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的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2收藏

吕氏的宗谱,第1张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当年带领着一支吕姓发祥于文登。其实,姜子牙(吕氏,也称吕牙)周初时就已封于齐地了。 清朝初期,吕姓从文登县葛家西南隅吕家集迁来此处安了一个庄子,随东面邻村于家埠之称而以姓氏命名吕家埠。约在1770年左右,姜姓从乳山县桐兰迁来,因支脉旺盛,遂改名为姜家埠。----文登葛家镇姜家埠(注:文登市吕家集、庄、埠都有。) 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夏、商为青州地,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战国为齐地。秦罢诸侯,置郡县,文登为齐郡腄县地。西汉,文登属青州东莱郡东牟、不夜、昌阳三县。东汉省不夜入昌阳,文登为昌阳县地。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昌阳县地。晋及刘宋时,分属青州长广郡、东莱国牟平二县。后魏,分属光州东牟郡观阳、牟平二县。 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属光州长广郡。周因之。隋时,属青州东莱郡。唐时,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内置登州,文登县为其属;贞观元年(627),废登州,属莱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龙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莱,文登均为其属。五代因之。宋,文登属京东东路登州。金,属山东东路宁海州。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明,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清,属山东省登莱青道登州府。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个姓氏的辈字都有差别。吕姓也是如此。几乎不可能实现统一了。比如: 某支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山东吕氏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湖北三相堂吕氏旧派: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新派: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寅清堂吕氏派语: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注:吕姓是大姓,古今名人很多。

吕姓 吕氏族谱(河北临漳)

据先辈家谱序言记载吕氏出自炎帝夏太岳封于吕为侯,商失国后子孙在周有吕望,西周穆王时有吕后,至唐朝有浙东节度使延之之子苟书仆时渭,渭有四子一个曰温、二个曰恭、三曰俭、四曰说。温、恭、说三个人门床不究其传,惟有俭之子孙威休于后周头德帖礼部侍郎院。今之居河北正定、东郡平阳、开封卫辉等处姓吕者皆其后裔也。东郡平阳今山西平阳县,经验之地志我祖为俭之后裔。

我祖世为平阳巨族,先祖吕成住山西平阳府洪桐县大石桥村,明永乐时始迁居河北省临漳县狄邱村, 至今世代相传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此家谱在先辈十五世孙慎修于一八二零年十二月编修的谱牒基础上,由本家二十世孙荣立、二十一世孙福元、福军于二〇〇四年九月九日修订制成的本族家谱。

四、秦朝

公元前256—前251年 昭襄王赢稷  五十一年——五十六年

        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周赧王去世,把持国权的西周公姬咎在洛阳降秦,周朝亡。据巩邑的东周公文君想利用吕礼、吕不韦在秦国的权威保存周王室,遂任吕礼侄吕仓为相国。

公元前249—前247年 庄襄王赢子楚 元年——三年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东周文君七年。丞相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姬杰于阳人聚(今河南临汝)以奉周祀。吕不韦因功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门下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46—前210年  始皇赢政 元年——三十七年

        公元前239年,始皇八年。吕不韦以相邦、号“仲父”之尊组织门客纂成《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公元前236年,始皇十一年。吕不韦撰《吕氏世谱》,其序说:自康公“东迁海上,吕氏之存者寡矣。公子进几而作亡命奔韩。今距公子进五世尔。”吕尚后裔中仍以吕为氏者仅有公子祁和公子进、绥。

        公元前235年,始皇十二年。吕不韦因赵太后与嫪毐*乱私通的事被牵连免相逐回封地洛阳后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仍络绎不绝前来问候,秦王恐其发动叛乱就写信要他和家属迁徙巴蜀,因忧惧日后被杀遂饮鸩而卒。其后人有吕嘉、吕凯等。

        公元前220年。吕文为避仇人从单父县迁居沛县,在一次沛县令举行的酒宴上将次女吕雉嫁给了泗水亭长刘邦,刘邦称帝后立吕雉为皇后。还生有长子泽、次子释之、长女长姁、三女嬃嫁汉将樊哙。

公元前 209—前207年  秦二世赢胡亥   元年——三年

        公元前208年。正月,中涓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组织苍头军镇压杀害陈胜的叛徒庄贾后重建楚国。二月,秦军攻陈(今河南淮阳),吕臣败走,不久与英布联合破秦军收复陈县,后归项梁与项羽屯军于彭城。十一月楚怀王夺吕臣兵权改任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

