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姓陶的家谱?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于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于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于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china-stemmata/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出自金天氏,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简改为金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世代相传,称为金氏。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有山西大槐树金姓移民。另有众多少数民族姓氏被赐姓金,萌发了更多新生支脉。清代从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姓陆续有人入台,进而侨迁海外。
你说的字辈中有“显”的,就这一支,应该是你要找的:
湖北花水港金湾金氏字辈:
老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续字辈:克绍先业,正学大光,宽信敏惠,厚德显扬
吾族姓氏源出于姬姓。周成王营建东部洛邑,称为成周,封少子姬臻于单,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伯,作为成周的甸内侯。单伯世袭周朝卿士,后代称为单氏。
东汉有车骑将军单超,隋末有名将单雄信,宋代有水利家单锷,明代有顺天巡抚单明诩、兵部尚书单安仁、词人单恂。单氏家族,历史悠久,老家在河南省中南部郑国,后来定居在山东西南部春秋时属鲁邑、秦设置单县,是吾族祖先发祥地,社会不断发展,历代封建王朝更迭与变迁,年深日久,族衍丁繁,遍及全国各地。
洪武朝苏州单氏一脉大谟公徙居阜宁北乡单家港;大海公徙居响水县境内;大来公徙居兴化南乡刘陆乡古庄;大江公、大海公兄弟二人徙居盐城南乡大纵湖北、北任庄,大江公择居北任庄,大海公分,居盐城西乡漕沟河南岸定名单家庄立足生根,并在单家庄东首建立一所宗祠,供奉列祖列宗,春秋祭祀。既可发扬祖先之丰功伟绩,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又可教育子孙敦厚和睦遵纪守法树立优良文明新风。源远则流长,根本盛大则叶枝茂。单家庄一脉又分三房,大房仍住家庄;二房分居小官庄人丁不旺,现住沿河乡祁骆庄;三房分居马鹿垛,奈因人丁旺盛难以集中同祭。一八七O年三房在马鹿垛建立支,分支祭祀。孰料抗日战争时期即一九四三年单庄宗祠被毁,列祖列宗木主、牌位、插屏荡然无存。民国初年先祖登祥公重修宗谱,化费心力,不惜代价,修成四本,分门头保存。在十年动乱期间保存人骇然烧毁,实属难以弥补之极大损失。由此祭祀停顿几十年。毋怪少数—子孙取名混淆,长晚班辈难分,有失庄重,岂非谱牒不修之过也。当今改革开放,国泰民安,乡村各族,多数举行祭祀修谱,吾族有识老人德锦、德宽、德生叔、上海启权、鸿潮兄弟不远千里,专程前来,共倡续修宗谱,为避免后世子孙数典忘祖。奈因族者老年凋零,事迹湮没,无法顺序,则有从十二世登字班辈起编成一簿简谱,以便认祖归宗。待后寻访古迹,寻根究底,正本清源,再行完善,防止今后取名再有混淆,族人共议,仍遵照先祖确定的二十个字,从十四世起用,“德启绍咸正,模维继有光,汉章传国志,济世振宏昌。”作为今后排班顺序、长晚班次。既无悖祖乱宗之弊,亦无犯上侵下之讥。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单(Sh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少子姬臻于单邑(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为甸内侯,因氏焉。其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来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为姓。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高祖曾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周朝王室成员。在整个周王朝期间,单氏均为重要的公侯成员,并于东周期间一度把握周室大权,成为周王室的实际统治者,史称单氏取周。
源流三
源于远古尧、舜时期商贤哲善卷,善卷为九黎族首领蚩尤直系子孙。“善”通假“单” ,善卷,亦称单卷。父,即古人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是古人对单(善)卷的尊称。
古人为纪念这位先哲,把善卷所居之地称为单父,在夏、商时期为单父邑,在秦朝时期置单父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称为单县。单父城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之一,与菏泽牡丹一起名扬天下。
源流四
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羽父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春秋时鲁大夫羽父单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羽父单,其支庶后裔子孙一分位二,一支称羽父氏,一支称单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卿大夫单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单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单襄公之孙、单顷公之子,是姬姓单国的第三位君主。单国,是东周王朝京畿内的一个特殊地名,只有单伯家族,因以为“国”,伯爵。史书记载:“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从单文公之世皆称单伯,单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伯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史称单靖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也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鄡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鄡单,字子家,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后世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不过,在《孔子家语》中没有记载。唐朝开元年间,鄡单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聊城侯。
在鄡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
源流七出自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出自匈奴孪鞮氏。在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谐音汉字称之为“单于氏”,后其族亦因之,世代相传,后省文简改为汉字单姓单氏、于氏者,其单氏正确读音作chán(ㄔㄢˊ),不与姬姓单氏读音shàn(ㄕㄢˋ)混淆。
