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第二任皇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4浏览:2收藏

乾隆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第二任皇后),第1张

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她秉性柔和,识理知体,对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孝顺有加,在打理后宫事务上,也非常公允。可是在她去世后,乾隆却既没 给她 上谥号,也没让她与自己合葬,甚至都没有为她单独建造陵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乌拉那拉氏剧照)

雍正十二年,16的乌拉那拉氏被雍正指配给尚是宝亲王的乾隆,做了他的侧福晋。

当时乾隆的身边,最受宠爱的是嫡福晋富察氏,另外还有侧福晋高佳氏等人。所以乌拉那拉氏初入乾隆潜邸,并没有得到乾隆的青睐。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乾隆遵遗诏继承帝位。风光无限的富察氏,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后,同为侧福晋的高佳氏也被封为贵妃,唯有乌拉那拉氏只是被封为娴妃。

乾隆十年正月,高佳氏身染重疾,乾隆为她延医问药,极为上心。甚至还在正月二十三那天为了 给她 冲喜,把她封为皇贵妃,后宫嫔妃们也跟着都得到了晋升,乌拉那拉氏因此也被晋升为娴贵妃。

然而乾隆想尽办法,依然没能留住高佳氏。

有死就有生。次年,富察皇后喜得贵子,诞下了第二个皇子永琮。

富察皇后尽管宠冠后宫,但她也是个不幸的人。早在乾隆潜邸时,她就生下了长子永琏。结果永琏在8岁时,由于受了风寒,夭折了。

这让富察皇后久久陷如悲痛之中,不能自拔。现在好不容易又诞下永琮,富察皇后稍微获得了一些安慰。然而,永琮只活了不到两岁,又夭折了。

富察皇后无法承受儿子相继夭折的打击,在乾隆十三年,撒手人寰。

失子丧妻这种种的不幸,让乾隆悲痛不已。为此,他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还大发雷霆之怒,横挑鼻子竖挑眼,处罚了不少大臣。从此改变了清朝君臣关系,让清朝的臣子在皇帝面前,只能是奴才。

(富察皇后剧照)

乾隆虽然悲痛,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这时候,乾隆的母亲崇庆太后发话了,娴贵妃知礼识体,温良恭俭让,当立为皇后。

那么,崇庆太后为何这么迫不及待地催促乾隆立后呢?

原来,乌拉那拉氏虽不得乾隆宠爱,但由于她对崇庆太后极为孝顺,赢得了崇庆太后的欢心。所以,富察皇后一去世,崇庆太后就主动向乾隆推荐乌拉那拉氏。

乾隆是个孝道的人,他听从了崇庆太后的建议。

不过,由于富察皇后丧期未满,他不愿意落人诟病。所以,他只是晋封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让她代为打理六宫事务。

到乾隆十五年时,在崇庆太后的催促下,乾隆降旨,诏封乌拉那拉氏为皇后,并为她举行了册封之礼。

乌拉那拉氏自从做了皇后,乾隆对她的态度有所转变。不仅对她颇为敬重,还在谒拜、出巡等外事活动上,均命她随驾左右。

乌拉那拉氏在乾隆十七年和乾隆二十年,接连诞下了两位皇子。由此,乾隆对她 圣宠 不断,她也愈发巩固了皇后的地位。

可是,乌拉那拉氏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剧照)

原来,她眼看着自己所生的两个皇子渐渐长大,乾隆却闭口不提立储的事情。

当年,富察皇后的皇子生下不久,便被乾隆写在传位密诏中。现在乾隆却迟迟未动,这不免让乌拉那拉氏忧心忡忡。

另外,随着她年老色衰,乾隆又把注意力放到年轻貌美的妃子身上去了。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乾隆对死去多年的富察皇后,始终念念不忘,偶尔还写点酸得冒水的悼亡诗。可见,不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能在乾隆心里占据一点位子,唯独她这个皇后,却是乾隆心里最不重要的一个,这使她难免怨气横生。

不过,做清朝皇帝的女人,必须要柔顺懂事。把皇帝侍奉舒服,是她们的本职工作。所以,乌拉那拉氏虽然心里怨念四起,脸上却波澜不惊,仍然兢兢业业履行着皇后的职责。

乾隆三十年,年满4岁的皇十六子因病夭折。乾隆由于很疼爱这个孩子,情绪不免低沉,于是决定去江南散心。

这次出巡和以往一样,崇庆太后、乌拉那拉氏还有皇十六子的生母令贵妃都伴驾出行。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出巡竟导致帝后反目,彻底改变了乌拉那拉氏的命运。

据《清史稿》记载:“(乌拉那拉氏)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乌拉那拉剧照)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乌拉那拉氏断发呢?

