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姓氏“杜”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求姓氏“杜”的来源,第1张

1、源于祁姓

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4、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5、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

-杜姓

杜姓有多少人口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河北和河南地区。当今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1%, 总人口大约近520万

杜姓的起源与演变

杜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和祁姓。

第一支出自 姜 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 0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中要的事情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翼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杜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0.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陕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弯除了与郡望同名外,主要还有诗圣、少圣等堂号。诗圣和少圣堂号典出唐朝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杜甫是诗中之圣。

楹联 重要的杜姓楹联有以下四副:

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号诗王。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家训格言

杜甫是唐朝大诗人,一生坎坷,诸子皆随他历尽艰辛,身逢乱世,不忘教子。这在他诸多示儿诗中随处可见。如《宗武生日》诗中,殷切希望儿子宗武要把世代读书做诗的家风传之久远,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少年及早努力,这才是孝。《又示崇武》中,告诫其子不要羡慕那些贵族子弟吃喝玩乐,悠闲度日,要有像孔子那样求学问道的精神,成为一个有精深造诣的人。杜甫训子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据事明理、深入浅出的言传身教。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杜姓族谱60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馆还收藏杜姓族谱99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杜姓历代名人2 8 2名,占总名人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五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甫、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濬;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学家杜定友,原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鹏程。

杜姓血型

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3%,A型占285%,B型占292%,AB型占9%。

南海白沙起渊源

桂邕团陆开统绪

咸丰九年在已未仲春初旬谷旦二十世孙琼芬编)

太祖杜仁,始祖杜弘,按两公居南海白沙元明清交际遂迁团陆。

一世祖学荣公,

学荣公膝下二子,长子振魁,次子振寿,学荣公携长子振魁迁移杜屋坪圆蹄牛,太婆与次子振寿留承团陆,学荣公葬于草蒗岭,太婆葬于团陆立墓岭。

二世祖振魁公

振魁公膝下一子,名锦积,振魁公葬于狮子头。

三世祖锦积公

锦积公膝下五子,长子志卢,次子志略,余下三子不详,锦积公葬于老虎地。

四世祖志卢公

志卢公在圆蹄牛搬迁至三隆龙山圩二官堂定居,志略公等其余四个去向不明,志卢公膝下二子,长子朝英,次子朝任,志卢公葬于龙山圩净景岭。

五世祖朝英公

朝英公膝下三子,长子枝林,次子枝彬,三子枝业,朝英公葬于鸡笼顶,

朝任公不详

六世祖枝林公

枝林公在二官塘搬至鱼窟村,枝彬公枝业公留承二官堂,枝林公膝下二子,长子蕊雄,次子蕊彩,枝林公葬于洞弄中间岭岐。

七世祖蕊彩公

蕊彩公膝下三子,长子弘玄,次子弘秀,三子弘通,蕊彩公葬于青窝岭。

八世祖弘玄公

弘玄公膝下三子,长子奕春,次子奕成,三子奕龙,弘玄公葬于青塘圩,

九世祖奕春公

奕春公从老村搬至今住地油榨屋,奕成搬至唐尾村,奕龙留承老村,奕春公膝下六子,长子大业,次子大儒(字日新)其余四个不详,奕春公葬于鹤鸣堂。

十世祖大业公,大儒公(日新)

