大陆杂志》19 69年第 39卷第 10期 )等。所有这些 ,都是罗先生对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蒲寿庚,这是回首这段历史时不能不提及的人物。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其祖父由西域先到占城经商,接着到广州从事香料贸易,后来其父蒲开宗又从广州举家迁到泉州东南郊法石云麓村定居。就是在这里,蒲寿庚展开了人生最辉煌的一页,他“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家资累巨万计,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成为蕃商首领。宋咸淳十年(1274年)被授予福建招抚沿海都制置使,宋景炎元年(1276年),被任命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兼福建市舶司提举,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在海上丝绸之路最鼎盛的一段时光中,这个蒲寿庚财源滚滚,风光无限,泉州成了他大展才华的极佳舞台。不仅他一人,其兄、婿、子等人也重权在握或富甲一方,相当显赫。  走在泉州街头,常能蓦然见到浓眉、大眼、高鼻梁、头发卷曲的男人女人,那一脸别具一格的异域风味总是让人先一怔,然后又会心一笑。的确没什么奇怪的,除了蒲氏后裔外,泉州还有许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与当地汉人通婚留下的后代,金、马、郭、铁、杨、丁、葛、米、闪——在这些已经十分汉化的姓氏下,都不难寻到异族的血脉宗源。

梁氏族谱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民国)梁焕奎编纂 民国 四年(1915)梁氏五橘堂刻本 二册国图(二部)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 临桂、湖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