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姓”家谱有谁能告诉我吗?到底与“孔、孟、曾”三姓家谱是否完全相同?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2收藏

“颜姓”家谱有谁能告诉我吗?到底与“孔、孟、曾”三姓家谱是否完全相同?谢谢!,第1张

颜姓家谱介绍小邾派颜氏家谱的起源当在周朝小邾国国君颜友受王封之后。颜友作为小邾国的开国君主,颜氏必定以始祖供于家庙,其后每代袭爵位的继承人也必定按顺序记录下来供在家庙中。代代相传,这便成了家谱。周朝之前,姓氏继承权规定十分严格,所以早期的家谱只有宗子才有权续写。随着姓氏继承权的扩展,修家谱权也渐渐开放。到了唐朝,凡有条件的人都可以续修本支派的家谱。颜真卿在唐代续修的家谱便是一例。颜真卿在续修家谱时,对颜姓的起源又作了一次考证,指出旧谱所记颜姓始于小邾子颜友是可靠的。颜真卿修的这部家谱在当时及后世都十分有影响。宋朝欧阳修曾在给王深甫的信札中说“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说明虽历经五代之乱,士大夫家谱大都佚失,而颜氏家谱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宋朝时出现了“人人自求其家”的寻祖续谱风,因此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家谱。颜氏以宗子为核心的家谱,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扩展,把宗子之外的支庶子尽量收入家谱,但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离宗子居住区的颜氏族人仍不能进入家谱。于是出现了以居住区域为主的支谱。这类支谱大都尽力寻找从一世祖颜回代代相传的脉络,理清本支派的传递主线。也有的因史料缺乏只记现状。这些支谱大都成了元、明、清各代续谱的依据及某些支谱的源头。唐开元二十七年诏封颜回为兖国公,并在封地内为颜子立庙,由颜氏宗子守庙,主管四时祭奠。在经历了数次迁徙之后,宗子又回到了祖籍。五代时宗子后裔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隐居峄山。到了北宋末年,皇帝赵构迁都,颜氏宗子颜尧为首的十一公奉旨南迁亳州。在后来的颜氏家谱中称为南宗。故里颜姓在曲阜被占领后奉旨另立宗子奉祀复圣颜子,故里曲阜便以颜端之后为宗。元统一中国后以北宗为正宗。明朝袭用元朝旧制,以北宗为正宗,此后颜氏便只有正宗和南宗的说法,续写家谱时谪系家谱也不记载南宗传递情况,南宗则另立支谱。乾隆巳卯仲冬七十一代颜怀择在重修《颜氏谱序》中说:“五季之乱,徙居他方者有之。文威、文蕴、文铎三公隐鲁之峄山,归守宗庙。文威五世孙晓、岐等十一公俱南徙,不序列。文蕴二世孙匡、郎等四公失传。文铎三世孙曰端有三子,曰继、曰希、曰绍,自是之后,颜氏子孙皆继、希、绍三公之后矣。”颜氏的家谱前二十三代:从颜回至二十三代颜盛,一代回,字渊(一作子渊)。子歆。二代歆,字少林,少博学,有才名。仕鲁为大夫,娶齐姜氏,子俭。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三代俭,字子勤,仕鲁为大夫。