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简介,多尔衮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1收藏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简介,第1张

多尔衮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6555#sub298026

多尔衮简介及其一生的功与过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顺治帝时期摄政王、和硕睿亲王,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随后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顺治三年,多尔衮以为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

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多尔衮晋升为皇父摄政王后,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如同皇帝。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顺治七年,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致死。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赐死豪格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

三年后,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

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

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爱新觉罗·多尔衮

清朝多尔衮简介 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多尔衮为什么不当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的身世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的一生?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 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日后设有两个「中宫大福晋」;地位相当于汉族的「皇后」。一个是皇太极的生母蒙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再立的「中宫大福晋」是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满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贵」,母亲身分越高,儿子的地位也越高。多尔衮和皇太极可以说是身分相当的嫡子。 多尔衮一直认为,他的父汗是要把汗位传给他的。努尔哈赤临终前,唯一受命赶到现场的大福晋阿巴亥带回的遗诏也是这么说。但是,那时多尔衮只是十四岁的小孩,还没有兵权与政权。而皇太极已是后金军、政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贝勒」之一。因此,皇太极掌握了全局,让所有大、小贝勒都推戴他继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们还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矫诏要她殉葬。 多尔衮对这件事当然怀恨在心;他一直认为皇太极不但抢了他的汗位,还因心虚而逼死了他的母亲。到了皇太极驾崩,他已成年,是拥有正白旗的军权,又有丰富政务经验的「睿亲王」。他的亲兄弟,也拥有兵权的英郡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当然是拥戴他的。所以,除了已死的皇太极,当时谁也没他的权势大,他当然理所当然的想把汗位夺回来。 当时,大多数重臣并不反对多尔衮继位。因为他实在是有才干,有能力的。如果没有反对势力,他也就顺利登基了。反对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镶黄两旗。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军,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尔衮继位,他们必然失势,所以他们坚持立皇子,以维持皇太极的正统宗支。当时,最有势力的皇子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也是军功显赫,政治经验丰富的人于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尔衮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闹得很僵,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但大清的皇帝却是皇太极死了二十几天了,继位人选还没有确定。朝中剑拔弩张,皇弟、皇子之争,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机。最后这危机到底是谁解除的呢?孝庄!她知道,如果让这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内斗起来,大清就完了。而这两个人是谁也不肯让谁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选她六岁的儿子福临。这一个人选,占了几个优势就两黄旗来说,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为他母亲的地位比豪格的母亲高,就子以母贵来说,比豪格更占优势。你们要皇子,就给你们皇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而且,豪格本来就只仗着两黄旗支持,两黄旗不闹了,他就孤掌难鸣。 更重要的关键她得说服多尔衮肯让位。她首先动之以情她与多尔衮本是青梅竹马的情侣,阴错阳差让努尔哈赤把她指婚给了皇太极。虽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尔衮对她始终是有情的。多尔衮当然不肯让豪格,但让他所爱的布木布泰的儿子,总是可以考虑的。而且,她又答应让多尔衮摄政;反正福临太小,实际掌权的还是多尔衮,让多尔衮心平气和。其次说之以理他告诉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肯让位,因此造成大清的内乱,则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子孙。这个帽子太大,多尔衮不能不考虑。更让多尔衮不能不顾虑的,是她还胁之以势;她出身蒙古贵裔,满、蒙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方面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她以福临是蒙古外孙,争取了蒙古对福临的支持,又说服中立派赞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计。于是,让原先鼎足之势,变成支持福临的占绝对优势,逼得多尔衮不得不让位,而解决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机。虽然就当时而言,危机解除,却也留下了后遗症多尔衮仗着自己的让位之功,扩张权力,排除异己,终于还是害死了他的对头豪格。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不满意,也只好明哲保身,不敢与他对抗。到后来,他连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使叔侄两人势同水火,把孝庄夹在两者间左右为难。多尔衮权大势大,嚣张跋扈,甚至想逼孝庄改嫁他,被汉臣劝阻。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孝庄只好逼顺治拜他为父,以满足他的虚荣心。 顺治渐渐长大,他对多尔衮的仇视,是多尔衮心知肚明的。这令多尔衮不能不担心如果有朝一日顺治长大亲政,他自己将有什么下场?而且,他当皇帝的野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竟然想把顺治废了,自立为皇帝。孝庄面临了抉择她心中不是不爱多尔衮,但不能坐视多尔衮篡位,造成对大清的伤害。她利用心理学的战术击败了多尔衮在顺治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写下效忠顺治的誓书。多尔衮当时的誓书上,誓言秉公理事,绝不存私心,排除异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违誓,短折而死。孝庄把他的誓书给他看,指责他违背了誓书上的所有誓词! 多尔衮死于关外坠马,死时只有三十九岁对一生戎马的人,这是不可思议的。也许,就是他自己违反了誓书的誓词,让他心虚,才应誓的吧? 照着被欺压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见,多尔衮既死,巴不得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并把他的同党一网打尽。但,孝庄阻止他们这么做,因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间,跟他关系纠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尔衮,会使人人自危。这些人一旦反扑,将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多尔衮死后,朝廷还曾追尊他为成宗义皇帝。为他隆重治丧,备极哀荣。直到两个月后,新政府根基已经稳定了,才由为了自保的多尔衮属下检举他的不法,名正言顺的铲除了多尔衮的恶势力。 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清朝多尔衮怎么死的?

