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1收藏

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第1张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的来胧去脉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紫阳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干(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张作霖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 张作霖共有兄弟三人,大哥张作泰早年因患病死去,二哥作孚与张作霖感情甚深,不幸的是在1909年的一次剿匪战斗中阵亡,张作霖从此承担了扶养家嫂和其子女的责任,将学成、学文视为己出,与学良兄弟一同启蒙。令人痛心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成甘于充当汉奸,干出许多有辱民族大义、有损张家名声的坏事,痛心疾首的张学良大义灭亲,亲自下令黄显声将其剿灭在北镇高山子。

  吴佩孚后人

  吴道时,字智中,1909年农历8月12日生,1950年农历7月15日逝世,年41岁。吴道时是吴佩孚之弟吴文孚的独子,自幼为吴佩孚嗣子。吴佩孚兄弟三人,其兄夭折,其弟又早逝,除吴道时外未有其他子女。

  因吴佩孚尊崇儒学反对洋学,吴道时少年未入“洋学堂”读书,只是延请家教攻读经书。19岁时曾被授予少将军衔。1928年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的张绍曾之女张义先结婚。

  1932年吴佩孚到北京后,吴道时侍奉膝下,不曾再任军政职务。1939年吴佩孚被日寇杀害,吴道时谨遵“不当汉奸”的遗训,自此赋闲在家。1946年冬,扶吴佩孚灵柩安葬于北京玉泉山。

  1948年,吴道时患心脏病并发肝硬化,卧床两年有余,于1950年农历7月15日病故于北京。

  吴道时有二子:长子吴运乾,次子吴运坤。

  吴运乾,1929年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195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51年与张亚男女士结婚。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在天津师范学校、第六干部中学、河西业余大学、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88年任副教授,1990年退休。2006年因突发脑血栓去世。

  吴运坤,1931年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同年与余益慧女士结婚。先后在冶金部驻津办事处、天津近代化工厂工作,1991年退休。

  吴运乾有三子:长子吴晞,次子吴晔,三子吴星。

  吴晞,1955年生,1972年天津九十中学毕业后到河北省广宗县下乡,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部、深圳图书馆任职,现任深圳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1982年与靳萍女士结婚,1983年生一女吴紫嫣。

  吴晔,1959年生,1976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1978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客车修配厂工作,现于天津高速公路管理处就职。1985年与张德敏女士结婚,1987年生一女吴紫微。

  吴星,1961年生,1980年天津体育馆中学毕业,1984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毕业,同年到北京热力公司工作,现任北京热力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与刘燕女士结婚,1991年生一女吴紫菲。

  吴运坤生有二子:长子吴昀,次子吴暐(日韦)。

  吴昀,1958年生,1975年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参军,1978年复员后到工商银行工作。1989年天津河西职工大学金融专业毕业,2003年获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南开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1983年与邢瑛华女士结婚,1984年生一子吴岩泽。

  吴暐,1965年生,1983年天津和平中学毕业,1985年天津公用局技校毕业,同年到天津第一煤气厂工作,现于新华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任职。1990年与王毅红女士结婚,1993年生一女吴紫舒。

  按,此文为吴佩孚长孙吴运乾教授生前为郭剑林教授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所撰写的附录。因出版社差误,错将郭剑林教授旧作《一代枭雄吴佩孚大传》(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的同名附录刊入,故情况陈旧不符。现根据作者原稿订正。凡与以上情况不符者,均属讹传。

  冯国璋后人

  冯巩与家庭(关于冯家家谱的部分)

  ●冯国璋为冯家订了 “国 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排辈规定

  ●冯家遇大声地回答德皇威廉二世, “不,我是中国人!”

