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森”的轶事趣闻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4收藏

关于“林森”的轶事趣闻有哪些?,第1张

1、轶事趣闻:鳏居之谜

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

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

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在他收藏的众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具白骨骷髅。林森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后来,又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

于是关于国府主席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秘中夹杂着恐怖。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消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当面发问。爱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标对准国府主席的身边人。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团。

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龄一般都很小。

林森也不例外。10 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爱护着她。

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

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

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

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

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

2、关于林森: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而下野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3、人物评价:

胡适:"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

叶楚伧:"公生平宁静淡泊,勤整廉贞,举措抑扬,不私奸匿,造次颠沛,不离规矩,居常和易,童稚可亲。临大难,持大节,则峥峥岳岳,凛乎如神。"

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中共中央唁电称:"国民政府林主席治丧委员会公鉴: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4、主要事迹:

林森(1868-1943),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

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

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理埋葬事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

林森对中山陵的建设十分用心,倾注了满腔热情,从葬事的筹备,陵园的勘定,到工程图纸的审定,工程招标乃至工匠的确定,他都亲自一一过问,认真筹划,亲自落实。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似乎与战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家谱记载着 家族的来源和历史迁徙 轨迹,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国家历史上也是重要的 学术研究资料 。

家谱在历史上的传承经历过许多变故,这也导致家谱至今仍有许多不完善,因此家谱中有些 禁忌 需要我们来注意。

01

寻根信息

一、字辈寻根

对于 迁出信息时间较短 的家族,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可能还有效果,但时间久远的家族,依靠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在过去时,定居的人们并不会开始就很多,并且 交通和通信并不像如今发达 ,家族联系不便,社会背景导致人们文化程度又一般,家族人们的迁居情况记录 混乱 ,甚至因混乱还可能出现后人直接 自立字辈 ,因此,锦秋文谱对于字辈寻根的方式并不建议。

二、名字寻根

如今网络的发达,导致许多人有了修谱的想法后,便开始依靠网络途径依据 名字寻根 ,这种方法相较于字辈寻根更不建议,其一是国家人口的众多,其二是名字的不统一性,国家人口的庞大导致常有重名情况出现,名字更有大小名和改名一说,并且每个人的记忆难免出现遗忘和差错,靠名字寻根的 难度不仅很大,而且真实性难以保证 。

02

仔细翻阅家谱时能发现,家谱中的内容都是一些正向的事情,家族中的 违法乱纪以及道德底线 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记入谱中的,这也是与家谱所含的 “教化原则” 有关,因此都不会在家谱中所反映出来。

03

家谱损毁、收藏

家谱损毁

因“ 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的说法,所以家谱多会在此时间修订,而修订家谱时常由家族中德高望重、声名威望的 长者 主持,在新家谱修订完成后,一些家族会选择“ 焚送旧谱 ”将旧谱除留一本外其余烧掉,随后按照字号等方式分发,在下次修谱时还规定要上交,旧谱更不得有任何损毁。

家谱收藏

家谱收藏时,族人需要注意不能 随意涂改、虫咬霉烂 ,在每年的农历 六月六晒谱节 时,还需要用 布子盖上家谱晾晒 ,家谱更不得 出售他人或贩卖 ,不然会受到家规的 严厉惩处 。

家谱是中华千年传统文化,其中的精髓我们仍需要学习和继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姓氏,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人世翻覆,甚是繁杂。为了帮助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寻找自己姓氏的源流,本书从大量古今典籍文献、家谱资料中钩沉辑佚,生动、翔实地介绍了500多个姓氏的产生、演变和涌现出的名人及相关胜迹等,弄清了姓氏的来龙去脉,并尽量保存了有关姓氏的历史和趣闻轶事及500余幅精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是炎黄子孙了解自己的姓氏,寻根问祖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在湖北黄石市铁山区龙衢湾入口处,有座始建于明代成化年初的古牌楼,当地人称据东方朔牌楼。据当地的《陆氏家谱索引》记载,东方朔牌楼古时只有石坊,石坊有三门,正中门楣正面额书“上古仙踪”,背书“岁星瑞桃”,两边门楣正背面各额书一至今尚少人认识的古楚文字。宋真宗时这青石坊曾维修过一次,元末红巾军与元军激战时被毁,那四个古楚文字,明代重修时被描存在陆氏宗祠之中。  明永乐末年,龙衢居士岁贡士陆凤翥首倡重修并亲笔临摹陆柬之手迹,重书“上古仙踪”和“岁星瑞桃”。明代成化年间,村民在此基础上,重修建了一座两丈高的青石牌坊,名曰“上古仙踪”,以纪念西汉大学士东方朔。  青石坊耸立在东方山西麓、走马寨的登山古道上,石坊四周古木参天,溪流清澈,水流悠悠。遗憾的是,这珍贵的石坊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做了碉堡,陆凤翥临摹的陆柬手迹,被几个陆姓农民收藏,在“文革”“破四旧” 时被砸碎铺了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铁山区人民政府重新修缮了这座东方朔牌楼。

1、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各种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并且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2、凡是遇到皇帝亲祭,例如祭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先农坛,皇帝会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阅视写有祭文的祝版;祭先农坛暨举行亲耕仪式前一日,皇帝除了在此阅视祝文,还在此查验亲耕仪式要用的种子和农具。

3、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拟好的奏书。

4、清朝每七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家家谱)。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举行隆重的玉牒存放仪式。

5、有时候皇帝也会在此召见官员或赐食。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仍居后宫。袁世凯意图称帝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文移至中间。

扩展资料:

宫殿用途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参考资料:

-中和殿

关于“林森”的轶事趣闻有哪些?

1、轶事趣闻:鳏居之谜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