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侯氏家谱辈分,第1张

1、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

2、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

3、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4、湖南岳阳: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5、湖南张家界:宗德启万世

6、湖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7、山东乐陵杨安镇:玉长殿德廷飞

8、山东菏泽:天朴文继广存凯  

扩展资料:

侯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侯姓大约有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8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侯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惨重的损失。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6%。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浙江,这三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苏、河北,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地区。

-侯氏

唐宋八大家《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散文鉴赏

熙宁八年①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②,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③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④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⑤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⑥。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馀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⑦,当给粟三千石⑧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⑨。使自十月朔⑩,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11}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馀石,平其价予民。为粜{12}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13}者自便如受粟{14}。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15}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16},处{17}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18}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19}。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20}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21},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22}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23},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24}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25}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26}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27},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朝廷、岂弟{28}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①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熙宁是宋神宗年号。②赵公:赵抃,字阅道,宋衢州人。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俱是赵抃在朝廷的官衔。③当廪于官者:应当从官府的仓库里发给他们粮食的人。廪,官家的粮仓,这里作动词用,由仓库发给。④僦(jiù就):雇用。⑤食之羡粟:吃不完的多余粮食。羡,多余。⑥谨其备:作好周密的防灾准备。⑦岁廪穷人:每年开仓救济穷苦百姓。⑧石(dàn但):容量单位。旧时以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⑨佐其费:补助救灾的费用。佐,帮补。⑩朔:初一日。{11}是具:这样的办法措施(指以上所叙述的救灾措施)。{12}粜(tiào跳):出卖粮食。{13}籴(dí笛):买进粮食。{14}自便如受粟:使(买粮食)和领救济粮食一样方便。{15}纵予之:放开贷给他们。{16}病坊:收养病人的处所。{17}处(chǔ楚):安置。{18}瘗(yì义):埋葬。{19}或便宜,多辄行:对(救灾)有较大好处的,多打破陈规立即执行。{20}罹(lí离):遭遇。{21}拊(fǔ抚)循:抚慰。{22}绥辑:安顿。{23}纤悉:无微不至。{24}灾沴(lì厉):灾害。{25}有间(jiàn见):有距离,有差别。{26}科条:救灾的具体办法。{27}致仕:旧时官僚退休称“致仕”。{28}岂弟:即“恺悌”,宽厚温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熙宁八年(1075),越州发生大旱灾,时任越州知州的赵忭采取一系列的救荒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颇为朝野所称道。

本篇文章写于元丰二年(1079),是作者在越州考察之后写成的,对赵公的救灾工作从灾前调查和准备、救灾措施、为政精神到救灾成效都做了详细的记述,不但赞颂了赵公的吏治才能和卓越政绩,以为后人之鉴,也表现出作者一贯的关心民生疾苦,注重具体政务实践和善于总结救灾经验的作风。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却是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先介绍了“防患于未然”的调查准备工作。作者具体介绍了赵抃的调查提纲,写了赵抃对“属县”的七问“灾所被者几乡”,是问受灾的范围;“自食者”“当廪于官者”,是问灾害程度;“沟防”“库钱”“富人”“僧道士”,是问官私救灾的应对能力。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也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以为后来的官吏救灾提供借鉴。

紧随气候写救灾措施。救灾工作头绪纷繁,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第二段写“救饥”,此间,赵公多方面的考虑:忧虑领救济粮时,秩序不好,造成混乱,于是让男女分开在不同的日子领粮;考虑到百姓会流亡,于是广设救济站点;算计到官吏不够用了,于是聘用不在职的官吏;对不用官府救济、能自食其力者,则责令富人不可囤积粮食不卖;对需举债度日者,则责令富人放债,待有收成时,官府为其讨债。这一切写出了救灾筹划的严谨周密。第三段写“救疫”,写得相对比较简单,只概括介绍了设置病坊,招募二僧作为医护人员,安排掩葬死者等工作。

最后,论说赵公救灾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品德,说他可以作为天下官吏的榜样;他救灾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文章并未停留于写越州救灾其事和赵公其人,而是针对其事其人进行议论,阐明主旨“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是这一段的关键语句。于是得出“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表现赵抃为了灾民不怕承担责任,不惜自己的功名利禄;“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表现他为救灾尽心竭力;“多出私钱”,“皆公力也”,表现其为救灾公而忘私的宝贵精神。

