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寻根黎祭祖大典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百家姓寻根黎祭祖大典,第1张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丰舒。

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

扩展资料:

黎姓,是黎国直系后裔。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普遍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香港一带。

在商王朝时期,尧的裔孙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黎,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为殷商的附属国。另据子姓黎氏家谱记载,商代盘庚迁都于殷,庚封其堂叔文魁于山西的西南,建立地方国家——黎国,也作梨国,子姓,侯爵国。

此黎国商末为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遗民到黎国开垦,其后有黎侯丰舒。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 距离赤狄潞子国不远。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

—黎姓

—黎国

唐朝黎姓最大的官职是皇宫大臣

黎氏家族经过数千年以来的岁月洗礼,黎氏家族宋代时期百家姓位列262,而清代时期是位列92,这说明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黎氏家族都在发展壮大。如今时逢盛世,各地黎氏都在清理家谱、族谱,查阅各地部分族谱基本都是以京兆为郡,供京兆为堂。对于京兆堂的使用很多族人都以为是因唐代黎氏先祖干公,因干公在唐代宗大历十年乙卯(公元775年),拜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北京市市长一职。至黎侯失国以来,干公是黎氏一千多年来当上最大的官职,当时也是黎侯之后黎氏走向昌盛的时候。所以很多族人误以为黎氏启用京兆郡、京兆堂源于干公,这种认识并没有错。但是据我查阅族谱来看黎氏启用京兆郡、堂,并不是自唐代开始,而是汉代时期就已经沿用。

黎氏望郡“京兆郡”也称作堂名“京兆堂”,主要来源有三:

1、“京兆”得名最早见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5年)将掌治京兆右内史,改名京兆尹、治所既首都京师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下辖十二个县,是为京兆郡。

2、汉代称京师为京兆,治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从“周、秦”至汉初,全国各地黎氏,主要是山西黎城、长治,河南黎阳(浚县)黎氏人口,迁徒汉朝首都咸阳附近,后来居住遍布当时长安的京兆郡内。

由于黎氏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世代英才辈出,门阀簪缨,故当时人们和史书记载:“京兆黎氏有三秦望族之称”。

3、唐朝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黎干公升任谏议大夫,唐代宗大历十年乙卯(公元775年),拜任京兆尹相当于现北京市市长一职,后任兵部侍郎,当时与郭子仪其名。

故黎氏族人一举上述三者,把“京兆’作为自己的郡名、也称堂名。

以上三种来源摘借《荆楚黎氏族志》。

黎氏称京兆郡、堂,莫过于这三种来源。以《黎氏春秋》我宗族谱记载为例,整个世系传承并无干公记载,但是我宗依然是京兆郡、堂。在族谱的开篇就有记载,“汉置长安为都,犹称京师,即今陕西西安,魏将长安以东华县之地设为京兆郡,黎氏子孙即以钦定谱为郡氏,以示殊荣,所以西安为京兆始矣!”秦灭六国后,谱为所坑,公元前213年,西汉左都御使今杨祖,请旨修谱,从此我宗就有了一部由帝王所认可的第一部谱本,时为公元前200年。我宗就以今杨祖请旨修谱所在地,“京兆”为郡氏、堂号。

除开京兆郡、堂外,黎氏还有“宋郡”今河南商丘市南,伊祁黎氏一支就以“宋郡”为堂号。

“九真郡”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一带,越南“前黎朝大行皇帝黎恒”本是大陆黎氏子孙,其父因造反失败逃往越南。前黎朝(980年 ~1400年),后黎朝皇帝黎利,黎恒后裔。后黎朝(1428年~1789年)。

“黎阳郡”今河南浚县东,1、颛顼裔孙,北征礼地、封黎阳(今浚县)逐建立黎国子孙以国为姓。2、后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多年,史称“黎阳信史”。

“经术堂”北宋四川渠县状元黎錞,精通经术学。封之为“经术博士”,湖北《荆楚黎氏族志》,湖南万一郎后裔《黎氏族谱》历次修谱印有“经术堂”

“载酒堂”是北宋海南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载酒堂”现为海南著名文人景观,建筑宏伟。黎氏分堂众多故不一一详明!以上浅说是否确切,望能与族仁共同商鹤。

摘自:荆楚黎氏族志,原创作者:黎开洋,编辑:黎安新,核稿:黎恒曦,勘误:黎国强(联系电话13728886039)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

投稿热线:黎国强13728886039,黎士贤13544350888,黎慧仙15999626778,邮箱地址:shijielishiwang@126com;勘误:黎国强1372888603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世界黎氏网”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世界黎氏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黎氏网)”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4、如因供稿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shijielishiwang@126com "。

标签:新闻 文化 

黎是什么意思

1 众,众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黎的意思是什么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黎是什么意思怎么得来的?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 基本字义

1 众,众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1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2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3 姓

姒黎什么意思?怎么读?

