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的末代土司
这是我第二次去汤郎。
汤郎好远,从县城出发也得两个小时。
山路弯弯,又赶时间,因坐在后排的朋友开始晕车,于是决定在“马脖子”这个地方停车小憩,抽一根烟,看看远方的景致。
站在那崖壁之上,金沙江如同一湾幽湖,蜿蜒西去,江北群山一层层铺将开来,直到天际,“巴蜀皆平川”,那天蓝的让你心醉!就这会儿,静静伫立这山巅,远处的山水引导着你的视线不断延展,不断延展,渐渐变得模糊,而你似已与所在的大山融为一体,有了大山的情怀、眼光和胸怀。
金洪照金土司也许就是这样的人。
自上一次来汤郎以后,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促使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土司,毅然决然抛弃荣华富贵、果断挥刀诀别过往规则,从此走上了寻找光明的道路?
那金氏土司,旧时辖汤郎界,最早始于“金有仪”,其于清康熙年间授世袭土职,到咸丰年“金本粹”时已升至五品,虽然在滇中北一带名望不及同时期的慕连那氏土司和环州李氏土司,但在金沙江南隅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辖境东至半果马七十里,壤接金沙江界,南至汤乍拉梁子四十里,接拈桂典文界,西至金沙江三十里,接慕连界,北至金沙江三十里,接四川界。
查阅资料可知,这末代土司“金洪照”,生于民国六年,是七代土巡检“金璋”之子,于民国二十四年袭土司职,为第八代世袭汤郎马巡检司土巡检。早先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第十八期,后在滇军19师、18师任职,1945年随军赴越南受降。滇军被调往东北后,“金洪照”率旧部亲信回到汤郎,组建私人武装,1949年5月,全军参加革命,编为“滇桂黔边纵队第三支队二十五团游击大队”,以“金洪照”为大队长,民众称之为“金大队”。1950年初,金大队编入为滇桂黔边区纵队独立第二团,“金洪照”调武定军分区工作。1951年,其被选派到西南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故得“红色土司”之名。
历史 的记载总难详实,只有任凭后来者根据自己的人生觉悟去推测。想那金土司,出生贵重之家,中央军校毕业,正牌黄埔嫡系,又随军出国受降,一步步都是别人所孜孜追求而不得,他却如同高人指点,在人生巅峰时候绝然转身,走上另外道路,再未回头。
此时正是腊月时节,没有寒风刺骨、冬雷震震,只有暖阳高照、碧水蓝天、彩云悠悠,目光所及处,一览无余,无遮无挡,直到天边。前人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青年时代的金土司,是不是也常常站在万丈崖头,看灿烂彩霞,看逶迤大山,看大河之水东去,看人生未来之路?
斯人已去,留下幽幽古道,茫茫金沙,留下无数传说。
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西夏人、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进入农耕时代,明朝把土族地区分封为十六家土司统治,他们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明初,土司李英(西夏皇族后裔)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史·李英传》)。明、清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各村庄分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①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②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红牌”管辖,隶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历司。③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土族人民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制羁绊,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主导地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性更浓厚。对农牧民的压迫和剥削更残酷。土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与附近汉族大体一致,少量手工业以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商品性手工业很少。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3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农民仅占有60%多。世俗地主多用雇工(长、短工)方式经营,僧侣地主多采用实物地租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出现。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土族有酿酒习惯,农家所酿名“酩醪”,互助所产青稞酒远近驰名。土族先民以善养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而驰名中原。
1949年9月土族地区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于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一些土族民族乡。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家资助下,土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与深化以来,土族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种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地方工业从无到有,已有水泥、化肥、农机、农药、粮食加工、酒厂、纸厂等数十个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所有乡和大部分村通了汽车,用上了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办起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全县建立了医院和卫生所数十所。
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苏家堡故城
苏家堡故城坐落于景阳镇苏家堡村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堡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墙体夯土板筑,四个城角分别有一个角楼的楼台基,城内西南郊南墙一侧和西北角西墙一侧以及东城门、西城门的南侧各有一条长约30米、宽约3米通往城墙顶部的马道。该城堡军事设备构筑布局严谨规范,规模宏大,是青海省省现存唯一较为完整的古城堡。
明长城
修筑于明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有夯土墙体、山险、山险墙,壕沟、敌台、烽火台、随墙壕、石墙、关堡等。主要用于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是西宁卫城重要的外围防御工事。此段长城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重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会宁寺
百年古刹会宁寺位于景阳镇土关村,据考证,建于明弘治年间,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歇山式大殿一座,迄今仍然为创建时的原物。会宁寺与明、清及民国“改土归流”前的西宁东李土司、西李土司的祖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青海土司的历史以及土族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
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原名郭莽寺,位于东峡镇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15公里,与鹞子沟隔东峡河相望,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原寺建于清初,几经兴衰变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如今新建的大经堂器宇轩昂、金碧辉煌,寺内佛宝文物众多,香火旺盛,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成为信众礼佛祈福和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
城关文庙
城关文庙位于城关镇城关村城关中心学校院内,依照西宁文庙式样仿建于清代是大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文庙坐北面南,在它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主要分布着照壁、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并且将文庙大致分成了三个院落。
桥头公园
桥头公园位于桥头镇北侧,始建于1984年,初建时占地面积150亩,现扩至180亩,园内可同时容纳15万人游憩。被赞誉为西宁市新八景之一。
元朔山
元朔山又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公里,大通县境内。大通县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有火烧台、老虎洞和古寺庙遗址。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北面与牦牛山相对,为西宁市旅游胜地之一。
娘娘山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主峰海拔为4010米,天然林区有12000亩。
茶汗河国家森林公园
茶汗河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位于227国道旁,距西宁市80公里,距大通县45公里,公园总面积3114公顷,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内以石林、瀑布、园林构成景观。
达坂山
达坂山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达坂山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气候凉温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地区,特别是北侧的宽阔浩门河谷全部种植着小油菜,成为国内闻名的百里花海。南侧的大通县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南侧的宝库峡及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景色迷人。
宝库石林温泉
宝库石林温泉距石林800米,水温达50度左右,水流量每小时15立方米,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唯一一处温泉资源。
鹞子沟风景区
鹞子沟风景区是以云杉纯林为主,伴生有白桦、山杨和人工落叶松林为辅的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区。位于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省会西宁53公里。景区主要由克麻沟、鹞子沟和老虎沟等组成,公园面积为1633.1公顷,海拔2450--3200米,年均温度为29℃。
金沙江畔的末代土司
本文2023-11-24 03:59: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