  ●因为买外国油漆受了窝囊气,冯家遇发誓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油漆

  厂

  ●冯海山悄悄渡海去了香港,又拿起了画笔

  ●冯巩的香港、新加坡、曰本之行

  ●他在台湾见着了张学良

  1909 年,即宣统元年, 50 岁的冯国璋被清廷委以军咨府军咨使的要职。

  这一职务相当于陆军参谋长,要负责全国军队驻扎、调防、军事演习等重大

  事务。

  同年 10 月 23 日,冯国璋作为清政府创办军事学校和培养军事人才的先

  导者和大功臣,又被委以考试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考大臣。

  在这一年,冯国璋为 《冯氏家谱》重修作了序言,并规定今后冯氏家庭

  以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十字为排辈次序。

  冯国璋作为起首的 “国”字辈。

  他的五个儿子为 “家”字辈,分别取名为家遂、家迪、家遇、家迈、家

  周。

  而孙辈从 “ 海 ” 字 辈 , 有 海 岱 、 海 嵊 、 海 岩 、 海 � 、 海 岛 、 海 � 等 。

  曾孙辈本也该从 “禁”字,但因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所迫,只能违逆祖

  上的遗训,以示与 “反动家庭决裂”。所以到冯巩这一辈孩子就不再以 “禁”

  字排辈了。而到了冯巩的下一代,则又接着 “开”字的顺序取名,冯巩的儿

  子就叫作 “冯开诚” 。

  应该说,早年身为清廷大臣的冯国璋能为其族人后代订出 “国家海禁开,

  东方大事起”这十个字,可以称得上是很有政治远见的,是积极进步的。

  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武林,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

  代,经历了数次战争,其中亲自参与的就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进

  京等战事;中国作为战败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沉重代

  价。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

  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冯国璋曾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屡屡向上司和

  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 “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 起”这一宏愿而

  尽心尽力。

  冯国璋当时已深切地感知,一个自诩为泱泱大国的国家,由于数百年来

  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国力早已衰败不堪,远远落后于西 方列强一大截了。

  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

  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那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

  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但其时其势,这位汉族的清廷重臣也有与当年李鸿章相似的忧虑和顾

  忌,眼看着京城里那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还有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

  地方官吏,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还有几乎空白的现代

  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就决定了真正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形成 “大事起”的强盛之势,非一朝一代人所能办到的。

  因此,冯国璋把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1903 年,在他 44 岁时,奉清廷之命,与满族军官铁良、凤山再度赴日

