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的家族成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3收藏

秦琼的家族成员,第1张

一、父祖

曾祖:秦孝达,北魏广年县令。

祖父:秦方太,北齐广宁王府记室。

父亲:秦爱,字季养,北齐咸阳王(斛律金)录事参军,追赠瀛洲刺史、上柱国、历城县公。

二、儿子

秦氏,右卫左郎将。娶尉迟敬德孙女为妻。

秦怀道,名理,字怀道,义兴县令、历城县公。

秦善道,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

三、孙子

秦利见(秦氏子),鄢陵县丞。

秦景倩(秦怀道子),山阴县令。

秦琼轶事典故

1、两肋插刀

“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2、冲阵斩将

据新旧唐书记载,秦琼每次随李世民征伐,敌阵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强马壮的武将,李世民就让秦琼前去,单枪匹马常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但具体杀过哪些敌将,史书却无详细记载。

以上内容参考 -秦琼

源明序号 源明世系 名 配偶及子嗣

-5 黄帝 轩辕氏 帝元元年至100年 生子玄嚣-4→侨极-3→帝喾-2→帝尧-1→源明。

-1 唐尧帝 陶唐氏 名放勋,324年生,寿116岁,在位98年(347—444年),子源明(监明)尧封其子于刘地,故始得姓,源明即刘姓始祖。

1 大始祖 源明 号丹朱,352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 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2 二世 永河 密氏 子二:济安、济乐。

3 三世 济乐 甘氏、姚氏 子一:岁纪。

4 四世 岁纪 藜氏、陆氏 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5 五世 正坤 妫氏,子一:长历。

6 六世 长历 翟氏、有熊氏 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7 七世 德尧 薛氏 姑氏 子二:仁宏、仁发。

8 八世 仁宏 高阳氏、孟氏 子四:廷光、廷坤、廷绅、廷珍(廷玖)、廷贵。

9 九世 廷光 姒氏、雍氏 子一:爵南。

10 十世 爵南 尚氏 子二:行矩、行清。

11 十一世 行矩 慕容氏、晏氏 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12 十二世 复旺 蒙氏、易太 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 十三世 茂清 向氏、丁氏 子一:孔阳。

14 十四世 孔阳 巢氏 子三:盛、日永、日贵。

15 十五世 日永 西梁氏 子二:德荣(德仁)、德康。

16 十六世 德荣 逢氏 子一:聚义。

17 十七世 聚义 姑氏、姜氏 子三:刘累、刘宗、刘祖(以上各祖孝妣均住山西临汾 葬平阳府万寿山等处)。

18 十八世 刘累 赵、汪氏 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一说云、裕云),享寿107岁

19 十九世 昌益 字诚、讳裕云 又名旭 妣黄、张氏(一说李氏) 子一:信盛。

20 二十世 刘歆 讳信盛 字赐命 妣徐、张氏(一说黄氏) 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21 二十一世 咏八 字梅柱 妣周氏 子一:相乘。

22 二十二世 相乘 生于913年 甲午岁 字虞 号玉拔 妣秦氏、农氏 子二:岳(全禄)、麓(全福)。

23 二十三世 刘麓 964年生(66个甲子年) 妣罗氏 子二:美然、美熏。

24 二十四世 美熏 字洪周 元氏 生四子:刘胜、刘胎、刘宁、刘铜。

25 二十五世 刘宁 字申 妣熊氏 生子二:炳亮、炳宽。

26 二十六世 炳宽 字茂高 妣余氏 生二子:文成、文盛。

27 二十七世 文盛 子道山 必贝氏 生子三:明亮、明清、叼明。

28 二十八世 锦遥 字明亮 妣曾氏(又说曹氏 米脂氏) 生子三:隆吉、隆禧、隆和。

29 二十九世 隆吉 字先江 妣程氏(一说芋氏) 生子二:瑞明、端明。

30 三十世 瑞明 字坤成 妣程氏(一说任氏) 生子三:先柱(案喜)、先扬(案临)、先辉(案康)。

31 三十一世 先柱 字案喜 妣陈氏(一说姑氏) 生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32 三十二世 源传 字智和 又名浪 妣姒氏 子二:维益、维宗(一说子三:绘、缙、总)。