西边屋:大业公膝下二子,长子旭昌,次子瑞昌,大业公葬于鹤鸣堂坐南向北。

东边屋:大儒公(日新)膝下二子,长子宇昌,次子材昌,大儒(日新)公清朝光绪皇帝钦赐花羽一品顶戴,官衔振威将军,太儒(日新)公葬于牙梳岐洞心村。

族谱

(团陆)学振喜能海国林如贤天山琼荣日昌成万代。

(二官鱼窟)学振锦志朝枝蕊弘奕大昌成明有兴家建业。

(总谱)春发满廷芳,宗兴华伟业,德泽耀家邦。

谨按《唐书》、《杜甫传》及元稹《墓志》,晋当阳县侯下十世而生依艺,以监察御史令於河南府之恐县。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修文馆学士、尚书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京兆府奉天县令。闲生甫,左拾遗、尚书工部员外郎。甫生二子:宗文,宗武。梦弼今以《杜氏家谱》考之,襄阳杜氏出自晋当阳县侯预,而佑盖其後也。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三子:诠,愉,羔。式方五子:恽,憓,悰,恂,慆。从郁二子:牧、颛。群从中悰官最高,而牧名最著。杜氏凡五房:一京兆杜氏;二杜陵杜氏;三襄阳杜氏;四洹水杜氏;五濮阳杜氏。而甫一派,又不在五派之中。甫与佑既同出於预,而家谱不载,何也?岂以其官不达,而诸杜不通谱系乎?何家谱之见遗也!东塾蔡梦弼因览其谱系而为之书。

新修杜氏家谱卷首

序 杜兴帮

家谱者,家史也。国家有史,家族有谱。有谱不离,行事有依。一姓之传宗脉,序尊卑,分长幼,别异同,定亲疏,承上启下,世代渊源,皆可考而得之。据传吾族自明末入四川,迄今近四百载矣,年湮代远,文献无凭,家谱久已不传。方今国富民强,政通人和,族人兴旺,才俊辈出。皆言欲纂修家谱,而举吾领其事。吾老朽矣,安能为之?仅以残年敝体,访集资料耳。幸有清江、清林、清安、清才 、清君、清臣 、洪国、洪泽、洪强、洪忠 、洪魁 、洪彬、洪明、洪文 、洪武 、洪成、洪川、洪光诸位赞襄其事,或供资料,或建言献策,或撰文稿,或审修补遗,或校对,各司其职,皆尽其心,九月而撰稿,期年而谱成,非诸公之力,岂能成也?今上可告慰祖宗,下可取信族众矣。聊书数语置其端,不足为序。

岁次乙酉岁暮于刘家坪时年七十有三

再 序 杜清才

族中贤能倡修家谱,吾心甚慰。审修补遗之余,邀吾再序,实为其难。已有族叔作序,益兼仁侄润笔,吾妄画蛇添足未必,若谬种流传,贻笑大方有害。然忖思之,亦责任压肩,当尽薄力。何况家谱者,乃家中事也,与长者促膝,与晚辈磋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岂不快哉?遂有絮语其后。

杜姓自远陶唐氏部落,传为首领刘累之后,其祖先乃三皇五帝之一唐尧。尧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其子孙仕夏商诸侯国君。周成王灭唐国,封弟叔虞于唐,原唐国君改封于杜,名称唐杜氏。至周宣王,唐杜国国君醒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

杜伯因周宣王宠妾鸠诬陷被诛,其子孙一部外逃。余部留居,以杜为姓。平王东迁,杜氏其部伴驾,定居朝都洛阳之阴南阳(今属河南)。秦时,杜赫被赐邑南阳衍邑(今南阳一带),遂成大族。南北朝时,一支由边疆入居中原独孤浑者,于北魏改姓杜。

杜氏具京兆、南阳、汉阳三大郡望。相传湖广填四川之湖北杜氏者,当为汉阳郡支脉。抵广之后,亦分化为马家坝乡刘家坪、青林乡杜家楼、李家乡杜家坪等支系繁衍而居。而今,山东嘉阳、湖南郴州、云南弥渡、山西忻州等地皆布杜氏户族。川内近邻阆中、青川、广元城内、区内花石乡等亦有杜姓聚居。由此可见,杜氏已遍及中华大地矣。

杜氏诞生了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此外,有东汉名臣杜密、科学家杜诗、西汉政治家、学者杜预、唐代宰相杜如晦、诗人杜审言、杜牧、学者杜佑、明代画家杜琼、回民领袖杜文秀、农民领袖杜伏威、近代名人杜聿明、杜月笙、杜凤瑞、杜孟模、当代高官杜青林、将军杜平等。言及酿酒鼻祖杜康,相传为黄帝时人,应是杜姓第一史人。