据《清鉴辑览》中记载:“帝在杭州,尝深夜微服登岸游,后为谏止,至于泪下。”

说的是乾隆在杭州的时候,深夜微服登岸游玩,皇后苦苦劝他,都流泪了,他却还是不听。就在这种情况下,乌拉那拉氏剪发。

乌拉那拉氏为什么会剪发?正史中并无记载。再加上乾隆对此讳莫如深,因此成谜。不过,民间猜测有三种可能。一是乾隆生性风流,或许是和某个嫔妃卿卿我我夜游,让皇后不满。二是乾隆可能又在这个时段写诗悼亡富察皇后。三是乌拉那拉氏觉得乾隆从来没把她放在眼里,给他说的任何话,他都不听,心里非常绝望。

不管怎样,乌拉那拉氏断发之事,惹得乾隆暴怒,以“大不敬大不孝”为由,命福隆安提前送乌拉那拉氏回京。

乾隆结束南巡后,虽没有废掉乌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却收回了四份册宝,并裁减了她的吃穿用度,就连宫女也减到2名。堂堂的皇后,此时已经沦落得还不如一个答应的待遇。

不光如此,乾隆还把乌拉那拉氏家族,又拨回镶蓝旗。

乌拉那拉氏见乾隆对她如此羞辱,万念俱灰之际,不久便病逝了。

乌拉那拉氏死后,本该按皇后丧仪规格下葬的她,却被乾隆草草下葬。而她的棺椁,也被胡乱塞在纯惠皇贵妃的陵寝的一角。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鉴辑览》)

乾隆皇帝的继后名字是辉发那拉氏。

《清史稿》记载乌喇那拉氏是错误的,她是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一等承恩公、佐领讷尔布之女。

扩展资料

继后乌拉那拉氏嫁入王府的经历:

那拉氏嫁入宝亲王府的时间是在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八。已知高氏被封为侧福晋是雍正十二年三月,也就是说超拔高氏在前,迎娶那拉氏在后。那拉氏成婚后仅九个月,雍正驾崩,宝亲王弘历登基。登基后一个月,乾隆便诏封那拉氏为娴妃。

“娴”在《说文》里解释是“雅也”,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娴”也多用于形容文静的美人。曹植的《静思赋》里就曾写道,“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而据内务府《鸿称通用》记载,“娴”字满文释义为“elehun”,意为恬然的、安和的。

在册封她为娴妃的册文里,乾隆也提到,“尔庶妃那拉氏、持躬淑慎。赋性安和。早着令仪”,此时那拉氏虚岁仅18岁,也许是这个年轻姑娘安静柔美的气质给妻妾众多的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赐予了“娴”这个封号

--辉发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四)《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在影视中的乌拉那拉氏有很多种版本,还珠格格中严厉的恶毒皇后是她,《延禧攻略》中攻于心计、杀伐果断的娴妃是她,《如懿传》中机灵聪敏却败于爱情的如懿也是她,那么多种不一样的演绎让乌拉那拉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历史 上真正的乌拉那拉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乌拉那拉氏的父亲并不是朝廷重臣,只能算是乾隆身边的一个佐领,地位并不算高,但是乌拉那拉氏家族的地位比较显赫,同宗族的乌拉那拉·阿巴亥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孝烈武皇后,还有一位就是雍正的孝敬宪皇后,为了家族的荣誉考虑,她极力请求雍正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宝亲王弘历,但是当时的弘历身边已经有嫡福晋富察氏了,所以乌拉那拉氏只能作为侧福晋,有了前面两代皇后的楷模,乌拉那拉氏进入王府之后就一直安安分分的。乌拉那拉氏也许不知道,嫁入宝亲王府其实是她悲剧的开始。