元泰定三年奉旨从祀于复圣庙。子威。四代威,字子严,仕鲁为下大大,子(艹凡)。五代艽,仕鲁为下大夫,子亿。六代亿,仕鲁为下大夫,子岵。七代岵,仕鲁为下大夫,子卸。八代卸,字伯由。仕秦为大夫,子誉。九代誉,舍人。子产。十代产,有学行,楚项羽闻其名,聘之不就,终隐名林。子异。十一代异,字世仁,汉大夫。子愚。十二代愚,仕汉为卿士。子逵。十三代逵,仕汉为大夫。子释。十四代释,字季达,汉武帝时尚书郎,会稽都尉,书传作“驷”。子衷。十五代衷,一作忠。郡功曹从事,巩令。子凯。十六代凯,字季卿。张禹荐于朝,为安成太守。子邃。十七代邃,字景深,郡上计吏。子龠。十八代龠,字茂宗,州举茂才,子绰。十九代绰,字参道,为太守。、子准。二十代准,始仕,为从事,复高尚不仕。子阮。二十一代阮,字怀珍,举有道,为著作郎。子亮。二十二代亮,字世明,为郡督邮。见冀州刺史王纯碑。子敫。二十三代敫,字士荣,州举茂才,官至御史大夫。子二,斐、盛。明朝初期,故里颜氏人丁旺盛,为便于家族事务的管理把曲阜一带的颜氏族人按居住区域划分为若干户,每户推举户头、户举,自修支谱,建家祠。到清朝时才完成了故里十六户的划分。故里颜氏十六户分布情况如下:1.大宗户。家祠在翰博府西侧,颜子庙内,有谱碑。2.泗皋户。宁阳县泗皋山。有林、庙、支谱。3.嵫山户。兖州市,城西嵫阳山。有林、庙、支谱。4.泗南户。旧名郑村户,曲阜时庄乡郑村。有祠庙、支谱。5.陶村户。旧名颜家庙户,曲阜姚村西北。有祠庙、支谱。6.巧泉户。旧名姚家庄户,曲阜姚村西。有祠庙、支谱。7.坊上户。曲阜姚村西坊上村。有祠庙、支谱。8.五泉户。旧名店子户,曲阜城南店子村。有支谱。9.龙湾户。曲阜城西龙湾村,现颜家河口村。有祠庙、支谱。10。萃溪户。旧名马厂户,姚村西北小颜庙庄。有祠庙、支谱。11.泗上户。龙湾户分支。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12.泗东户。旧名张庄户,之载派五十九代时分出。居姚村,有支谱13.临泗户。旧名颜家村户,姚村镇颜家村。有支谱、家祠。14.汉下户。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支谱、家祠、谱碑。15.防山户。曲阜城东防山小马庄村。有支谱。16.陶洛户。曲阜城东陶洛村。有家祠、支谱。故里颜氏十六户不是一次分定的。五十六代时仅九户。五十九代分十四户。至六十一代才完成了十六户的划分。今传《颜氏族谱》有康熙五年版、乾隆已卯版,实为陋巷十六户全谱,并非天下颜氏全谱。1944年,复圣七十七代奉祀官颜世镛、家族长颜怀英、林庙举事颜锡桐、颜振(钅皇)等倡修颜氏合族大谱,成立了筹备会。会长颜世镛,副会长颜怀英,秘书颜振锂,职员颜士株、颜锡榕、颜士英、颜振怀及各户户头、户举、执事官等人。因时局变化,只完成了各户支谱,未能汇成总谱,此后资料损失惨重。颜氏族谱一向为宗子、族长、户头珍藏,世上无余本流传。近年来,西安、自贡、湖南的颜氏后裔,都曾派人携族谱来曲阜参加颜子研究活动。续修家谱家谱是家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了解后裔传承情况,族人的迁徙与分布。凡在谱者才能享受颜氏特有的待遇,如入三氏学或四氏学读书,享受科举的优惠,减免赋役等。对不遵祖训,违法乱纪,有辱族门的人一概不能入谱,家谱起到了清理门户的作用。

