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炎黄子孙的姓氏
不属于炎黄子孙的姓氏有很多,如慕容、乌孙、鲜卑等。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姓氏的来源和背景。
1慕容族:慕容姓起源于北方匈奴民族,与炎黄子孙并无直接关系。慕容氏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最终建立了北燕和南燕两个王朝。
2乌孙族:乌孙姓起源于西域的乌孙民族,与炎黄子孙的血缘关系不明确。乌孙族在汉朝时期曾建立强大的国家,对中国朝代有一定的影响。
3鲜卑族:鲜卑姓起源于东北地区的鲜卑民族,与炎黄子孙并无直接关系。鲜卑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多个政权,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4满洲族:满洲姓氏源于满洲民族,满洲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满洲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后裔建立了清朝。
5蒙古族:蒙古姓氏源于蒙古民族,蒙古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6塔塔尔族:塔塔尔姓氏源于塔塔尔民族,塔塔尔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塔塔尔族曾经是西域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
7藏族:藏族姓氏源于藏民族,藏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藏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8维吾尔族:维吾尔姓氏源于维吾尔民族,维吾尔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9哈萨克族:哈萨克姓氏源于哈萨克民族,哈萨克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10高山族:高山姓氏源于高山民族,高山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高山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
11锡伯族:锡伯姓氏源于锡伯民族,锡伯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锡伯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12撒拉族:撒拉姓氏源于撒拉族,撒拉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地区。撒拉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少昊,大约生当炎黄之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各种典籍的记载不尽一致,光是他的名字,各种典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少昊”、“少皓”、“少皋”、“少嗥”、“睥”、“少阜”、“少晖”等,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
据《左传》、《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叫挚。他的母亲,《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说是“皇娥”。《春秋元命苞》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今河北省盐山东南),女节在梦中幻觉这颗巨大的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拾遗记》卷一则更有一段神奇而缠绵的叙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苍茫之浦时,遇到一位神童,他的容貌俊美绝俗,自称是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降落在苍茫水边。他与皇娥相遇,便一见钟情。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从此与皇娥嬉戏宴游,乐而忘归。享受了一段浪漫生活之后,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一位圣子,取名叫“挚”。因生于穷桑,又取名为“穷桑氏”,也叫“桑丘氏”。这就是黄姓的远古始祖。
少昊挚长大后,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后来氏族壮大,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从原来的住地穷桑(今山东省曲阜一带)迁都曲阜。
少昊族是古史上确切记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是说,少昊即位之日,有风飞集于庭,少昊氏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以凤鸟为图腾,以鸟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拾遗记》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对少昊的功绩,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大意是,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这段话记载了少昊测量天象、制定历法、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的功绩。在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这五种鸟宫中,比起司分(春分与秋分)、司至 (夏至与冬至)、司启(上半年的立春与立夏)、司闭(下半年的立秋立冬)来,凤鸟氏是观象授时、确定历法的主体,故云“凤鸟氏历正”。这是少昊氏最大的功绩。《路史·后记》也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还将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均源于此。少昊氏还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曾作乐名曰《九渊》。
