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姓氏(华姓)的请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3收藏

精通姓氏(华姓)的请进,第1张

  我晕~~楼上复制的那么多干嘛,那个谁不会找啊

  按常理来说,这个从何迁徙而来并不好确定。你说几代之上,关键是这个几代。如果追溯到清中期或以前,那么基本上可以说是安康或其附近迁徙而来。如果不能推那么久,那么想确定可能困难一点。

  我个人为,一个你要注意看看你们组的口音,习俗的一些特别之处,还有一些流传的故事野史之类的是否与安康华姓有什么可以相吻合,仔细观察各种蛛丝马迹,再进行分析。再一个就是研究你们的家谱或是族谱了。不管怎么样,一番走访时必不可少的了,你可以先从你们族的老人开始下手。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有时间来走访调查?这可是一件辛苦、无意义但很有意思的事啊

  =====================================

  我又发现一个内容: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files/huazi/html/article_120276_1shtml

  中间有这么一段:

  景泰县志和永登许多家谱都记载有一个华将军。

  明朝万历年间,因兵户屯垦,戍边迁徙,华氏先祖随军到大芦荡定居,清朝康熙年间,华守登将军御戎则果,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等地,战绩赫濯,被康熙帝特授为骁骑将军,任兴国副将,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非常之荣也。

  关于这个人:

  化守登,字标吾。甘肃省景泰县人。乙卯相,生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时。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九月二十九日。葬景泰大芦塘城南九道岭祖茔。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参与收复台湾,解救、引进琉球国首次进贡朝拜清朝使臣,被康熙帝封为骁骑将军,位列二品,世袭三代,此人臣非常之荣也。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靖远县志》道光志卷四二十四页行伍条中记载:化守登任福建闽安副将标下中军游击。

  《靖远县新志》卷三仕官表五(武)康熙时代二品总兵副将条中记载:化守登任兴国副将。

  《靖远新志》卷十七耆旧传条中记载:化守登,靖北大芦塘人。清初从军,征剿建功于秦之兴安,蜀之西川,楚之竹山,渐陟福建闽安协标中军游击,康熙六年授兴国副将总兵。恤军爱民,兴民戴之,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以颂其德。

  《景泰县志》载:化守登,字标吾,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大芦塘人。清初参军,在平定明朝残余势力中为清王朝屡建功勋。顺治四年(一六四七),调兴安军给都司职。同年,剿杀明宦王应泰,随总镇任珍剿王关锁运粮明军,活捉王关锁明总兵李世英等。五年剿杀明将杨三、整齐王等,于石梁山活捉明副将张尔起。六年,同游击仰九明随平西王北征,大败明总兵张山猴、李奇德,活捉刘三众等,招抚榆林、神木等地。七年,随仰九明杀明将高有才;复石梁山,擒明永历王朱生枝。八年破松树岭,活捉明将李琦;围攻两河口,获明将覃琦;攻克石沟寨,生擒明军首领覃一涵,杀中军李君治。当年八月,清廷予守登以银牌花帛奖。十一月,又破明将孙守金与西川残余势力勾结连犯西乡之举,斩明将翘兴宁、赵定国等。九年,赴湖北竹山县破黄家寨,明游击黄国泰被射死,孙守金、宜州王朱敬耀等被擒。清廷授守登以游击职。之后,又杀明将杨某,获大旗二十七杆,刀枪器械盔甲千余件,救出县官、典史二人,难民男妇千余人。十一年,赴竹山县广峪寨杀明总兵傅起德,擒副将田福等。此后军功、职级无从考查,惟清封“骁骑将军”一节可知。据大芦塘父老相传,守登为人忠厚,年老还乡,热心公益,颇受地方尊敬。制“荣寿春搜图”并为叙赞,颂其德。

  (注)“荣寿春搜图”系康熙六年,守登公以副总府衔协守兴国时所绘,有叙赞为证。景泰县志误。

  ==================================

  是否有可能是他的后人呢?这个仅供你参考

化氏继化狐、化益之后,化益的族人因化益代禹位未果之故遭启迫害流徙,终夏一代,大多藏匿深山僻壤或改作他姓,因年湮代远,远离政治舞台,故家族式微,史籍鲜有记载,化姓做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几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故此无法周详阐明南北朝之前的化氏家族历史演变过程,致使有人臆断化氏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姓氏,且想当然的认为化姓来自于华姓或花姓。实际上,化姓的几个同音姓氏“化、花、华、滑、画、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姓氏来源,虽然或因为躲避灾难,或因为羡慕名门大族依傍豪门,或因为讹传而存在着一种相互转换的可能,但绝对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的转换。这样的转换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更常见的却是“化姓”改作了“华姓”和“花姓”,近现代社会中尤其突出,故一直有“华”、“花”和“化”一家之说。