杜氏刘家坪者,可知其宗仅为麻城孝感,可知其祖仅溯至十三世祖,可知其时仅为近四百年,可知其事寥寥无几也。杜氏家族之沧海一粟修谱,权称“新修杜氏家谱·刘家坪部”。顾念刘家坪部后人将各修其谱,届时难统,故又在部后注明“总”字,即《新修杜氏家谱·刘家坪部(总)》。谱中记事断代亦以宗族字派为序。“大怀琏万兴,清洪光玉明。文思学自正,国家永长春。”为全轮,且五辈为一族辈,全轮为首族、颔族、颈族和望族四族辈。各族辈之首辈如“大、清、文、国”等辈皆作断代称宗之叙;各族辈之末辈如“兴、明、正、春”等辈皆作承前启后之叙。为使叙谱称谓统一,凡追溯则顺次称:“父、爷、祖、曾祖、宗祖”。再上则称:“高祖、太祖、先祖、远祖、始祖”等,凡宗祖以上则可统称宗祖。垂亲则称:“子、孙、曾孙、季孙、玄孙”,再下则称:“元孙、耳孙”等,凡玄孙以下则统称玄孙。

本谱宗祖表以三表记之。表一载可溯之祖至分支之宗;表二载分支之宗至大龙、大兴、大成三脉;表三续三脉至首族辈毕。谱中叙述以首族辈之首大龙、大兴、大成三脉为宗祖,上溯可叙之宗为先祖,其它以往为远祖,麻城孝感以前为始祖,或原始祖等。

世系表及叙事排列均坚持长幼依序为派论,先后大小按房份,垂亲至重,近邻为亲,各遵其位,各守其序的原则,依礼而叙。杜氏后嗣刘家坪部在修谱之中须遵本谱体例与修谱惯例,各以“清、文、国”为宗祖修分部,并依世系表内排序编号,杜清元:二部A(1---1),杜清江:二部A(3 ---1),杜清翰:二部B(1 ---1),杜清林:二部B(1---2),杜清安:二部B(3 ---1),杜清才:二部B(3 ---2),杜清君:二部C(1---1),杜清臣:二部C(1---2)。若有丁口甚众或远离故乡必自修谱者,亦可在各自二部编号以内部修分册,令其分而有合,井然有序。

贤侄洪光寄书传文:“一曰体例。形式上一仍旧例:文言、繁体、竖排、线装,以示其正。”予心可附,仅就原文略作个别修改,对列表排序亦作惯例之调,至于篇目卷数之设,在原有三卷的基础上,新置“卷首”,补写“卷四”、“卷五”,末置“卷附”。令其前则有序,后则有记。首尾呼应,自成一体。或修、或调、或补,一为惯例之制,二为知情励后之需。谱内文字有文、有白、亦有夹文带白,风格很难统一。愚意以为均可,只要表情达意准确,方便后人阅读,不为一例所限,益兼时代迥异,表达之需也。族众若意如是,吾甚欣慰。

古人云:“国太着史,族旺修谱。”而着史修谱皆有所寄望,乘序之隙略作状态,亦为族志也。

首要正人生。常言道:“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礼,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食为天,以富为显,以荣为悦,以和为贵,谓之常人。”男儿当自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儿洁身自好,奋发有为,巾帼不让须眉;老者表率,矜持不苟,大事小事皆留意,家人族人均关怀;少者立志,求学创新,理家事,参国事,知晓天下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身心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族内和谐,社会和谐。吾常思家父受苦最深,吃苦最重。力气最大,下苦最多,而知足常乐,一世无有忧者;兴帮叔涵养最深,道行最高,言行最善,处世最恭,人生最矜,而拳拳之心不为恶也;清翰兄心志最高,出力最大,奉献最多,创业最丰,而终生默默,不浮不躁,真乃儒子也!族众贤能甚多,不足一一为叙,仅举三者以励众耳。心地胜于天地,族人须做好人。

