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术高手
张三丰 公孙大娘 李小龙 霍元甲
一、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二、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王五是地道的绿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结交广泛,上到王公显贵,下到街头混混。而且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他与当时的许多名人大事联系起来。谭嗣同 “去流肝胆两昆仑”,据说“两昆仑”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最后没于八国联军,不愧热血豪侠本色。王五武功与事迹传说最广,传奇色彩浓厚,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一些后代作者也以把自己的故事附会上王五为兴趣,兹略举一处——光绪二十六年(元年一九○○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来访,铁云以为他是来拜年的,高兴地迎入客厅,笑道:‘惶恐得很,迁居之后多时不曾拜见五哥和嫂夫人了,本来是应该兄弟前来府上拜年的。’王五冷笑道:‘咱可不是来给你拜年的,你现在是和洋人打得火热的大贵人了,还敢劳你的驾?’啊呀,五哥言重了!’铁云正诧异今天王五言语异常,不料王五忽然飕地从腰间铜钉护腰皮带上拔出一把寒嗖嗖明晃晃的匕首,猛地一把插在方桌上,怒瞪双目大喝道:‘姓刘的,有人说你是卖国的汉奸,你今天可得和咱说清楚,若是说不清楚,休怪咱王正谊无情!’铁云吃了一惊,立刻镇静下来,拱手道:‘小弟虽然做了英商福公司的买办,其实也是为地方为国家振兴实业,造福百姓。所经手的山西、河南两省矿务,山西的事是省里商务局专函恳请我为他们向洋人借款开矿,我才答应下来,河南的事还刚刚开头。既说是汉奸,必然卖国,可是山西的事,由山西抚台作主,中国的事由中国皇上批准,借债还钱,矿山的主权仍属中国,不知小弟卖了什么给洋人了?请五哥明示,也叫铁云死得明明白白。’王五沉吟了一下,又厉声道:‘口说无凭,拿证据来!’铁云道:‘证据在书房中,请五哥随我去看’王五拔出匕首,随铁云来到书房。铁云取出山西省商务局的来信,和他写给山西抚台的禀启,以及山西省与福公司所订矿务章程,还有他与福公司的往来信函,王五粗通文字,坐下来一一读了,这才收下匕首,大笑道:‘好一个刘铁云,人家骂你汉奸,咱原不信,今天特地来考查考查你,若你真是汉奸,定杀无疑,那就不管旧日的交情了,幸而你不是,免得咱下手。’ 铁云笑道:‘五哥,幸亏我问心无愧,不然可被你吓坏了。’——这个刘锷也是个交际狂,毫不逊王五,两个人确实有交情。
三 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四 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1910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叫“精武体育会”。这也为霍元甲赢得了“精武大侠”的美名。创办精武会仅3个月后,霍元甲便于1910年9月14日不幸逝世,民间一直流传,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孙中山亲临大会,为“精武”会刊撰写序文,并亲笔题写“尚武精神”四个大字。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持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
五、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洲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他热爱武术运动,毕生不渝,在旧社会,为维持生计,他曾走南闯北,颠沛流离,但他对中国武术的深挚热爱丝毫不减,刻苦练功的意志愈来愈坚。他从六岁开始习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练功不□。他早年研习查拳、子午剑,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许多名家的各种优秀剑术以后,就博采各家之长,推陈出新。他的“青龙剑”就是集各家之长,并吸取了西欧击剑和日本剑道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创造的。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为抗美援朝捐献大炮,他率领全家参加义演。他以八旬高龄出国参加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武术。——嘿嘿:)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当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著名导演谢晋请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摄打太极拳的镜头。他作为少林门门长,在全国来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武术家,竟毫无彝议,不取分文,高高兴兴的去客串拍片。他认为,在**中表演“简化太极拳”,对开展武术有利。他说,只要对党对国家有利我都干。王子平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还创编、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势》,深受群众欢迎。王子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闪耀著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年轻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年代。有一年,为了应付青洲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他一气之下举起了一个大磨盘,从此赢得了“神力千斤王”的称号。他的威名,也随著他不断打败列强拳师而震动武坛。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八年在北京打擂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一战。
六、杜心武