因为多宝塔是颜真卿早中期的成名之作,它是颜鲁公成大家气象的开山之作,结体精到、笔法完备,完全足以取法,以此入颜堂奥,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宝塔是颜真卿早中期的成名之作,应该说还不是非常成熟(仅从完全自构体系角度讲),但有继承、也有发展,写来一笔不苟,极其认真。结体密实遒劲,笔力雄浑厚重,点画精妙细致,整体端庄秀丽,完全具有了大家气象。

对于初学者,以此二者绝世楷法之水准,绝对是够学,不存在学哪个不好的问题,如果是希望能将字练得好看,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好。看学习者喜欢哪种,兴趣爱好很重要。

学习者以楷入门,以后进一步学习的目标是中正一路的楷书、隶书或篆书,那么选二者差别不大。

多宝塔碑是颜鲁公早期成名之作,更多地继承了二王笔法。

由此入门,再上溯二王是有一定优势的。而柳诚悬的楷书用笔与结字系统更严谨、也更封闭,学习之后要出帖,转向以二王为主要基础的传统书法之路,会有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书法入门,最好是从多宝塔入手,原因是它是颜鲁公成大家气象的开山之作,结体精到、笔法完备,完全足以取法,以此入颜堂奥,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颜楷认真细致,笔意入微,初学时忠于原帖认真临摹,对于从细节处掌握颜体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多宝塔拓本精良清晰,易于辨识和临摹,是颜体的结体、用笔基本功的最佳示范本。

多宝塔继承钟王一脉的用笔体系,对于将来广涉其他楷书,甚至转习行草,都具有极重要的笔法积累作用。

它与颜鲁公后期作品,包括颜氏行书《祭侄文稿》等或多或少都在笔法上有一定的内在承续关系(虽然没有颜勤礼离颜行那么近),也就是说向颜行一路走也是可以的。

有些人直入颜勤礼记,不知其害。诚然,颜勤礼似乎更易于学习,因为此时颜鲁公在用笔上已经走向粗略简省,着重体现苍茫雄浑的意象。

入门学此碑,既略过了学习精微笔法的过程,又难以体会颜鲁公笔下高妙的意境,实为不智。很多人学书三月便觉大进,提笔就是一手老干部体,实源于此。

综上所述,入门临写多宝塔碑是更好的选择,它在初学者对书法未形成整体认识之前,为个人的艺术人生储备了更多的可能性。入了这扇门,在门后面,是更广阔的天地。

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需抽丝剥茧方能体会。

以前为什么不爱学历史?因为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划重点。

知识传授者,如果自己都不觉得所讲有意思,怎会让学习者感兴趣呢?

最近习勤礼碑,特好奇颜真卿(709-784,唐名臣、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在他曾祖(爷爷的爸爸)的碑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碑文不难读,只是人名、官名,稍微有点扑朔迷离。

将其家谱罗列清晰后,再看真卿在71岁时给他去世多年的曾祖颜勤礼写的碑文,不能不佩服古人对文字运用的严丝合缝。

真卿给曾祖写碑文的逻辑是从勤礼的高祖(+4,上四代人)介绍到其玄孙(-4,下四代人),就是“九族”,这些人经历朝代为南朝(宋、齐、梁、陈)—隋—唐。

高祖(颜远见,+4,北齐)、曾祖(颜协,+3,北齐)、祖父(颜子推,+2,北齐、隋)、父亲(颜思鲁,+1,唐)、颜勤礼(大哥师古,0,唐)、儿子(颜昭甫,-1)、孙子(颜惟贞,-2)、曾孙(颜真卿,-3)、玄孙(-4)。

颜家的家谱,第一代追溯到颜回(孔子的高徒)。然后到第33代,就是《颜勤礼碑》中提到的颜勤礼的高祖(+4),颜远见,官至齐御史中丞。

齐国被梁武帝萧衍接管后,颜远见绝食而亡(古人和现代人差不多,巴巴为气节亡的就那么三两个,所以史书有记载)。

曾祖颜协,北齐也任官职,他有三儿子:颜子仪、颜子善和颜子推。

没错,颜子推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勤礼的祖父。颜子推在北齐任职黄门侍郎,到隋朝为东宫学士(一个意思,都是太子的伴读、老师之类)。

题外话,颜子推辅助的是杨坚的长孙(本有大好前景,无奈太子杨勇被废,其长子也被罢黜,最后还被隋炀帝给毒死了)。

颜家后人自此出生地统一为国都长安。但他们总说“祖籍琅玡临沂人”,那是因为颜回山东人啊,这么一说多是颜氏后人的自豪感。

颜子推作为古代文学家、教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有情怀的,比如思乡不忘本。于是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

颜氏这一族在经史子集方面的造诣颇深,按现代话说就是,书读得好。所以人夸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温大临(彦博)兄弟都拿思鲁两兄弟来对照,前者在政治方面走得远,后者在学术路上走得远。

