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姓吴,祖籍是山东省,爷爷只记得小地名叫小马尾,有没有知道这么一个小地名的?或者是谐音比较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1收藏

我家姓吴,祖籍是山东省,爷爷只记得小地名叫小马尾,有没有知道这么一个小地名的?或者是谐音比较像的。,第1张

原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马家村吴家庄现在是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北马村。姓吴祖籍是高村镇东南黄华庙附近黄花李子村(今无此村)。北马,位于宋村镇东北部85公里,马鞍山阳,耕地面积1847亩,人口1166人。元初韩姓自山马南迁徙15公里马鞍山阳迁来此处安村,因村北马鞍山东头有一巨石,形似马鞍,故得名马鞍山,简称马山。明朝洪武年间,吴姓由高村黄花李子迁来,初称吴家庄,人丁兴旺,人称吴家马。明初毕姓迁入,解姓明末清初由文登营从军退役后迁入小床再迁北马河南建解家庄。邵姓由文城南门里、田姓先后迁入。至1953年因前有南马,为称呼简便,改称北马。

138、聋阳仙闻吴氏一支宗谱字派

……字辈派语:孝义流子里字母:六、万、正、政、荣、永、惟、领、汉、仪、文、献、经、恩、惠、标、焕、幸、钰、演

仙问木村字母:六、万、正、政、嗣、浩、伦、荣、汉、礼、通、泰、永、良、康、福、安、宁、华、瑞、奕、祥、昌、熙、延、陵、蕃、衍、盛、田、瓜、分。

山口字母:六、万、正、政、嗣、浩、千、皋、告、远、大、德、齐、启、茂、淋、溁、溱、湘、涤、淞、溎、洙、潗。……

注:《聋阳仙闻吴氏宗谱》同治岁次庚午,树德堂,4册。

139、义门陈氏大同一支宗谱字派

……派序: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聊、芳,善、有、馀、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

注:《义门陈氏大同宗谱》陈龙光等主修,11卷,2册。

140、山东省阳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恭、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新派: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注:《吴氏宗谱》吴炳阳等修,民国戊子年,49卷,至德堂35册,木活字。

141、山西省临汾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163、山东省德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甯,敦、笃、怀、仁、本……

164、山东省东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葛、继、世、泽。……

165、山东省济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重、庆、修、春、玉,光、明、兆、发、祥。……

166、山东省烟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井、丰、中、华,昌、明、宝、大、前,功、成、玉、让、美,德、胜、一、家、贤。……

169山东省巨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登、国、正、朝,步、文、怀、鸿、志,克、定、启、微、先,少、廷、光、也、世。……

173、山东省聊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修、春、玉、光、明、照、发、强。……

176、山东省博兴县鲁吴村吴氏从19世中字辈家谱字派

……中、道、树、玉、成,沁、锡、绪、文、照,培、大、立、志、向,恩、思、方、吉、少。……

181、山东省桓台荆家镇吴元村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殿、允、远、新、民。……

182、安徽省泾县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183、山东省滕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振、兴。……

138、聋阳仙闻吴氏一支宗谱字派

……字辈派语:孝义流子里字母:六、万、正、政、荣、永、惟、领、汉、仪、文、献、经、恩、惠、标、焕、幸、钰、演

仙问木村字母:六、万、正、政、嗣、浩、伦、荣、汉、礼、通、泰、永、良、康、福、安、宁、华、瑞、奕、祥、昌、熙、延、陵、蕃、衍、盛、田、瓜、分。

山口字母:六、万、正、政、嗣、浩、千、皋、告、远、大、德、齐、启、茂、淋、溁、溱、湘、涤、淞、溎、洙、潗。……

注:《聋阳仙闻吴氏宗谱》同治岁次庚午,树德堂,4册。

139、义门陈氏大同一支宗谱字派

……派序: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聊、芳,善、有、馀、庆,和、则、致、祥,欣、逢、泰、宇,景、运、延、长,政、先、仁、惠,科、尚、贤、良,惟、兹、后、裔,锡、福、咸、康,允、循、训、典,定、保、荣、昌。……

注:《义门陈氏大同宗谱》陈龙光等主修,11卷,2册。

140、山东省阳谷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恭、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新派: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