五、汉朝

公元前206—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    元年——十二年

        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吕马童以郎中骑将起兵好畤,参与汉灭楚军龙且之战,升骑司马。七月,南阳吕国后裔秦南阳郡守吕齮降汉封为殷侯,子吕胜以郎中从刘邦。其族裔有吕越人及三国时吕常。

        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吕泽以客从刘邦定三秦后率阳都侯丁复、东武侯郭蒙、曲成侯蛊逢、都尉吕婴等驻军下邑。汉王刘邦彭城兵败往从之,集溃卒和败军破楚于荥阳,复发兵佐高祖刘邦定天下。

        公元前203年,汉王四年。吕臣率汉军于汜水斩楚将曹咎,以功为都尉封宁陵侯,后承嗣其父吕青阳信侯爵位。阳信侯传六世至吕谈坐酎金夺爵,族裔扩散于陕甘。宁陵侯传三世至吕始以无后除国,其族裔分布豫州、安徽省界首等地,如三国时东吴吕蒙。

        公元前202年,汉王五年。吕马童、吕胜等五人分割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西岸)拔剑自刎的项羽尸体请功。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正月,吕泽封周吕侯,谥令武。生二子台、产。三月,吕博国以越户将从破秦、击项羽封贳侯,传至五世吕倩坐杀人死罪国除。四月,吕释之以客从击秦、汉王入汉还丰沛卫太上皇之功封建成侯,谥康公,生四子则、谢、种、禄。

        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正月,吕马童封中水侯,传至五世吕宜成坐酎金夺爵,分衍有内蒙、南皮等分支,吕虔为其后裔。吕胜封涅阳侯,传至二世吕成以非亲生国除。

公元前194—前188年  汉惠帝刘盈  元年——七年

        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刘邦逝后吕雉以太后执政,通称吕后,继续执行以宗室女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避免了汉匈之间的兵燹之灾。

        公元前191年,惠帝四年。吕后下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三月,下令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以休养生息治天下,为文景之治奠基。

公元前187—前180年 高后吕雉 元年——八年

        公元前187年,吕后元年。吕雉称制,立吕台为吕王,台逝,子吕嘉继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因吕则有罪免其嗣建成侯,封其弟吕种为沛侯,后更为不其侯,姐长姁子吕平为扶柳侯。追尊父为宣王,追封兄吕泽为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

        公元前184年,吕后四年。封族人吕婴子吕它为鄃侯、吕更始滕侯。妹吕嬃临光侯,堂侄吕忿为吕城侯、吕胜赘其侯、吕莹祝兹侯。

        公元前180年,吕后八年。七月,令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产军南军为相国。八月,吕后卒,周勃、陈平、刘章等人设计诛杀吕产、吕禄,斩杀长乐宫卫尉吕更始后,捕捉诸吕男女,不分老少一律诛杀,史称“诛吕之役”。族人吕文和从沛县逃奔略阳(今甘肃天水)。吕后的亲族遭诛后,三代外的近族后裔在两汉间大多生活在今山东乡间。

公元前150年 汉景帝刘启 七年

         吕季主为吕仓后人,他和田叔一起去梁国处理太常袁盎被杀案,为维护礼法他把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处死宠臣羊胜、公孙诡,使梁王安然无恙,得到景帝夸奖。子吕步舒为董仲舒学生。

公元前140—前87年 汉武帝刘彻时期

        公元前 122 年,元狩元年。吕步舒手持符节出使淮南国自行裁决准南王刘安罪案。汉武帝认为他断案公正做得对。官至丞相长史。

        公元前 121 年,元狩二年。吕越人与王然于、柏始昌出使身毒国过滇及夜郎,滇王和夜郎侯问汉使者: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此为夜郎自大成语的出处。后还曾出使过南越、大夏。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南越国丞相吕嘉杀武帝派去的信臣发动叛乱。翌年叛乱被平,置不韦县(今云南省保山市)徙其族以实之。

公元前86—前74年 汉昭帝刘弗陵时期

        公元前86年,始元元年。夏,吕破胡为水衡都尉,率军平息益州郡二十四邑夷民反叛。三年后益州夷民再反,破胡再次率军征讨失利,致太守被杀、汉军战死及溺亡者四千余人。翌年改任云中太守。