  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督办之

  职如现今之校长,是个掌有实权的职位。

  就在这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冯家遇考入了由他任督办的北洋速成武备学

  堂。

  冯家遇生于 1888 年,考入学堂这年仅 15 岁。他前面有两个哥哥,忠厚

  敦实的家遂奉父命在河间老家诗经村奉养祖母、母亲,顾守家宅;家迪自幼

  体弱多病,不能外出做事;而后面的两个弟弟家迈、家周还没出世呢,所以,

  冯国璋就极为器重这第三子家遇,决意要调教成国家之栋材。

  冯家遇聪明好学,且性格刚倔,好胜心极强。进入学堂后,便以一名普

  通学员的姿态勤奋学习各科学业,从不依仗父亲的名势。进校很久,同学中

  竟无人知悉这个瘦瘦巴巴的小青年竟是冯督办所钟爱的三公子。

  这年寒冬,家遇所在的班练习骑术。冯家遇虽是其中最年幼的一员,却

  勇力过人,争先骑上一匹白马,未等那蒙古族教员吩咐骑马要诀,便一抖缰

  绳,乘马在尚残留片片积雪的操场上飞驰。

  谁想那马跑得兴起,到操场尽头竟收不住步伐,而那头正好有几位身穿

  锦袍的武官大员徐步走来,丝毫未顾及急奔而至的白马。

  就在那马眼看要撞上路人的紧急关头,骑在马背上的冯家遇猛地用双手

  紧紧勒住缰绳,使那白马在霎那间耸起前腿,直立而起,并愤然发出吁咴咴

  的嘶声。

  行人居然就是本学堂督办大人冯国璋和他的僚属。这位受了惊的上司一

  仰脸,望见了那匹踡前腿直立而起的白马,也认出了那位莽撞而勇敢的骑士

  就是他的三小子,不由地转惊为喜,大声道: “嗨,小子,真棒!”这以后 ,

  莽小子立马惊督办的小故事就在这所学堂传开了。冯家遇这个尚属少年的将

  门之子便开始引起众人的关注。他们毫无例外都猜测,即使不靠其父督办的

  提携,单凭冯家遇那聪明和勇猛劲儿,将来准是个统领千军的将帅之才。

  但人们的预测都错了。三年后,冯家遇以优异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即

  考上留学生,渡海去了德国柏林工学院,攻读化学冶金专业去了。

  北洋武备学堂内分设日文和德文两门外语课程。不知为什么,两度出使

  去曰本的冯国璋偏给儿子选择了德文班,其后又让冯家遇考德国学校。其中

  缘故也不难猜测。曰本虽然也已强盛,但它的成长也仅是汲取了西方列强的

  先进文化和科技,不过是学了别人而已。中国要强盛,就不必从曰本去拿二

  手货,直接去西方学来更好!

  1906 年 4 月, 18 岁的冯家遇和一个姓张的德文班同学,乘坐德国远洋邮

  轮,飘洋过海,登上了那个高傲自负的德意志帝国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

  最重要的四年留学生生涯。

  现在一部分后人在天津。北京这一支是个火车司机,他儿子我认识。他们确实都有点象。

  冯玉祥将军的后人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媳、原大连舰艇学院院长冯洪达将军的夫人余华心女士

  将门虎子三兄弟——记冯玉祥三子冯洪国冯洪志冯洪达

  冯玉祥的3个儿子崇文尚武,不愧忠良之后。

  大儿子冯洪国是1926年加入中国***的老党员,曾在父母的部下领军。父亲对他要求极其严厉。冯洪国严于律己,一直带领部队战斗在抗日前线,与张自忠、吉鸿昌等将军们一道为国效忠。冯洪国青年时代就读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曾发表声明,谴责冯玉祥反对中国***的倒退行为。

  二儿子冯洪志和蒋经国在留苏时是同学。1982年冯洪志曾给蒋经国写过一封信,称:“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吾人均已年届垂暮。先人所系之铃,由吾兄解之,则上无愧于先人,下无累及后代,利害去决从于一念,是非功罪定诸百年。”他还曾特意到浙江溪口蒋经国母亲的坟头抓了三把土,回到美国后将土装入信封,辗转寄给蒋经国。冯洪志现在美国定居,仍表现出一个炎黄子孙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三儿子冯洪达在父亲逝世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1953年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海军建设事业。1990年1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北海舰队少将副司令员。

  张作霖后人

  张作霖,原配赵氏1898年生长女张首芳(又名冠英)家东北元老鲍贵卿之子鲍豫才,1901年生长子张学良(字汉卿),夫人于凤至、谷瑞玉、赵绮霞;1907年生次子张学铭(字西卿,后任天津市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夫人朱六**朱洛筠;二房卢氏,1907年生次女张怀英,嫁达哈尔王子,后离婚;1911年生四女张怀卿;三房戴氏,无子女;四房许氏,1909年生三女张怀瞳,家园东三省巡阅史、《清史稿》总编修赵尔巽之子赵天赐;1911年生三子张学曾(字远卿,后赴美,在联合国任职),1913年生五女张怀曦,1916年生张学思,又名张学诗,字述卿,中共海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五房寿氏,1920年生五子张学森(后赴美,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22年生六子张学浚,1924年生七子张学英,1925年生八子张学铨;六房马氏,1925年生六女张怀敏。

  张作霖共有八子六女,共十四个孩子,其中,长子张学良、四子张学思分别是国民党的上将和***的少将,一门在三个不同的政府出了三位将军,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但是,家门不幸,张作霖和张学良、张学思三个人都是以悲剧收场,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张学思1970年被林彪逼死,张学良在经历了长达54年的幽禁之后,2001年死于檀香山。或许是由于祖先的悲剧,张氏家族的第三代中,从政的人并不多,多数都是从商,只有张作霖五子张学森的次女张闾蘅女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香港立法委员。