文末写赵公年老退休后,住在衢州。并补充交代,由于作者写的是“救灾记”,故赵扦的正直、恺悌都没有写在文章之内。这就既概括地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格、修养,又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具有无尽的余味,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

后人评论

茅坤:“赵公之救灾,丝理发栉,无一遗漏;而曾公之记其事,亦丝理发栉,而无一不入机杼,及其髻总。”(《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卷八)

唐宋八大家《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散文鉴赏

刘向所定①《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②称十一篇者阙③。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④,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⑤,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⑥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⑦。其设心注意⑧,偷⑨为一切之计⑩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11}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12}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13},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14}。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15}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①定:编定。②《崇文总目》:书名。宋王尧臣等编撰,六十六卷。③阙:同“缺”。④法度:法律制度。⑤用:施行。⑥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⑦易合:容易迎合各国国君。⑧设心注意:居心和用意。设,置。注,措。⑨偷:苟且,私下里。⑩一切之计:一时权宜之计。{11}寤:通“悟”,醒悟。{12}正:政治。{13}有为神农之言者:《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战国时楚人,曾见滕文公,陈述神农的主张,力主君臣同耕、自食其力。孟子在书中记叙了许行的见解,并加以驳斥。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又称炎帝。{14}著而非之:记载下来并予以批评。著,记载。非,反对。{15}高诱:东汉学者,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曾注释《战国策》等书。

刘向所整理的《战国策》,流传到宋代,已残缺不全,并且出现了许多错讹。曾巩访求残缺,考订谬误,将其补充修缮,还写了这篇序文。本文作于宋仁宗嘉祐后期曾巩校书史馆时,此期间正是曾巩散文艺术风格成熟阶段,本文堪称是他博厚文风的一篇代表作。

当时,朝廷上下正因为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激烈辩论,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祖宗法度”。保守派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更,而力主变法的王安石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法先王之政,而法先王之意的主张。曾巩是赞同王安石的看法的,本文便是借评价刘向《战国策》,阐述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

本文在布局上非常严谨。无论是就全篇而论,还是从具体的段落来看,这种特点都十分明显。文章首先叙述了《战国策》一书的勘校情况,而后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结尾又回归于《战国策》注本,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议论部分,指出战国策士是“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曾巩有着深厚的儒学修养,同时又是一位极为博学的作家,他在文中将所有的论述与儒家的基本理论及以往的历史事实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将道理阐发得极为明白。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曾巩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先举出孔于和孟子为例,正面说“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这也是一个衡量的标准。进而举出战国策士的行为作为对照,证明这些策士导致杀身亡国的原因是有悖于先王之意,这也与王安石当时的主张是一致的,可见他论述的是战国策士,而所阐发的,却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治主张。

后人评论

王慎中:“此序与《新序目录序》相类,而此篇为英爽轶宕。”(《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谥文定。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

冯时行 字当可,壁山(今重庆璧山)人。

孙光宪(约900--968) 五代北宋词人。字孟文,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自号葆光子。

吴激,字彦高,号东山,瓯宁人,宋哲宗天佑五年(1090年)生。曾任宋朝奉郎。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栻之子,宋名书画家米芾女婿,能诗善画,其诗画深得米芾笔意,是宋代文学家。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宋代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原籍饶州余干(今扛西余干县),祖父不求,宋建炎(1117—1130),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父应善,字彦远,性孝悌,工诗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著《唐书遗录》、《幸庵见闻录》等。

1 欧阳守道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

起初名巽,自认为改名应科举不对,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幼年就失去了父亲,家境穷苦,没有老师,自己努力地学习。

乡人聘请他给年轻子弟做老师,主人看见他每次吃饭时从不吃肉,而是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主人)马上准备两碗送到欧阳守道家去,他这才肯吃肉,邻居的妇女和孩子没有不叹息感动的。年未三十,因道德品行而成为乡州儒者的宗师。