公元前62年 汉宣帝刘询 元康四年

         中水侯之后长安公士吕建明、阳信侯之后长陵大夫吕阳、宁陵侯之后南陵公大夫吕得、涅阳侯之后吕忠奉诏复家,令奉祭祀世世勿绝。

公元1—5年 汉平帝刘衎时期

        公元3年,元始三年。吕宽受妹夫王宇之托于半夜用狗血洒在其父王莽府邸门口以阻其专权称帝,不料被人发现。吕宽及妹吕焉、妹夫王宇被害。史称狗血门事件。

        公元4年,元始四年。吕猗为御史大夫,因王莽摂政无道而养疾于家谱书。以“太公三十四世孙洛阳吕猗”为洛阳《吕氏宗谱》作序。

公元9—20年 新朝王莽时期

        公元17年,天凤四年。吕育(吕宽远房亲族)因被县宰冤杀,吕母遂散尽家业与吕植聚众起义一举攻下海曲城,将县宰处死,以其首祭吕育,义军迅速发展至数万人。吕母病逝后吕植率义军投赤眉军。

公元23—25年 更始帝刘玄时期

        公元 23 年,更始元年。吕植率一部赤眉军降更始帝刘玄,封为大将军,据守淇园,后经岑彭说服降于刘秀。十二月,吕晏为邓禹裨将,遵刘秀命讨伐王郎。

公元25—57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吕羌任山阳郡太守,精研《梁丘易》。

         公元27年,建武三年。吕鲔为东汉初群雄、关中豪杰,在更始帝、赤眉军败北后,割据右扶风、陈仓,为成家公孙述将军攻击三辅。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秋,吕鲔入蜀和延岑、王元、公孙恢在广汉郡广汉、犍为郡资中迎击汉军岑彭,后被臧宫在沈水击败。

         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吕种以伏波将军的行军司马为沅陵长,招抚武陵蛮人。后因受马援外孙王肃结交汉室诸王案牵连致祸被害。

         公元56年,建武三十二年。吕鸿任吏部尙书,徐州刺史。弟吕鹄、吕鹤、吕雕、吕鸰也在朝为官。父吕霸官尚书令。

公元89—104年 东汉和帝刘肇时期

        公元 97 年,永元九年。吕盖以光禄勋升司徒。卒后发明地动仪的尚书张衡为其作《司徒吕公诔》。子吕仓为光禄大夫,父吕章以郡县职经韩棱举荐进中央层为官政绩不凡。为南阳吕氏后裔。

公元107—125年 东汉安帝刘祜时期

        公元108年,永和元年。二月,吕仓以光禄大夫与樊准视察兖州,以仓廪储粮赈济流民。孙吕勃谏议大夫。

公元126—144年 东汉顺帝刘保时期

        公元136年,永和元年。洛阳令吕放因不满专横跋扈的河南尹梁冀被其派人刺杀,弟吕禹继任洛阳令。

        公元141年,永和六年。谏议大夫吕勃反对将殇帝的庙号排在顺帝之下,认为左昭右穆的秩序不可乱,梁太后下诏同意了。

公元168—188年 东汉灵帝刘宏时期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建言灵帝应赦党人,诛杀贪官,考核地方官吏是否称职。封都乡侯,辞不就。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吕布善弓马,武艺高强,有飞将之称。因叛杀丁原,被董卓授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后又与王允等共谋刺死董卓于未央宫门,授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公元190—220年 东汉献帝刘协时期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吕由为徐州刺史陶谦部将,在曹操进攻徐州时与曹仁作战阵亡。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吕布大破张飞于下邳,俘刘备妻儿及部曲家眷,自称徐州牧。七月,朝廷任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四年后被曹操决水围攻兵败被害于徐州白门楼(今睢宁县古邳镇)。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冀州渤海郡南皮豪杰吕威璜从招为袁绍麾下骑督,在与曹军的官渡之战中阵亡于乌巢。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十月,吕旷、吕翔背袁尚投曹操,驻扎在阳平县(今山东莘县),被封为列侯。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吕蒙平定了山越族人之乱被孙权任为平北都尉兼广德长后出征夏口,亲自斩杀黄祖水军都督陈就;随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败曹操,又献计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因屡立战功升横野中郎将、偏将军兼寻阳令。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吕常以中郎将、裨将军、关内侯随曹操南下,封阴德亭侯,领襄阳郡。因治郡有方拜平狄将军,改封卢亭侯。早年曾护送汉室宗亲益州牧刘焉入川任职,被迫留蜀娶妻生子吕乂。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吕蒙经孙权劝导经勤奋学习才略大进,鲁肃不禁感慨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豫州刺史吕贡和徐晃副将吕建接曹操密令率军救援族兄吕常,大败关羽于襄阳城。十一月,吕蒙被孙权拜为大都督,率军白衣渡江袭占荆州,关羽进退失据败走麦城被俘斩首。因功封孱陵侯、南郡太守。后因伤病壮年而卒,子霸袭爵,霸卒,兄琮嗣,琮卒,弟睦嗣。

