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姓氏发源地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梅--姓氏发源地在哪?,第1张

[梅氏属地]

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六十里。

[梅氏来历]

梅姓源出于子姓,乃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始祖为梅伯。商纣王时,梅伯为卿士,他为人忠直,曾多次上书劝谏纣王,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对其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酱)。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后,将梅伯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便开始了以梅为姓,称为梅氏。

[梅氏名望]

梅姓名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例如汉代有列侯梅★,高士梅福,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文学家梅询、梅尧臣,明代有经史学家梅鹗、忠臣梅殷、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古文字家梅曾亮等。

历史上姓梅的名人有哪些 梅询:宣城人,宋朝官吏。少好学有词辩,进士及第,官至许州知州。

梅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画家、诗人。顺治年间举人。笔法挺秀,墨色苍浑,画松别饶风致。其子蔚,山水得家传,兼工人物。

梅庚:梅清从孙,清代画家、诗人。康熙年间举人,官泰顺知县。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与梅清、石涛均为黄山派名画家。工诗,有《天逸阁集》。

梅成:梅文鼎孙,清代大臣、天文数学家。康熙五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参与修订《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遗珍》等。

梅月:明代进士。嘉靖间,人川南道宪副。生平持躬谦让,人称长者。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之武昌)人,五代时南唐官吏、画家。曾为翰林待诏,善画人物、牛马。最工写鸡,以此知名,世号梅家鸡,写斗鸡最精。

梅尧臣: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北宋文学家。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员外郎,世称梅都官。其诗平淡朴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因与苏舜钦齐名,人称“苏梅”。有《宛陵先生文集》。

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称其诗文为当时之冠。拒绝仕途,著述颇丰。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历代文纪》《古乐苑》《宛雅》等。

梅朗中:梅鼎祚孙,清代诗书画家,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有《书带园集》。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数学家。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有《梅氏历算全书》、《古今历法通考》等,后人汇编为《梅氏丛书》。其两位弟弟也长于天文数学。

梅曾亮: 江苏省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学家。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专力古文,有盛名。诗亦清秀。有《柏枧山房文集》。

还有梅兰芳 梅葆玖等

历史以来姓梅的名人都有哪些? 例如汉代有列侯梅,高士梅福,东晋有儒学家梅赜,宋代有文学家梅询、梅尧臣,明代有经史学家梅鹗、忠臣梅殷、戏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画家梅清、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古文字家梅曾亮,京剧名家梅兰芳

姓梅的名人有哪几个? 到现在为止姓梅的名人有弗些~? 梅兰芳、梅葆玖、梅艳芳、梅婷、梅汝傲、梅尧臣 梅兰芳,梅艳芳,梅婷 梅毒梅兰芳、梅葆玖、梅

姓梅的名人有哪几个?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子姓,汤 王后裔。殷 商时商 王太丁封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 王时在朝 中任卿 士,忠直敢 谏,对纣 王的荒 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 怒纣 王被废 黜,后又以酷 刑杀 死。武 王灭 商,封梅伯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②出自他族。《魏书》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旧唐书》载,北狄奚酋 长有梅姓;清 满 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 满 洲八 旗姓梅佳氏后改为梅姓;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有梅姓;今满、土家、彝、蒙古、黎、东乡、锡伯等民族均有梅姓。

始祖:梅伯。 迁徙: 梅姓发祥于今湖北黄梅一带,后不知什么原因,大批迁衍于河南汝南。据《姓氏考略》记载,早期的梅姓主要活跃在今河南汝南一带,先秦之后才渐有梅姓人散见于史册。秦有丹阳(治所在今安徽宣城)人梅姑,汉初有益阳(今属湖南)人梅□,西汉中叶有南阳(今属河南)人梅免,新莽时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梅福。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 射状向四周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际见诸史册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赜、梅陶父子外,还有吴兴(今属浙江)人梅虫儿。可见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隋代末年,农民起 义军四起,加之杨 广穷 兵黩 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 劫 难 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唐朝中后期,安 史之 乱加藩 镇割 据,阉 宦专 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 兵回鹘 烧 杀掳 掠,黄 巢起 义又紧随而来,社会激 剧动 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可谓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并且此际梅姓已有人定居于甘肃。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 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 居云南。清代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为多。目前梅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三十六位。 郡望: 汝南郡 汉高帝时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相当于今安徽颍河、淮河之间地区。 堂号: 宛陵堂 宋朝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汝南。②自立堂号:华萼、绩学、余庆、悠永等。 字辈: 某支梅氏字辈:德步广联文,大有恒学成。