杜心武,又名星武,字慎愧,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1869年出生于湖南张家界慈利,1953年逝世于湖南)是一位中国武术家,是自然门的一代宗师。因为他身材瘦削,被称为侠骨。在日本留学时,曾经飞腿打败相扑,又被称为神腿。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从小拜武林怪杰徐矮子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做保镖。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1900年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认识了宋教仁,两人交识很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杜心武曾一度离开政坛,闭门事佛。日本入侵华北后曾试图让他出面组织华北维持会,但被他拒绝。他离开日占地区回到湖南,后到重庆,1937年开始在那里任全国抗日群众运动委员会主任。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会主任,赴各地发展党、会组织,与日伪军特周旋,为全民抗战奔走呼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杜心武下山,曾任湖南省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
1953年因旧伤复发,咯血而逝,终年84岁。
杜心武一生之中,徐矮子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杜心武功成名就,徐矮子回到老家四川,再无音讯。杜心武无论如何苦苦相留,也留不住。
七、韩慕侠
这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武林大师张占奎弟子,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其孙韩建中现任中国公安大学格斗教授。**《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在天津开武馆,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 “韩九师堂”四字。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八、燕子李三
自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关于“燕子李三” 的传说,但却少有人知道真实的“燕子李三”究竟是怎样的。当年曾参与侦审“燕子李三”案件的现济南大学徐志刚教授,向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
两个“燕子李三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有两个“燕子李三”。一个是河北的老“ 燕子李三”,他大约活动在清末民初年间,原名叫李鸿,武功高强且劫富济贫,是个义盗,后被反动军警设计逮捕,惨遭杀害。民间流传的许多有关“燕子李三”的故事实则就是以他为原型的。另一个就是山东的“燕子李三”,这个李三原名李圣武,禹城李家庄人,因排行老三而得名。他虽然也会一些拳脚功夫,但自小不务正业,发展到后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的成名原因比较多,一是当时李圣武为了扩大自己在道上的影响,就把老“燕子李三”的事嫁接到自己身上,到处吹嘘自己能“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再就是每次被抓之后,李圣武总能靠金钱打通关节,有惊无险,而国民党警察局为了掩饰自己收受李贿赂的丑行,也帮着吹嘘他会“飞檐走壁”、“缩骨功”,为李犯的屡屡逃脱寻找借口。而且当时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非常重要,就是济南刚刚解放,城内局势还不稳定,国民党在城内残留了大量的军警特务及反动道会人员伺机搞破坏,李圣武也是他们的候选人之一。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李圣武是“燕子李三”的传说也就逐渐地混淆视听,终于造成了人们的一种误解。 燕子李三,从穷人和侠客沦落为窃贼和*贼,虽然他的武功和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当他被擒并处死,人少伶之者。关于李三的传说也极其纷杂,以其名气之大相信,相信是有真功夫的。段云鹏是30年代名闻京津的飞贼,与“燕子李三”齐名,人称“赛狸猫”,后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 建国后1954潜入大陆被抓,据说从广东运往北京的时候,为了防止他捣乱,就把他绑在一个担架上抬进飞机。到北京后被装在一个大铁笼子里,他说,这个笼子我认识,当年李三就是被这个笼子关的。 ——注意,这时候他已经五六十岁了。
九、许世友
许世友(1905-1985),他的功夫是正宗的少林功夫,老师为云游武僧林子金。下面引一段最平常的段子——将军宴请的几位老朋友当然也都是善饮者。因此,将军在宴席开始时宣布席规:“三杯之内不许耍滑、耍赖,发现耍滑耍赖,一杯罚一碗;三杯之后,各尽所能,尽兴方休。”话讲完,你一杯我一盏便欢饮起来。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果真没按他的宴规行事,把第三杯茅台酒悄悄地倒给了别人。许将军看在眼里,嘿嘿一笑,把事先准备好的白瓷碗放在桌上,汨汨地往碗里倒酒,那位将军虽然听说过许世友将军武功超群,但他自恃身强力壮,想必许将军在酒桌上也奈何他不得,于是漫不经心地笑着说道:“你尽管倒吧,反正我是不喝的,看你敢把我怎么样。”许世友将军哈哈一笑,二话不说,只管把倒满茅台酒的酒碗递将上去,按倒那位将军就灌。开始那位将军奋力挣扎,不让灌著,岂料许将军非一般强壮汉所能抗衡!特别是他那手上的功夫,更其了得。据说将军从十来岁上少林寺当和尚学拳脚开始直到当将军,他都从未中断过武功操练,每天早晨起来,他的两只手指便往装满砂子的缸里戳,一戳便将整个手掌都入砂子中,练完功才去洗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都戳入砂中,练完功去洗脸。他的洗脸水不用倒掉,而是由他运足气,猛地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说也奇怪,那一盆水便活了起来,在盆里连转几个圈儿,忽地一下腾空而起,跳出盆外。瞧那手指的功夫,可真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抓出来,为此,这时在宴会席上的他,虽然是轻轻的捏著那将军的手腕子,可那位将军却直喊:“哎哟!哎哟!不得不张开大口让许将军灌,灌得那位将军大声嚷嚷醉倒才甘心!看来下次我赴你的鸿门宴,至少得带一个营的兵才成。”说罢乐得大家大笑不止,都说是“好久没喝这么痛快的茅台酒啦!”