乾隆二年的时候,乌拉那拉氏被册封为娴妃,嫡福晋富察氏被册封成皇后,侧福晋高氏被册封了高贵妃,格格苏氏封为纯妃。在这四个女子之中,乌拉那拉氏是最不受宠的一位,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个人的情谊非常深厚,侧福晋高氏又天生丽质很讨乾隆的喜欢,纯妃和富察氏关系一向很好,加上才华出众,也被乾隆青睐。乌拉那拉氏是被雍正赐给乾隆的,并不是乾隆自己想要的,和其他的相比,就逊色很多,不过从乾隆给她的名号看,“娴”字代为文雅、稳重,也可看出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的的尊敬,说明了乌拉那拉氏安守本分的表现受到了乾隆的肯定。

乾隆十年元旦的时候,高贵妃突然染病去世,正月二十三乾隆将高贵妃封为皇贵妃以示宽慰,为了给皇贵妃祈福实现普天同庆,乾隆把娴妃封为娴贵妃、纯妃为纯贵妃。乌拉那拉氏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到了贵妃的位置,而且这个头衔还是因为高贵妃才得到了,可想而知这个名号对于娴贵妃是有多么的讽刺。在那之后的三年,皇后纯贵妃,嘉妃金氏、舒妃叶赫那拉氏都生下了孩子,这时候的乌拉那拉氏就更加尴尬了,同一个位份的,就她一个人不受宠还没有孩子。要知道在后宫中,没有孩子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不过乌拉那拉氏也算是因祸得福,没有子嗣恰恰也让她登上后位提供了基础。

在乾隆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的时候,乌拉那拉氏终于迎来了登上皇后之位的机会,皇后富察氏崩,乾隆追谥其为孝贤纯皇后。皇后的位置空了出来,皇太后担心乾隆,也提醒了几句。“皇后必须出自满洲上三旗——这是政治上的必须条件,且需有相当的资历和位分。”当时宫里面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娴贵妃一个人,而且娴贵妃没有孩子,事情也少,富察皇后走了之后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打理,需要一个人来整理这些。娴贵妃的业务能力是可以的,但是当时的乾隆还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之中,在他心中,后位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所以当时的乾隆没有立刻让娴贵妃成为皇后,而是让她成为皇贵妃来管理六宫的事物。在感情上面,乌拉那拉氏是输的彻彻底底的,这也注定了她成为爱情和权力之间的牺牲品。

皇后的位置空了两年,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他突然反思到不是乌拉那拉氏不如富察氏,只是因为自己更加偏爱富察氏一点,所以冷落了乌拉那拉氏。既然乌拉那拉氏没有做错什么,他也就顺从了太后的意思,把乌拉那拉氏推上了后位,并且和她好好的培养感情。一年之后,乌拉那拉氏就怀上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十二皇子永璂,后来有生下了皇帝的第五个女儿,第十三皇子永璟。连生三子,也可以看出皇帝和皇后之间有了比较深厚的情谊。只是好景不长,令妃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令妃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只比十三皇子晚半年,所以说在皇后怀孕的时候,皇帝的宠爱就已经转移给了令妃。令妃在的时候几乎拿走了乾隆的所有宠爱,她一共生了六个孩子,有着非常强大的生育能力。富察皇后对令妃是有知遇之恩的,在富察皇后死之后,她一直都在查找富察皇后的真正死因,当她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乌拉那拉氏的时候,她才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行动,先是拿走了乌拉那拉氏的所有宠爱,再在南巡的时候给了她致命一击。

在此次南巡途中,据清史记载“皇后,乌拉那拉氏……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乌拉那拉皇后在南巡至杭州之时竟当着皇帝、太后的面削剪自己的头发。在满洲人的习俗中,剪头发是一种很忌讳的行为,皇后只有在皇帝或者皇太后去世的时候才可以剪头发,乌拉那拉氏这疯狂的举动让乾隆和太后都非常生气。后来的乌拉那拉氏一直被幽禁,次年就去世了,带着皇后的称号葬入裕陵妃园寝与纯惠皇贵妃葬在一起。乌拉那拉氏断发的原因一直都是 历史 上的一个谜题,按照野史来说,乌拉那拉氏在劝诫皇帝不要沉迷女色时被乾隆说小心眼,气极了就剪了头发。

不过这个也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之前的种种已经让乌拉那拉氏积压了太久了,她从进入宝亲王府开始,似乎就一直都是别人的附庸品,后来皇帝好不容易对她好,给她宠爱。令妃的出现却拿走了所有。她似乎就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小心谨慎,步步惊心。乌拉那拉的姓氏的确给了她很大的荣耀,但是也是禁锢她最深的枷锁。不知道在削发的那一刻,她有没有后悔出生在乌拉那拉氏中?