⑵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一并将这些部落氏族的姓氏改为汉字单姓为单氏。
⑶出自蒙古族斡鲁徳氏,亦称斡鲁朵氏,实际上源出古契丹族人的姓氏,是古契丹族人夫妻联名为孩子起的名字,后成为姓氏。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妻连夫名”的姓氏、部落构名形式。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该部契丹族人被融并入蒙古,遂成蒙古姓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单氏。
⑷出自回族。回族单氏实际源出女真族徒单氏。徒单氏,是金国时期辽王完颜·宗干(完颜·斡本)的正室亨妃,没有子嗣。完颜·宗干的次妃李氏生长子完颜·充,后封郑王,三妃大氏生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海陵王完颜·亮。为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区别,一部分徒单氏回族将已经汉化的单氏加“门”部首改为“阐”,称阐氏,以示先入为回,早就在教,读音仍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
⑸出自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黑龙江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一带)、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敖拉氏多冠汉姓为单氏、敖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⑹出自满族。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满语为Dusa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单氏、杜氏、沈氏等。
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徒单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 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都氏、图氏、杜氏等。
满族额木特理氏,满语为Emutri Hala,汉义“孤单、单个”,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单氏。
姓氏始祖
姬臻、单靖公、鄡单、单逨、单公、单于。
迁徙分布
综述
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三位,人口大约一百零二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五。
历史上单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单姓一直下活动于河南。宋朝时期,单姓大约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河南等,少数在湖南南部。明朝时期,单姓大约有5万6千人,占全国人口的0.06%,全国单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单姓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65%,江苏为单姓第一大省,约占单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东、安徽、湖南、山东等。
当代单姓的分布与图谱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单姓人口增加率与全国的平均值一致。当代单姓的第一大城市为上海,大约占全国单姓人口的13%。单姓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这五省集中了单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单姓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以东苏鲁皖、北黑为中心的两块单姓分布区。在苏沪、鲁皖浙大部、黑吉辽、内蒙甘肃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广东珠江口地区,单姓在当地人群中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居住了大约61.5%的单姓人群。在粤桂湘赣鄂大部、皖浙西南、福四川北段和南部、云南大部、豫陕、甘肃南部、宁夏北部、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西部,单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5%一o.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6%,居住了大约29%的单姓人群。彭州、资州本木本。前十卷等,类皆绛帖之别也。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2014年6月,由单姓族员发起成立的中华单氏宗亲联谊会,主要职责是负责联络全球的单姓宗亲,并定期举办单姓宗亲联谊活动,定期举办单姓祭祖活动。
堂号
梓桂堂:据江苏赣榆县志记载:翻阅族谱前言有记,我族单氏原址吴山惠王庙前单家集。长支迁居于本县单家留村,次支迁居山东高密,三支迁居于本县单家店村,四支迁居于本县半路村。
南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氏,是单氏家族最古老的堂号。
仁孝堂:待完善(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辛亥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孝友堂:待完善(有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燕诒堂:待完善(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如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如今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培心堂:江苏阜宁县大漠公后裔一支堂号。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自苏州迁移至阜宁。
忠孝堂:定居山东单县及周边地区的单氏分支,为本地古单氏消失后周边地区单氏返迁单县的新支系,立堂于明朝后期,是单氏家族出现较晚的堂号之一。
家谱文献
“诗礼彰庭训,家声周鲁培,洪昌谟自远,湘岳绪常恢,祖以初封显,系承可见来,本音原作善,忠厚启贤才。”
源流·派语:1938年(衡山)《单氏十修族谱》"源流序"称"吾族源流自周成王封少子臻为侯,赐姓单,则其音为善。厥然以有功王室进封公。而襄公、穆公皆其苗裔。"递传至南宋,"尚志官郎署,世居东鲁,上书论韩侂胄败,荫其子积庆知南昌,故以南昌家焉。积庆子流芳,乡进士,居南昌。至祖曰电,行小三郎,乡贡士,才优学博,随荆湖制置使赵范至衡山,足迹大都会,独有意于衡攸两境,于淳祐三年携家择里以居。此由吴之楚盖自电祖始也。二世传荣黻,三世祖仁昭,举进士,官重庆府同知,四世传汝城,五世祖曰国宾,仕元为武德将军,六世祖惟寅,七世祖万钟 。钟子四:长景南,派分东粤。次景明,子二:长侯孙,籍名尧佐,当明初分居攸之大旺田;次仁孙,籍名尧英,分居攸之渌田湖头。钟三子景真,子添孙,生子九:长葛政,当明初分居衡之螺岩村;次葛用,分住衡之旱塘;三葛华,分住衡之义塘;四葛琦,分住衡之三眼塘、铁塘;五葛琳,分住衡之龙塘、三眼塘;六葛瑞,分住衡之马口垅;七葛隆,分住衡之冬茅岭;八葛富,分住衡之柘塘;九葛贵,分住衡之木塘。钟四子景诚,子四:长瑚孙,籍名公石,当明初分住攸之江口、石湖头;次囗孙,籍名公胜,分住衡之大洲;三球孙,籍名公兴,分住安(仁)之南湖塘;四珍孙,籍名公瑞,分住攸之唐公渡。自是而支分派衍,人文鼎盛。"是谱即为衡山、攸县、安仁三邑单姓合修谱。又据1948年(衡山)《单姓氏族源流》云:开基祖电,字月朗,迄今递传29代,男女丁口11000多人。人口聚居最多之处在衡山县南市乡草市。分布于衡山、衡阳、攸县、茶陵、安仁、湘潭、醴陵、祁阳、邵阳、湘乡、益阳及江西萍乡等处。