十、海灯
海灯俗名范无病,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个穷裁缝,少年时随舅舅习武,青年时在成都出家,后云游四方,60年代回到家乡,定居下来。 今年四月,我们来到海灯家乡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很多年前海灯就出生在这里,人们谈起他时还津津有味。
海灯在家乡的祖业已被当地政府修缮一新,在门上还贴着这样一幅对联:“一代宗师德高望重传亘古,二指禅功绝技惊天胜今人。” 我们了解的海灯是个苦行僧,生活极为简朴,他曾用过的生活用品至今仍摆放在原处。他回到家乡后,以教武为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
海灯在重华镇时,不仅教人习武,还替老乡看病,很受当地人的尊重。他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直到70年代末一部**在海灯的生活中搅起了一些波澜。 1979年,一个**摄制组在四川拍摄奇人奇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听说江油有个会武功的和尚,便请来了海灯,海灯就这样走上了银幕。这部叫《四川奇趣寻》的**拍摄了海灯的二指禅功,随着这部片子的公映,海灯的大名第一次得到传扬。
海灯真正名声大震的是碰上了少林热,海灯的弟子肖定沛写出了一篇将海灯与少林寺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发表于1982年11月。从此以后,海灯的功夫被冠有少林的美名号。 1982年,少林当家和尚行正特地来江油邀海灯去河南少林,海灯从此身价倍增,海灯与少林正式结缘。 海灯法师成了宣传热点,他的身份在媒体上不断变化,从辅助主持上升为少林寺第32代主持、少林活佛。1985年,海灯还由河南政协推荐成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到了80年代中后期,海灯热席卷全国,他成了反帝反封建除暴安良、抗击倭蔻、反美帝国主义的英雄。 一部记录**《少林海灯法师》还拍出了他的一指禅。 海灯法师本来应该算是一个武林高手吧?但是近年名声不大好,说是欺世盗名, “布带拴脚表演《二指禅》”是最大的丑闻,究竟是得道高僧还是无耻骗子只有老天才知道了。
2001年11月3日,西湖博览会又一场重头戏“中国武术甲际交流大会”隆重开幕。少林、武当、国际、国内武术界专家。众多民间拳手汇聚西子湖畔,表演拳技,绝招。交流武艺,传扬武术文化,并为中国武术进奥助威呐喊。看到这届武交会的热闹情景,使我们追忆起著名武术家何长海先生、蒋玉堃先生生前和王子华先生给我们讲述的有关1929年11月与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同期召开的“西湖国术游艺大会”的盛况。
1928年秋,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李景林先生任国术馆副馆长。此前,国民政府曾派张之洞赴欧美考察,结论为中国武术优于西洋体育。当时广招名师任教,选新秀培训。在此形势的带动下,1929年9月,在杭州成立了浙江省国术馆,省长任馆长,辛亥革命老人黄元秀任副馆长。并决定在同年11月与西湖博览会同时召开“国术游艺大会”,遍邀全国名家、高手来杭参战。会后许多名家被留聘任教。杭州“国术游艺大会”规模大、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近代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当时来杭名家有李景林(曾任奉系军长,武当剑法堪称一绝,任大会裁判长)、刘百川(已在杭;孙中山、蒋介石保镖,早期黄埔军校武术教官;人称“江南第一腿”,擅罗汉门技击绝技),孙禄堂(形意、八卦、太极名家),杜心武(自然门掌门、金陵大学教授),杨澄甫、田兆麟(杨氏太极名家)、诸桂亭、高振东、钱西樵、苏景由、沈太素、郑佐平等还有在杭任教的韩庆堂、刘金声名师。当时参加比武均为先生的老师辈人物。比赛不分拳种,采取抽签以实战定胜负。参加比赛的需年满18周岁,赛前要表演自己擅长拳械和绝技,经大会指定名家审定,才有资格参赛。当时浙江参加比武的有第三国术教练所教师韩庆堂先生、刘高升先生、台州地区的奚成甫、萧聘三先生,奚成甫擅长猴拳,萧聘三擅长南拳、刘高升擅长硬气功。讲起刘先生的硬气功也有一个小插曲,刘先生在资格表演赛时,露了一手掌劈石桌绝技,以后在比武中许多人威摄其掌的功力,败下阵来,师公刘百川对韩庆堂、曹晏海及先生等言道,你们在刀、枪中翻滚,难道还怕他的手掌。先生等闻言顿感醒悟,后在曹晏海、韩先生对刘高升先生的对阵中曹先生即得胜绩。当时大会排名次分甲、乙、丙三等,不以体重大小分及别。甲等为前十名者,乙等为十一至二十名者,丙等为二十一名至三十名者,韩庆堂先生取是甲等七名、奚成甫、肖品三先生均在三十名以内。这在当时,名家高手云集时成绩已是相当不错了。