江万里为吉州知州,欧阳守道正好被乡里举荐,江万里特别看重他。 淳祐元年考中进士,上殿对策,说:“国事成败在于宰相,人才盛衰在于御史谏官。

过去掌权的厌恶规谏,谏官怀疑冒犯了他,等到他离职,都说他不是相才。有的逢迎当时的宰相,效劳卖力,也有的疾恶如仇而反常,苛责缺点,以致忠邪不辨,贬升没有章法。”

公布名次时,徐俨夫是第一名,徐俨夫拉着欧阳守道说:“我惭愧居于你之上,你的文章未必不在我之上。”任雩都主簿。

遭母丧,服丧期满,调任赣州司户,留任十年,后来江万里建白鹭洲书院,第一个请欧阳守道来给学生讲学。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请欧阳守道担任岳麓书院副山长。

欧阳守道第一次讲学,阐明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高兴地接受。族人欧阳新以及儿子欧阳必泰起先寄住长沙,听说欧阳守道到,去拜访他。

开始还不认识,见面交谈很契合,欧阳守道向吴子良请示,聘请欧阳新任岳麓书院讲书。欧阳新讲解《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欧阳守道说:“长沙自有欧阳仲齐,我为何到这儿来呢!”仲齐,是欧阳新的字。

过了一年,欧阳新去世,欧阳守道为他哭得很伤心,亲自给他的墓葬题铭,又向当权的人推荐他的儿子欧阳必泰。吴子良卸任,欧阳守道又回到吉州。

乡里张某死了父亲。小祥祭祀时,舅父(抓住了一件事)告他,(张某)被关进监狱,不能祭奠,舅父强求他卖地来安葬父亲。

欧阳守道听说后,叹道:“我痛心这儿子不能够哭他的父亲,对这痛怎么办?”第二天告诉县令说:“这不是人心,临祭逼迫他,阻挠安葬,像这样的舅父,是自己吃他的肉。请放这个儿子出来,祭奠之后再入狱。”

县令马上放了他。张某的舅父毁谤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解释。

转运使包恢为他向朝廷请祠。江万里进京任国子祭酒,推荐他为史馆检阅,征召应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2 欧阳守道文言文中的一句话,没有翻译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起初名巽,自认为改名应科举不对,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幼年就失去了父亲,家境穷苦,没有老师,自己努力地学习。乡人聘请他给年轻子弟做老师,主人看见他每次吃饭时从不吃肉,而是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主人)马上准备两碗送到欧阳守道家去,他这才肯吃肉,邻居的妇女和孩子没有不叹息感动的。年未三十,因道德品行而成为乡州儒者的宗师。江万里为吉州知州,欧阳守道正好被乡里举荐,江万里特别看重他。 淳祐元年考中进士,上殿对策,说:“国事成败在于宰相,人才盛衰在于御史谏官。过去掌权的厌恶规谏,谏官怀疑冒犯了他,等到他离职,都说他不是相才。有的逢迎当时的宰相,效劳卖力,也有的疾恶如仇而反常,苛责缺点,以致忠邪不辨,贬升没有章法。”公布名次时,徐俨夫是第一名,徐俨夫拉着欧阳守道说:“我惭愧居于你之上,你的文章未必不在我之上。”任雩都主簿。

遭母丧,服丧期满,调任赣州司户,留任十年,后来江万里建白鹭洲书院,第一个请欧阳守道来给学生讲学。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请欧阳守道担任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守道第一次讲学,阐明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高兴地接受。族人欧阳新以及儿子欧阳必泰起先寄住长沙,听说欧阳守道到,去拜访他。开始还不认识,见面交谈很契合,欧阳守道向吴子良请示,聘请欧阳新任岳麓书院讲书。欧阳新讲解《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欧阳守道说:“长沙自有欧阳仲齐,我为何到这儿来呢!”仲齐,是欧阳新的字。过了一年,欧阳新去世,欧阳守道为他哭得很伤心,亲自给他的墓葬题铭,又向当权的人推荐他的儿子欧阳必泰。吴子良卸任,欧阳守道又回到吉州。