拼 音 si

sì ㄙˋ

古代称丈夫的嫂子或年长之妾:娣~(a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b同夫诸妾,年长者为“姒”,年少者为“娣”)。

古代称姐姐。

姓。[3]

详细字义

姒 sì

〈名〉

(1)(形声。从女,以声。本义:古代兄弟之妻年长者)。

(2)同本义。古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相谓亦曰姒。弟妻称兄妻为姒。

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尔雅·释亲》

吾不以妾为姒。——《左传·成公十一年》。注:“昆弟之妻,相谓为姒。”

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已所当法似也。——《释名·释亲属》

(3)又如:姒娣(妯娌);姒妇(古代弟之妻称兄之妻为姒妇)

(4)古代同夫诸妾称长者曰姒,幼者曰娣。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尔雅·释亲》。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

(5)古时称姊为姒

鲁公乘姒者,鲁公乘 子皮之姒也。—— 汉· 刘向《列女传》

(6)姓

相关名人

褒姒,周朝末代周幽王最宠爱的妃子,不爱笑,周幽王因想让褒姒发笑,在没有战乱时也点燃烽火,出演了“烽火戏诸侯”这一闹剧,承担了周朝灭亡的部分原因。

越王允常、勾践均以姒为姓。

杞国国君姒姓

姒文命,即夏禹。

拼音 lí

属上下结构汉字。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常用组词:黎明,黎庶。黎又是中国姓氏。[lí]众,众多:~民。~庶。;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

众,众多:~民。~庶。

古通“黧”,黑色。

古国名。

姓。

〈形〉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又如:黎老(老人)

〈动〉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青丝是什么意思?

青丝

[qīng sī]

意义:

1青色的丝线或绳缆;2指马缰绳;3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4借指妙龄少女;5指琴弦;6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7借指初生的韭菜;8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

刘氏青黎堂的起源

据记载,刘三公(名字失载)原籍山东微山县塘湖乡枋头村,明嘉靖年间由山东迁居雎宁刘圩。刘三公生4子:刘伯惠、刘伯麟、刘伯从、刘伯时。刘圩刘氏在微山时为青藜堂,分支雎宁后堂号为"崇经堂"。自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该族至今已先后5次修谱。刘圩刘氏从开基始祖刘三公的第八世到第三十三世,使用如下32个字的派语:"克广学政,敦守和平。启培昌裕,继世锡荣。肇基建树,布泽遐巨集。宪法章作述,奉典循声。"雎宁刘圩刘氏现已传到刘三公的第20代,人口繁衍到1万多人。族人主要颁在江苏雎宁其次是宿迁县,再扩散到邻近各县。雎宁高作小河刘氏:属于沛郡刘氏大宗,形成于明朝中叶,迁自江西邳州,以刘应石为入雎开基始祖,以刘问为邳州始祖。谱称,雎宁高作小河刘氏开基始祖刘应时,原籍江苏邳州联防乡艾山西村人,明中时逃荒迁入雎宁,入籍雎宁县高作社(今高作乡后刘村前刘组),俗你小河刘。他的祖先邳州刘氏原籍江苏沛县,邳州始祖刘问元朝末年由沛县迁来邳州,邳州堂号为"清爱堂",分支雎宁后改为"青藜堂"。雎宁小河刘氏族人现传到开基始祖刘应时的第20代,人口约5000人。族人主要分布在雎宁、宿迁二县以及邻近县市。雎宁小河刘氏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公元1997年又续修族谱,并订立了如下40字的派语:"光兴俊廷,锡巨集广建。纪圣述贤,鹏轩浩干。文明昭瑞,永世敦传。孝悌廉昌,韶慧其祥。家训伦理,厚续恒长。"其中,"光"字派是开基始祖的第十二代,"俊"字又作"荣","锡巨集广建"一句又作"良丕从先"。