何长海先生,蒋玉堃先生因当时年为16、15岁,无资格参战,但俩人均参加了国术游艺在会的表演赛,先生表演了查拳、枪术,蒋玉堃先生表演了炮拳、刀术,同时又演练了摔跤技艺,得到了名家的称赞。国术游艺会结束,大会组织了一批名家出访东南亚诸国,进行宣传和交流、先生被破格入选,在对外交流交技中无一败绩,得到名家高手的赞扬,让人拭目相待。(先生师弟,原杭州武协主席陈邦达先生述)会上,师公刘百川,表演刀挟力:节鞭。杜心武先生表演自然门拳术绝技,杨澄甫表演杨氏太极拳。田兆麟表演杨氏太极剑,孙禄堂表演形意拳,这些顶尖高手的表演赢得大会的满堂喝彩。
“国术游艺大会”后,原省国术馆举办了首期师范班,挑选优秀年青人材进修。先生、师叔蒋玉堃被首选深造。先生受业孙禄堂、杨澄甫、田兆麟、高振东、刘金升、黄元秀、李椿年、丁彪等名师,先生尊师重教,又刻苦好学,努力不怠,同时功力扎实,悟性极强,深得诸师喜爱,得诸家真传。先生精习武当剑法、罗汉少林刀法、罗汉神拳技击绝技、形意拳、八卦掌、杨氏太极拳(老架、新架)太宗螳螂拳、八极拳等,在众名师的精心传艺下,先生散打、太极散手、摔跤、擒拿等技击更臻完备,功力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内外兼修,艺精而博。18岁时,先生被聘为省国术馆见习教师。33年通过南京国考,取得甲级优等。
2001年11月18日是一代武术宗师何长海先生逝世20周年,诞辰90周年之机,何长海先生长子何子源、二子何子楚携同在杭师兄弟许大鉴、骆伍金、沈炳虎、吴纪之、高得安、陈松祥、虞哲能及何子楚的学生郑坚均携诸暨市学生数人在2000年12月2日专程从杭州至何长海先生诞生地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寻根访源。
先生祖籍诸暨赵家镇花明泉村,该村山区地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物产不丰,但恶劣的条件却养育出一代优秀男儿。在村武协主席、村长、书记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村中大会堂(祠堂),平时作为老年活动室,面朝南的大厅正中,醒目地挂着三张大照片,下书简介。他们分别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省政协副主席何燮侯;著名书法家何蒙孙;著名武术家何长海先生。他们是村民们的骄傲,崇敬的榜样。世世代代,生性耿直的村民在艰苦劳作之余,常以习武自娱,强健体魄,淬练意志和人格,领悟古朴而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抵御流寇山贼,保家护村日显神威。历史上花明泉村和泉畈村为外界推尊为“尚武村”。清朝末年太平军后期,该村传奇人物何文庆率太平军所部击毙洋枪队头目,威震浙东。而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武术家何长海先生更让人亲身体验到他博大精深、超凡人胜的武技,崇高的武德、正直的人品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先生祖辈世代务农,幼时家境贫苦,父亲常在劳作之余担柴换取零钱或米、油维持生活,为生计所迫,积劳过度不幸早亡,母亲也撒手而去。在奶奶、姑母的艰辛抚养下慢慢长大。受祖辈遗传和村习武之风的影响,先生孩童时就酷爱武术,常挥拳弄脚自乐,对武侠人物十分敬仰,并时常想投奔少林寺习武,以劫富济贫流芳人世。
1920年(先生8岁),经介绍,投著名拳师韩庆常先生习武,地点在杭州城隍山药王庙,当时的第三国术教练所,所长为黄元秀。从此,先生正式步入习武之途。初时随韩师习弹腿、查拳、洪拳、炮拳及刀、枪、剑棍等北派拳械,因先生天资聪慧,又极尽刻苦勤练,基本功扎实,武功进步很快,深得韩师喜爱,更加悉心授业。几年后,先生脱颖而出,武功精进,在韩师的倾心传授下尽得韩师摔跤、擒拿、散打诸技真传。13口14岁,韩师即允其学艺期间帮助授徒,并发给经费以供养奶奶及维持家用。
1926年拜当时极负盛名的武术家刘百川为师,(刘百川老师第一次来杭)学习罗汉门拳械及技击绝技。
另外,先生对刺枪、劈剑、西洋拳击也勤于研习,造诣颇深。先生言,刺枪、劈剑虽然动作简练、朴实,但爆发力强,极具杀伤力,是武术器械的一种提练,是国术军事化的一种体用。西洋拳术招法不多,拳势变化少,但攻防转换快,对力量、速度、距离等要求高、变化快,适用性强。虽不及中国武术拳法、腿法、步法丰富多变、灵活巧妙,但也不失为一种近身博击的实用拳种。如何将其精华内容与国术中的相关技击术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它更具威力,是有探索性的。早在二十年代末,先生就对西洋拳术进行学习钻研和改革探索,先生曾举例说:螳螂拳就有许多好的防护、击打手法,技击中的封压肘法、八封掌的圆弧形步法都可实丰富西洋拳术。