思鲁有四子(师古、相时、勤礼、育德)。

颜师古(勤礼大哥)也是唐代有名的经、史学家、语言学家,先后辅助李渊、李世明,随太宗征辽东,病逝,65岁。这四兄弟都是皇家文学院鼎鼎有名、显赫一时的人物。

颜家,到颜勤礼这个分支,出了点问题,以致后两代都比较冷门了。

直到出了颜杲卿和颜真卿两堂兄弟(曾孙辈),前者也是鼎鼎有名有气节之人(安史之乱,被安禄山凌迟处死;文天祥赞誉之人),后者名气不用说了(八卦下,真卿是在75高龄被小人缢死的)。

勤礼出了什么问题呢,他娶了不该娶之人。

他有两位夫人,大房殷夫人(也是名门之家,回头说)生有二子,真卿的爷爷 颜昭甫 是这位夫人生得。

继房柳氏,生有五子,这位柳氏有个亲哥哥恰好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王氏没斗过武则天,之后一系列受牵连——勤礼被降职,柳氏的五子终身不准入仕。

颜昭甫在儿子惟贞(颜真卿的爹)和元孙(颜真卿的大伯)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颜家家道中落。

幸好昭甫娶了个好媳妇,殷仲容(武则天时代唐书法家、画家、善篆刻,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的姐妹。这两小兄弟就被寄养在舅父仲容家里,随着习字。

殷仲容娶妻颜颀(颜师古之女;即殷仲容一方面是惟贞的舅父,一方面是其堂姑父)——有没有感觉颜家和殷家联姻太多,回头再细细八卦这两家联姻的事。

由于太穷,惟贞和元孙两兄弟只能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字,所以他俩之后的成就以草隶出名(绝对也是舅父兼堂姑父殷仲容教得好)。

不要觉得颜真卿从父亲那能学到多少,他和他爹惟贞一样可怜,幼年失怙。真卿三岁,惟贞去世,历史记录他的母亲也称殷氏——我彻底凌乱了。

所以在勤礼碑最后,真卿写得情真意重,可怜兮兮,俺大白话翻译下哈:“晚辈我有幸给您老人家立传,可惜我从小死了爹,没办法接受父亲的教导,也没法间接多听您的教诲。现在我也老了,多数长辈都故去了,也没人给我讲诉您的事迹了。所以,您有很多美德,造就了这么多优秀的后辈,但终有遗憾未能尽述。”

有人说真卿是被其亲姑妈颜真定教导出来的(真卿给姑母写过碑文“殷履直妻颜氏碑”,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是这碑文,名字肯定传不下来)。

细细一查,颜家女子也是人物啊(武后酷刑时代,割耳争讼为叔父颜敬仲伸冤)。

蓦地发现,其夫钱塘县丞殷履直。

颜家和殷家,这个扯不清啊。那就索性一块扯扯吧。

殷家:1殷英童(北周御史正中大夫)——2殷闻礼(唐太子中舍人,与颜师古共事修史)——3殷令名(唐光禄卿、初唐书法家)——4殷仲容(初唐书法家、画家、工部郎中)(其他的分支实在查不到);

颜家:1颜思鲁(长宁王侍读)——2颜师古/颜勤礼——3颜昭甫——4颜元孙/颜惟贞/颜真定(女)——5颜杲卿/颜真卿

亲上加亲的事件:1)颜思鲁娶殷英童之女(殷英童很赏识思鲁,在其诗集中称其颜郎,收录两人唱和诗20余首);2)颜勤礼娶妻殷氏(昭甫的妈);3)殷仲容娶颜师古之女颜颀;4)颜昭甫娶殷仲容姐妹(殷氏,名未知,惟贞的娘);5)颜真定的夫君是殷履直(查不到人物细节);6)真卿的母亲也叫殷氏,即颜惟贞也娶了殷家女儿。