乡里张某死了父亲。小祥祭祀时,舅父(抓住了一件事)告他,(张某)被关进监狱,不能祭奠,舅父强求他卖地来安葬父亲。欧阳守道听说后,叹道:“我痛心这儿子不能够哭他的父亲,对这痛怎么办?”第二天告诉县令说:“这不是人心,临祭逼迫他,阻挠安葬,像这样的舅父,是自己吃他的肉。请放这个儿子出来,祭奠之后再入狱。”县令马上放了他。张某的舅父毁谤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解释。转运使包恢为他向朝廷请祠。江万里进京任国子祭酒,推荐他为史馆检阅,征召应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3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小题1:D小题2:B小题3:B小题4:(1)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2)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小题3:试题分析:都是通过母亲的话知道父亲的为人的,属于侧面描写。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

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居”指家境,“衣食”是指生活,“以”,来,这三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二分。

(2)这个句子中“养”指奉养父母,“博”是遍施的意思,状语后置一分,句意完整二分。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译文 :我很不幸,长到四岁就死了父亲,母亲发誓守妇节不再嫁,生活贫困,在衣食方面全靠自己操劳,一边养育一边教导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而且乐善好施,喜欢交朋友。

他的俸禄虽然不多,常不使有剩余,说:‘不要因钱财多了成了我的累赘’。所以他去世时,没有留下一间房屋、一块田地让家人有所依靠来维持生活。

我凭借着什么而能坚持下来呢?我对你父亲,还是了解他的一些心思的,他是对你有所期望啊。”从我出嫁成为欧阳家的人,没赶上侍奉我的婆婆,但知道你父亲是会赡养好她的。

你父亲去世时你还年幼,我不能知道你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但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当初嫁来时,你父亲服母丧三年期满刚一年,每年祭祀,就一定流着眼泪说:‘人死后祭祀再丰厚,也不如在他生前尽微薄的奉养啊。

’有时进用酒食,就又流泪说:‘从前常常不足,现在有余了,可是想弥补却来不及了!’我起初看到一两次这种情况,以为是刚除丧服,余哀未尽,才这样罢了。不久之后见他常常这样,一直到他去世未尝不是这样。

我虽然没赶上侍奉婆婆,但凭这些知道你父亲是会赡养好她的。 “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灯处理案件……他回头看奶娘抱你站在旁边,就指着你叹息说:‘算命人说我的寿命将在戌年终结,假使他的话确实,我就来不及看到儿子长大有所成就了,将来应当把我的话告诉他。

’他平常教育其他的晚辈,常用这些话。我听得很熟了,所以能详细说出来。

他在外面怎么做事,我不知道;但在家里,从无虚伪做作,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都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啊!唉!他的内心是很注重仁道的啊!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将来一定后继有人的原因。你应该勉励自己!赡养长辈不一定要丰厚,最要紧的是尽孝道;好处虽不能遍及天下人,但最要紧的是自己要有仁爱之心。

我不能教你,这是你父亲的心愿啊。”我哭着记下这些,不敢忘记。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A 2 D 3 B 4 B 1B媪:妇女/儿:孩子;C唱名:公布姓名;D当道:当权的人。

2 A凭,介词/把,介词;B他,代词/自己,代词;C他,代词/的,助词;D然后,连词。 3 ACD均属疑问句宾语前置,B为介词宾语前置。

4 A“少孤贫,无师”并未有明确的因果关系;C“发明了”错,应为“阐明了”;D“并为此而受到张姓的舅舅诬告”表述错。 参考译文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

起初名巽,自认为改名应科举不对,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幼年失去父亲很穷,没有老师,自己努力学习。

乡人聘请给子弟做老师,主人窥见他每次不吃肉,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便准备两碗马上送去,才肯吃肉,邻居孩子没有不叹息感动的。年未三十,众人趋附因道德品行成为乡州儒者宗师。

江万里为吉州知州,欧阳守道正好被乡里举荐,江万里特别看重他。 淳祐元年考中进士,上殿对策,说:“国事成败在于宰相,人才盛衰在于御史谏官。

过去掌权的厌恶规谏,谏官怀疑冒犯,等到他离职,一起说他不是相才。有的逢迎当时的宰相,效劳卖力,也有的痛恨疾恶如仇而反常,苛责缺点,以致忠邪不辨,贬升没有章法。”