先生认为,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经过几千年沧桑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古朴而富含哲理、形美而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中国武术这朵奇葩,应该而且可以走向世界的。但旧中国政府衰败、经济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世界了解中国太少太少。在当时的形势下,要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是不现实的,为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唯一的途径是学习、掌握好西洋拳术,结合适用的中国技战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实力,赢得世界的认同,从而逐渐将中国武术推广、发扬光大。先生不但这样想,还积极认真地付诸行动,作为一名民间艺术家在当时武术文化还相对处于保守、封闭的时期,当大家只热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传播武术文化的时候,先生具备这样的超前意识和高尚的民族责任感,是极难能可贵和值得我们称颂的。 1936年先生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十一届奥运会拳击选拔赛时,和张文广、温敬铭三人确认为集训队员,参加柏林奥运会,遗憾的是,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经费不能落实而未能如愿,实为先生一大憾事。
先生除武学造诣颇深外,对举重、射箭、篮球等体育项目也很喜爱,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35年10月至48年10月,先生荣获第六、第七届全运会重量级举重第三名、第二名,同时以501磅打破486磅的全国记录,获省三项全能第一名、获省举重、拳击、摔跤三块金牌。六届全运会重量无差级摔跤亚军。参加十一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优异成绩…,据旧时浙江六届全运会裁判长评述“浙江虽有文化之邦的盛名,但在体育运动水平上却十分落后,唯一能挤身全国高水平的唯国术、举重和拳击而已,何长海先生不愧是浙江武坛和体坛的一员骄将,是不可多得的人材”。先生的举重得益于沧州二杰之一的王子平老师,在举重项目上先生带出了当时均得过全国冠军,健将级运动员二名。张荣生、单宝华。张荣先生任省举重队教练。在练习举重的同时,先生随着王子平老师学习石担打花技法。先生练习石担打花与众不同,他的练习密切结合了太极拳沾、粘、连、随的拳法要求打花埋不用僵劲、不靠蛮力,主张石担随我意,我随石担走,石担与人粘连为一体,轻松自如,随心所欲。石担的重量从120~200斤不等,先生常对学生讲,掌握、熟练石担练功法后,再运用至太极推手、散打技击中去,可屡见奇效。随先生学拳的多为年青力壮者,早先对于太极拳及推手也有认识不足的。对此先生有过几次讲演。太极拳是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一门艺术。练拳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一举动全身轻灵,着重领悟掌握神意气的运用。在技击运动中讲究“舒已从人”、”引进落空”、“借力发力”。柔——化解别人千均之力;刚——凝聚巨力(含借力)击发别人,无坚不摧。是拳理所述的极柔软极坚刚的理解。柔化中内含沾、粘、连、随,以达我顺人背之势。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先生叫学生用任何招式进攻。攻击猛者,未见先生如何动作、击打之手已被粘住,击点已空,整个人已飘起前跌。告之此为太极拳中的棚,捋式,攻击沉稳者,一用力顿觉击打之劲如人泥流,急沉身,先生已顺势进步粘发,对方身不由己腾空而起。个别学生体会过先生所发太极拳爆炸劲的,感触很深。见先生腰胯微一抖,按压在先生身上的两手顿觉一股内力直逼胸腹,体内脏腑翻腾上涌,人早已腾空跌出。先生传授杨式太极拳二路,一为86式杨澄甫传,另为89式老架,人称老六路。
据先生师弟华东轻量级摔跤冠军,老拳师肖忠义先生评述见过长海兄和白振东的武技后,其他的就略显逊色。看过先生练拳操械是一种享受。刚柔、展合、起伏、腾跌、力与美的高度结合,令人赏心悦目。定势稳健、优美、双目神光四射,摄人心魄,静如山岳,动如赤兔,行拳舒展、飘逸、神采飞扬,发力刚健、迅捷,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令人叹服。
1964年,先生与学生二人前至“香海池”池室洗澡,其中一位学生带着一根白腊杆,想到浴室大池中浸泡,以作枪杆,三人洗澡毕,拿着浸泡好的白腊杆,先生随即在澡室里做了几个扎枪动作,突听得“好,好!”二声喝彩,见一位壮者伸出大拇指赞道,如此漂亮,扎实的功夫已不多见了。经肖忠义先生介绍,得知对方是人称“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双方互道名姓,相见恨晚。以后盖先生还叫二子跟先生请教过武功,练过一段时间拳械套路。