二要求知树人。圣人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夫读书求学乃做人之本。少而不学者,自废之;壮而不学者,自惰之;老而不学者,自弃之。书不读者,自愚之;书读少者,自暗之;书读浅者,自薄之;书读精者,自专之;书读广者,自通之;书读博者,自至之;书读终身者,自强之。吾生之学颇有感触,时事怪诞,五〇年代入小学,六〇年代读初中,七〇年代学高中,八〇年代读大学,九〇年代自修科技及信息技术,新世纪学计算机等。深感“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也。而今贤侄洪光,淑女兰娇,当为新秀典范,长江后浪已近踪趾,吾心甚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夫国家强而国人强,民族强而族人强,姓氏之强,源于人人之强,小河涨水大河满也。热心科学,立志求学,当为族人信条;勤学苦读,树人为本,当是族人根本矣。

三要勤俭致富。事成由勤,败由奢。勤是美德,亦是财富。人勤春来早,花开百草荣;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温暖谢苍天。勤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仍可生于忧患;懒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必自毙也。勤劳者,必节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亲手劳动者,方知创业难。良田千亩,日食升米;广厦万间,夜宿八尺。切莫铺张浪费,生活奢华。须知: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王侯;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良好的质量、智能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节俭的生活是成功致富的法宝。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勤俭持家、致富为要,乃安身立命之需也。

四要奋发有为。有为才有位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可报效国家,慰藉祖宗,亦可光耀门庭,激励后人,但有为的前提是奋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对奋发社会、人生不断推陈出新的写照。每一个杜氏子孙都应抱定奋发有为、百尺竿头的信念和决心,拼搏人生,拼出作为,拼出成果,拼出辉煌新生活。

行文至此,吾以为:“正义、求知、勤俭、奋发”应为杜氏家风矣。切盼能明智以遵。

此谱花费了兴帮叔为首的众多族人的心智,洪光侄更是披挂上阵,亲撰其稿,亦显才华横溢,在此序搁笔之际,深表谢谢了。家谱作为家族的史籍,主要用作寻祖访宗、论辈排序、或定亲疏,分异同,更兼知内情,励后人,育子孙等,至于数十百年后,能否有人统其各部,据此谱再修总部,吾则不敢厚望,亦不敢断言也。只要族人善藏珍重,已是很好的回报了,吾将不甚感激。

谱中未尽事宜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望族人海涵。清才叩首,诚望哂纳。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于朝天

修谱公约

一、本家子孙应谨记家训,奉公守法,为善行仁,诚实守信,尊师重教,树人为本,兴家立业,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相亲相爱。

