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义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2收藏

史朝义的介绍,第1张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759年史思明称帝,他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他率兵杀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兴等数十人。762年唐朝军队借回纥兵之助开始反攻,攻破史朝义首都洛阳,他北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带),后众叛亲离,尤其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均叛去,势单力孤最后自杀而死。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绍兴市志》总编研究员任桂全: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从大禹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现在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句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句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现在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这几年,我们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有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那么,姒姓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国家现在是每年4月20日祭禹。祭禹的时候,分布在台湾的姒姓亲人也赶来,其它地方的人也来,在祭禹的时候,这里是非常热闹。

近几年来,分布在海内外的大禹后代们,纷纷前来绍兴公祭大禹。台湾夏氏宗亲会和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他们年年组团来绍兴寻根祭祖。

台湾夏氏宗亲会大禹后裔:我们是姓姒,他是姒氏的143代。他是我的孙子,每年我们都来,我们老家就在禹陵门口那边。原来我们是守墓子孙。大禹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真是很伟大。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因为我是姓夏,也可以说,夏禹是我们夏氏的始祖,所以,我每年基本上都要参加。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在台湾50年,我们下面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祖先,说良心话,都已经没什么印象,比较淡忘了。回来参加大典,告诉小孩子,我们回家去参加我们夏氏祖先祭大禹,大禹在历史上又非常有名,那我们夏氏觉得非常荣幸,回来让小孩子也了解一下祖先的一些光辉历史,让他们也回忆一下祖先有什么事迹,让他们了解一下祖先。

提示:

姒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大禹。

历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谭、允常和勾践等。

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皆为唐朝名将,两人齐名,世称“李郭”。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又因为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天宝之乱,最终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

郭子仪的介绍

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李光弼的介绍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他率兵杀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兴等数十人。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军队借回纥兵之助开始反攻,攻破史朝义首都洛阳,他北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带),后众叛亲离,尤其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均叛去,势单力孤最后自杀而死。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发动的军事政变,虽然这场政变以被镇压结束,仍然对此后唐代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场政变不仅带来了社会混乱等现象,更造成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的局面,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政令传达与执行,前面提到,借兵回纥,赶走胡人后,唐廷任由回纥兵在京城奸*掳掠三天(无政府状态),丢尽颜面,同时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李廷再也不是高高在上,权威已无存。

节度使之藩镇拥有军政民财四大权力,俨然独立之王国(军阀)。这时的唐国,与其说中央王廷,不如说是松散之“邦联”,各节度使名义上由朝廷任命,实际上,朝廷无法调动节度使,遇战事,节度使为保持自身兵力,也不会听命。直接结果是,战争动员能力很弱。

七年的战乱让国库的资金被掏空。由于连年征战,百姓无法正常的劳作,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也造成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据很多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之后民间曾有一场大饥荒。民不聊生、百姓无家可归,何来安居乐业?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暴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心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由于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肠耕耘。我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耘的环境,人们的日子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许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完毕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能够证明,这次战役关于经济的冲击是多么的大。

肃宗任郭子仪和李光弼为相,并向回纥和西域诸国借兵求援,攻打安史叛军。757年,郭子仪等人率领唐军及回纥兵15万人,攻克长安,收复洛阳。史思明则打败唐军又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裂。763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率领的唐军和回纥兵的反击和夹攻中,史朝义兵败自杀。至此,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迅速走向衰落。

历史上没有史可进这个人。**《超时空救兵》中的史可进生活在盛唐至中唐时期,在历史中那个时候没有史可进这个人物,也没有没有范阳王,只有范阳节度使,当时的范阳节度使是史思明,其子叫史朝义。

扩展资料: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安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天宝十四载(755年),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称帝,史朝义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他率兵杀史思明,三月十四日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兴等数十人。

宝应元年(762年),唐朝军队借回纥兵之助开始反攻,攻破史朝义首都洛阳,他北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带),后众叛亲离,尤其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均叛去,势单力孤最后自杀而死。

《超时空救兵》是一部由林子聪执导,霍建华、景甜、郭品超、郝好、孙浩、林子聪等主演的喜剧、爱情、奇幻**,于 2012年1月2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落魄文人二蛋在一枚玉佩的帮助下回到唐朝,落魄文人二蛋在一枚铜钱的帮助下回到唐朝,成为舍身救人的大英雄,事业爱情双丰收,之后为躲避追杀,与古人回到现代。他们也体会到了各种搞笑奇遇,如此波折,让现代人学到了宽容豁达,让古代人学到了精干与务实。

—史思明;

——史朝义;

——超时空救兵;

历史上并不存在史可进这个人物。

这个人物是小说作者虚构的,但是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历史根据的。

一、史可进的出处

“史可进”是2012年上映的**《超时空救兵》中的一个人物,在**中,他的身份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侠,还是朝廷封赏的“范阳王”。

二、具体分析:

从历史来看,史可进的“范阳王”封号是无法和正史吻合的。唐朝时期根本从来就没有范阳王这个封号,只有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出现过一个范阳王。所以说史可进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历史人物。

三、历史原型

按照剧情的年份来看,史可进这个人物存在的年份和唐朝安史之乱的年份很接近;另外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史思明当时就是驻守在范阳。所以说,“史可进”这个人物应该是以史思明为原型而创作的。

一、来源有三 1、源自姒姓,是禹的后代,以封国为姓。夏商时有计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是夏禹后人的封国,计国被周人灭后,禹的后人就以封国名命姓,遂成计氏。 2、出自少昊金天氏,形成于西周初年,系以地名命姓。周武王封少昊之后于莒,建都于计斤(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即《左传》中所说的介根。莒国王族的后裔,以祖上建都地名命姓,成为计姓的又一支。 3、为他姓所改。《通志氏族略》载:辛氏改为计氏。计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晋鉴堂:南宋时候简州知州计有功在临时首都向皇帝献了自己写的《晋鉴》,要皇帝以东晋偏安当镜子,去恢复中原。后来被提举两浙平盐公事。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上记载:计氏望出京兆郡。《姓氏考略》上记载:望出京兆、齐郡。 1、京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2、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四、历史名人 计然:春秋时越国学者,一名计研。其先为晋国亡公子。本姓辛。后改姓计。他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博学善计算,为范蠡师,著有《文子》(早于《淮南子》)。 计衡:宋代朝奉大夫,字致平,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出守池州,转朝奉大夫。居官多善政。游太学时,上书言天下大计,高宗嘉之。及卒,家无余资,时称清白吏。 计有功:宋代右丞议郎,字敏夫,安仁人。知简州时,有政绩,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因功为张浚从勇,尝居浚幕府。绍兴中谴诣行在奏封,献所著《晋鉴》。又有《唐诗记事》传世。 计礼:明代刑部郎中,字汝和,浮梁人。天顺进士。以画菊,落笔皆用草书法。时云: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 计楠:清代画家。官函吉安训导,耽著迷,精绘事,尤喜画红梅,时称计红梅。有《一隅草堂稿》。 计默:清代诗人,文学家计东之子。濡染家学,以诗文游四方,工入太学。有《菉村诗抄》。

史朝义的介绍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他率军守冀州、相州。759年史思明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