先生的摔技本已高超,又将太极拳空松拳理,结合运用沾粘连随,声东击西,借力打力,我顺人背之拳法,原理融人摔技中,收放轻松自如,动作干脆利落,摔技更趋神奇,有人就亲眼见先生一人独战100多人的情景。国民党中情局情报处长听说先生武技精绝,有心试探结识,随派人相邀至杭州下城区大行盘训练场,当时情报局宪兵一连人正在操练,该连官兵均学过博斗术,其中不乏好手,同时个个年青力壮。该处长说:闻先生大名,武功精绝,今挑5、6人与先生对练,请不乞赐教。先生答曰:不必请整队,我一一与之交手。众人闻言大惊,先生来至场上,踢、勾、绊、别、弹、靠、撞,对方伸手投足间即被摔打在地,趴、仰、倒、翻满地是人。该处长急忙上前阻止,抱拳赞道:先生神技,吾等叹服,望乞赐教,请勿推诿。先生婉言拒之,未再施一技。
1939年,一日本柔道黑段高手来中国访高手,至杭闻先生高技,约战,先生前往,双方交手对方多被先生牵引,摔倒在地,日本高手起身扑上,一跤接一跤,爬起又扑上,激得先生性起,如此顽强之人,必施以重技才能制止,直至将对方摔得筋疲力尽不能起身才告结束,日本柔道高手佩服先生技艺高超,功力深厚,信服。以后先生才知晓,日本柔道判决胜负的规则与中国跤有很大区别,故出现以上情景。
先生虽为一普通的民间武术家,但具备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遇为民雪耻、为国扬威之时,敢于挺身而出。1935年7月22日(民国二十四年)俄国大力士马嘉乐夫来杭献技,马氏周游世界,表演绝技,深受各国欢迎。此次从北京一路表演至杭,极受欢迎,(浙江日报前身当时的东南日报从7月22日-24日对此有连载详细报道。)马氏身高体壮,力大无穷,又善摔跤和西洋拳术,自表演至今,罕遇敌手。能轻易将猛牛摔倒、双手折断10寸铁钉、卷厚铁板、断铁链,绳索捆身十六人牵不动;一寸方钢搁肩十六人弯之人挺立。自视威猛,天下无敌。来杭献技张贴海报,挂横幅上书“与猛牛角斗”、“与中国大力士角斗”公然蔑视中华、侮辱国民,状极嚣张,马氏此举激怒杭城武术界人士,公推先生挑战马氏,先生慨然应允。公开登报约战,并由韩庆堂老师率先生与师弟王子华前往马氏处递下战书,原函简意如下:1、谴责马氏将牛、人角力并列,词涉侮辱;2、口出狂言,轻视中华,约其一战。3、至里西湖北山街省国术馆备案,生死自负。马氏心虚,比武前一天邀先生在青年会商议比武事宜,先生在师弟王子华陪同下前往。马氏用言语相胁,要先生取消比武,先生不允,马氏又要求印证拳技,先生应允。马氏拉开西洋拳架式,先生两脚开立,右脚稍前、稳稳挺立,两手右上左下,护头护胸护盹,目光神视。马氏欺先生年轻,人又矮小他一头,虚晃一招,突发左直拳朝先生面部击来,先生往左一偏头急出左手按扣在马氏左拳腕部,右手抬肘圈压在马氏左腕肘部,一团身一长身(一屈一发),随即左拳借腰腿之力直奔马氏下颔,马氏被先生一招罗汉拿拷送经殿打的仰摔在地、目瞪口呆。马氏惊先生绝技,俯首认输,不敢再战。为取消明天的公开比武,马氏托原青年会总干事朱孔阳先生及东南日报社秘书出面做工作表示愿:1、公开登报道歉。2、复杭州第三国术教练所诸公认输、指教。3、在聚景园设酒席向杭州武术界赔礼。先生拒不出席酒宴,又责令马氏公开道歉,并撕毁海报撤销横幅,限其三天内离开杭州。马氏摄于先生威力,灰溜溜地离开杭州。
中国古代十大武术家 1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名医。他创编的五禽戏被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武术套路,因此也有人把华佗称为中国武术的创始人。 华佗 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汉族,身高约合现今161米。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2岳飞:(1103年2月15日—1142年1月27日) 与祖逖齐名: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今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南宋抗金名将。传说形意拳就是由岳飞所创,不过近年来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岳飞仍不失为一位武术家,因为少年时他就拜同乡周侗(也是当时宋朝有名的武术家)为师习武。 岳飞 3张三丰: 张三丰 明代武当山道士,武当拳的创始人。曾一人击退匪徒百余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请他入朝为官,被他婉言谢绝。 张三丰(生卒不详),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4王郎:螳螂拳的创始人。 螳螂拳及渊源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说法为:明末清初时,山东人王郎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分为了几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 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 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功力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1.