帮你查找了很久也没见到您家家谱的那些字,你自己看看吧,目前我看到最全的啦。

家谱文献:

1简介:

周王朝时期,吕氏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作《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吕大防的先辈为汲郡人(今河南卫辉),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来吕大防遭弹劾被贬,逝世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广东澄海)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2家谱:

河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福建上杭溪南吕江氏族谱,(清)江永昌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西临晋吕氏家谱,(清)吕一纶、吕常等修,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清)吕子珊、吕佶孙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贽庭、吕继午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第三~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民国)吕荣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民国)吕国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吕洪裕、吕正兴等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吕铭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敬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文献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吕元宾吕、承烈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平湖吕氏世系,(民国)吕懋荣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民国)毛宝清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民国)庄崧甫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清)吕德森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清)吕邦树等原修,佚名续修,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吕氏合族修,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第十六~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开荣等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载赓等重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六~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

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卢正衍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档案馆(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冈乡上湾。

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民国)卜文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象冈乡前冈。

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民国)吕甲初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村。

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民国)吕钜仁缵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民国)吕椿年总纂,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民国)吕立循总理,吕访君等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清)吕志道、吕国盛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宁海演道山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民国)吕有容主修,严企周编纂,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宁海大水坑吕氏六修宗谱三卷,(清)吕秉钧主修,章黼华编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吕朝熙编订,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图书馆。

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民国)吕际庚、吕鹏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固始吕家族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武汉吕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初期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白鸿福等修,白家齐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卷首上、下。

湖南常宁吕氏宗谱,(民国)吕声清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清)吕典錞、吕典谐等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清)吕绰宽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清)吕钟锈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缙云双龙吕氏宗谱四卷,始修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现代)吕马昌续修,吕子勋编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四册。

嵊州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嵊州贵门吕氏六修宗谱九卷,(清)吕至主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贵门吕氏宗谱十卷,(清)吕岳孙纂修,清光绪丁亥年(公元1887年)明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四川隆昌吕氏世谱,(民国)吕忍太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隆昌文宝斋石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川隆昌吕氏族谱,(民国)吕奉轩纂,民国年间石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宜宾吕氏宗谱,(民国)吕平原、吕平林等纂,民国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民国)吕献忠录,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民国)吕日知编辑,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族谱,(清)吕呜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二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清)吕志曾等纂,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清)吕楷等重修,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清)吕克淳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l)吕修模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江县图。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吕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三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吕氏族谱,(民国)吕德坤编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绩溪仁吕程继序堂专绩世系谱二十三卷,首三卷、末三卷,(清)程秉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浙江永康桥下村志(主要是朱氏,另外还有梅、吕、夏、潘、李、胡等姓),(现代)朱士岳等修,1992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河头村志(吕氏等五十二个姓),(现代)吕镜湖等修,1994年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吕氏三修族谱(万载严坑吕氏宗谱),(清)吕辉元等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修刻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前山杨村志(主要是杨氏,还有其他姓氏如吕、桑、胡),(现代)杨庆生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下徐让村志(主要是徐氏,另有杜、陈、吕、骆、金等姓),(现代)徐起龙等修,1995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

吕城坝口陈氏宗谱,(民国)陈俊礼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笃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祥符吕氏四修宗谱十六卷,卷首上中下三册,著者待考,民国壬戍年(公元1922年)铅印本十八册,缺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万载严坑吕氏宗谱四卷,(清)吕辉元、绿辉荣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河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吕氏三修族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安吕氏宗谱,(民国)吕锡祥重修,洛阳新中华印刷所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族谱,著者待考,三相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民国)吕炳垣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北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吕光琦重修,民国年间寅清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七字辈排行:

山东武城吕氏字辈:“连元岭一宝春化福云昭”。

山东莱州吕氏字辈:“诜希宝臣峰启泽永康长绍堂志兴润桂占金清绪世再延香”。

山东青岛吕氏字辈:“维贤可继世”。

山东沂水、莱芜吕氏字辈:“纪文全志兴”。

山东曹县吕氏字辈:“法付太亦”。

山东烟台吕氏字辈:“应瑞永道贻序兆”。

山东日照吕氏字辈:

一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二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三支派:“京东海青秀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田家窑、南湖支派:“贤世立永昌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横排支派:“咸鸿福益友全成乃作之相传怀纪广存德庆吉祥”;

土山、京东、海青秀支派:“家邦定吉祥忠能传延世宣布绪刚强”;

照五、七村、田家窑、南胡镇、庄头、许家庵、两城镇、臧家窑、日照街道、店子村、土山支派:“培(继洪年文丰)祖(芳)清(宝秉维)象(江文守)贤(咸京)世(鸿东)立(福海)永(益青)昌(友秀)全(家)保(成)邦乃(定)作(吉)之(祥)相(忠)传(能)怀(传)纪(延)广(世)存(慎)宣德(布)庆(绪)吉祥刚强”。

山东龙口吕氏字辈:“从梦建良廷秉广振太清和明安尚道百运一金声东凤吉祥福天海岳云盛春秋仙乐果恩德美景生”。

山东莱阳吕氏字辈:“廉兆广文庆天德柏福荣”。

山东吕氏一支字辈:“巩丰仕贤树桂诒玖怀国安邦”。

四川达县吕氏字辈:“盛绍祖继中民国正显达仕代荣昌发”。

四川宣汉吕氏字辈:“有俊庚大仕云昌应开能贞吉祥广太”。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孔道德兴才述仁伦昭志”。

四川吕氏一支字辈:“光国荣宗泽家心德善良”。

四川永川吕氏字辈:“贞元开乾泰周佐如金玉麟凤自鸣来国家万年仕”。

四川营山吕氏字辈:“正之文章贵福自天伸顺堂儒尧舜祖广积圣闲书”。

湖北吕氏三相堂字辈:“本超远大承先志惟学诗礼启世裔永传家业纪昌明克绍贤永昭善继”。

湖北吕氏寅清堂字辈:“刻承瑞兆华国文章敦崇士习永守纲常居仁由义其道大光”。

湖北武穴吕氏字辈:“中承永志”。

湖北洪湖吕氏字辈:“大恢中志得道承章学宜传授世代忠良”。

湖北应城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觉兴”。

湖北吕氏一支字辈:“玉发祥陈伟列贤能绍美袭厦康”。

福建福清吕氏字辈:“世朝国家永庆圣贤齐美”。

福建南安吕氏字辈:

名派:“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惠泽仁为质因心义以衡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派:“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友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纲登仕才犹着经邦体扬彰云礽循祖法奕世锡嘉祥”。

福建莆田、广东海丰吕氏字辈:“开如本淑义君以诚慎振馨香”。

福建诏安吕氏字辈:“金华发祥蕃衍潮漳传芳理学绍美文章英俊蔚起甲第赓扬百千万世永际其昌”。

广东阳春吕氏字辈:“立英雄壮志可通天赞光辉发达业昌隆建千秋丰功扬祖威启仁义道德泽万家”。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圣顺应舜云调乾添继光鸣时宜用国世代永潘昌”。

广东阳江吕氏一支字辈:“惟盼功雄业朝廷宠泽光发时宜用广世得永传杨”。

河南南阳吕氏字辈:“中永桂勤浩”。

河南开封吕氏字辈:“三好邦德法振文传世维存厚齐家在复心”。

河南长垣吕氏字辈:“增广承恩泽炳新世恒昌疏繁芝蓝茂嗣续传家邦”。

安徽旌德吕氏字辈:“谱书既成告我宗氏领永宝藏贻雨后嗣绵绵瓜瓞竞竞无虞若有不才或售族宗贤能重攻其咎”。

安徽郎溪吕氏字辈:“时美克绍徐”。

安徽灵璧吕氏字辈:“兴振允常”。

安徽淮南吕氏字辈:“全世如成凤克冠文茂”。

辽宁庄河吕氏字辈:“文兴振世德国恩明吉利云祥长春景传家学道仁”。

辽宁锦州吕氏字辈:“林久凤佳”。

辽宁长海吕氏字辈:“延士广传可昌其志永寿万年”。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永庆广富立业久长家兴培振治国安邦”。