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时坠马受伤,摔伤了膝盖,伴随着咳血的现象,最后于12月31日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享年39岁。

其实在多尔衮生前的健康状况是不乐观的,据松山大战中记载,多尔衮为打仗几天几夜不休息,可想多尔衮很有可能在之前的征战生涯中就落下了病根。

多尔衮与弟弟多铎的感情很好,1649年,多铎得天花死了,对多尔衮也是一个打击。再加上多尔衮当时坠马咳血,很有很能肺部受伤了,最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才是多尔衮的死因。

扩展资料

多尔衮的生平简介:

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孝烈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福临上位。

多尔衮的母亲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因此多尔衮三兄弟的地位对应升高,多尔衮以八岁幼童参加了和硕额真行列,但是多尔衮在三兄弟中却是最不受宠的,在每次重大活动中,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都能参加,并以六、七位的位置向努尔哈赤叩拜,但多尔衮却不允许参与。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母亲阿巴亥殉葬。女真人14岁成年,多尔衮当时是15岁,次年就跟着皇太极进军蒙古,并立下战功。1629年,多尔衮与皇太极破明朝边塞,直逼北京,且在广渠门打败袁崇焕和祖大寿的援兵。

1631年,皇太极设六部,多尔衮掌管吏部,此后四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出谋划策,并在1635年成功招降林丹汗,获得元朝玉玺,皇太极次年称帝,多尔衮被封硕睿亲王,当时年仅24岁。1638年。多尔衮授命南征,取得松锦之战胜利,多尔衮统管六部。

1643年,皇太极病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上帝位,称摄政王。之后,多尔衮指挥清军进入中原,一统中原,实掌皇权。但在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谥号义皇帝,享年39岁。

爱新觉罗·多尔衮民族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

摄政王多尔衮的生平???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阿巴亥,姓乌拉纳喇氏。这时,努尔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头领,而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的“聪睿恭敬汗”,并且正在进一步发展统一事业,为建立清朝奠定基础。当多尔衮诞生未满百日,努尔哈赤就率大军进攻乌拉,最终灭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国,多尔衮母子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危险。但是,由于努尔哈赤优待降顺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计,善为周旋,使他们母子安然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流逝,多尔衮也步入了台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体弃滚代皇后富察氏开始的。当时虽然给大福晋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作为大福晋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去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已子硕讬,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这样,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尔衮此时还不是旗主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牛录,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尽管如此,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好景不长。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罚。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尊地位。 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爱新觉罗·多铎的家族成员

天聪七年(1633年),多铎欲娶科尔沁大妃之女,当时多铎嫌弃她体胖肤黑貌丑,不愿意娶,但是皇太极发话说,娶妻娶德,反正女子婚后生育也会发胖,貌丑有什么关系。这时代善认为多铎少年心性,恐因其性情不稳与大妃之女相处不好,有伤外戚之谊,因而奏请皇太极阻止,但是皇太极反而板起脸来说:“你这是什么话,不能因为外戚的缘故而不考虑幼弟的心愿”,遂令娶。