江苏南通梅氏字辈:明照有周,广丛德懿。

江苏某支梅氏字辈:学德成家继,广明世尚宏。

湖南益阳沩西梅氏一修嘉靖合修派语:胜贤修允,添伯绍继。二修荣、华房支谱派语:庭国新天泰,必学德芝宗,志单然思孝,传家国诗书。三修咸丰合修派语:教钟源杰焯,培锦泽林浴K男廾 国支谱派语:文明竟进,积厚贻光。五修乙亥续修派语:盛世乾坤定,举善振家声。

湖北襄樊梅氏字辈:元贞运会,大道光昌,宗功祖德,长发其祥。

陕西蒲城梅氏字辈:庆家端有永,显圣振民邦。

姓梅的名人有哪些? 梅汝H

梅兰芳

梅艳芳

梅姓名人有哪些 梅成:梅文鼎孙,清代大臣、天文数学家。康熙五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参与修订《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遗珍》等。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数学家。他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综合研究中西历算,对后世颇有影响。一生著作八十余种,富于科学价值。有《梅氏历算全书》、《古今历法通考》等,后人汇编为《梅氏丛书》。其两位弟弟也长于天文数学。

梅兰芳:江苏泰州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名闻世界之京剧艺人。出身京剧世家,十一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开创了梅派艺术。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解放后,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场,亦工书法,善画花卉,出笔秀逸。代表戏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1961年逝世,终年67岁。有《梅兰芳文集》

梅姓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国大陆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约105万,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六省梅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梅姓人口的74%。

“梅氏”是一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它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梅氏源于古代中国的姬姓。传说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姓氏之一,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据说姬姓后代中有人迁居到梅山(现在的湖南省梅县),因此后代便以“梅”为姓。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梅氏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他们以“梅”为氏,后代就形成了梅姓。

还有一种说法是,梅氏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梅奕(也有称梅易)的后代所起的姓氏。据传,梅奕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家族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梅姓。

总的来说,梅氏的起源并不十分明确,可能涉及多种历史和文化因素。不过梅氏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背景。

据梅氏家谱记载,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得姓始祖为梅伯。梅氏的主要起源有二:①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和《梅氏家谱》等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省亳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至商纣时,梅国国君梅伯为纣王所醢,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②出自他族所改。据《魏书》所载,汉时南蛮有梅姓;据《梅氏家谱》所载,北狄奚酋长有梅姓;清朝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梅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荒*无道,梅伯数进谏均不听,反遭纣王废黜,后遭纣杀戮。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称梅氏。二为汉时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三为清满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为梅姓。 梅氏的郡望为汝南郡,世称汝南世第。汝南郡,汉高祖时设置,其地相当于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梅姓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

战国末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有“梅伯受醢”的文句。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来梅姓人的始祖。

梅姓的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梅伯,有许许多多的考据资料可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另一项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更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上述的一书一铭,《唐书》是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的作品,《梅府君墓志铭》则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手笔,可见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来就已被认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他在被纣王将身“殖醢”而惨死之后,等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就把他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并且开始“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梅——这就是梅氏的来源。他们的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早期的梅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主要是活跃于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换言之,后来各地的梅姓人家,应该也是从这里逐渐分支出去的。

不过,《姓氏考略》也指出,在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后,本来源自商汤的梅氏,已经不再是“仅此一家”,而增加了至少两支新的血轮,那就是南蛮和北狄的先后改姓为梅。该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蛮有梅姓,见《魏志》,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唐书》。”