1、南北朝时期(420——589)浙江杭州化姓先祖。南北朝时有化氏被梁武帝于552年册封为“东林郡君”宋朝地方志《淳熙严州图经》(陈公亮修、刘文富纂,卷二·历代沿革二·建德县·祠庙)记载严州建德县境内(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有一座“宁顺庙”,庙里有个“化氏神妃”,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下旨建庙,册封化氏为“东林郡君”,南唐主李璟封化氏为“保宁夫人”,宋朝末年加封化氏为“保宁协顺夫人”。历朝历代封化氏一家为神的原因是化氏一家曾经在梁武帝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帮助过梁武帝的部队,并在后世数百年中多次显灵保佑地方平安。神人显灵之说虽不可采信,但这段资料足以说明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杭州有化氏家族的存在。

2、唐朝时期(618——907)江西九江化姓先祖。《中华江南陈氏源流总谱》记载其江南始祖“ 叔明公……避隋乱隐居福建南平……18 世 伉公(青长子),字世高(又字世全),治家法声扬江州宗枝益繁,聚族三千余口,由此始也,官尚书,…… 20 世 绍公(沂长子),配化氏生二子:佗、卓”。这段资料说明陈姓先祖陈绍生活在唐末,娶妻化氏,这是江西九江(江州)在唐末有化氏家族。

3、宋、金、元朝时期(960——1368)甘肃宁夏化氏始迁祖化开民。化开民,北宋初期德顺军人,生于1010年前后。甘肃静宁县《化氏历代家谱》有一段记载:“远祖化公讳开民,宋庆历间屯田德顺军,……嗣后历代先祖或读书者断续不常,或兵燹后迁徙无定,以故世代失传。”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公元1041年启用,1048年停止,共使用了八年。而德顺军成立于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其治所在今宁夏隆德县。由此可见,远祖化公讳开民是1043年之后在固原、隆德县一带屯种的兵户,子孙在宋、金、元时期因战乱频仍,迁徙无定,当是由固原、隆德县为中心向周边渐次辐射出去的。今之甘肃景泰、永登、静宁、会宁、定西、陇西、通渭、秦安、清水、临泽,宁夏隆德、固原、彭阳、海原、贺兰等地化姓应该都是化开民的后裔。

4、宋朝时期(960——1279)广东丰顺化姓先祖。福建上杭李氏客家族谱记载其始祖李火德六世孙念二郎居住广东丰顺一带,妣化氏。李火德生于宋代天禧2年(公元1018年),其六世孙当也生活在宋朝,可见宋朝时的广东一带也有化氏一族。

5、明朝世宗(1507---1566)年间,山西朔州王化庄化氏族人避乱东迁安徽、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据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化氏高祖化大公(1498—1571)碑(康熙12年立)铭文: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高祖化大公祖居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区王化庄,避乱携族人迁山东枣庄,后迁颍淮之滨。安徽省六安、金寨、大别山区、阜阳、淮北、砀山、蚌埠、滁州、马鞍山、当涂等地化氏据祖上说均来自山东枣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镇化庄孜化氏一派族谱:和瑞承先、润德道心、文凤玉维、振树春士、其昌泽兴、少子庆典、圣传立宪、章宏成祥、明善君建、乃民正宗、茂培继信、俊秀本启、修志宜贞、绍嘉兰芳、清若延绪、家国永保。现在辈分中以“树”、“春”、“士”和“其”字辈份的化氏居多,半岗镇化氏人口近千人。

6、明朝时期(1368——1644)河南洛阳偃师化氏始迁祖 化嵩,元末明初人,生于1340年前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山化乡化碧村《化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定鼎,河南地旷人稀,迁移民以实之,吾祖奉召来偃,于城东5里许化碧处卜宅而居。”先祖化嵩是在明朝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桐(或说山西小张桥)迁移而来,至今已是640多年历史,二十多代裔孙。化碧村(简称化村)现有化氏子孙188户863人,山化村化姓是由化碧村析出,化姓人口200。化碧村还保存有化氏祠堂、石碑。河南省新野、禹州、临颍纣城、卢氏、南阳、孟津县横水镇等地化姓大多是化嵩的后裔。