注:《吴氏宗谱》吴炳阳等修,民国戊子年,49卷,至德堂35册,木活字。

141、山西省临汾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注:《吴氏宗谱》27卷、首,民国癸亥年,至德堂,21册。

142、江苏省丹阳县延陵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行派:崇、德、傅、先、让,光、昭、茂、万、年。……

注:《延陵吴氏宗谱》13卷,清乾隆58年,吴邦位等主修12册。

143、石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兴、启、开、家、世、文、名、道、德、光、士、先、敦、孝、友、品、必、尚、端,方、修、业、恒、宗、正、存、仁、永、保、良、木、培、枝、益、茂、显、达、庆、绵、长。……

151、思源堂吴氏一支家谱旧字派

……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新派: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152、三让堂吴氏一支家谱派语

……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154、至德堂吴氏一支家谱派语

……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谦、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157、河北省石家庄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善、可、长、传、家、书、承、楚、宪、而、己、敬、尚、先。……

158、河北省衡水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大学之道、家国振兴、志广能大远、天星启照明。……

163、山东省德州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达、春;养、原、思、珍、祖,祥、开、梦、瑞、龄,时、际、昌、隆、盛;恩、敷、意、北、甯,敦、笃、怀、仁、本……

164、山东省东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葛、继、世、泽。……

165、山东省济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重、庆、修、春、玉,光、明、兆、发、祥。……

166、山东省烟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文、井、丰、中、华,昌、明、宝、大、前,功、成、玉、让、美,德、胜、一、家、贤。……

169山东省巨野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登、国、正、朝,步、文、怀、鸿、志,克、定、启、微、先,少、廷、光、也、世。……

  (1)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战国时滕国有名毕战者,为滕文公管井田,其后以其名为氏

  (2)古代掌战阵之官,以官为氏。

  注: 毕姓出自姬姓

  “昔者太公封营邱凡吾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埋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为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祥于左传”这段话讹字很多,校勘如下:邱应作丘,吾当作五,埋似当作理,为当作如,祥当作详。

  再标点如下:

  昔者,太公封营丘,凡五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理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如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详于《左传》。

  战氏后人现在居住的地方: 北京市 天津市 重庆市 黑龙江省 河北省 吉林省 陕西省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大连市 辽宁省沈阳市 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省临沂市 山东省日照市 山东省济宁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青岛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威海市 江苏省南京市

  历史名人: 战兢:东汉人, 为谏议大夫 战贻庆:五代时人, 进士

  《 二十四史系列 J1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世宗纪五 庚子,诏曰:其刘坦、战贻庆、李颂、徐纬、张觐等诗赋稍优,宜放及第;王汾据其文辞,亦未精当,念以顷曾剥落,特与成名;熊若谷、陈保衡皆是远人,深可嗟念,亦放及第;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未甚苦辛,并从退黜,更宜修进,以俟将来。

  战慎,祁县人,洪武初,官扬州知府。 ——— 《湖广志》

  战正,字德义,高密人。父恩没太宁,正遍访弗获,忽有老人备告之,果得骨归。后中乡举,不仕。 ——— 《山东志》

  战翱,字滕霄,为邑痒生。父复敬卒,翱庐墓三年,母卒亦如之。仕训导,上书论宦官之祸…… 永泰四年举人。

  战睿,胶州人。宣德中,太原府通判。 ——— 《山东志》

  战符,苏州人,万历中,南京户部司务。

  按:符有罗公祠记。阅其文,有官留都之句,是官南京者。大足县宝顶山,有战符灵湫泉诗碑,又有圆觉洞石壁诗,署衔云:忠州刺史楚人战符。是又官忠州知州也。

  ——— 《氏姓谱》

  战效曾,号鲁村,乾隆年间直隶宁津己卯举人,历官归安、嘉善、 富阳知县。后升海宁州。

  ——— 汪辉祖《佐治药言》 战德淳,本书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能著色,人物甚小,青衫白裤,乌巾黄履,不遗毫发。又作红花绿柳,清江碧由,一扇之间动有千里光景,真可爱也。

  ———《书继》

  战氏家族家谱简介

  一辈 战龙 战虎 战青 二 战芝 战莱 战戴 战登(三辈以下略)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 重治云功,文明祖德,积善裕庆,永世齐昌, 枝兰正茂,万古流芳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父慈子孝诚唯一家之政 兄宽第忍堪称百代之宗 现在辽宁省建平县的战姓有很多支。