得姓于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汉末年,便已逐渐从发源地的河南,逐渐播迁到了现在江西省九江一带,当时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便是九江寿春人。

宋、明之际,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梅姓人士很多,在文坛上,他们固然大放光芒,像梅询、梅尧臣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在事功方面,曾经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以及在明代靖难之变时尽忠维护惠文帝的大臣梅殷等,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

      荣乐堂梅氏六修宗谱序(稿)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华夏先民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祖宗崇拜,开启了宗法制度的先河。据文献记载,宗法制早在神农时期便已形成,到西周时期就非常完备了。其核心内容就是嫡长继承制。它的本质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族团体,按照一定的规矩来约束行为,分配利益。为了分别尊卑嫡庶,防止宗族世系出现混乱,就需要对宗族成员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于是就出现了家谱。

  家谱作为姓氏文化的载体,不仅是记录的一个家族来源、迁徙轨迹,以及繁衍生息的过程,还包含了该家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同一时期社会风貌。家谱的存在,在维系亲情,保持家族团结的同时,客观上对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因而中国人历来都非常看重它。宋代大儒朱熹曾说:“人家三代不修谱,而悖祖叛宗,则为不孝矣!”所以,王朝时代,不管是庶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必定家家有谱。宋代史学家郑樵说:“隋唐以上,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以致后来,家谱甚至上升到了与国史一样的高度,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云云,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土崩瓦解,家谱的作用随之淡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家谱,这个有着几千年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也一度销声匿迹,被人们所遗忘。

  近年以来,由于社会安定,传统文化复兴,家谱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

虽然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转变,宗族势力消亡,家谱的原有功用不再受到重视,但是应该看到,家谱在联系宗族亲情,追本溯源,缅怀先人,传承家族精神等方面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历史和文化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梅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根据《通志-氏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梅本出于子姓,是商汤后裔。殷商时,殷王太丁封其弟于梅国,为伯爵,世称梅伯,为梅氏得姓始祖。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梅伯因多次忠言直谏,惹恼了纣王,被纣王施以醢刑,残忍杀害。其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三千多年以来,梅伯忠贞正直的美名流芳至今。可以说,“梅”这个姓氏,在一诞生时就被赋予了正直、坚韧的内涵。

  梅伯之后,在历史上留下踪迹的梅姓人物不断,秦有梅茂,梅鋗,汉有梅嘉、梅福,晋有梅颐,皆有贤名。

到晚唐时期,诗人梅远于唐昭宗光化年间,由吴兴(今浙江湖州)来到宣城,担任文书一类的小官。因五代田頵之乱,不能回吴兴,于是安家于宣城州学之西,遂有了宣城梅氏。

经过五代繁衍,到宋初,梅氏在宣城发展壮大起来,诞生了如梅询、梅尧臣等政治文化翘楚,开创了宣城梅氏的辉煌时代。

南宋后期,蒙古铁蹄南下。为躲避战火,尧臣公五世孙太七公率家族子弟迁到宣城南四十里的柏枧山南庄文峰山口,并在这里再次发展壮大。后世称这一支梅氏为“文峰梅”。

我们荣乐堂梅氏即源自宣城,属于文峰梅这一支。其源流大致如下:

太七公生子四人:八四、九二、百二、福元。

九二公亦生子四人:迪九、胜一、胜二、胜四。

胜一,又名总一,字乐庵,以南宋景炎二年举进士,后任太原府尹。生子九人,始迁徽州婺源。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天下大乱,婺源亦遭到战火侵袭。为给子孙留下后路,乐庵公把九个儿子分别做了安排:良一、良二、良三、良四留守婺源,良五迁豫章,即今江西南昌。良六迁无为,良七、良八、良九三兄弟则携手渡江,来到江北。其中,良七居庐江梅家坂、今属庐江泥河镇,良九亦偕兄居庐江梅家墙,今属庐江罗河镇。而良八则居于桐城杨树湾,今属枞阳麒麟镇。