7、明朝时期(1368——1644)甘肃景泰化氏始迁祖 化盘,字标善,行二,生于1500年前后。原籍固原卫人,一说静宁州人,或为化开民后裔。据甘肃景泰《化氏家谱》残卷记载,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初九日公率全家种地应帮军役(即参加兵户,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军名虎都巴才户,因军功,爵封武骑尉。后因军事需要,全家随军屯种戍守迁居靖北大芦塘城(今景泰县芦阳镇旧城),因之为甘肃景泰化氏始祖,安人苏氏。化盘祖有子三人,化海、化湖、化河。化海、化湖后人或在原籍。今之景泰化姓全部是二世祖化河后代,其子孙繁衍生息近五百年,今有十三世至十八世裔孙六代千余人口。子孙忠勇可嘉,多以军人效国。景泰县化姓以芦阳镇的大芦塘(东关村、城关村)、小芦塘(西关村、响水村)、席滩村、条山村,喜泉镇的三塘村、兴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区较为集中,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化姓渐聚居于新县城一条山镇。

永登县秦川镇小横路、华家井等地化姓与景泰县化姓同为一祖,其地先祖或为景泰化氏先祖化盘之三弟,或为化盘之次子,后不知于何年改为“华姓”。 沿甘肃河西走廊至新疆温泉县、乌鲁木齐一带化姓多来自甘肃景泰县及静宁县。

8、明朝时期(1368——1644)甘肃静宁、会宁始迁祖。静宁县、会宁县化姓是同一先祖,远祖化开民为宋代德顺军人,宋之德顺军即明代固原卫辖区。今静宁始祖名讳失考,明万历年间自固原卫到静宁后居住雷阳镇之西北乡化家沟及化家岔,为平凉府静宁州岷州卫上伍头寨头甲。始祖有子二人,长子二世祖避难州城,有子三人:化九序(1620——1659)、化九埏(1622——1686)、化九洲(1625——1699),世居县城南关(原有三座化家堡子)、四河乡化家湾等地。次子二世祖仍居住化家沟,后人有渐次迁居一道山梁相隔的会宁县杨集乡刘咀村、兵湾、杨化家等地,因之为会宁化姓先祖。今两地化氏子孙俱各繁衍兴旺,人口约有500。

张掖临泽化姓来自静宁,甘州区也有十余户化姓,据说有来自山西的。

9、明朝时期(1368——1644)韩国化姓始迁祖化燮,明朝援朝将领,韩国化氏始迁祖。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此年为丁酉年,故称“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化燮以中军之职参战,在蔚山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荣获一等功臣。次年,中朝两国军队又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后,明朝东援将士多人落籍朝鲜,化燮以晋阳为本贯定居。化氏子孙在朝鲜受到重用,化燮子化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孙化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孙化日就为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使,还有资宪大夫化日长,嘉善大夫化日熙,折冲将军化东辉,通德郎化允泽,五卫将化廷汉,参判化锡汉等。韩国经济企划院1985年的国情调查报告显示,化氏已有1592人。今韩国晋阳、罗州等地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韩国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乡》认为晋阳化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司马、大将军化云龙后代。化云龙在《明史》中写作“华云龙”,其它著作中也有写作“化云龙”的。

10、明朝时期(1368——1644)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化姓始迁祖化龙刚,蒙古族,明朝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寿83。37岁时领养侄子化司明。后代于清康熙年间迁居辽宁清源县大边沟村。道光7年,化子臣、化子立带其侄化天德到北京张坊居住。化天德官至内务府制造司总管,后获罪满门抄斩,逃亡南京北安(岸)华西村,9年后回到北京门头沟,宣统2年回张坊。化天德生9子,被抓2子,张坊1子、门头沟1子,其余5子不详。今北京房山区张坊镇、丰台区花乡黄土岗村有数十户化姓,派名:兆玉文廷凤,国振永希风,有宝增守绍,连仲正生荣。

11、明朝时期(1368——1644)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乡刘家台村化姓始迁祖化秋,明朝人,家谱记载“化秋,打鱼来到此地”,今已繁衍生息十六七代,约500化氏子孙,老坟有石碑记载。本地化氏解放前多有外出到湖南、天津、张家口、内蒙古等地的。

12、明朝时期(1368——1644)山东省莒南县化家庙子始迁祖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据传说是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后)由江苏省东海县迁移至山东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1996年左右立祖坟,祖坟从村后(村北)迁至村南,在鸡龙河北80米,祖坟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坟构成。今莒南县岭泉镇化家庙子村、薛家墩后村,县城以西的十字路镇化家白龙汪村,东南团林镇李家团子村、北泉子四村、化家村,县城以北的北园镇虎园村均有化姓子孙聚居。以岭泉镇化家庙子村最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