终于明白啥叫世交了,投缘地恨不得把后世子孙全牵连到一块去。

《颜氏家训》一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全书共7卷,20篇。《序致》一篇主要谈写作《家训》的目的。《教子》篇谈子女教育;《兄弟》篇谈如何处理弟兄关系;《后娶》篇谈男子续弦及非亲生子女的问题;《治家》篇谈如何治理家庭;《风操》篇谈在避讳、称谓、丧事等方面所应遵循的种种礼仪规范并评论南北风俗时尚的差异优劣;《慕贤》篇谈对待贤才应持的正确态度;《勉学》篇谈学习问题;《文章》篇谈文章理论;《名实》篇主张崇实而不务虚名;《涉务》篇主张接触社会实际,办实事;《省事》篇主张用心专一,不作非分之想;《止足》篇主张少欲知足;《诫兵》篇反对文人参预军事;《养生》篇谈养生之道;《归心》篇宣传佛理,为佛教张目;《书证》、《音辞》等篇考证古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诸学;《杂艺》讲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弹琴、卜筮、棋博、投壶诸种杂艺;《终制》是晚年遗嘱,回顾一生极多感慨。

《颜氏家训》一书内容博杂广泛,包罗万象,但从书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颜之推的思想脉络的。

1、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颜之推出身高门权贵家庭,三为亡国之人,性命几乎不保。他的这一特定身世经历,铸就了他特定的思想性格,所以与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正统思想比较,《颜氏家训》中的某些思想可以说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扭曲。但颜氏思想仍未跳出儒家思想体系,因而在他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了主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主张明哲保身。这与他特定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颜之推从小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儒家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头脑中,所以他一生服膺儒学,故而教育子孙,希望他们能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以求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而不致倾覆。又由于颜之推身逢乱世,饱经忧患,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惧祸心理,所以他希望儿孙能懂得现实社会中的利害关系,以求在乱世中得以全身免祸。再由于颜之推出身于世族官宦之家,祖上世代为官,自己也为官一生,多年的官场经验,体会到了为官保身的艰难,故他希望子孙能保有既得的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又不致于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

由于上述原因,他的思想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比如,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应该远避官场的倾轧,这就和要保有官宦世家的社会地位的企图产生了矛盾;要想既保官又免祸,就与正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矛盾。以下就《颜氏家训》中所体现的这些矛盾思想作一分析。

关于颜之推服膺儒学,这是不言而喻的。他在《诫兵》篇中写道: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微幸战功。吾既赢弱,仰惟前代,故置心于此,子孙志之!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颜之推不仅本人继承了他的先辈世代从事的儒学事业,而且希望子子孙孙都不要背弃这一事业。但又由于他的身世经历造成了他的某些思想的扭曲,与正统的儒学思想是不协调的。最为代表的就是在仁德和生命的取舍上。儒家思想赞赏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作为儒家信徒的颜之推,在《养生》篇中也用此观点来教育子孙: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生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在这段话中,颜之推并举了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所谓的不可苟惜也就是杀身成仁之意,这棒看来,颜之推的思想与《论语,卫灵公》中所主张的杀身以成仁并无区别。但是,我们通观《颜氏家训》全书,特别是《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几篇后,就会感到颜之推训诫子孙的着眼点,并不是教育子孙如何对待杀身这一面,而是更多的侧重于教育子孙如何去求生。而要求生,则要知足退让,才能明哲保身,全身免祸。这种观点,在《家训》中是很多的,如:砂砾所伤,惨于矛戟,讽刺之祸,速乎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颜之推生逢乱世,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他本人几次沉浮,性命几乎不保。所以他的这种坎坷经历使他意识到,只有首先生存下来,才能谈到述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但是,要想苟活于乱世并保持既有的社会地位,又不违背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实在是两难求全。因为在那个国家四分五裂,政权更换频繁的时代,为臣属者不得不面临忠于旧主和投靠新主的痛苦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颜之推的内心深处,也是极为矛盾的。

一方面他对北齐宦者田鹏鸾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等不屈于敌,杀生成仁的壮举歌颂备至,又严厉抨击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慨叹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另一方面,他面对国家破亡,身为虏囚的命运,却是历仕萧梁、北齐、北周、隋,即可为旧主效忠,又为新主尽力,他在《文章》篇中有一段话为自己的一生三化的行为辩解: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自春秋以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