  曹锟后人

  曹锟共娶了四房,元配郑氏无出,二房高氏生一女,三房陈寒蕊生一女一子,四房刘凤玮生一女两子。

  元配郑氏

  曹士藻(过继抚养的,曹锐之子)

  二房高氏

  女儿曹士熙

  三房陈寒蕊

  一女曹士贞,一子曹得岳(即曹士岳)

  四房刘凤玮

  一女曹士英和两子曹士岱、曹士嵩

  曹锟的嫡孙曹继信,在天津。

  段祺瑞的外孙女杜婉华

  井姓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陕北一带。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农氏后裔。在古史上出现很早。最早的姜姓井族很可能建立国家在河北邢台一带;西周时井姓望族大都分布陕西周原;而事实上在米脂县就有井姓人家因为族灭分而为五jing。jin;姓的传说[京景荆金靳],那里也有山上的古迹叫“五分路”。事实上在“京景荆金靳”这五姓活跃的历史时期,而其本源之姓井却很难发现。我们不了解这个姓分出五姓之后到底隐藏的多久,但是至少也有一个朝代的历史之久,怎么恢复起来的,应该也有传奇的故事吧。在近代,结束清政权的人就是陕西同盟会领袖井勿幕,其胞兄井岳秀在20世纪30年代镇守陕西榆林号称"榆林王",是个一等一的“土皇帝”。现在的井姓多保留在陕西和辽宁,占井姓的五分之三。

  井姓起源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取吉利的意思作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

  二、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后见杨宽《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为姓氏。见《穆天子传》。

  三、始于春秋,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详),称为井伯。他的后代就用封邑名“井”作为自己的姓氏。

  四、井姓与百里姓同宗。周代时,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被人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见《姓源》。

  五、和尔钦氏Hercin Hala 本蒙古姓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的第三个儿子不忽合答吉,组成的部落,世居扬什木(又作阳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罗特氏、和尔钦氏、喀克锡哩氏、锡尔弼氏、锡喇德氏世居地,辽宁省彰武西),后冠汉字姓井。

  井姓典故

  源自炎帝;望出扶风。南阳曾拒五王远权势1;为官三科称贤能2。 注释:1东汉太学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经,生性清高,不结交权豪,曾拒五王之邀,闭门隐居,读书自乐。2明代给事中井田,字九畴,邢台人。任户、兵、刑三科给事中,以贤能著称。 六郎赞襄,政令维亲感戴3;五经博洽,京师传说纷纶4。 注释:3宋代官吏井纲的事典。 4东汉太学生井丹,博通五经。时有“五经纷纶井大春”之谚。

  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5。注释:5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题联。井勿幕曾参加护国运动。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县三合乡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积极奔走,以年轻的热血之躯奉献于祖国和人民,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冬,15岁的井勿幕远渡重洋赴日留学,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同盟会。同时,他很想陕西也尽快成立这个组织,遂向孙中山请求回国,孙中山被其年少志大所感动,便同意其回国的请求。回陕后,他便奔赴渭北各县,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30多名成员,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从此,反清的火种在三秦大地燃起!