天津宝坻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崐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通通州单氏族谱八卷,(清)单思恭编,单嘉居等增订,清道光年间刻版,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民国)单世雄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四明同道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鄞县鄞西古林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四卷,(民国)王静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五卷,(民国)竺子侃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山东高密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嵩龄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单氏宗谱首一卷,(民国)单恩富、单恩棠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县单岗乡单岗村。
湖南攸县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东莞岭南单氏十修族谱一卷,(清)单广仁编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东莞星江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单绍圭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卷、第七~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辽宁本溪关氏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溪东营坊乡东营坊村。
辽宁本溪詹氏家谱单一卷,(清)詹恒悦纂,清光绪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汉市草河城满族乡沙河沟村。
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单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19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卷首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阴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荷塘单氏重修宗谱二十卷,(清)单式梅等重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二卷、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崇明崇川镇场单氏宗谱十二卷,(清)单国宠等主修,单国华等编辑,清末民初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单氏宗谱六卷,(清)单蓉坡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南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阳堂铅印本七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一~三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江苏赣榆单氏梓桂堂字辈:“继,文乐思基,鹏鹤升清,芝兰长茂,克念作圣,邦家永耀……”
江苏阜宁单氏字辈:大广在仲,五兆尔永,玉芝惟于,宗克连遐,宝如怀正,国学元华,其英曰步,可秀言嘉,观光尚廷,开启文章,基有以立,同本得长。
蚌埠固镇县湖沟镇单氏字辈:忠学钦玉(凤)桂 永乃祖训传家宝······
湖南平江单氏南安堂字辈:心树长荣茂楩楠国干桢动名纪青史诗礼振家声。
裕昆公房旧派:“士功年季干胜信宗德万志伏启嘉报说禹梦仲士功良文寇希天有拱玉庆惟士功九时宗文万福文升昭开本大用世楚希以为兴显达光明远攸隆福荫深衡应凤大世元文龙祖希邦永攸隆福荫深”;
峰仑两房旧派:“启嘉报说禹梦雄士功建立必昌隆壮志升霄汉玉友琢秀豪添仁仕显胜世代学归朝理道傅先圣心源继古贤”;
新合派:“心树长荣茂楩楠国干桢动名纪青史诗礼振家声”。
湖南湘阴单氏字辈:“开本大用世楚希以为兴显达光明远攸隆福荫深”。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仁孝堂字辈:
原派:“休嘉筑钧锡梦雄士功建立必昌隆”;
续派:“壮志升霄汉玉友琢秀豪添仁仕显胜世□学归朝”;
新派:“理道传先圣心源继古贤国家培植厚发达自珠聊”。
浙江湖州单氏字辈:“楚君涵克士朝林喜志明家学忠和厚功成育秀梁扬发前才美辉朗长兆延吉祥兴隆盛荣华富贵根”。
浙江温州单氏字辈:“华明君子道德良存荣祖亦可以正肇乾山世林忠光士文宗殿嘉永茂国定献金圣贤豪杰官员功勋”。
河南邓州单氏字辈:“仕福明清建振德丰化元兴仁世界昌”。
山东禹城单氏字辈:“树传兆吉玉”。
山东东明双井村单街单氏字辈:“大忠思琳克章美国文纲鸣世昭全德才宽惠泽长振家延富庶天道锡纯良广建志宏伟开进运吉祥”。
山东单县单氏字辈:“永怀继宗志 绍承衍世长法正联同德 绪乃兆延祥 恩誉仰师敬 吉盛庆恒扬 千秋传孝义 和睦繁荣昌 开来鸿康泰 隆运生晓光 文武家振远 礼智化万方”。
山东高密单氏:“祜传昭际亦既联葆体徯余人具旃胥今慕式心于兹弥睦与协勿自施原引普肖亘由而”。
山东滕州大坞镇东洋汶村单氏十五世起字辈:“孝若群荣家 祥之兆庆远 贤绍宜永长”
江苏盐城南安堂单氏字辈:
马鹿垛祠堂十六世起字派:“楚君涵克士朝林喜志明家学忠和厚功成育秀深扬发前才美耀朗长兆延吉祥兴隆盛荣华富贵根”;
马鹿垛祠堂二十二世起字派:“守同保眉春长宝兆玉昌”;
马鹿垛祠堂二十三世起字派:“全福凤堂涌公”;
马鹿垛祠堂二十四世起字派:“恒永佩堂”;
马鹿垛祠堂二十五世起字派:“九如金山玉胜长年庆”;
马鹿垛祠堂二十六世起字派:“洪观国有中根成俊”;
马鹿垛祠堂二十七世起字派:“干根彬玉春忠彩爱建军喜绍正秋东龙圣小金秀大芹兰凤银杰巧霞慧成招爱阿玉翠林洪汉燕兄娟婷建忠飞玢景海留友莹彩莲娣艳晓书珍靓雷腊琴”。
吉林德惠单氏字辈:“有永文国成魁(奎)清(青)亚宇”。
安徽单氏一支字辈:“玉永言孝……”
安徽颍上单庄单氏一字辈:“玄士德华家红"
贵州单氏一支字辈:“嘉升周鲁培……”
单氏一支字辈:“起克守宝”。
单氏一支字辈:“可洪尔言之普克大明学广有维士功勤茂思治佩”。
单氏一支字辈:“铭瀚楦肇云敦应分建文永月维谷开华恒元岳福”。
山东济南商河县单元村字辈:“文长传金祥天桂荣庆昌经济召梅林建凤世家梁”。
单氏一支字辈:“纪国正其礼兵新”。
湖南衡山单氏字辈:诗礼彰庭训,家声周鲁培,洪昌谟自远,湘岳绪常恢,祖以初封显,系承可见来,本音原作善,忠厚启贤才。
安徽定远单氏字辈:宏良学友廷,国正其新顺。
河南柘城以单桥为主迁居的字辈:从二十二世为:广修文德 传 继 恭 良 仁 义 礼 智 兴 国 其 昌