在这里,他化用了儒家亚圣孟子之言,指出伯夷不屈二姓固然是高风亮节、精神可敬,但伊尹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也是负责的表现。既然君臣固无常分,那么一臣而事二主、三主甚至四主,也就没有什么不妥当了,因为这是合于孔孟之道的。尽管颜之推为自己的经历辩解,但他毕竟以一个南朝汉族官员身份,被俘后被迫在北朝为官,内心是很痛苦的。

在南朝,他亲眼目睹了鲜卑兵士给南朝百姓带来的灾难,到北朝后,又被鲜卑武人猜忌陷害,几及于祸,故而他当时的心态,与当年的伊尹积极参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的为官,主要是出于资荫子孙、不辱先世的目的,而并不奢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也与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参预政治的观念大相径庭。所以,他对子孙的仕宦,反复要求他们务必保持谨慎的中庸态度:仕宦称泰,不过外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望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覆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游,思为此计,仅未暇尔。

自丧乱以来,见因托风云,徽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尔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乱世莫做大官,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中品以下的官,有一定的身分地位,不致使官宦世家的门庭受辱,也就够了。高于中品的官,权柄过重,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容易遭致倾覆,应该坚决推辞不就,这就是颜之推总结自己宦海沉浮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2、重视学习,讲求实际的思想

如果埤颜之推反对子孙追求高官、参与政治是为了全身免祸,以求在乱世中生存,那么他勉励子孙努力学习,重视实干则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本领,同样也是出于在乱世中谋生的考虑。如在《勉学》篇中,他明确地说道:

夫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历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他在同篇中还谈到,那些在战乱中沦为俘虏的人,读过书的,即使是平民百姓,还可给人当老师;没有读过书的,即使是官宦子弟,也只能给人耕田养马。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正由于他读书,有学问,才能尽管朝代更换,都能照样做官。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勉励儿孙勤奋读书是带有强烈的功^目的的。

颜之推强调学习必须实事求是,而不是装装门面。他在《勉学》篇中写道:夫所以读书学习,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谵,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田是乎!

他认为学习必须要结合实用:或者是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或者是提高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如断案、治民、造屋、种田等。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能高谈阔论、吟诗作赋,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基于这种务实的观点,他对当时士族养尊处优,脱离实际,不事生业的弊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颜之推本人也出生高门士族,对士族阶层不学无术、空疏无用的本质认识的很清楚,因而他对士族的揭露人木三分,非常有力。如他在《涉务》篇中指出士族官员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这些人平时都是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城郊之内,无乘马者,有的从未骑过马,看见马嘶叫跳跃,就感到震慑不已,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颜之推这些议论,击中了当时时世的要害,目的就是警诫子孙要用心读书,讲求实际,学习本领,立足于社会。

许姓 许氏族谱

许氏本宗历代修订族谱及尊祖敬宗事迹简介

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朝代更迭风云变换,国运家史一脉相通。可鉴:传承家族文化之创建族谱难,续修族谱亦艰难。我族现存“老谱”、《许氏族谱》(续编)、《许氏谱书重修卷》等书卷资料,均系我族历代志士仁人经千辛历万苦,耗钱财费精力,为尊祖敬宗,启迪后人作出的不朽贡献。

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岁次丙午正月朔,考元孙儒学生员许胤泰(ID54)字太宗,为老谱书“维”,全文见“资料”栏。系我族尊祖敬宗之先驱楷模。

嘉庆七年(公元一八O二年)许昆(ID401)字玉生,号临溪。例赠修职郎,敕封圣府斋奏厅斋奏,晋封奉直大夫。不辞风涛之苦航海南归扫墓、立志碑、买祭田、招守墓,访求世袭,着手修谱,历经十四世许景卿、十五世许文运,十六世许际闰四代相继编修,于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成书,历时七十四年。虽未尽善,宜为后人续修族谱奠定伟业之基。

嘉庆八年(公元一八O三年)岁次癸亥十二月望日奉府儒学廪膳生员许景卿(ID655)谨志述:“嘉庆五年弘德公(即许弘德ID48)携来族谱云:’其家旧谱纸腐虫伤,请人代抄抄过即焚’,此抄谱名次配氏俱各明晰。传旧谱名次甚繁,嫌其字满截取半幅,事不必真。”并“族谱序”中首次题二十字许氏命名: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