另外,大量的神话传说也以各种神异的方式叙述了少昊在测量天象、制定历法方面的主要功绩。《帝王世纪》说,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一直当了一百年后才去世。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② 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后来,黄洞蛮与唐王朝的关系趋于缓和,黄氏峒僚中部分子弟便走出山峒,参加唐政府的科举考试,有的因此加入了读书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蛮洞黄姓势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又迅速强盛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厂‘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唐王朝调遣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接连攻占18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
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18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元气大伤,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人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我们常言,中华儿女都是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炎”指的是炎帝,神农氏;“黄”指的是黄帝,轩辕氏。炎帝掌管今山西关中地区的部落,而黄帝则掌管中原地区的部落,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中华始祖,并被认为是“华夏”种族的先祖,故此中国人常常会以“炎黄子孙”自居,以表达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在上古时期,华夏大地上并不只有炎帝领导的姜姓部落,和黄帝领导的中原部落族群,还有由被称为“上古战神”的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蚩尤本是炎帝的手下,但其尚武,且好战,炎帝不喜,便将他逐出部落。后来他独立出去,成为了九黎部落的首领,常常兴兵作战,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由他带领的九黎部落也毫不逊色,作战勇猛,所过之地如同蝗虫过境,不少小部落都没能幸免于他们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能够获得适合用来放牧和耕作的肥沃的中原土地,蚩尤带领九黎部落先后向炎黄二帝挑起战争,以山东作为根据地,向西北方向的华北平原地区展开了进攻。随着凶残的九黎部落到来,严重威胁到了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华夏部落族群。
蚩尤被称为“上古战神”不无道理。由《初学记》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可知,传说中的蚩尤有八只脚,甚至是三头六臂。他能呼风唤雨,且喜好用金做武器。同时他还十分富有头脑,并非一味蛮干。初入中原时,他思及就当时的九黎部落实力而言,并不能与发展稳定的黄帝部落相抗衡,便积极联合夸父部落,将战争的矛头指向炎帝的姜氏部落。《逸周书·尝麦篇》就记载,蚩炎之间的战争由炎帝战败,蚩尤占据其领地“九州”作为结果落幕。
为了部落的未来,炎帝无奈只能向黄帝请求援助,希望能共同对抗蚩尤。三帝之间的战争实在著名,史学家用地名为其命名——涿鹿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大约4600年以前,那时的史学记载不免还是带着神话的色彩。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也就是说蚩尤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招来风伯和雨师制造风雨和大雾,以应对黄帝的应龙和军队。如此下来,九战九败的黄帝见况不妙,便请天上玄女下凡,请兵信神符,赢得了涿鹿战争。
不论战争的过程如何,蚩尤战败,黄帝为中原安定,便将其杀之,其统领的九黎部落也被黄帝一族容纳吸收。但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知蚩尤的统摄力,便画其形象用以威慑天下,如此一来动乱的部落都变得老实下来。因为黄帝没有将蚩尤统帅的部落赶尽杀绝,所以他们便在黄帝的庇护下得到了繁衍的可能,血脉流传至今,因此这四个姓氏极有可能会是蚩尤的后裔。
其一,“黎”姓。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有记载,“黎”氏是上古部落“九黎”的后裔,而蚩尤又有“九黎之君”的称号,不难联想,“黎”姓之人着实可能是蚩尤的后裔。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四散,部分和炎黄的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选择了南迁,不论如何,他们都固执的保留了自己最原始的姓氏“黎”。
但“黎”姓太过于古老,之后的历史中,不免有其他血脉也使用了“黎”姓。就如颛顼的孙子重黎的后裔和尧的后裔都是“黎”姓。
其二,“邹”姓。邹氏部落是当时少数的几个选择跟随蚩尤的部落之一。邹氏部落效忠于蚩尤,并且为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当时九黎部落族群里的“巫师”就有大多数人出生于邹氏部落,他们主要负责祭祀和医疗等活动,算是蚩尤部队中最积极的后勤部队了。即使蚩尤战败,邹氏部落也没有被黄帝拆散,而是在另一个地方继续衍生息。
但“邹”姓也不全是蚩尤的后裔,有一部分应该属于舜帝的后裔。因为舜名为“姚重华”,而邹的一个旁支又属于“姚”。
其三,“屠”姓。东晋王嘉编撰的《拾遗记》有记载: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蚩尤战败,黄帝给了九黎部落的人两个选择,如果依旧对中原抱有敌意,则流放到现如今的甘肃地区;如果愿意归顺中原,则可以选择迁移到现山东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古代记载的邹屠之地。定居在此的人部分选择是有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则有了“屠”姓。
其四,“蚩”姓。“蚩”应是中国最罕见的姓氏之一。有史料《明伦汇编·氏族典》记录:“蚩氏,蚩尤氏之后也”。其他的姓氏可能还不能完全肯定其为蚩尤后裔,但“蚩”这个姓无疑与蚩尤最为密切相关。
蚩尤战败后,其后世子孙和九黎部落都因此四散,所以在历史中,还有多种对蚩尤后裔的说法。《后汉书·西羌传》也有写到,羌族就是九黎的后裔,而蚩尤便是羌族的祖先。同时,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可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加之现代的苗族跟先前的三苗已经没什么关联了,所以实在难用“蚩尤后裔”称呼苗族。相似的传说与故事当然还有很多。
如何?你是否就是以上这四个姓氏的拥有者?其实,即使姓了这四个姓氏,祖先的来源还是需要考究家谱等的资料,也并不一定就是蚩尤的后代。但总而言之,不论姓了什么,不论你的先祖是炎帝、黄帝、还是蚩尤,我们不都是心向一处的中华儿女么?
不属于炎黄子孙的姓氏
本文2023-11-24 01:01: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