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考据
大抵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的出处,这个出处自然并非仅仅生理上的,还有家族的血脉的薪火相传,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宗法制度的一种延续和表现。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宗法制度日渐衰竭,很多人已经不太在意了,也就觉得去追寻上古先人的足迹亦是多余了,而我却不这样认为。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硕果仅存的中华文明来说,上下五千年一以贯之,没有中断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而让这个文化延续而不绝的,大概就是这种宗法制度吧。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去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的出处!
谢氏的称谓,据考来自于西周时期,一般奉申伯为始祖。申伯,姜姓,炎帝后裔,周厉王妻舅,周宣王母舅,因有功于王室,受封于谢邑,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缘赐姓,按国名,地名,职官等而命氏。天子分封土地与臣子,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一个名称,这就是“氏”。因申伯被封于谢邑(谢邑,今河南南阳唐河),故后人以谢氏称之。
后来,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谢邑为楚文王灭之,后人随被迫迁出,而活动于淮河上游一代。后有一支去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一带,有一支去了重庆,四川,云贵一代。这一去,山高水长,历尽沧桑,直至东汉出了一位谢夷吾先生,才让谢氏重新回到历史的记录当中。谢夷吾先生,东汉会稽山阴人(今天的浙江绍兴),善于占卜,为人耿直亲民,官至荆州刺史,巨鹿太守等职。这是从淮河上游分去东南的一支的最早记载。后到,魏晋三国时期,曹魏政权里面出了一个叫做谢缵的人,官做到了五品的典农中郎将,其后人就是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谢安家族,谢氏家族在东晋一代成为著名的门阀,和王导家族并称“王谢”,盛极一时。谢缵这一支,出于陈郡阳夏(今天的河南太康),后因五胡乱中原,衣冠南渡来到江南。从最早的谢夷吾到谢缵估计这中间,会有从东南到中原的来回几次迁移,回迁或因做官需要,或因天下太平,但自从陈留谢氏南迁后,大举就在江南一代发展,很少有回迁的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中原乱局,谢氏受到的影响不大。
故此,谢氏在南方多有繁衍生息,遍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时至今日,谢氏人口约千万,人口排名第24位,其中,南方几省就占据了总人口的将近一半,可见谢氏人口在南方分布之密集。
河北谢氏一支,大抵来自于山西,为明初搬迁过来的。当时据说,河北之地,历经战乱,十室九空,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大臣建议,开始从山西移民,时至今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仍是移民后裔们的寻根之地。但大槐树是移民们集合迁移的地方,究竟这些移民来自哪里,尚未可知。这些移民里面,既有土著居民,也会有流浪之难民,所以混杂不一,来处也无法考据。
任丘谢氏,据传来自于高阳,兄弟二人,一人在任丘城里做一些小买卖;一人落在城西南不远的翟城,靠捕鱼种地为生。后来任丘有名的八大家族“”:边李刘高郭舒闵谢”,谢氏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里说的谢氏主要是指留在任丘城里做买卖的那一支。这一支后来,日渐式微,不再浮现在世人面前,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广西富川开建谢氏为重修族谱,谢成章宗长特来信,寻找李绾所撰写的《谢氏族谱源流总序》。因未见过此序,原以为李绾是唐顺宗与庄宪王皇后(琅琊人)所生的十六子福王,李绾于咸通十一年(870)曾任越州都督、刺史、太守。另有李绾曾任蜀州(四川崇州)刺史,即王宗绾。予以为,如果真是唐朝的亲王、刺史的李绾为谢氏族谱所作的序,那么其史学价值一定空前。然而,明万历廿一年撰写《谢氏族谱源流总序》的李绾,是时任点军给事,泉州晋江人,与上述李绾完全是同名同姓之人。见诸后来谢成章宗长寄来的《谢氏族谱源流总序》手抄本复印件,才真相大白,该序其内容照录如下:谢氏族谱源流总序谨按谢氏始祖出自神农派衍尧封以至满公之子太公隐于渭水原本姜姓传孙□□申伯之姐,联姻□(于)周宣王为后封舅□申伯于谢川因以地为姓总出陈留郡后因晋朝兵乱显宦隐于东山故有郡号东山中散居江左历派三郡四十二支二十八宿所谓三郡即今开封路汝南路光州路自周赐姓以后至汉晋唐宋显爵名宗彪炳(显)赫亦凡称品为芝兰玉树者皆令□太祖奕据安石铁兄弟六人之子孙也遇山则止遇水则止遇州则止遇里则止□后遇将乐长田泰宁建宁隆上隆下赤上赤下四堡均口顺昌宁化建阳建安欧阳八闽分徙安福赣州宁都于都兴国长宁安远南丰广昌新建太平乡古源等处居止之地朗如星炳嗟夫国有史书家有族谱而众寡大小富贵贫贱□□□□□□□□□□□祖宗之血脉核于谱始□□□□□□□□□□□□某行某婚娶某尊卑□□□□□□□□□绅某节妇某居住出身某分派□□□□□□□□□□□□德行文章绵绵世德藉以考□`33;□□□□□□□□□□□兮夫四十二支二十八宿之分派谢氏其道称□遥溯令□始祖申伯公□□敕封左王太师后旺公字嗣英乌衣国驸马官任尚书旺公子璘珍珽珽公得传至八世孙