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第1张

夏商,属梁州、雍州之域。

西周,属屈流大雄甸(今镇雄)地。秦属夜郎国地。

汉晋,属朱提郡县地。唐,置西安县,属协州。

宋称易娘部,属叙州(今宜宾)羁縻地。

元,置益良州,隶芒部路。

明洪武年间改隶四川布政司,后废益良州入镇雄府;正德年间置白水江簸酬长宫司;嘉靖初置归化长官司,隶镇雄府;

清雍正初改隶云南,置彝良州同,治今奎阳镇,隶镇雄州;乾隆年间另设昭通府知事分防牛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同置县,仍隶镇雄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从镇雄划出17甲,计343村,分置彝良县,治所迁至角奎。

民国十一年(1922年)起,隶属昭通。

1950年4月彝良解放,建县人民政府。[1]

洛泽河大峡谷

彝良洛泽河大峡谷距昭通市60公里,

彝良---将军的故乡(16张)

其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起伏明显,沟河纵横,属强侵蚀中高山峡谷地形,地壳上升,洛泽河剧烈下切,相对高差1500多米,山高坡陡,地形陡峻,喀斯特地貌发育,横断面呈“V”形或“U”形缓谷,一般平均坡度35—45度以上,斜坡上有大小不等的缓坡台地。本区域属河谷型温暖湿润气候带,冬春温暖,夏秋炎热,无冰冻现象和冻土层,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40℃,年降水量800毫米。洛泽河流经洛泽河镇、角奎镇、龙安乡、钟鸣乡,最后汇入关河。

牛街古镇

牛街,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介于川滇边界,是彝良的“北大门”。牛街古镇始建东汉时期,初兴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

拖姑梅陇氏庄园

陇氏庄园位于县城南部,龙街乡窝铅村境内,坐落于雄奇险峻的“锅圈岩”之上,距县城40公里。“陇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再建于清末民初,再建历时二十多年方竣工,占地30余亩,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是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天然

牛街夜景(16张)

毛竹林、水竹林、罗汉竹(邛竹)林、小熊猫等野生动植物、天麻生境等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彝良县东北部洛旺乡中厂村,地处滇、川边界,与四川筠连、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接壤,距彝良县城160公里,海拔1239~1709米之间,活立木总蓄积量1150万立方米。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古老工艺竹种罗汉竹和世界驰名的观赏竹种方竹等。其中:毛竹07万亩,2144万株,最高达15米,胸径14~18厘米;水竹105万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鸡、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锦鸡、大鲵鱼(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黑熊、野牛等。

小草坝风景名胜区

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距昭通市103公里,面积163平方公里,区内有朝天马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横跨两县四乡——彝良县、盐津县,小草坝乡、两河乡、龙海乡、庙坝乡。森林覆盖率达786%。有高等植物12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种。有珙桐、水青树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9种;省重点保护植物5种;有椴木、南方红豆杉等国家珍贵树种10种;有黑熊、猕猴、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

罗炳辉纪念馆

彝良罗炳辉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展室文字资料126幅,资料205幅,汇录罗炳辉将军生平事迹的书籍7种版本,革命文物33件,罗炳辉铜像一尊。1997年4月,纪念馆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罗炳辉将军故居

位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自然村,距彝良县城15公里。1987年国家拔专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4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另划有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标志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在原址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保护范围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亲罗守清、母亲黄氏墓,妻子李风桂墓,以及《罗炳辉祭父文碑》。

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平楷烈士故居遗址

刘平楷烈士故居遗址位于县城东正街11号,原为其父光绪十八年(1902)所修,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幢房屋及天井、花园组成,两房均为木石结构,通面阔12米、通进深7米,一底一楼,单檐悬山顶,建筑坐北向南,南面临街。1950年后,改作它用,几经兴废现仅存遗址。1986年10月22日,彝良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