每一朝,比较有名的是吧。

====努尔哈赤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

后妃

·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生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女莽古济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

·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生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儿子

·长子广略贝勒褚英,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

·次子礼亲王代善(铁帽子王),嫡出,生母元妃佟佳氏。曾被视为继承人,但因为

同继母阿巴亥的绯闻问题失去这一地位。

·七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庶出,生母册封伊尔根觉罗氏。其第四子为安亲王岳乐,

深受顺治帝信任。

·八子皇太极,即太宗皇帝。

·十二子原封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因造反赐死削爵逐出宗

室。

·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摄政王。

·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嫡出,生母大妃纳喇氏。顺治间为辅政王。

女儿

·长女,东果格格,嫡出,生母元妃,嫁五大臣之一何和礼。

·三女,莽古济,嫡出,生母继妃,皇太极时期曾与其同母兄弟莽古尔泰一起谋逆,

被处死。

·四女,穆库什,庶出,第二次嫁给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遏必隆

,额亦都死后嫁给额亦都的第八子图尔格,后来又因为女儿的问题离婚。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的苏纳,生了康熙四大辅臣的苏克萨哈。

=====皇太极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谥号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崇德。

后妃

·元妃钮祜禄氏,元配大福晋,生一子,被休。

·继妃乌拉纳喇氏,继福晋,生两子一女,豪格生母。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皇后,生三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永福宫庄妃,生三女一子,一子为世祖皇帝。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关雎宫宸妃,生一子夭折。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麟趾宫贵妃,生一子一女,一子即襄亲王博穆博

果尔。

儿子

·长子肃亲王豪格,嫡出,生母继妃乌拉纳喇氏。

·五子承泽亲王硕塞,庶出,生母侧妃叶赫纳拉氏。其长子为庄亲王博果铎,过继康

熙第十六子胤禄为嗣。

·第八子未命名,庶出,生母宸妃博尔济吉特氏。

·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皇帝。

·第十一子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庶出,生母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女儿

·五女阿图,与顺治同母,最受孝庄宠爱,嫁喀尔喀蒙古巴林部郡王,人称巴林郡王

,先后受封固伦和顺公主、固伦淑慧公主。

·十四女,庶出,生母庶妃。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先后受封为和硕建宁长公

主、和硕恪纯长公主。

太监宫女

·苏麻喇姑(苏墨儿),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侍女。顺治时参与宫廷仪制服色设计,

曾教导幼年康熙满文,康熙间抚养十二阿哥胤禟,时候以嫔礼葬。

============顺治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谥号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太后

·母后皇太后,即顺治嫡母,孝端文皇后,无徽号。

·昭圣皇太后,即顺治生母庄妃,孝庄文皇后。

后妃

·废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元配皇后,无生育。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后,无生育。

·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生第四子荣亲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生康熙皇帝玄烨。

·贞妃董鄂氏,庶妃,孝献皇后族妹,殉葬。

·恪妃石氏,第一位汉妃。

儿子

·次子裕亲王福全,庶出,生母宁悫妃董鄂氏。

·三子玄烨,即康熙帝。

·四子荣亲王未命名,嫡出,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

·五子恭亲王常宁,庶出,生母庶妃陈氏。

女儿

·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庶出,生母庶妃杨氏,顺治唯一成年的女儿。

·养女,和硕柔嘉公主,安亲王岳乐次女,嫁靖南王耿继茂子耿聚忠。

·养女,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次女,嫁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公主性情骄纵,与

康熙不合,与承袭父亲爵位的庶弟简亲王雅布不合。

太监宫女

·吴良辅,顺治宠信的太监,曾交通内外干预朝政,又说代顺治出家的,也有说康熙

即位将其处死的。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李佳氏,顺治乳母,封佑圣夫人。

·叶黑勒氏,顺治乳母,封佐圣夫人。

·朴氏,顺治乳母,又抚养幼年康熙,封奉圣夫人。

==========康熙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谥号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