联系到多尔衮也娶了孝端文皇后的另一个堂侄女,这还是一桩政治婚姻,皇太极的目的和撮合小玉儿和多尔衮一样,既要通过联姻来拉拢多尔衮和多铎,同时又起到监视作用。后来,为了进一步笼络幼弟,皇太极又在天聪七八年间给多尔衮和多铎聘娶了继福晋,她们是布木布泰三哥索诺穆的两个女儿,即皇后的侄孙女、庄妃的亲侄女。皇太极与幼弟的骨肉亲情,又加入这许多重的婚姻关系,政治婚姻格局可见一斑。 民间对多铎的评价多定位为“荒唐王爷”,这是因为多铎狂放不羁、率性而为的叛逆个性,经常不考虑事件影响执意而为。有心理学家分析,多铎的行事“荒唐”与年少时一昼夜间丧父丧母后心理遭受巨大创伤很有关系。 幼年丧母,使得多铎对皇太极满怀怨恨,尽管出于家族利益仍然频繁征战疆场,但却时不时地要恶搞一下皇太极。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赏识谁,多铎就攻击谁;反之,皇太极讨厌谁,多铎就与谁结交、亲近。在商议军国大事时,多铎时常会不给皇太极面子,你要往东我非要往西不可。 有一年新年,大臣们给皇太极进贺礼,其他人进献的都是奇珍异宝,唯有多铎给皇太极献了一匹跛马,弄得皇太极很是下不来台。其他人都觉得多铎做得有些过分,有失体统,多铎只说是和皇太极开个小玩笑,哈哈一笑就当做没事儿了,多铎对“君臣有别”的礼节毫不在意。 多铎有很多风流韵事。生年仅36岁的多铎育有八子八女,虽然生育子女多少不能作为评判风流与否的标准,但这一数字仍令某些史学界人遐想。不可否认的是,多铎身边的女人很多,也因此做出很多荒唐事儿。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范文程。 多铎王爷是八旗的一旗之主,而范文程刚好是其旗下臣子,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夺取 并不违法。但范文程在当时的朝中,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大清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有他的参与。于是,豫亲王对范大人的这种有失朝廷体统的羞辱就不那么简单了。 事情最终闹到了皇太极那里,皇太极一是对多铎早就看不上眼却抓不住他的把柄,二是对范文程还要拉拢,所以,倒霉的肯定是豫亲王。此事的最后结果是,豫亲王多铎因谋夺大臣之妻被罚银万两,夺去所属牛录三分之一。 爱新觉罗·多铎的宠妃是谁

大福晋(正妃)

嫡福晋,也称元妃,即元配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台吉之女。 继福晋,也称继妃,即继室大福晋,名达哲,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达哲福晋为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之女。是多尔衮五娶福晋巴特玛的亲姐妹。子二,次子多尼,袭爵;第五子多尔博,过继多尔衮。 蒙古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是孝端文皇后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其第一任丈夫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贝勒莽古斯,是孝端文皇后之生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莽古斯去世后,科尔沁大妃复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崇德二年,皇太极追封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册封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因此各方资料关于继福晋达哲的身份记述比较混乱,存在争议。国史档和实录里都只记此女是科尔沁大妃之女;她的死后册文和亲王家谱上记此女为莽古思之女;有些资料则记此女为索诺木之女。确实身份有待考证。多尔衮的五继福晋巴特玛,情况也相似。 天聪七年五月所娶。据《内国史档》记载,此女的相貌非常丑陋。因为原档残缺,我们不太清楚多铎本人的确切态度(据说是不愿意),但是众贝勒及皇太极都认为他应该娶。贝勒们的理由是:“女虽丑,系大福晋内亲,且又富贵”(大福晋制孝端文皇后哲哲);皇太极的理由是:“女岂不可变胖发福乎?”。于是,在这些强大的理由之下,多铎只能乖乖地去科尔沁迎娶这位新福晋。 三继福晋,那拉氏,参领衍达尔汉之女。 侧福晋(侧妃) 侧福晋,佟佳氏,轻车都尉雅克秦之女。子二,第四子察尼;第七子洞鄂。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护军统领阿达海之女。 《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有记载: 辅政德豫亲王多铎次福晋。顺治六年三月丁丑,多铎薨,次福晋请以身殉。睿王再三慰解,请益力,遂许之。 次福晋。应为侧福晋之意。多铎死后有一位侧福晋自请殉葬。 冉闵都能被尊为战神,那么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比之