河南省邓州市刘集镇单坡村字辈:国进培魁金玉长洪天子贵宗政万书衡德明立奇功 同兴振家庭
江苏盐城响水单氏字辈:敬录前谱列序 秉体年以立金峰本正东 春山怀秀士 德兆达朝中续修列序 玉宇甲苏宁华章冠连通 高洁显宏志 楚云耀江彤
江苏沭阳马厂镇大单庄村单氏字辈:久可义士 步振兆顺 永怀明爱 华喜得祥("爱华喜得祥"是村里长辈后续)
山东龙口市东莱街道单家村及邹家村是单姓的主要居住地,现居住人口大约两千多人。现有排辈用字是:复丕基用汝世承德笃宗人福履宜常延。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单楼村(原山东峄县单家楼)单姓字辈:“邦芳楷润纯 文秉永茂成;立德绍先业 守世庆吉祥;孝宗重道恒,尧景兴纪长;志义传珍宝,舜化兆福强;”
湖北黄梅县单洲村单姓自辈:天地贻泽家升仕正,承前启后。
4380上海宝山罗溪金氏谱略一卷
(民国)金其源纂修
民国六年(1917)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4381辽宁锦西金氏族谱一卷
(清)金锃纂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木刻本
辽宁锦西市沙河营乡乌朝屯
4382上海嘉定金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金恩沛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上海图
4383江苏南京金陵金氏族谱二卷
(清)金玉音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刻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本 二册
北图
注:书签题《重刊金陵金氏家乘》。
4384江苏南京金氏新族谱二卷
(清)朱朝柱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金陵城刊本 二册
科图
4385江苏江宁金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金居敬重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4386江苏镇江润州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金全汉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 宣统元年(1909)世
耕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上海图 美国
注:书签题《古润金氏宗谱》。
4387江苏镇江古润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全喜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世耕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金锡爵始修于明供武间。
4388江苏武进延陵金氏增修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金谔等修
清咸丰六年(1856)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4389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维俊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0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方增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追远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4391江苏常州毘陵金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金城主修
民国二年(1913)怀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历史所
4392江苏常州金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金康元 金家骥纂辑
民国八年(1919)受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3江苏常州毘陵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洪兆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追远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4394江苏常州延陵金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杏魁主修 金杏生主稿
民国三十年(1941)延陵金氏纯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金世祚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4395江苏常州毘陵湖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元升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12,
又一部存卷5)
4396江苏常州毘陵钱桥里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震一等续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雍睦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4397江苏常州毘陵白荡金氏宗谱八卷
(民国)金嘉戊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始修于清光绪二十年。
4398江苏常州毘陵洋溪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培根 金振之主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毘陵金氏追远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4399江苏武进剡村金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金兰奎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存著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4400江苏武进金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01江西江阴暨阳花园金氏宗谱十七卷
(民国)金醉悟续修 金锡之重篡
民国十五年(1926)敦厚堂活字本 十九册
吉林大学
4402江苏 宜兴 阳潘社里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庄棋辰编辑
民国三十五年(1946)雁溪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4403江苏苏州枫江金氏谱略十卷
金承烈钞本 十册
江苏苏州市图
4404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八卷首一卷
(清)金铁香等修
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 四册
美国