  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这与井勿幕的精心策划、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 1906年夏秋之后的两三年间,他又曾两度赴日,除读书并筹建同盟会东京陕西分会外,他又于1907年2月回国并亲自去南方会见了黄兴和秋瑾,了解革命形式。后即赴日向同盟会东京总部负责人吴玉章做了汇报,这次在东京住了一年,一面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和思潮,一面筹划陕西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他以“大无畏”、“侠魔”等笔名发表许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声援国内反清斗争。1908年秋,“蒲案”爆发,井勿幕遂在《夏声》杂志第八号发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县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清政府最终将李体仁革职查办。1909年春,于右任因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会舆论支持正义,引起国内外的震动,英方最终只好释放了于右任。尤其在1908年发表的长篇政论文章《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盛赞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成“晚照斜阳,行将就没而黑云蔽空”,“冲天之大浪来者,即此社会主义新思潮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省乃至全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最终被袁世夺了胜利果实。而此时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凯。但井勿幕始终坚持革命,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袁世凯阴谋称帝,反袁怒潮席卷全国,蔡锷将军首举义旗讨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志武等人商定反袁,随即赴云南参加反袁斗争。历任参谋和前敌总指挥,转战四川沪洲、叙府一带。后来他策应陕西的反袁护国斗争,乔装商贩徒步回陕。此时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唾骂中忧惧而死,但陕西仍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爪牙陈树藩控制。井勿幕十分气愤,旋既赴京联络革命志士,开展反对陈树藩的斗争。1917年12月,陕西国民党革命派响应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号召,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成立靖国军,打响了护法战争。于右任被陕西的国民党人士从上海请回,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分兵六路进攻陈军。陈树藩惊慌失措,请井勿幕以调解人身份去三原,企图借井之声望分化瓦解靖国军。井勿幕素孚众望,加之靖国军多系井之旧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一时间士气大振,陈树藩更加恼火。 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部援陕,到达第一路军郭坚驻防的凤翔县。11月中旬,井勿幕一行前往凤翔慰劳叶部,当井勿幕返回三原途经兴平时,忽然接到郭坚来信,约井勿幕于21日赴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会议。井勿幕明知赴会有险,但他认为“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并如期赴约,结果他一到就被陈树藩勾结的靖国军内部败类郭坚部营长李栋材杀害,年仅31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从天落,壮志未酬身先死。井勿幕的被害,使辛亥革命失去了北方的一面大旗。于右任当时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唯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井勿幕陆军中将,明令嘉奖抚恤。辛亥革命著名革命家章炳麟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予以高度评价,井勿幕的一生从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井勿幕之死———民国初年的一桩公案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陕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于1918年11月在陕西兴平县南仁堡被人谋害。他的死,成为民国初年的一桩疑案。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欲恢复帝制。井勿幕奋起曰:“斯时不起,民国为无人”,协助孙中山、黄兴、蔡锷等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及反对段琪瑞的护法运动。井勿幕曾由越南潜入云南,参加反袁的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熊克武部前敌总指挥,转战川南。护法运动中,井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领导了陕西讨段反陈(陕督陈树藩)之役,从者数万。井并派人与广州护法军政府西南靖国军联帅唐继尧及熊克武等联系,由是川滇黔各军叶荃、但懋辛、王安澜、吕超等率军援陕讨陈。陕西靖国军因之声势大震,关中西部除户县、兴平,悉数被靖国军占领。

  1918年11月20日,井勿幕西行凤翔慰劳云南叶荃援陕部队,归返三原途经兴平之际,接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专函,约井于次日同到附近南仁堡会商攻取西安计划。井勿幕乃带随从8人乘马前往践约。井抵南仁堡即被郭部营长李栋材迎入一厅房内,而井未见郭至,始觉有不测发生。井怒斥李并掷手中水烟袋击李,纷乱中忽有人自门外报告“郭司令到———”勿幕起身视门外,而在场的郭坚马弁任申娃、李新生从井身后开枪射击,井即仆地殒命,年仅31岁。

  井被害后,随从除一人逃脱,均被射杀。李栋材用刀割下井勿幕首级,而后传令全营渡渭河南去西安。李部屯兵西关草阳村,献井首级给陕督陈树藩。井勿幕遽死,陕西护法运动局面“遂大坏”,西南援军亦因失去援手,不久退回四川去了。