不太好比。

冉闵和多铎都算得上名将,但还算不上战神级的名将。说冉闵是战神,怕是因为他武力惊人,一个砍了三百个,位列古代四大百人斩(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这点多铎怕是比不上了,大概他老子四人当先,八十破八百可以勉强比一比。 爱新觉罗·多铎怎么死的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

多尔衮的弟弟叫啥

爱新觉罗·多尔衮只有一个宗室胞弟:爱新觉罗·多铎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 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 十六子爱新觉罗·费扬果,被黜宗室。 爱新觉罗(329)成员(13)

多尔衮的后代是满族爱新觉罗氏,现代他的后代大多姓赵。

满族有姓多的,但出处很多,并非一个家族取了多姓。

你是不是满族的多姓,请回家问你爷爷去,你跑网上问别人? 晕 ,我们也不是你爷爷。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今新中街三条3号附近)。

政治舞台的幕后,隐藏的是鲜血淋漓的残杀。以权力争夺为中心内容的宫廷矛盾,沉寂数年之后,又以多尔衮之死为突破口,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政变的动作。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诔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这个举动剪除了多尔衮的嫡派势力,清算多尔衮也从此开始。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上一封检举信,揭发多尔衮生前曾与党羽密谋,企图率两白旗移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阴谋篡夺”;又说他偷偷地制成了皇帝登基的龙袍服装,家中收藏着当皇帝用的珠宝。

这时只有13岁的顺治皇帝,第一次亲理朝政。他召集王爷大臣密议,公布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的奏折,抖数多尔衮的罪状,主要是“显有悖逆之心”。少年天子福临向诸位王爷宣告说:“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多尔衮被撤去帝号,他的母

亲及妻子的封典全都被削夺了。

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1943年夏天,盗墓者曾将多尔衮陵墓的正坟挖开,只见地宫中摆放一只三尺多高的蓝花坛子,里面放着两节木炭。当时看管墓地的汪士全向盗墓者解释说:“九王爷身后被论罪,其中的金银圆宝都被掘去,据说坟地遭过九索(挖抄九次)。坛子是骨灰罐,是一个虚惊位(象征性的尸棺)。”彭孙贻笔记中有关焚骨扬灰的说法,当然是可以相信的。

顺治帝仇恨多尔衮福临对多尔衮是仇恨的,其中有多种原因。

多尔衮是想当皇帝的,暂时没当皇帝只是策略而已,这对小皇帝是个寝食不安的威协。顺治五年十一月,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用皇帝的口气批文降旨。当时人写的《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操纵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他自己完全以皇帝的面目出现。顺治十二年,福临对诸王大臣回忆当时的事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多尔衮一旦机会得手,亲自登上皇帝宝座,没有任何理由排除这种可能。

逮杀豪格后强占他的妻子,是多尔衮引起福临愤怒的一个焦点。顺治元年四月,以往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头子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发豪格图谋不轨,说豪格后悔当初在继位大事上有失谋算。其中有一句侵犯多尔衮的话说:“我豪格恨不得扯撕他们的脖子。”多尔衮以“诸将请杀虎口王(豪格)”为理由,企图谋杀豪格,由于他的同胞弟弟顺治小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死。顺治五年,反对毫格的人建议将毫格处死,多尔衮假装说:“如此处分,实在不忍!”便将豪格幽禁起来,等于判了无期徒刑。数月后,豪格就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博尔济锦氏做自己的妃子,又害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史档中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娶皇嫂孝庄皇后,是福临痛恨多尔衮的难言之衷。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

多尔衮是个好色之徒,他一共娶了多少个王妃妻妾,没有史籍能够说得清楚。他的原配福晋博尔济锦氏刚刚去世,很快就强占侄儿豪格之妻为妾,后来屡在朝鲜境内选美,又在八旗区域搜娇,至于汉家小娘更是任他随意糟蹋。他不放过寡居深宫的皇嫂孝庄太后,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乾隆帝为他重新作出评价,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乾隆多心,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有关多尔衮的档案概行销毁,以至《八旗通志》中的多尔衮传,记他死后的事也只寥寥数笔,后人很难弄清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事的本来面目。