4405江苏常熟海虞慈村金氏家乘□□卷
(清)金日良修辑 金荣海重辑
清同治间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卷3-9,又一部存卷1-3
4406江苏常熟慈材金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金慎思续修 金廷桂等纂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
科图(存卷3-13)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附《金氏文苑》内集二卷,外集一卷。
4407江苏常熟金氏宗谱六卷
(清)金荣济等修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六册
科图
4408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淳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二册
历史所
注:金世章始修于清雍正四年。
4409江苏吴县金氏世谱不分卷
(清)金正诗 金正麟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历史所
4410江苏吴县金氏宗谱十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附《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4411江苏吴县下保金氏重修族谱一卷
(清)金景谟 金升重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承堂刻本
江苏苏州博
注:附《金氏家谱》后。
4412江苏吴县洞庭夏泾金氏宗谱八卷
(清)金兰军编
清道光十一年(1831)叙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注:卷端、书口题《夏泾金氏宗谱》,封面、书签
题《洞庭金氏宗谱》。
4413江苏吴县金氏族谱钞不分卷
民国三年(1914)金科乙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该族居洞庭东山。
4414江苏吴江金氏家谱五卷
(清)金学诗编
清嘉庆三年(1798)修 嘉庆二十一年(1816)
补修刊本
日本 美国
4415浙江休宁迁浙金氏谱略一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 一册
美国
4416浙江杭州金氏宗谱一卷
(清)金日修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刻本 一册
浙江图
4417浙江富阳富春玉洲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金守梅修纂
民国五年(1916)怀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4418浙江临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发诙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裕后堂钞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记事增补至光绪间。
4419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二卷
(清)金廷椿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万松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民国)金椿生主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树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金庆南始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
4420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金学泗纂修
民国四年(1915)万松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上)
4421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金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金宏伸 金宏汝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万松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天一阁
4422浙江鄞县鄞东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钱启共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春堂木活字本一册
天一阔
4423浙江鄞县清源金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金德招 金继富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乘裕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4浙江鄞县鄞月湖金氏家乘二卷
(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稿本 一册
天一阁
4425浙江慈溪汉塘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利镇 金忠书等创修
民国十二年(1923)奉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4426浙江奉化龙溪金氏宗谱五卷
(清)王际青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金歧始修于清雍正八年。
4427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清)金鸿吉 金兆蕃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注:谱首修于清道光十四年。
4428浙江嘉兴金氏如心堂谱不分卷
(民国)金兆蕃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兴孝堂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浙江图 浙江嘉兴市图
4429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宗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敬爱堂木刻本 四册
浙江图
注:金兰初修于清顺治十四年。
4430浙江绍兴山阴贤庄金氏家谱不分卷
(清)金良编辑 (民国)金兆珑续编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至民国仞年。后附《平水金氏谱》。
4431浙江绍兴平水金氏谱
(民国)金兆珑编
民国钞本
浙江图
注:附《山阴贤庄金氏家谱》后。
4432浙江绍兴山阴湖塘金氏宗谱
(清)金宗孝增修 金丙耀监修
清道光九年(1829)仁山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浙江图
4433浙江绍兴会稽五峰金氏宗谱三卷
(清)金天志 金行棠等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五峰金氏纂修宗谱》。