二、儿女不论亲生、入赘,皆录入谱;女儿无不论嫁娶,皆录入谱;出嫁者录至下一代;无子女者,抱养他姓子女视同亲生;本家子女被他人抱养,亦可录入。

三、从授谱之日起,各户应按世系排列,根据相关情况和要求,认真续写。以为后世重修依据。族内大事,亦形成文字相载,非再口耳相传,无可稽考。

四、各户要妥善保管,世代相传,切勿散失。

五、本次修谱因资料匮乏,难度较大。经族众合议,采取新建措施。组织专人调研,深入各户登记,走访老人,核实校对,仅能始于先辈至上十三世祖,但仍有不确定者。又因时间仓促,对未准确者只能表示歉意。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祁姓,帝尧后代。据《通志·氏族略》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远古时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其后裔曾建国于刘。西周时建唐国,称唐杜氏。后周成王灭唐,封弟弟虞于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被杀。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②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③出自他族改姓。如后魏时北人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均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也都有杜姓。 始祖:杜伯。目前杜姓人口列全国第五十三位。郡望:  京兆郡 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 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 相当于今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 治所在今湖北汉阳。  南阳郡 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 均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②自立堂号:永言、振德等。字辈:  某支杜氏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长。  金县杜氏字辈:文成盛永秀,本龄正贤芳,诗书记世长。  广东连南杜氏字辈: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  江苏邳州杜氏字辈:敬笑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四川泸县杜氏字辈:道希桂绍,云从宗启。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泽大世怀华,忠孝廉仁礼,诚信勤俭发,展智承先德,秉宗庆家华。  湖北孝感杜氏字辈: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节义本源同。  安徽合肥杜氏字辈: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名人:  杜康,传说用高粱酿酒的发明者。《说文解字》称:“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杜康也。”秫是黏高梁。可见自夏朝少康时起,即用高粱制酒。  杜子春(约前30-约后58),东汉经学家。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曾传《周礼》,以授郑众、贾逵。所注《周礼》,郑玄曾采用,今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礼杜氏注》二卷。  杜诗(-38),东汉臣。字君公,河内汲(河南汲县)人。少有才能,仕郡功曹。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诛杀纵兵虐民的将军萧广。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曾造作水排,铸造农具。又征发民工广修陂池,开拓田地,使郡内富足。世人称颂“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汉书》)。  杜林(-47),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扶风茂林(今陕西兴平东北,位咸阳西)人。字伯山。曾任侍御史、大司空。治《古文尚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引起学术界争论。他还长于文字之学,曾撰《苍颉训纂》、《苍颉故》各一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苍颉训诂》一卷。  杜操,东汉书法家。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伯度(避曹操讳,魏晋人改称为杜度)。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三国魏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划)微瘦,……张芝喜而学焉。”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密(-169),东汉臣。字周甫,颍川阳城(河南登封)人。“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后汉书》)。初为司徒胡广所辟,迁太山太守、北海相。其地宦官子弟有奸恶者,辄捕杀之。后去官还家。桓帝时征拜尚书令,转太仆。党锢祸起,自杀。与李膺齐名,世称“李杜”。  杜预(228-284),西晋将领、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大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善处事,时人谓之“杜武库”。博通经史,著有《春秋释例》、《春秋长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其中《集解》流传至今,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还发明了连机水碓。  杜弢(-315),西晋流民起义领袖。字景文,蜀郡成都(属四川)人。“初以才学著称,州举秀才”(《晋书》),为醴陵令。永嘉五年(311)寄居荆湘之巴蜀流民数万家起兵反晋,推他为首领。乃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率部攻陷长沙,占据湘州大部。后在陶侃镇下,兵败,死于逃亡途中。  杜伏威(-624),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领袖。齐郡章丘(山东章丘)人。家贫。与辅公祏起义反隋,自称将军。转战于江淮,驻历阳,自称总管。618年,受隋越王杨侗封爵,为楚王。619年,降唐,拜太子太保。辅公祏叛唐时,遭毒杀。  杜如晦(585-630),唐初将领、政治家。字克明。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太宗即位后,累功至尚书右仆射,封荣国公,与政治家房玄龄共掌朝政,订定各种典章制度。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二人相契,时人合称”房杜”。  杜审言(约646-708),唐文学家。襄阳(今属湖北)人,迁居河南巩县。字必简。杜甫祖父。咸亨进士。初任隰城尉,一度任职江南,旋为洛阳丞。圣历元年(698)贬吉州司户参军。不久北返,被武则天任为膳部员外郎,遂与张易之兄弟交往。