武公秦官任尚书武公七传至七世宜礼□汉官谏议大夫宜礼公传三世夷吾公汉明帝时官钜鹿太守后录尚书事传至瑀公汉官任御史中丞大夫传至居贞汉任会稽太守传至仲庸公官任中牟令传至景隽典农中郎将传至缵西晋时为典农中郎将传至衡公仕国子祭酒传鲲公仕豫章太守封咸亭侯裒公任晋为太常卿破赵有功封福禄伯鲲子尚袭咸亭侯父爵咸亭侯封镇西将军裒生六子长奕公任安西司马镇西将军次据公官任东阳太守后高尚不仕三安公晋时太元四年为相累加征讨大都督掌十五州军事四万公官任豫州剌史领淮南大中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五石公淮淝之役加征计大都督封南康郡(公)六铁公任永加(嘉)太守安生二子长瑶袭封尚书官居琅琊王(袭庐陵郡公,封尚书)次琰破苻坚封上蔡公赠辅国将军隆安三年任徐州剌史琰三子长峻晋吏部郎为建昌侯次肇晋骠骑将军(长史)赠散骑常侍三混尚书左仆射为晋陵公主(驸马)奕兄弟六人同居浙江绍兴路东山至奕长子泉袭父爵季子玄建勋淝水□□□□□□□□传□□灵远公为中书秘(秘书监)袭封康乐公□□□□□□□□□□□□超宗文章为江左第一□□□□□□□□□□升御史几卿四子景懋官拜□□□□□□□□□□□令至唐武德间有三公封十六长史□□□□□□□□□□□□□则先斩后奏由绛州迁闽郡禾坪迁建宁泰宁之水南弹鹅坑故自闽复徙赣州路此皆其后裔也十七长史生四子长九公监丞次十公评事三十二公评事四十三公十二公之子封十六正议大夫讳唐号溪成十六正议(大夫)生五子长七公赠封文林郎次八公县尹三奉宣公讳诇二甲进士任太仆寺卿四一承事郎七公之子讳皓初封十承务升湖浙两道盐运副史忝知大政谥文安敕封三代皓公之子十九公任定远县知县十九公之子百七公任曲阜县尹百七公二子壬二郎讳兰字任承事郎赠散骑常侍而任德县知县者非二郎公之子仲清乎仲清四子子偲其孙伯英曾孙叔诚始自闽而迁赣州路铜盆谢州叔诚生子孟秋由国子监官题学司中书至孟秋之子豹孙孟秋之孙贤保孟秋之曾孙秉志而秉志之长子昭六公次子昭七公则于官籍赣州路赣县铜盆谢州迁安远龙安堡罗星坊则昭六公实为罗星发祥之鼻祖也彼亦可谓启基伟人也□而伟人正不自昭六止也其子文福其孙贞三其耳孙义权官任四川眉州丹陵县尹民□父母卓卓在人耳目间也则自鼻祖以迄于兹始则备良翰于王家继则习经学于华国而其间印累累绶若若上隆廷□之保辅□□□□职在以守经世之忧劳者枚不胜举则□□□□□□□□□□□□□而求以继述之哉可不顾□□□□□□□□□□沐之哉是为序□□□□□□□□□□□□吉旦□□□□□□□□□□□□□□□□□□诏奉钦差点军给事门生泉州晋江李绾顿首拜撰万历廿一年癸己孟秋月吉旦天官主爵漳兰平居道人蒋时馥拜撰赐进士第翰林院侍读纪录二次前读学士侍讲士詹事府右中允提督广东全省学政庚子科湖广全省乡试主考已亥奉旨祭告炎陵舜陵癸已乙未两科会试同考官教习乙已乙未戊戌三科庶吉士充志书馆纂修总裁官编修庶吉士会魁解元东吴惠士奇拜撰大清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桂月吉旦该序因鼠咬虫蛀,已严重缺字少句,要我帮助补齐。但是由于缺乏资料,甚感困难,多亏谢宗楷宗长给我发来了兰田谱中的李绾所撰的《谢氏族谱源流总序》和蒋时馥《谢氏宗谱流芳前序》。并告之:“查兰田谱中李绾的序,与您所录者大不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历史也至少已有3500年。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文化记载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
至2008年3月,中国已发现共有谢氏族谱1000多部,其中台湾档案机构藏谱目录168部,泰国2部,藏于民间未发现的族谱应数量应在1万册以上,可见谢氏谱牒资料是相当丰富的。目前所见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
指的是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
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
陈郡谢氏家族社会地位变更
与仕宦相同,婚姻也是谢氏家族保持家族地位的主要手段。它的作用表现在社会上。通过严格身份等级界限、仅与那些与自己家族地位不相上下的家族通婚、与皇室联姻、与同乡贵族联姻、与大族世代婚姻、与自己宗教信仰一致的世族联姻等途径,保证自己的血统高贵,这便是谢氏家族婚姻的主要特色。
谢氏家族的婚姻,可考的第一例是谢鲲娶中山刘氏女,妻父不明。中山刘氏是魏晋时期著名大族,其中的一人便是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晋太尉刘琨,他们贵显的历史要早于谢氏。
主要通婚之家有太原郭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内司马氏等,而其中的太原郭氏又与太原王氏、河东裴氏、平阳贾氏、琅邪王氏等联姻,共同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谢氏一开始就能进入这个高级的婚姻圈中,说明其婚姻基础的建立是牢固的。
谢氏家族在谢鲲以后的婚姻个案,可考知者明显多了起来。在谢安一辈人中,2人娶太原王氏,2人娶同郡袁氏,此外又分别有人与河南褚氏、沛郡刘氏、琅邪诸葛氏、泰山羊氏、长乐冯氏等大族联姻。
再下一代,婚姻可考者共有14例,其中琅邪王氏7,太原王氏2,同郡袁氏、同郡殷氏和高平郗氏各,颖川庾氏,这些也无一不是高门大族。随着谢氏与各大族间婚姻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其世族婚姻基础也随之奠定。
综合研究谢氏家族早期的婚姻个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除注意与那些是自己同乡的家族通婚和在联姻时注意宗教信仰以外,还重视通婚家族的身份地位和“亲上加亲”。如在谢玄这辈人14个婚例中,没有一人与世族之外的人通婚,2/3以上的人联姻王、袁两族,其余通婚的殷、庾、郗等家也是著名世族。