太后

·昭圣太皇太后,即康熙祖母,孝庄文皇后。

·仁宪皇太后,即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

·慈和皇太后,即康熙生母佟妃,孝康章皇后。太后康熙二年去世。

后妃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元配皇后,生两子,其次子为废太子胤礽。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继皇后,无生育。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继皇后、皇贵妃,生一女,雍正皇帝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生三子三女,其长子为雍正皇帝,其次子为十四阿哥胤

祯。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生一子两女,其一子为十三阿哥胤祥。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贵妃,无生育,孝懿皇后妹,同和妃抚养乾隆皇帝。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和妃,生一女,同贵妃抚养乾隆皇帝。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贵妃,生一子一女,其一子为十阿哥胤我。

·惠妃纳喇氏,生两子,其次子为大阿哥胤褆,抚养八阿哥胤禩。

·宜妃郭络罗氏,生三子,其次子为九阿哥胤禟。

·荣妃马佳氏,生五子一女,其幼子为三阿哥胤祉。

·良妃卫氏,生一子即八阿哥胤禩。

·顺懿密妃王氏,密嫔,汉族,生三子,其次子为十六阿哥胤禄,其三子为十八阿哥

胤衸。

·纯裕勤妃陈氏,勤嫔,生一子即十七阿哥胤礼。

儿子

·长子原封直郡王胤褆,第五子,庶出,生母惠妃,因魇镇太子被削爵圈禁。

·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第七子,嫡出,生母孝诚仁皇后,两立两废,圈禁。

·三子诚亲王胤祉,第十子,庶出,生母荣妃,揭发胤褆魇镇太子。

·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八子原封廉亲王胤禩,第十六子,庶出,生母良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

逐出宗室。

·九子原封贝子胤禟,第十七子,庶出,生母宜妃,雍正四年结党妄行削爵圈禁,逐

出宗室。

·十子原封敦郡王胤我,第十八子,庶出,生母贵妃,雍正间圈禁,乾隆初释放。

·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第二十二子,庶出,生母敏妃,雍正即位封怡亲王,八年卒,

命爵位世袭罔替。

·十四子恂郡王胤祯,第二十三子,与雍正帝同母,康熙末年贝子大将军,雍正四年

禁景山,乾隆初释放。

·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第二十六子,庶出,生母密嫔,雍正初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为嗣

·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第二十七子,庶出,生母勤嫔,雍正初封郡王,六年晋亲王,

乾隆初任总理王,无嗣,过继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

·十八子胤衸,第二十八子,庶出,生母密嫔,康熙四十七年八岁卒(痄腮),成为

一废太子导火索。

·二十子慎郡王胤禧,第三十一子,庶出,生母熙嫔,少年与乾隆为同学。

女儿

·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二公主),生母荣妃,唯一在康熙朝被封为固伦公主的女儿

,嫁给淑慧公主的儿子巴林郡王,其女嫁给废太子胤礽长子弘皙为嫡福晋。

·九女,固伦温宪公主(五公主),与雍正帝同母,初为和硕公主,嫁佟国维之孙。

公主二十岁卒(中暑),雍正元年追封固伦公主。

·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六公主),生母通嫔,初为和硕公主,嫁成吉思汗二十世孙

策凌,感情深厚,公主婚后五年去世,额驸因战功封超勇亲王,公主因额驸功追封固

伦公主,额驸卒于雍正间,遗愿与公主合葬,公主子袭爵札萨克亲王兼盟长。

·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九公主),生母袁贵人,嫁散秩大臣孙承运,公主子娶八

阿哥胤禩之女。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大公主),康熙五弟恭亲王常宁之女,为首位与皇帝亲生女

一同排行的养女公主。

太监宫女

·梁九功,自幼侍奉康熙,性情伶俐,渐次升至总管太监,与朝臣交结,疑似与八阿

哥党有交通,于康熙中后期失宠(疑三十九年已有失宠先兆),大约于五十年后处于

半隐退状态,雍正元年于禁所自尽。

·魏珠,为康熙晚年随身太监,深受宠信。

·顾问行,乾清宫总管兼敬事房总管,为康熙心腹太监。

·苏麻喇姑,见皇太极时期

·朴氏,见顺治时期

·瓜尔佳氏,康熙乳母,封保圣夫人

·孙氏,康熙乳母,曹寅之母

==============雍正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谥号世宗宪皇帝,年号雍正