唐朝的皇族李氏属于陇西李氏的一支。陇氏李氏自汉代以来就非常出名,西汉时期出现了象李广、李陵这样的名将。而且李广的族弟李蔡在汉武帝时期一度出任丞相。不过,在李陵投降匈奴以后,陇西李氏在政坛上开始沉寂,但是却一直是地方上的豪族。五胡十六国时期,出身于陇西李氏的豪族李丙建立了西凉,他遥奉东晋为正朔,被封为酒泉公。不过他对内是称王的,死后谥号为武昭王,所以他又称西凉武昭王。可是西凉政权仅存两代,就被周边政权灭掉。西凉武昭王后裔辗转投奔了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确立门阀等级。当时陇西李氏的领袖李宝虽受孝文帝的宠信,他成功把太原王氏策化成北方四大名门之一,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却没有让声望地位都比太原王氏显贵的陇西李氏名列其中,李宝为此十分郁闷。还有一说,孝文帝确定阀等级时,各大名门望族都赶去洛阳讨封,结果陇西李氏连夜赶到洛阳还是晚了,所以陇西李氏又被当时人讥笑为“驰李”。陇西李氏虽然没有名列当时四大名门之列,可是在地位恩宠方面并不比四大名门差。他们数代与鲜卑皇室和贵族通婚,成为炽手可热的一大望族。在北周、隋朝两代,李渊家族都是皇亲国戚。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妹妹。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

《胡世宁传》翻译: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朝廷)授予他德州推官的官职。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胡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赴京。

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胡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胡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胡世宁不可。胡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到江西。潘鹏把胡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胡世宁。

李承勋担任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胡世宁于是逃跑到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终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视督察四川,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

胡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唯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上奏章推荐。

(胡世宁)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

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胡世宁却不肯依附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嘉靖九年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

《胡世宁传》原文: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胡世宁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

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公元?~1613年待考),彝族,原名安尧臣;水西人(今贵州毕节)。著名明朝朗岱土司。安尧臣为水西彝族土司。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水西彝族土司安疆臣去世,由弟弟安尧臣袭职。当时陇氏族人垂绝,安尧臣入赘陇氏,遂冒陇氏,称陇澄,后为贵州宣慰使。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尧臣去世。 (公元?~1667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清朝朗岱土司。其先人世代与水西相亲附,世共谓之卢鹿部。传世至明朝,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授宣慰司,僚世守之,清朝顺治末期归附满清王朝。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郎岱长官司、西堡副长官司归附清朝。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农历3月,水西宣慰史安坤(彝族)率众反清,吴三桂统领云南十镇兵自滇入黔,进行围剿。次年(公元1666年)农历1月,吴三桂平水西,杀安坤、安重圣(安坤之子、威宁土司)等。安重圣母常氏、妻陇氏(郎岱土司陇安藩的胞妹)、土目陇胜等逃往郎岱投靠陇安藩。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农历12月,陇安藩举兵反清,遭吴三桂清军围剿。次年(公元1667年)农历6月,郎岱城被清军攻陷,降众万余人。陇安藩、陇氏、陇胜等起义军首领均被杀害,郎岱划归安顺府管辖。 (公元?~1871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清朝朗岱土司。陇榜的后人,任土千总,管六枝中的本支。

清咸丰六年~同治十年(公元1856~1871年),郎岱持续发生陇廷桂与布依族马阿奴、朱大黄瓜、苗族岩大武等反清民族起义,曾五次攻打郎岱厅城,击毙清政府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军功七员,均失败。

起义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遭到失败,陇廷桂于农历2月间被云贵总督恒春在郎岱杀害。 (生卒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民国朗岱土司。陇腾云原为朗岱土司,富甲一方,得任兴仁大团团总,传说可管辖兴仁、普安及盘县相邻的地方,后由于战乱而被属下谋杀,终年四十六岁,就葬在“双合桥”南岸的天狮子山顶。那里有一块不大的坝子,墓居正中,没什么豪华的装饰,一个土坟堆前立一令箭碑。

陇腾云一生不图虚名,乐善好施,他一生除“双合桥”外,还在响水杨柳树与云南富源县交界处修有马家桥,在拐带河上修有拐带河大桥,在与兴义接壤处修有黄泥河大桥。为了维护桥梁,陇腾云拿出近桥的数亩良田给当地人种、收,作为对他们护桥的报酬。二百多年过去了,当地民众不管是外省县乡的群众、干部,还是其他民族,对陇腾云的壮举无不交口称赞,感谢先辈用生命和智慧给他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遗产。 (公元1941~今),彝族,字曦仪,号彝芒;云南镇雄人。云南镇雄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写出彝良的名胜古迹或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

夏商,属梁州、雍州之域。西周,属屈流大雄甸(今镇雄)地。秦属夜郎国地。汉晋,属朱提郡县地。唐,置西安县,属协州。宋称易娘部,属叙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