中宗时,缘此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著作颇丰,晚年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居无常所,欲北返而不得。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病死湘江之上。杜诗一向以反映现实和忧国忧民备受推崇,有诗史之誉。代表作有《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杜佑(735-812),唐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门荫入仕,补济南郡参军。历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贞元十九年入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元和七年辞相。精于吏事,洁身守道。勤于学问,曾扩充刘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杜黄裳(738-808),唐节度使。字遵素。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一说京兆杜陵人。宝应进士。贞元末为太常卿,后迁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公元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蜀地,他坚请讨伐,被宪宗采纳,后又力主削弱藩镇势力。807年出任河中、晋、绛等州节度使。封邠国公。  杜环,唐地理学家。京兆万年(陕西长安)人。杜佑族子。公元751年,随高仙芝西征,为大食所败被俘。至762年附商船还国。撰《经行记》。原书已佚。惟《通典》曾选载数则,所记当时中亚、西亚情况,为研究亚洲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杜牧(803-852),唐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之孙。字牧之,号樊川。文宗(李昂)太和间进士,武宗(李炎)会昌中累官中书舍人。俊迈不羁,刚直有奇节,有所论列,俱关大计。其文奥衍,诗尤豪迈,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李杜”;又别于杜甫,称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杜荀鹤(846-907),唐末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九华山东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早有才名,而至四十六岁才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幕僚,奉使至汴。后梁建国,任为翰林学士,五日而卒。诗工七律,语言通俗。有《唐风集》。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作长安(今属陕西)人字圣宾(一作宾圣)。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仕唐为内供奉。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文。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传为他所作。又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等。  杜威(-948),后晋将。本名重威,避出帝讳改单名。朔州(山西朔县)人。高祖妹婿。“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新五代史》)。初典禁兵,以功累迁成德军节度使。在镇重敛,税外加赋。契丹连年入侵,闭城自守,不救属州。后晋末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欲为儿皇帝,举军降契丹。后汉初据邺都抗命,食尽而降。后被杀。  杜充(-1141),南宋臣。字公美,相州(河南安阳)人。绍圣进士。靖康初知沧州,尽杀郡寓燕人。建炎中代宗泽留守东京,“短于抚御,人心疑阻,两河忠义之士往往皆引去”(《宋史》)。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以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失城退真州。降金,仕至燕京行台右丞相。充“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杜可用(-1280),元初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杜万一,都昌(江西都昌)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被俘杀。  杜琼(1396-1474),明画家。字用嘉,号鹿冠道人。江苏吴县人。明经博学,翰墨书画亦皆精。终生不仕。晚年家居东原,自号东原耕者,人称东原先生。以卖画为生。卒后门人私谥渊孝。擅画山水,多用干笔皴擦,风格苍秀,开吴门派先河。诗文沉着古雅。有《耕余杂录》、《东原斋集》等。  杜堇,明画家。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居北京。初姓陆,字惧南,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善诗文。宪宗朱见深(1465-1487)成化中试进士不第。其作画取法于南宋院本,擅画人物,其笔法细劲畅利,被当时推为白描高手。亦善画山水、花卉、鸟兽;界画楼台,格局严谨,为当世论者所推重。  杜濬(1611-1687),清诗人。湖北黄冈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明副贡生。明亡后,寓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鸡鸣山。曾致书友人勿出仕清廷作“两截人”。晚年穷困而卒。工诗,诗文豪健。著有《变雅堂集》。杜大珪南宋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第进士。曾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绍兴间碑铭、行状、传记,编为《名臣碑传琬琰集》。  杜文秀(1828-1872),清云南回民起义军首领。字云焕,号百香,云南永昌(云南保山)人。回族。廪生出身。咸丰六年(1856)率众起义,克大理,建“平南国”政权,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实行联合汉族等各民族政策,采取轻赋税、重生产措施,获得各族拥护。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城陷,服毒自杀。  其他杜姓名人有西汉大臣杜业;三国魏臣杜畿;北周将领杜杲;隋大臣杜整;唐大臣杜顗,歌妓杜韦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五代后梁大臣杜晓;南宋抗元将领杜杲等。近当代杜姓名人有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发起人之一杜重远,军事家杜平、杜义德,战斗英雄杜凤瑞,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哲学家杜国庠,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作曲家杜鸣心等。

求姓氏“杜”的来源

1、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2、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