4434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六卷
清钞本 六册
美国
4435浙江绍兴渔临金氏谱考不分卷
(民国)金白顺 金成洽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庆延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绍兴渔临关金氏藏谱》。
4436浙江绍兴渔临金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金乙麟编辑
民国二十年(1931)庆延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4437浙江绍兴山阴昌安金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金学书 金耀庭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绍城中华印刷所石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续修昌安金氏家谱》。
4438浙江绍兴山阴金氏宗谱
(民国)金士桂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延庆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4439浙江诸暨暨阳西安白浦刘金氏宗赠十卷
(民国)金足民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忠孝堂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4440浙江诸暨研塘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汝洲 金咏棠续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暨阳安俗刘氏宗谱》。该族原姓刘,
后改姓金。
4441浙江上虞金氏家乘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金鼎 金晴川等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续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2浙江上虞前江金氏宗谱六集十八卷
(清)金晴川 金翰臣修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旧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4443浙江金华凤山金氏宗谱五卷
(清)金元发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五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又一部缺卷2)
4444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桐山后金村
4445浙江兰溪桐阳金氏宗谱八卷
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
4446浙江东阳中山金氏重修宗谱六卷
(民国)王室蕃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红旗乡金家村
4447浙江东阳木香金氏宗谱十卷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东阳宅口乡蒋家畈
4448浙江东阳西衙金氏宗谱□□卷
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古光乡下甲(存八卷)
4449浙江常山彭城金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4450浙江常山赤山金氏宗谱二卷
(民国)金景贵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沙帽山村
4451浙江常山京兆金氏宗谱六卷
(民国)金大梓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金家村(不全)
注:金廷台始修于清嘉庆三十九年。
4452浙江临海岭下金氏宗谱□□卷
(民国)陈达炽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宇本
浙江临海县博(不全)
钞本 一册
浙江临海县岭景乡岭景村
注:金名庚创修于清雍正五年。
4453浙江临海金氏宗谱
清钞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4454浙江临海金氏世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
4455浙江临海金氏世谱二十四卷
(清)金炎之纂
清咸丰三年(1853)湖阜草堂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2-24)
4456浙江临海临邑涂下桥蟾洋金氏宗谱四卷
(清)金在镕 金世凯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4457浙江黄岩大田金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金彭年纂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4、8)
注:金尚省初修于明嘉靖二十二年。
4458浙江松阳西演坑金氏宗谱三卷
(民国)叶冠祥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玉岩乡西坑村 浙江松阳
县玉岩乡大垢下村
4459浙江松阳吊玄金氏宗谱
浙江松阳县斋玄乡上坌村
注:一名《彭城金氏宗谱》。
4460安徽金氏统谱六卷
(清)金应澧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双溪天台堂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书签题《京兆金氏宗谱》。
4461安徽金氏统宗谱八卷
(清)金可炘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天合堂活字本
北图(存一册)
4462安徽京兆金氏统谱十卷
(清)金可炘编
清光绪三年(1877)编 民国二十年(193l)
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4)
4463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附录
一卷
(明)程天保纂修
明正德十年(1515)家刻本 六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4464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十卷首一
卷附录一卷
明嘉靖间刻本 一册
历史所(缺卷6-8)
4465安徽休宁新安休宁汪溪金氏族谱附录一卷
(明)金弁 陈有守等纂修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家刻本
北图 北京大学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早期***,1925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谁知道姓陶的家谱?
本文2023-11-23 17:02: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3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