七百年过去了,留守婺源的四人,其后裔因迭遭战乱,俱失散不可考。迁豫章良五公后裔几经辗转,于明代迁到潜山县水吼村,如果今人口近百人,有家谱传世。迁无为良六公后裔亦无踪迹可寻。惟良七、良八、良九三公之后裔,在庐江、枞阳、桐城、舒城等地生根发芽,椒蕃瓜衍,至今已有万人之众。

数百年间,这三支梅氏后裔秉承祖训,清白为人,耕读传家。虽然没有出现声名显赫,飞黄腾达之人,其中亦不乏保家卫国,忠义节孝之辈。而成就最大的当属良八公后裔梅嶙高。

嶙高公在抗战时期即挂少将军衔,任国名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组长。历任国民政府人事室主任、总统府人事处长等。1952年创设“中国人事行政学会”,历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并充任中印缅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监事。晚年叶落归根,定居故乡枞阳,1997年病逝,享年百岁。著有《人事行政》、《中国政府》等书。

三支后裔因住地相近,世代联系紧密,于清朝初期联合纂修族谱,统一字辈,建立宗祠。祠堂选址在良七公居地梅家坂,命名为“荣乐堂”。

荣乐堂族谱一修于康熙丁卯(1687),二修于乾隆乙酉(1765),三修于嘉庆戊辰(1808),四修于同治庚午(1870),五修于光绪甲辰(1904)。此后由于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宗谱续修一事几度搁浅。虽然抗战之后,嶙高公衣锦还乡,号召族人发起续修宗谱事宜。然而,彼时抗战硝烟未散,内战接踵而至,时局动荡,庐江两支因故并未能参与此次续修,甚是憾事。

自光绪甲辰五修谱至今,100余年里,沧海桑田,人事代谢,梅氏宗亲星散四方,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加上老谱散失,许多人已无法知晓自己的身世,虽同为梅姓,却如同陌路。

有鉴于此,众多宗亲们担心家族源流从此陷于无序,宗族亲情不再,早在几年前便发出呼吁,倡议续修宗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成立了庐江荣乐堂梅氏宗谱续修理事会,共推宗亲佳才为会长,鸿来、家仓等为理事,全面负责此次续谱工作。

几年以来,佳才、鸿来、家仓等诸先生跋山涉水,往来于庐江、枞阳、桐城、舒城、铜陵、芜湖、宣城、黄山之间,栉风沐雨,遍访周咨,寻觅旧谱,采集信息,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尤其在寻找旧谱的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所赖祖宗英灵庇护,以及先辈宗亲的精心保管,旧谱尚得以保全,使得此次续谱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此,我代表整个荣乐堂梅氏宗亲,对在此次续修宗谱的过程中做出无私贡献的宗亲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多年来的努力,为宗族事务付再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本次续修仍然沿用旧版排列方式,力求做到人员资料信息准确无误,减少疏漏,使之与老谱无缝对接,保持宗族源流的连续性。由于桐城良八公后裔曾经独立修谱,对于我们的合俢邀约,桐城宗亲们表示希望继续独立。世间之事,分分合合本是常理,不便勉强。但是,我们仍然在新谱中预留了接口,以便将来有缘再继续合俢。

今天,时代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梅氏宗亲遍布海内外,或从政,或从学、或从商,各尽所能,为社会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无论身处何处,还是地位高低,梅氏族人总是能保持正直、善良的家族传统,把诚信、包容带到每一个地方,让象征着高洁、坚韧的梅花精神,开遍世界。

值此宗谱告成之际,愿我们族人在追本溯源,缅怀先人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摒弃落后观念,拥抱时代文明,使梅姓这个古老的姓氏焕发出新的光彩,再创属于我们的辉煌!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九世裔孙惠春沐手拜撰。

 

梅--姓氏发源地在哪?

[梅氏属地] 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六十里。 [梅氏来历] 梅姓源出于子姓,乃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始祖为梅伯。商纣王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