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岁次壬辰十二月望日奉天岫邑处士许文运(ID1033)为族谱书“序”,“记”

许文运长子许际开(ID1659)与继子许泽光(ID2089)在庄河南尖常隆屯择地建宅(许氏祠堂)两处:一名《树德堂》,一名《谦德堂》。

许际闰(ID1666)“族谱序”谨序:“许氏有谱自前明洪武二年序起,前明按时修辑,并嘱谱书三十年一修,迄今岂止三十年未修。”在“老谱”中题族谱“凡例”、又续后二十字命名: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囊括许氏总记地域。

公元一九九三年许氏族谱编辑小组筹委会与辽宁省庄河市南尖镇成立。组长:许丕恩(ID4521)南尖镇政府助理员,副组长:许振德(ID4351)南尖镇大圈村支部书记,主编:许天振(ID6947)退休干部,副编(兼出纳):许寰家(ID5172)退休干部 、许天祥(ID )退休干部、许乃家(ID5528)、许传文(ID4638),记帐:许传凤(ID6994) 。倡议书云:光绪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修订族谱成卷,原定每三十年修整一次,迄今已一百一十五载未能实现,又历十世人丁。立志重修族谱于一九九七年成书,时隔整整一百二十年。

许令家(ID2797)一九九五年三月为《许氏族谱》(续编)篆“重修族谱序”:明前有谱未能传世,明代有谱被帮贼抄没,清代修谱定上限明朝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下限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族谱包拥许氏十八世,二百七十八支(际字辈),五百零八年的族史。

许天振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为“重修族谱赠言”缅怀前辈,鞭策后继族人,倾尽肺腑之言(见资料栏)。

许传生(ID3157)一九九五年八月述《许氏谱书重修卷》编填格式:一至十世许胤振(ID57)辈往下分开本支编至第十四世景字辈居椅子圈的族人,将际字辈按支分开填编,并将“丕”字命名改为“胜”、“晓”、“利”。许传忠(ID)参与编填谱卷。

许斌(传字辈)(ID3135)二OO三年农历八月初一,得其父许千家(ID2848)借许传生家藏族谱两册,复印研读后,先是尽其所及所能填补本系遗漏族人,汇成文稿资料逐一发放留存。并与同年十一月开始,利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在北京“网同”http://cnnetorcom网站上始建:“许氏纪念园”(园区号221)、“许氏族谱”(族谱号953)、“纪念馆(31417)”若干(http://cnnetorcom/m/yuanqu/yq/2003/31431/indexaspam=221)。(http://www51xungencom/)倾尽全力将相关族谱资料实现数据化网络化,为海内外、族内外客人浏览观顾提供便捷,为实现族人沟通和拢络失散族人建立起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将网站园区管理长久世袭下去。许氏族谱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业已开始-------------------

许天(天字辈)(ID )2005年4月根据家藏手抄本谱书http://wwwrushancomcn/xushihtm(1803年的版本,比南尖老谱早70年)着手整理族谱的电子版本,以扫描或数码拍照方式将老谱也做成电子谱 。另外在“网易”上建了个信箱:xushizupu@163com,又建个许氏QQ群10881715,把这里当作许姓沟通联络的“集散地”,和许斌分工维护“电子版本”和“网络版本”许氏族谱,或者共同维护力求相互呼应达到同步性,并且确保管理维护的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

73-锡 74-振 75-承 76-景

77-世 78-廷 79-秉 80-培、

81-克、82-建、83-永、84-沛、

85-昭、86-启、87-裕、88-显、

89-兆、(90-守 90-肇)91-庆、92-宏、93-祚、

94-应、95-毓、96-国、97-良

98-惟、99-思、100-一、101-本、

102-继、103-起、104-有、105-常

“颜姓”家谱有谁能告诉我吗?到底与“孔、孟、曾”三姓家谱是否完全相同?谢谢!

颜姓家谱介绍小邾派颜氏家谱的起源当在周朝小邾国国君颜友受王封之后。颜友作为小邾国的开国君主,颜氏必定以始祖供于家庙,其后每代袭爵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