抓铁球练习。 2抓坛子练习。 3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4.拧千斤棒练习 5.拍打座沙袋练习 6.皮条练习 7插小豆桶练习 8打踢吊沙袋练习 9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而另据青岛、烟台等地专家经近30年的考证,目前得出另一个的结论:螳螂拳源自崂山。 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介绍,螳螂拳已有300余年历史,并先于太极拳传出国外,自1990年以来,就不断有“海外螳螂拳”到崂山归宗,但武术和学术界对螳螂拳发源地一直多有争议。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关专家就开始对螳螂拳发源地进行考证,历经30年,到最近基本达成了一致,即螳螂拳源自崂山。 螳螂拳创始人王郎,原名于七,是明末清初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和武术家,在胶东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化名王郎,潜至崂山华严寺出家,法号善和,创立了螳螂拳。
宋朝以前
(陕西红拳)
兵员搏击技术的出现。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在陕西咸阳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红拳;发展至宋时改称为太祖红拳。《少林拳法》载有“宋末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于陕西宝鸡、兰州,习练大小红拳。后白玉峰随觉远入少林寺传授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少林红拳是从关中传入, 唐朝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唐朝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唐朝有李白寻访江南道人许宣平不遇之纪录。民初许禹生称三世七(太极卅七势)乃许宣平所传(没有提供真实证据)。
(杭州长拳)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
(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明有长拳、红拳、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明迁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明将戚继光亦是世袭而来,其武术长拳学自祖辈,故称太祖长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广东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刘蔡李莫佛)、咏春拳、蔡李佛、永春》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陈家沟拳术-太极拳》
退隐之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其拳术(包括长拳、炮捶、红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养生之法,在家乡陈家沟传承陈氏长拳,属刚拳。《沧州回民拳术-查拳》与《保镳》
清初期交通不便,货运安全必须保镳行业。因为汉人不得聚众习武,故做就邻近北京沧州之回民习武成风。沧州为货运入京主要之途。河北沧州当时盛行的拳术有六合拳,罗汉拳。 回民外族之拳术(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并加入地方拳术;长拳与红拳等。 清朝漕运,海盐运输发达,带来保镳行业兴盛,引起镖局授武之风气。《六合拳-北少林拳》
明末清初人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2]
内家拳名称出现于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
首先在广东,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华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陈王廷后人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河北李洛能(1808-1890)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退休太监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 太极拳之名称出现。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
