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方立的家族世系
1世孟子(即孟轲),字子舆,孟氏始祖
2世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3世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4世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5世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6世 孟之后,隐居不仕
7世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8世 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9世 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10世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1世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2世孟兴,汉朝尚书郎
13世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4世 孟展,字君城,不仕
15世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6世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7世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8世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9世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20世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1世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2世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3世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4世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5世孟斌,北魏右丞相
26世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7世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8世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9世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30世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1世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2世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3世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4世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5世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6代继承人]
36世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7世 孟遵庆,旨召不仕
38世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9世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40世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1世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2世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3世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4世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5世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6世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7世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8世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9世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50世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1世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2世 孟惟清,主奉祀事
53世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4世 孟思春,主奉祀事
55世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6世孟希文,字士焕,46世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7世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8世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9世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60世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1世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2世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6世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7世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8世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0世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1世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2世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3世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4世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5世 孟祥协, 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冯姓何来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冯姓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姓家谱
江苏: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孟方立的家族世系
本文2023-11-24 04:28: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