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印刷术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印刷术又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始于于唐朝,在唐中后期广泛使用,后来人们避免雕版印刷的不足,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避免了印一页书刻一块木板的繁琐和浪费,具有节约材料、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的特点,是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样一位对世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按理说后人应该对其大书特书,甚至要为其作书立转的,然而我们翻阅史料典籍,除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外,有关毕升的记载则少之又少,甚至连他的籍贯、家世也成了不解的谜团。

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毕升是英山县人草盘镇。草盘镇现在的萧家河,其实就是当年的毕家河。毕家河集聚了大量的毕姓人口,后来毕姓凋敝,人口稀少,占据多数的李姓改为李家河,后经发展,萧姓后来居上,遂改名萧家河。尽管现名为萧,但散居在附近的毕家寨、毕家坳无不打上了毕姓人的烙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发现并考证毕升墓碑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墓碑所述,结合萧浪平、陈凯文等人的考证,我们可以还原出毕升的这样的生平: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更不要说推广使用了。为了推广这一技术,毕升带其子孙,到印刷业繁荣的钱塘一带献艺。活字印刷本是先进技术,但由于毕升的布衣身份,推广工作挫折重重,最终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毕升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心灰意冷之际,只好回归英山故里。不久,便带病含恨离世。不过,也有人推测,毕升是被人谋划至死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关于活字印刷的推广,也有一种说法,说毕升死后,到江南推广印刷技艺的是他的后人。毕升后人不甘于祖上心血的流失,便擅自大搞印刷业而获罪,并最终招致满门抄斩。毕氏后人自此以后,飘零不定,乃至隐姓埋名,流落江湖。

毕升毕生倾注活字印刷,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明的身世,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人死字活,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最终流传下去。沈括首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宋人周必大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并印了自己的著作。活字印刷开始了影响世界的旅程……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狂山村位于莱城以北25公里、雪野水库以南4公里的狂山脚下,以山命其村名。本村沿狂山老沟自东向西有3华里之长,分上、中、下3个狂山村。沟中泉水从“泉飞崖”、“石棚沟”经下河转向西流,奔江水村而去。狂山村面积1320亩,其中耕地面积605亩,235户,总人口751人。上、中、下三狂山均隶属于狂山村民委员会,村委驻地上狂山。

狂山村有毕、刘、宋、张、王、李、吕、陈8姓。毕姓为大族,其家谱记载: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冀州枣强县迁发而来。下狂山一支先由淄川经东下游村最后来到狂山,在此开荒筑屋,称其家园为“毕家屋子”。上狂山一支则由莱城附近的毕家台子迁此已历九世。王姓先祖乃毕姓寄养成家立业,也历八世,故有“王家办公事到毕家林上坟”的历史。张、李两姓迁此较晚,人口仅次于毕姓。

狂山村在乡保制年间,隶属石城保汇元乡。在区乡制年代属雪野区抬头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归口镇公社山口管区,后改为口镇青山乡,现属口镇管辖。

该村先民选中狂山脚下筑屋立业,是因为有“三龟二狮五龙戏蛛”的风水宝地之称。虽居山中却不乏黄土,且土层深厚,种出的豆麦,自古就有上市品质一流的说法。

狂山村东临东狂山又叫黑山,其山南坡平缓,巨石林立、怪状奇形,从山脚到山顶天工巧布。如纱帽石,挂天石(也叫大铎石),香炉石,由于山石遍布,草木见少,远望一片青黑,故名黑山。山中洞穴众多,是狐、狼、獾、兔藏身之处。山鹰山鸡时翔时鸣;丹参、黄芹多种中草药随处可采。村南龙爪山也叫椅子山,是狂山村的南屏障,山下发脉三条土岭——黄土岭、杏树顶、荣棒岭都向着村中土山——峰山聚拢。这便是“五龙戏蛛”中的三龙。三条土岭及其侧翼淤积的小洼地是祖辈们耕作的良田。

狂山村人自古勤劳吃苦,靠山治山代代不止。纵横的山间羊肠道,无数的沟中拦水堰随处可见。祖辈们曾在这块沙土地上耕耘了一代又一代。花生、杂粮是种植的主要作物,年年收获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山区待要富,封山造林闸水库”的口号下,20世纪50年代开始封山闸山沟。1956年合作化时期营造了黑山前的柏树林,闸了第一个泉子崖拦沙石坝,保护了老沟下游两侧的房屋和田地。