  井案发生后,舆论大哗。纷纷议论主谋者何人。时人谓首嫌是郭坚,以井勿幕因靖国军各部扰民,军纪不整,曾大力进行整顿。而郭坚第一路军军纪最差,井对郭多次批评。郭则素怀野心,难以驾驭。井对其整训,郭多有怀恨,因此想杀井后,再借献头之机图陈,一箭双雕。只因陈树藩有所防范,栋材未能得手。杀井凶手任、李两位皆郭之弁目,但非但未予追究,日后皆将二人升任连长。郭坚之外,又有人谓杀井主谋是陕督陈树藩,李栋材只是为陈收买的枪手而已。当时于右任有挽联曰:“我哭井勿幕,耿耿爱国热忱,不亚宋渔父(宋教仁);谁言李栋材,明明杀人凶犯,就是陈树藩!”

  井勿幕夫人马氏居西安,闻噩耗携女多次去督府讨说法,陕军田玉洁、云南援军叶荃及井之胞兄井岳秀亦纠责勿幕死因并缉凶手甚急。陈树藩慑于各方压力,乃先遣资二万元驱李栋材逃匿汉口租界,然后将井首级交还井旧将田玉洁。陈树藩而后又将李栋材逃匿处告知井岳秀,一为开脱自己,二也恃李栋材在汉口租界里岳秀奈何他不得。

  先是,井被杀时逃脱的一随从警弁,当夜又潜回南仁堡,冒险负无头井尸身回到靖国军防地。田玉洁为安全计,派人将井遗体运至泾阳。至此,井尸身首得以保全。

  于右任在井遇害后立即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惟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并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呈请广州护法军政府以陆军中将阵亡例追恤。但是当时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根本不能顾及此事。不得已,井的遗体由田玉洁将军从泾阳移至蒲城井之故乡,草草葬于县城东十二里的紫荆原南麓。于右任有诗哭井勿幕云:“十日才归先轸元,英雄遗憾复何言。渡河有恨收群贼,殉国无名哭九原。秋兴诗存难和韵,南仁村远莫招魂。还期破敌收功日,特起邱山拟宋园。”

  话分两头,再说井岳秀知李栋材藏匿处后,誓欲手刃此獠以雪弟恨。他以重金买通湖北督军王占元,设计捕李。李在汉口觉察出有异,乃欲乘火车外逃。而乔装成商人的岳秀手枪队队长李福成等早有准备,于火车未发之际一举擒获李栋材。福成随即押解栋材乘火车抵太原,山西阎锡山与井岳秀关系密切,故全力相助。李栋材由太原起解后,施以双镣,阎派人节节护送,而井岳秀则令人每天给李栋材身上刺一大针,直至井之镇署榆林。

  1919年中秋夜,井岳秀令将李栋材缚于镇署西花厅的葡萄架柱上,旁设勿幕灵堂,将李剖腹剜心致祭。李高声叫骂,声不绝口。岳秀杀李后,将其尸拖至校场,剥去其皮,蒙于马鞍上坐骑,以解心头之恨。但是,到底杀井的主凶是何人,仍无定论。此后世事推移,而天下局势无一日安宁,此一桩公案,无暇论及,逐渐为人淡忘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起了这位已历27载旷野荒城,未封正冢的井勿幕先贤。乃经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由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同时决定择址长安南郊风光秀丽的少陵原清凉寺旁购地12亩,重建陵园。蒋介石为其墓题写了“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的巨型石牌坊。1945年井勿幕忌日这天,时任南京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来陕主持了井勿幕迁葬事宜。