多尔衮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乾隆帝以为,这是“诬为叛逆”。他明白,中国历史上那些当了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在内,在他们没有当皇帝之前,有谁没有想当皇帝的念头和动作?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没有当上皇帝就有罪呢?问题就在于做皇帝的怎样对待反对派。彭孙贻以为,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称圣旨”,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没有称谓的皇帝。但多尔衮 “无成谋,拥戴者駸駸,骑虎难下。”这是认为,多尔衮不是毁于政敌,而是拥戴者拍马招摇所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一件当年审问多尔衮心腹刚林的档案,其中说:“刚林昼夜不断往默尔根王处阿谀奉迎”。多尔衮死后,他在以往的一片“皇父之恩浩荡”的呼声中败下阵来。对于反对派,如果多尔衮能像李世民收用魏徵那样,那就称得上胸有成谋了。或者退一步说,他生前能在反对派的挑剔监视下,严于律己,谨慎从事,与朝廷大臣之间的距离不要拉得太远,反对他的人就不会那样蜂拥而上,以至于让他死无葬身之地,造成全局的败亡。

回答者: summer__boy - 魔法师 四级 5-13 21:04

是纵欲而死的,是真的

回答者:paulmiahamm - 试用期 一级 5-13 21:57

建议你去看中央10台“百家讲坛”节目,现在在放“正说多尔衮”,共20讲。平时12点20分开始,双休日12点45分(有时有变动)开始,一讲45分钟。

回答者:玖盅酒 - 试用期 一级 5-14 07:45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39岁死.

回答者:民主自由平等 - 经理 四级 5-15 10:20

写这么长都没有用人家就问是怎么死的

我很肯定的告诉你多尔衮是自然死的没有被人害他死后顺治就继承王位

另一个可能也是老死的,要不就是病死的

回答者:hegq - 高级经理 七级 5-15 14:49

摄政王多尔衮和大学士范文程,两人计议良久,多尔衮性急,忍不住问道:"范先生法子想好了吗?"那范文程皱着眉,又停了半晌,忽起身向边厅里去,将刚林、金之俊拉来,授意刚、金二人。金之俊职掌礼部,熟谙仪注,便靠近多尔衮,附耳细语一番。摄政王闻言大喜,向三人拱手道:"全仗诸位费心。"三人齐声道:"敢不效力。"次日,即由金之俊主稿,推范老先生递上一份自古罕见的奏议,内称"皇父摄政王新赋悼亡,皇太后又独居寡偶,秋宫寂寂,非我皇上以孝治天下之道。依臣等愚见,宜请皇父皇母合宫同居,以尽皇上孝思,伏维皇上圣鉴"云云。此本一上,奉批王大臣等议复。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向知多尔衮厉害,不敢不随声附和,复命礼部查明典礼,由金之俊独奏一本,援引比附,说得尽善尽美,便于顺治六年冬月,由内阁颁发一道上谕,略云:

顺治帝敕谕

朕以冲令践祚,抚有华夷,内赖皇母皇太后之教育,外赖皇父摄政王之扶持,仰承大统,幸免失坠。今皇母皇太后独居无偶,寂寂寡欢,皇父摄政王又赋悼亡,朕躬实深叹疚,请王大臣合词吁请,佥谓父母不宜异居,宜同宫以便定省,斟情酌理,具合朕心。爰择于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礼,谨请合宫同居,着礼部恪恭将事,毋负朕以孝治天下之意。钦此。