“富土贫水山沟多,天不下雨无收获”是狂山村人过去靠天吃饭的真实写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狂山人在治山治水方面大见成效。此间,党支部书记毕于艮、大队长张俊友带领社员封山闸坝十年不止。1965至1968年以松树为主,栽满了东山、南山坡,在狮子沟营造了栗子园。10年以后,狂山村山岭焕然一新。“全年山青岭绿,五月洋槐飘香,八月花椒红透,九月栗子出仓”。

狂山村人勇敢,有奔腾的龙马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勇于参军支前。在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牺牲了王爱和、毕于奎、毕于吉、毕于思、毕思友5位烈士。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年代里,有毕于谈、毕德功、张俊杰、王爱俭、王凤山5人赴朝参战。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岁月中,狂山人积极地组织起来,自卫团、儿童团、妇救会与鬼子、汉0巧妙地周旋,38名0员秘密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狂山村在1941至1942年间,曾连遭“三大劫难”。后,才终于迎来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4年成立互助组,I956年成立初级农业社,由赴朝转业军人0员毕于谈任社长。1957年转为高级金星农业合作社,土地连片耕作,深翻整平,手摇皮带传送式水车提水浇园,胶轮车的使用,双铧步犁、耘锄开始使用,家家户户屋内正面墙上挂毛主席画像,扩音小扬声器,听莱芜县的有线广播人们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怀有美好的期望。1958年加人口镇人民人社,村改大队,分4个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此实行“人七劳三”或“人六劳四”的粮食分配方法。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种植结构单一,地瓜为主。

进入20世纪80年代,狂山人真的过上了天天吃白馍的新生活。1980年全村接了电,1982年土地联产承包到户,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麦、玉米面积占了大头,农户的囤里有了余粮,银行里有了存款。

1994年村民集资修成自来水。1997年莱城区财政局扶贫组帮助狂山村修通了北接大连沟公路、西到江水村的公路,修公路桥4座,架起跨狂山老沟的石桥1座,开辟了通街大路,从此,以往闭塞的狂山村,可以大汽车进村,三轮车并行了。几年后,多数农户三轮车、摩托车一齐进家。进入21世纪,80%的农户安了电话,成为电话村。大部分农户建修了出厦瓦房,少数人家盖了小楼。多少年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顿顿白馍要啥有啥”的梦想都成了现实。狂山人崇尚知识。20世纪初,就有王希恩、毕德茂办私塾。抗日战争时期,由谷堆山村崔京明到狂山办小学。1950年村立小学正式成立。本村吕广胜为第一任教员,毕于道为校长。毕思首是新中国成立后狂山村第一个初中生。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到600多口,学龄儿童大增。1975年大队集资修建了占地12亩的狂山小学,从此结束了借民房作教室长达25年的历史。次年,增设两个村办初中班。此后的10年中,年年有人升人大学。毕研明、张兴明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随后是王会龙考入南开大学,王芳利进曲阜师范大学,毕于法升入山东矿业学院,毕建立考入航空学院2002年,本村本科生达12人。研究生王芳利和张兴国分别找了女博士生对象。现在从事教学工作的狂山人达到18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狂山村多数人,想走出狂山沟,干番大事业,做笔大生意。毕胜杰在莱城从事五金生意已成百万元大户;毕思俊加工保温材料已成几十万元大户;研究生刘广海在北京搞发明月薪上万元,成为目前狂山年收入最高的人。

如今的狂山庄,走上了富裕的小康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新历程中,必将更加繁荣兴旺!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狂山村附近有官正九龙山景区、莱芜孔雀山、文昌岛景区、西抬头抗日烈士纪念碑、房干生态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孙起源于 卫辉市

分布:河南、山东、台湾、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一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贾,贾之子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我家姓吴,祖籍是山东省,爷爷只记得小地名叫小马尾,有没有知道这么一个小地名的?或者是谐音比较像的。

原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马家村吴家庄现在是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北马村。姓吴祖籍是高村镇东南黄华庙附近黄花李子村(今无此村)。北马,位于宋...
点击下载
上一篇:吴姓族谱下一篇:家谱是什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