  井勿幕死后27年得享哀荣,不料井案则又起风波。忽一日,勿幕昔日参谋、同盟会员华孝康具状陕西高等法院,告发杀井主凶为该省府新增委员马凌甫。原来这华孝康多年来暗中搜集井案证据,集结为《井案纪实》一书,秘不示人。那马凌甫曾追随郭坚与祸陕的刘镇华,素为陕人所不齿,故数十年未尝回陕。井勿幕安葬后。华孝康于偶然中得知陕西省政府改组,而新委员中有马凌甫,遂有具状告马之举。诉状言当年郭坚本不同意在兴平召开军事会议,但马凌甫以参谋长职权命郭坚随身副官张拟郭坚字体和名义擅发公函,诱杀井勿幕。华并出具张与当年郭坚随从心腹冯绍芳往来信件,证验其字与郭酷似,以为证据。华极力要求惩办主凶马凌甫,为井申冤。华还将其所录《井案纪实》公之于世。后法院以井案已逾三十年不予受理,但马凌甫因此而声名狼藉,不久弃职而去。井案似因此应有个眉目了,谁料在1946年9月18日,华孝康由户县乘轿车赴西安途中遭人暗杀,又再度使此事更添诸多诡秘。井勿幕被害一案终成了一件难以搞清的历史悬疑。马凌甫解放后才死,他谈及井案总是闪烁其辞,一直坚称为郭坚部营长李栋材所为。但世传马凌甫杀井原因系当年留日学生中,分为咸长(咸宁、长安)和渭北两派。而张凤岁羽、井勿幕则隐然为首。马虽为渭北人却加入咸长派,曾因事为渭北派所殴。马一直认为系井指使,由是怀恨。加之郭坚、马凌甫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认为井训戒本部队是排除异己,从而起图井之心。

  井墓在“文革”期间曾遭彻底毁坏。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井墓陵园得以重修。井勿幕蒙难60多年后历经三次安葬,终在地下得以安息了。

  钟楼

  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钟楼。

  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公园,位于榆林市新二街西侧(体育场北侧)。清代俗称青草湖,北与文庙拌池相连。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赵铨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满。民国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每年6、7月间,莲花盛开满池,故人们称之为莲花池。

  于右任题书"崧生公园"和"风归远挹陶长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以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建国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1977年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现园占地93.3公顷,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后用洒水车拉水屯池,有关方面着手再次引种莲花,恢复莲花胜景。

  井岳秀

  井岳秀(1871-1936)西北军的一位奇人,井字嵩生,排行十,人多称“井十”,原籍蒲城井家原,少年时武功高强,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结交江湖游侠,在关中颇有名,早年中过武秀才,是张作霖的拜把子。1905年,受其弟井勿幕(同盟会创始人井勿幕,是陕西最早的同盟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一起创立同盟会陕西支部。他积极活动,先后参加了著名的“蒲案”、“西安起义”等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胜利,委以工兵独立营营长。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处理了“神团”反洋教、反产烟苗事件。1916年,升任陕西第三区警备司令,适逢陕北盗匪猖獗,他率部剿灭,沿途灭盗甚多,于同年再次到达榆林。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他为陕北镇守使,此后一直镇守榆林,几经变更,先后由刘镇华委以骑兵旅长,吴佩孚委以西北路联军总司令。1925年段祺瑞执政府任命为陕西军务帮办。1927年由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驻陕副司令,兼第九路军总司令,后缩编任命为十八师师长。1931年,蒋介石改任为八十六师师长。

  井岳秀在陕北也办过一些实业,先后筹措创立榆林女子师范学校、榆林职业中学;扩建高等小学、创办《上郡日报》,筹办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鼓励民众合股办工厂。他本人也私设商号,合股经营“裕惠号”,“太原惠记军衣庄”,“榆林惠记工厂”,“神木官碱局”等。1936年农历1月20日,因手枪走火身亡。

  井岳秀久镇西北,长期镇守榆林,人称“榆林王”。属于西北军中“一字并肩王”的地位。难得的是此人权力欲望不强,并不多扩张势力,杨虎城打不过北洋军的时候他曾经仗义收留,等杨作了十七路军总司令,井却依然是一个八十六师师长,他也恭执部下之礼,毫无骄檩之意。

  外蒙宣布独立的时候,伊克昭七旗王公在苏联唆使下也准备叛国,井岳秀出兵河套,通过交友、赛马、拜把等方法,终于说

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的张氏,

http://zupuzszhorg/startasp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族谱怎么写?下一篇:李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