宣布姓名,徐俨夫是第一名,徐俨夫拉着欧阳守道说:“我惭愧高出你之上,你的文章未必不在我之上。”任雩都主簿。

遭母丧,服丧期满,调任赣州司户,留任十年,后来江万里建白鹭洲书院,第一个请欧阳守道来给学生讲学。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请欧阳守道担任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守道第一次登席讲学,阐明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高兴地接受。

族人欧阳新以及儿子欧阳必泰起先寄住长沙,听说欧阳守道到,去拜访他,开始还不认识,见面交谈很契合,欧阳守道向吴子良请示,聘请欧阳新任岳麓书院讲书。欧阳新讲解《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欧阳守道说:“长沙自有欧阳仲齐,我为何到这儿来。”

仲齐,是欧阳新的字。过了一年,欧阳新去世,欧阳守道为他哭得很伤心,亲自给他的墓葬题铭,又向当权的人推荐他的儿子欧阳必泰。

吴子良卸任,欧阳守道又回到吉州。 乡里有张某死了父亲,一周年祭时,舅父用其他事告他,关进监狱,使得他不能祭奠,强求他卖给自己地才能安葬。

欧阳守道听说后,叹道:“我痛心这儿子不能够哭他的父亲,对这痛怎么办?”明天告诉县令说:“这不是人心,临祭逼迫他,阻挠安葬,像这样的舅父,是自己吃他的肉。请放这个儿子出来,祭奠之后再入狱。”

县令马上放了他。舅父毁谤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解释。

转运使包恢为他向朝廷请求宫观官。江万里进京任国子祭酒,推荐他为史馆检阅,征召应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5 英语翻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习题1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2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感受到欧阳修什么的品格 3这篇文段表现了苏东坡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5类( ) 是( ) 夸( )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此类推”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习题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更不会谈及我!说的是欧阳修感叹苏东坡后生可畏,已经赶超过做为前辈的自己,人们已经将目光与焦点从老一辈人聚焦到了新一代后辈的身上表现出欧阳修善于奖掖人才、提拔后辈的开阔胸襟2、因看到别人诗文成就高而感到高兴,表现出欧阳修关心后辈人才,心胸开阔的品格3、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表现苏东坡的诗文成就作者没有正面说苏东坡诗文如何如何,而是通过欧阳修的预言,崇宁、大观年间士大夫争诵苏东坡诗文禁而不止的事实来反衬4、落 笔 /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类( 大抵,大致) 是( 这) 夸( 炫耀,夸耀) 6感受到了欧阳公谦虚的心理。

6 问一段文言文翻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敝,虽以唐贞观致治,几于隆

自东汉以来,道德日下,文风渐衰,虽然经过唐贞观年间的全面治理,几乎达到隆盛之地,但文章仍然不能革除五代的衰败之气韩昌黎领导天下贫寒学子力推新尚,这才使得天下的文风逐渐归于正道韩愈之后二百多年,出了欧阳修,他学道上推崇韩愈,而志求达到孟子的境界天下贤士不谋而合,共赞道:欧阳先生,就是宋代的韩愈呀!当时我的乡人曾文定先生,带着自己数十万字的文章来到京城,但京城的人却没有知道的唯独欧阳先生对其另眼相看,起初是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进而对其所表达的志向深表赞叹,因此子固之名才誉满天下呀!这位韩文公,难道仅仅是以文章立身吗?当时宪宗皇帝在凤翔法门寺恭迎佛祖真身指骨的时候,王公大臣、士人百姓都奔走相告,顶礼膜拜,而独有文公冒着生命危险极力劝谏,以致触犯众怒却终而不悔可见文公捍卫道德之严正,弘扬正气之博大,早已鉴天地高下,关国运盛衰,浩然而独存他那“手扶云汉、章分裳锦”的才德,难道是偶然得来吗?欧阳先生在朝堂之上正直不曲,他在谈论文章时,这样说:对于道德崇高的人,作文章并不困难如果道德圆满,无论行走于天地间,还是深入到渊泉下,没有到达不了的若非如此,以欧阳先生的才能,还不能写出如扬子云、范仲淹一样的华丽文章吗?这只是他捍卫道德之心谨严的缘故。

侯氏家谱辈分

1、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2、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3、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