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后
广东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国洪秀全拳术-(南)少林拳)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广东黄麒英洪家拳传黄飞鸿(1847年─1924年)。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张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鸿胜馆,教授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清朝地方不靖,富贵人家及商铺多请来保镳或武师护院,并训练家仆武术。
清朝后期,政治混乱,地方人士多自设民团(自卫队),聘任武术教练。
清中叶后,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家之分别。亦有佛、道之分别。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东义和拳(1899年)螳螂拳名称出现。
山东范旭东(18-1935)(黄汉勋在《螳螂拳讲座》称范享年九十有五?);流传下《少林衣钵真传》,按升霄道人的《罗汉短打》,及自己的经验编成五卷。内容论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论,螳螂短打要论,螳螂手法要论,螳螂手法总敌,王郎(应该是指其师王荣生)之螳螂短打总纲。(螳螂拳名称正式出现)。 《少林真传》手抄本出现了。文中称由署名“升霄道人”写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未有佐证)。记载有罗汉短打图、罗汉兵刀、器械、罗汉行功全谱、口诀等。(部分内容;如“升霄道人”及《少林衣钵》何能为后人加上)[3]
范旭东流传下之所谓弗遑道人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福居禅师流传下《短打秘钥》。自言抄写之时间为咸丰五年(1856年)(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范旭东或其后人所编。 查拳名称出现。 神打出现。
禁拳-与秘密宗教有关
北方,山东白莲教或其支流-七星红拳、义和拳、义合拳、八番拳。
四川-梅花拳(见川楚教乱条)
广东─佛拳及八卦拳(见陈享条及太平天国条)
清末民初
武当派之名称出现。
武当派或内家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直隶一带之地方武术,混合了长拳,炮捶,红拳而衍生出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武当派之(伪)历史形成,推前其创始时期,说是由南朝刘宋张三峰所创立。
武当派之(伪)历史争论,宋张三峰或明初之张三丰。
武当派各支流门户出现。
少林派之名称出现。革命党人借镜洪门历史,于各会党及社团中传播火烧少林寺等反清情绪。
宣统三年
1911年,上海天铎报连载有少林宗法一文。是与广东人有关,陈铁生等集体创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传:历史背景与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所载的拳术则为广东洪拳。唐豪先生曾经考证,并著有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
北少林,指来自河北沧洲之拳术。指六合、罗汉及螳螂手法。站桩时练硬气功,全身肌肉绷紧。丹田在肚脐之上两至三吋,锻链整体腹肌。
南少林,指南拳;以技击为主,坐马时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绷紧,气功转往刚柔并济,丹田在肚脐之下两至三吋,锻链下腹肌。
个别南拳拳种由全刚烈(以至善为少林始祖作为刚拳象征)加入柔顺元素(以五枚师太、方永春、严咏春等以咏春拳为代表的,作为柔拳的概念象征)。
民国初年,民间相对安定,经济转形。保镳,护院,团练,都转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现。
[编辑] 武当派主条目:武当派没有武当派武术传承纪录。
民初吴式太极传人许禹生说替袁世凯工作之宋书铭,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之太极拳谱。说张三丰传张松溪及张翠山,再傅宋远桥,名十三式。
历史上的武术高手
本文2023-11-23 18:12: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