13、清朝时期(1644——1911)河南濮阳化家庄始迁祖化同福(1662——1731),原籍江苏省砀山县化家楼村(今属安徽省砀山县)。本系豪门世族,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遭变故背乡离井,迁居于濮阳东南寺台村,是年二十二岁。据《江苏砀山化氏家谱》记载,“携有私蓄,数十年置良田一十六顷,遂称富甲焉。”雍正八年(1730年),在寺台村前里许,酌度东西之大道,南北之通衢,安宅建屋,启村名曰化家庄,是为河南濮阳化家庄始祖。后世子孙繁衍兴旺,俊才辈出。今其地化姓村庄有六个:文留镇化庄村,王称固乡化庄村,柳屯镇化庄村,子岸乡化寨村、东化寨村、西化寨村。王称固乡石木头村、李拐村,传至二十多代, 1000多化姓。文留镇化庄村有1100人。

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寻根溯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所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3、出自他族。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之后有改华姓者;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锡伯族华西哈尔氏,汉姓为华;今满、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得姓始祖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繁衍播迁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郡望堂号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等。宗族特征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名人精粹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颖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华温琪:宋州下邑(今河南夏邑)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守称胜。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华云龙: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华蘅芳: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华〓: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馆诗集》。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国锋:山西交城人,生于1921年,政治家。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关于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写回答

夜神武

聊聊关注成为第2位粉丝

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意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宗族特征

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

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名人精粹。

历史上华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华姓活动于河南一带。宋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万8千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2%,排在第二百六十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明朝时期,华姓大约有12万7干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为华姓第一大省,约占华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北等。全国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华姓聚集区。

当代华姓分布与图谱

当代华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3%,排在全国第一百八十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华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吉林、陕西、河南、浙江,这五省华姓大约占华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安徽、福建、上海,这五省市的华姓又集中了24%。目前全国形成以东方江浙、东北吉林、西北陕西、中原河南、南方广东为中心的五块华姓分布区。华姓人群在浙沪、苏皖赣闽粤大部、湖南南部和西北、鄂渝川大部、云南北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陕甘南部、黑吉大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69%的华姓人群。在福建东南、赣湘黔桂大部、湖北东部、广东南部、海南、云南南部、重庆西南、四川东南、青海东部、陕甘中部、宁夏大部、豫鲁南部、辽宁大部、吉林西北、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部,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4%的华姓人群。

————————————————————附上华姓名人

1.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

华毋害:西汉将领。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

2.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意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意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3.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4.华峤:华歆孙,华表子,西晋史学家。官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九十七卷,记东汉一代史事,文质事核,有司马迁、班固之风,如今已散佚。

5.华恒:华表孙,东晋大臣。娶晋武帝女,拜附马都尉,后任尚书、颍川令。西晋亡,南渡。领国子祭酒,封苑陵县侯,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身后无余财。

6.华温琪:宋州下邑(今安徽砀山)人,五代梁唐间将领。少从黄巢起意义,巢败后,仕后梁,官至齐、晋二州节度使。入后唐后,官至镇国军节度使,后以太子太保致仕,以固意守称胜。

7.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官吏。神宗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等。

8.华云龙:安徽定远人,明初将领。从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洪武三年,论功封淮安侯。

9华蘅芳:江苏无锡人,清末数学家。致力于翻译工作,译出算学、地质学等书十七种,包括《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轩算稿》。

华喦:福建上杭人,清代画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为扬州画派代表之一。诗亦古质、兼 工书,时称三绝。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华姓的来历

第一个渊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

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意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

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

出自少数民意族

出自蒙古族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察哈尔(今黑龙江、俄罗斯勃力)。后有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r Hala,为达斡尔族著姓之一。所冠汉姓为赵氏、严氏、季氏等。

⑶蒙古族华努特,在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多冠汉姓为华氏。

出自回意族

源于回意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阿拉伯民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⑴据文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镇江回意回》等记载:回意族华氏,其一源出西域回意回泰不华(达不华)。蒙古汗国初期,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穆巴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定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_,后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于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意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试中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后在元文宗时期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泰不华(达不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为达氏、华氏、泰氏者。今江苏六意合、镇江等地的回意族达氏、华氏、泰氏,皆为其后代。

⑵另据史籍《云南左卫选薄》记载:明朝初期,有西域回意回亦速,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为云南左卫副千户。亦速之子还叫亦速,到其孙速来蛮时,以汉字速为姓氏,称速氏。之后从二世速俊、三世孙速晟、四世孙速霖、五世孙速泰到第六世孙速华时,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为官。在速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

————————————————————————————————————

华姓是一个带有中国浓重宗族色彩的姓氏,虽然比不上李、陈、王等姓氏,但是自有它的玄妙和魅力之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我是复印的

华姓起源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此外,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精通姓氏(华姓)的请进

  我晕~~楼上复制的那么多干嘛,那个谁不会找啊  按常理来说,这个从何迁徙而来并不好确定。你说几代之上,关键是这个几代。如果追溯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