刘氏青黎堂家谱字辈

淮北北片的青黎族谱上,写的是:湘楚隆封阴,官禄养纯良,军容肃壮武,超宣步云西

合肥北郊刘氏青黎堂从一世祖宇文公起字辈如下:

怀、鲁、林(宗)、山(仓)

克、庆、汝(惟)、大

三、万、云、思、道

巨集、秉(炳)、应、玉

兴、学、怀、邦 [已传22代]

柳泉镇刘氏青黎堂 好像是前几年才续的家谱 : 茂齐世巨 长言孝思 克广德新

堂号:青藜堂 旗杆刘 辈分:义业维纯 传家须厚 隶明其德 必世永昌 崇廉修教 利国光宗

徐州铜山:继,开,堂,广,庆,瑞,作,大,云,昌,忠,厚,传,家,远。

青丝寸寸绕指柔的意思

就是发丝绕在手指上,让人感觉丝丝心动

1青色的丝线或绳缆;2指马缰绳;3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4借指妙龄少女;5指琴弦;6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7借指初生的韭菜;8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

谁知道黎字的来历啊?我感激不尽!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黎氏,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黎氏名人辈出,为华夏贡献卓著。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 黎

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黎氏家族跟九黎有关系。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 黎姓

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鲜卑人后裔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 黎

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其实你直接百度黎就可以了

古代形容女子头发说,一头青丝如墨染,既然叫青丝为什么又说墨染,墨是黑的,又为什么称青丝?

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

湖北:

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

湖北汉川黎氏字辈:“正大光明宜修积成”

湖北荆州一支字辈:“树国高阳应,枝封洪维先祖徳。”

湖北荆楚黎氏字辈:“洪维先祖徳,业肇经书庭。”

湖北通城黎氏字辈:景运喜时逢,作育英雄广。

湖北鹤峰黎氏字辈:“启景忠志齐,承德云祖宗,维善永安乐,继世长吉丰。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注:首修于宋乾道年间。

江苏江都黎氏家乘二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民国)黎平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祝家村。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民,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续修族谱,(民国)黎静山纂(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民国)黎锦熙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汉寿龙阳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家谱,(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族谱,(民国)黎秉志、黎兆球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桂泽堂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家谱四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民族谱,(民国)黎景义纂修,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贵州遵义黎汝谦家乘,(清)黎汝谦著,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东北师范大学。

贵州笔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农历六月修订。

川渝黔《黎氏春秋》卷数不清,公元二千零八年修订。

黎氏五修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黎氏五修宗谱十三卷,(民国)黎国桢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今仅存一卷。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石埭黎氏宗谱,(清)黎民怀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黎氏家乘两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清)黎民怀、黎占元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榜城黎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礼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云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开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七卷,末一卷,(民国)黎耀藻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顺德大罗黎氏家谱两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昌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八卷,附谱录,(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黑鱼塘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黎庶康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三修谱十二卷,(清)黎世绶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附抄补一卷,(清)黎民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之2。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谱八卷,(民国)黎世谦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庶昌的文章多经世之言,其出使外国纪游之作,尤寄深意。黎庶昌使日期间,曾搜罗典籍,刻《古逸丛书》26种共200卷;为家乡购南藏本佛经全帙6771卷;又与日本友人以诗文唱和,刻《日东文讌集》3编,于保存典籍和中日文化交流颇有贡献。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一生著述达20多种。已刊行者有《拙尊园丛稿》(6卷)、《西洋杂志》(8卷)、《丁亥入都纪程》(2卷)、《海行录》(1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1卷)、《黎氏家集》(40卷)、《黎星使宴集合编》(6册)、《曾文正公年谱》(12卷)、《全黔国故颂》 (24卷)、《续古文辞类篡》(28卷)、《古逸丛书》(200卷)、《古逸丛书叙目》(1卷)、《宋本〈广韵〉校札》、《春秋左传杜注校刊记》(1卷)、《青浦县志》(33卷)(此志由青浦人熊其英编纂,而创议修志并筹集经费者是黎庶昌)。另有未刊书稿多种,多已散佚。

望出九真郡;

名扬载酒堂。

——全联典指黎姓的郡望和堂号。

世笃忠贞,声和韵远;

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全联为清代黎宣生纂《黎氏家谱》广东东莞黎姓字行辈份排序。排序严谨,字浓意悠。

远景登楼有赋;

熙阳信史堪传。

——上联典指黎希声有《登远景楼赋》。下联典指北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的事典。

。。。。。。

百家姓寻根黎祭祖大典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