太后

仁寿皇太后,即雍正生母德妃,孝恭仁皇后。太后雍正元年去世。

后妃

·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一子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熹贵妃、格格,生一子即乾隆帝。

·敦肃皇贵妃年氏,皇贵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纯悫皇贵妃耿氏,裕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弘昼

·齐妃李氏,齐妃、侧福晋,生三子一女

·谦妃刘氏,谦嫔,生一子即六阿哥弘瞻,出继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儿子

·长子追封端亲王弘晖,嫡出,生母孝敬宪皇后,幼殇。

·三子弘时,庶出,生母齐妃,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

·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五子和亲王弘昼,庶出,生母裕妃,好言丧礼。

·六子果郡王弘瞻,庶出,生母谦嫔,雍正年间生于圆明园,又称圆明园阿哥,出继

康熙十七子果亲王胤礼为嗣。

·怀亲王福惠,庶出,生母皇贵妃,盛宠,乳名六十阿哥,八岁殇。

女儿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大公主),生母齐妃,为雍正唯一成年的女儿,初封郡主,

嫁纳喇氏星德,公主卒于康熙末年,雍正即位追封公主。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四公主),雍正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女。

太监宫女

·苏培盛,总管太监

·王氏,雍正乳母,封顺善夫人

·谢氏,雍正乳母,封恭勤夫人

·刘氏,雍正乳母,封安勤夫人。

=============乾隆时期====================

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谥号高宗纯皇帝,年号乾隆。

太后

·崇庆皇太后,即乾隆生母熹贵妃,孝圣宪皇后。

后妃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元配皇后、嫡福晋,生两子两女,其长子为二阿哥永琏。

·皇后乌拉纳喇氏,继皇后、侧福晋,生两子一女,其长子为十二阿哥永璂。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令懿皇贵妃,生四子两女,其第三子为嘉庆帝。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贵妃、侧福晋,无生育。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哲妃、格格,生一子一女,其子为乾隆长子。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皇贵妃、格格,生二子一女 ,其次子为六阿哥永瑢,出继康熙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为嗣。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嘉贵妃、格格,生四子,其第三子为十一阿哥永瑆。

·庆恭皇贵妃陆氏,庆贵妃,无生育,为嘉庆皇帝养母。

·愉贵妃,愉妃、格格,生一子即五阿哥永琪。

·容妃和卓氏,即香妃,无生育。

·惇妃汪氏,生一女即和孝公主。

儿子

·长子追封定亲王永璜,庶出,生母哲妃,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忧惧卒,追封亲王。

·次子追赠端慧太子永琏,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已密立为太子,九岁殇,追赠太子。

·三子追封循郡王永璋,庶出,生母纯皇贵妃,同因孝贤皇后丧礼遭斥责,不足三十岁即卒,追封循郡王。

·五子荣亲王永琪,庶出,生母愉妃,为上所钟爱。封荣亲王,旋卒。

·七子追封哲亲王永琮,嫡出,生母孝贤纯皇后,两岁因天花夭折,谥悼敏皇子,嘉庆间追封亲王。

·八子仪亲王永璇,庶出,生母嘉贵妃。乾隆封郡王,嘉庆晋亲王。

·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庶出,生母嘉贵妃,幼工书,上爱之,乾隆封亲王,嘉庆间军机处行走,为亲王领军机第一人。

·十二子追封贝勒永璂,嫡出,生母继皇后,卒于乾隆间,无封,无后。嘉庆间追封贝勒。

·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与嘉庆帝同母。乾隆间封贝勒,嘉庆初封惠郡王,改庆郡王,临终前晋亲王。

女儿

·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生母孝贤纯皇后。唯一成年的嫡女。

·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生母纯皇贵妃。嫁孝贤纯皇后侄子福隆安,公主子丰绅济伦。

·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与嘉庆帝同母。初封即超封为固伦公主,嫁超勇亲王,额驸为康熙六公主纯悫公主之子,夫妻感情深厚,公主婚后六年卒。嘉庆间额驸两度救驾。

·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惇妃,为上所钟爱,幼年即指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乾隆五弟和亲王弘昼独女。

太监宫女

·吴书来,总管太监

·董氏,乾隆乳母,封温淑夫人。

乾隆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第二任皇后)

乌拉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她秉性柔和,识理知体,对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孝顺有加,在打理后宫事务上,也非常公允。可是在她去世后,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