这道上谕颁下,家家传诵,个个议论。当下,礼部早议定太后下嫁的礼节,派定和硕亲王充钦派大婚正使,饶余亲王充大婚副使,先拣定下聘吉日,正副使、摄政王到午门外行纳彩礼。礼单上写着:文马二十匹、甲胄二十副、缎二百匹、布四百匹、黄金四百两、银两万两、金茶具两副、银茶具四副、银盆四只、关马四十匹、驼甲四十副。礼物陈列在太和殿,在乾清殿赐摄政王筵宴。宴毕,到寿宁宫行三跪九叩首谢礼。到了大婚这一天,摄政王排齐全副执事,从大清门直到寿宁门,沿路铺着黄沙。摄政王坐在金辇内,后面六百御林军,个个掮着豹尾枪、仪刀、弓、矢,骑在马上,耀武扬威;后面竖着一面黄龙大纛,慢慢地走进宫。宫里一班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内务大臣、命妇等,都按品大装,请皇太后端坐在金辇里。摄政王金辇一到,鼓乐喧天,炮声震地。摄政王和太后便行了大婚礼。到了合卺的时候,又行了合卺礼,吃了合卺酒,便送入洞房。第二天,顺治皇帝登太和殿,百官上表庆贺,皇帝降旨,称睿亲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每日早朝,皇父摄政王坐在皇帝右面,同受百官跪拜。当下,内阁复特颁恩诏,大赦天下,京内外各官加级,免各省钱粮一年。太后与摄政王倍加恩爱,不必细说。只是摄政王虽娶太后,心中尚忆念侄妇,未免问寒送暖。嗣经太后得知,严加盘诘,摄政王无可隐讳,再三恳求,始由太后特恩,许为侧福晋。顺治七年春月,摄政王复立肃王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妃,百官仍相率趋贺。多尔衮既娶了太后,又娶了肃王福晋,真是一箭双雕,格外称心。是年十一月,多尔衮往喀喇城围猎,忽得了喀血症,起初还免强支持,后来精神恍惚,不久就薨然而逝。讣闻至北京,顺治帝辍朝震悼。越数日,摄政王柩车发回,帝率诸王大臣缟服出迎,奠爵举哀,命照帝制丧葬。帝还宫,令议政诸王,会议睿亲王承袭事。是时,已值残腊,王大臣照例封印,暂从搁置。至顺治八年正月,始议定睿

《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

王袭爵,归长子多尔博承受。真是人在势在,人亡势亡。多尔衮在日,势焰熏天,免不得有饮恨的王大臣,正思乘间报复。适值顺治帝亲政,下诏求言,王大臣遂上折探试,隐隐涉及摄政王故事,先劾内大臣何洛会党附睿王,其弟胡锡知其兄逆谋,不自举首,应加极刑。得旨,何洛会及弟胡锡着即凌迟处死。此时,顺治帝已十五龄,窥破宫中暧昧,亦怀隐恨,欲于亲政后加罪泄愤,巧值王大臣攻讦何洛会,便下旨如议。王大臣得了此旨,已知顺治帝隐衷,索性推郑亲王列了首衔,追劾睿王多尔衮罪状,讦他种种骄僭,种种悖逆,并将他逼死豪格、诱纳侄妇等事一一列入,又贿嘱他旧属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出首伊主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等情。顺治帝不见犹可,见了如此奏章,便大发雷霆,赫然下谕道:

据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奏,朕遂命在朝大臣,详细会议,众论佥同,谓宜追治多尔衮罪,而伊属下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又首伊主在日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宝,曾同何洛会、吴拜、苏拜、罗什、博尔惠密议,欲带伊两旗移驻永平府;又首言何洛会曾遇肃亲王诸子,肆行骂詈。朕闻之,即令诸王大臣详鞫皆实。除将何洛会正法外,多尔衮逆谋果真,神人共愤,谨告天地太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多尔衮的解释

[Duo'ergun,the fourteenth son of the first genaration emperor in Qing dynasty]

(1612—1651)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爱新觉罗氏。因世祖即位时年幼,他以皇叔执政,独揽大权。顺治 元年 (1644年)统兵入关, 利用 汉族官僚 地主 以 农民起义军和各地抗清军,并创建清入关后各项 制度 详细解释 (1612-1650)清代摄政王。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原封和硕睿亲王,屡次率部进攻明朝。后拥立皇太极幼子福临(顺治帝)即位,自为摄政王,独揽大权。1644年统率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 进入 北京后为明崇祯帝发丧,废除明末苛捐,又攻灭南明政权,镇压张献忠农民军和各地抗清义军,为清朝统一全国 奠定 基础 。

词语分解

多的解释 多 ō 数量大,与“少”、“寡” 相对 :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刵 )兴(塶 )邦。 多多 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数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 有余,比 一定 的数目大:多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简介

多尔衮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