由于过分注重门第,就不可避免地把固定的几个家族当成经常通婚的对象,婚姻中错综复杂的重层关系和中表婚、异辈婚大量存在。如谢尚娶同郡袁耽妹,女嫁同郡殷浩从弟殷歆,而殷浩又是袁耽妹夫;谢玄女嫁袁质子袁湛,袁湛妹嫁谢玄从子谢重,等等,这些都是上述性质婚姻中的典型事例。
百家姓的由来
谢——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威怀堂。
2、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为堂号。
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家族谱牒
1、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2、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3、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4、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6、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7、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8、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9、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10、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11、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一、寻根溯祖
汤氏系出子姓有二,其始祖均为成汤。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枣商朝,定都于毫。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二、迁徙分布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内。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毫(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
福建定居。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2、郡望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
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四、历史名人
汤显祖:明朝戏曲家、文学家。因触怒权贵,被劾归里。之后居家二十余年,精心研究词曲,专事著述,写成《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汤 和:明代初年开国功臣。因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授封信国公。明太祖朱元璋谋解诸将领兵权时,首先上书归返故乡。
汤贻汾: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致秀逸,兼工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撎来鲾。
汤 厘:元代理论家。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著有《画鉴》1卷。
汤世澍:清代诗书画家。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书学米芾。
汤克宽:明朝抗倭名将。曾屡败倭寇于温州、奉化、宁海、宝山、苏州、松江、海丰,后为广东总兵。
汤天池:铁画家(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相传,他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比较大,是铁画的创始人。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家族谱牒 1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2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3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4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6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7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山东省东阿谢氏家乘不分卷 8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9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10 福建:永定谢氏族谱一卷 11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12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13 湖南:汉寿谢氏三修族谱四卷 14 四川:湖广填四川大竹谢氏族谱一卷五、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谢氏考据
本文2023-11-23 17:22: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