辽宁吕氏一支字辈:“正希永培显章继”。

浙江余姚吕氏字辈:

行派:“忠孝开基诗书继用前业以裕后昆”;

字派:“忠孝开基诗书继世用光祖德永振家声”。

浙江绍兴、海宁吕氏字辈:“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祖德培深本孙枝发远条簪缨垂奕诗礼慕贤豪治心惟道立志在仁丕承家学克保大伦佑启昌祚可以永遵”。

浙江宁海演道山吕氏字辈:“朝有学人聚家开贤达兴为邦佐廷治尚去悦知音”。

浙江宁海大水坑吕氏字辈:“亮善思先哲茂字必成章”。

浙江缙云吕氏字辈:“道统秉正德纯良忠厚传乐崇始永千胜仁维礼智信富贵福寿荣康泰元亨利贞吉孝友恭敬全和平睦姻恤雍熙恺悌昌”。

浙江嵊州吕氏字辈:“映显明升旺鼎晴皓曜晖晁昀昌昞晃”。

广西桂林吕氏字辈:“开邦世泰和光生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亭”。

广西武鸣吕氏字辈:“廷茂贵岑云芳音奇秀韶声振新挺继荣瑞承”。

广西河池吕氏字辈:“正大荣昌忠良显达”。

湖南零陵吕氏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保定孔厚日升月恒吉占利用载兆咸享”。

川滇黔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乐安珍”。

江西赣州吕氏字辈:“尚伋德慈毋山辰寿无忌赤脱购禄甫小白元无野环杵臼阳生螯积祁光敏不伐雍威霸鸽微陵隆微凝泽远德肇虔鹄行钧招时瑞应麟雄崇嗣延之渭温镇宁信江学圣菽良福顼韬萝奇龟祥蒙享夷简公绰希杰求嗣恭呈应申德秀启瑞天德福荫骞佛养太德怀仁愿元伯万十百迁通公恒丙丰法寿宣振秋腾宇以琳贤周吕富朝湖添有祖柯德林明宝贵堂宗明”。

江苏沛县吕氏字辈:“其复高后尊先志”。

黑龙江吕氏一支字辈:“永恩文远延世广传克昌”。

云南镇雄吕氏字辈:“德发向天堂光昭先世良”。

山西姜家咀吕氏字辈:“宗加作相监叙义远”。

吕氏一支字辈:“贞元开乾鼎周佐如金玉麟凤自天来国家万年士世德承先志芳名绍平章中道敦行远纯诚永吉昌”。

资料有待补充。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乡白城村吕氏字辈:

好学家声振,传贤国则昌,发生维效友,积聚作忠良。

山东菏泽成武县九女集小曹楼村吕氏字辈

付(超)培建,忠厚传家远。

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姓系承神农 源自南阳河东

  吕姓,也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由此看来,吕氏之得姓,为时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刚刚开始萌芽茁壮时,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当时的吕国,大致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县一带地方。这个国家后来被周所并。

  姜子牙,是老幼熟知的人物。实际上姜子牙是大岳的后裔,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吕尚,只是不大为人所知罢了。由这件事,也可证明吕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否则姜子牙也不会既姓姜,又姓吕了。

  过了800多年,到战国末年,有相传为秦始皇亲生父亲的吕不韦。到了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吕氏再度显赫绝伦。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政,这个妇人可谓心狠手辣,杀人杀得连儿子都怕她。她娘家的人权倾当朝,刘家的天下,差一点被吕姓夺去。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个成语,或者叫典故吧,‘吕布戏貂禅’,戏到现在还成美谈了。”

  历史上吕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吕尚、吕不韦、吕布之外,还有三国时的吕蒙,他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有北宋时三任宰相的吕端,宋太宗曾称赞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代之后,吕姓人家就开始迁入福建一带。清朝康熙年间,吕阿四和吕阿南兄弟登上台湾岛,在台北县莺歌镇一带开垦定居。以后吕氏后人源源不断迁入台湾。现在吕姓在台湾各县都有分布,但以台北县、嘉义县为最多。

  ----------------------------------

  典故趣事: 吕公嫁女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蒙 吕雉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氏的宗谱

在网上为您查了一些资料,后来感觉您的先祖似应来自文登、乳山一带。文登是山东吕姓来得较早的地方。据说宋末元初时,河南新安的一位万老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