33 三十三世 维益 字绘 妣姒氏(一说西梁氏) 子二:新兴、新舆。

34 三十四世 新兴 字元远,又曰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六:观、清、唐、树、明、朝、榜(一说三子:建吕、建音、建副)。

35 三十五世 建吕 字观榜 妣文氏、姒氏 生子二:文桢(宝招)、文祥。

36 三十六世 宝招 字文桢 妣谢氏、吕氏 生子二:辰福、辰禄(一说四子:□、簋、管、符)。

37 三十七世 辰禄 字符 妣詹氏、张氏 生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38 三十八世 任玉 字九玲 妣张氏、姒氏 子二:添祯、添祥。

39 三十九世 添祯 字道总 又名秉新 妣甘、魏氏 生子六:树、湖、涟、淮、江、鸿。

40 四十世 树鸿 字伯 亿 妣卜、任氏 生子二:登富、登贵。

41 四十一世 登贵 字笃庆 妣狄、吕氏 子二:俊通、俊达。

42 四十二世 俊通 字楚扬 又名启兆 妣田、曹氏 字二:彦文、彦武。

43 四十三世 彦武 字楚熊 号弼 又名略 妣汤巢氏 子四:猛、勇、刚、强。

44 四十四世 标林 字勇 又名积伟 妣金费事 生子三:德胜、德朋、德暗。

45 四十五世 德朋 字建平 妣任、曹氏 生子三:敬唐、建典、建培(一说一子朝良)。

46 四十六世 朝良 字建典 又名经 妣张氏 生二子:廷乐、廷声。

47 四十七世 廷声 字照燃 又名美华 妣毛、董、张氏 子二:元振、元拔。

48 四十八世 元振 字之雄 又名福立 妣古、风氏 子二:胜清、胜海。

49 四十九世 胜海 字林枝 号茂 又名芳炳 妣修氏、陶氏 子三:试玉、集、茂。

50 五十世 试集 字松华 号平环 妣古、孙、姒氏 子一:长远。

51 五十一世 长远 字心德 名福应 又名良 妣章、胡、张氏 生二子:华封、泰寿。

52 五十二世 华封 字世郎 又名氏为 妣古、易、徐氏 生四子:禄清、源、永、祥。

53 五十三世 禄源 字昌允 号青山 妣铨、孙氏 子三:星亮、辉、开。

54 五十四世 星亮 字万忠 号千秋 妣尤、周氏(一说任氏) 子六:拱和、桂、召、科、盛、得。

55 五十五世 拱召 字忠信 又名寿康 妣万氏、于氏 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

56 五十六世 报 字福 又名定、夏 妣吕氏 生一子致禄。

57 五十七世 杜伯 字致禄 又名献 妣西梁氏 子二:昆叔、隰叔。

58 五十八世 隰叔 字良 妣逢、张氏 子二:士泷、士云。

59 五十九世 士云 字诚光 名维刚 妣张、孔、朱氏 子七:仓棋、桔、模、大、通、道、远。

60 六十世 仓模 字宗仁,号广廷,又名士洪,妣邹,由氏,生子三:大化,大爵,大。

(一说十一子:荣,文,武,职,辰,康,秀,财,巨,信,吉,华)。

61 六十一世 大化 讳士苏 字傅 号太光 又名荣信 妣吴、易、谢氏 子六:封诰、璋、谨、祥、谅、永。

62 六十二世 封诰 讳士谷 字伯钦 又字昌允 名闵鸿 妣司马氏、钟氏 子四:大福、大禄(士会)、大贞、大祥。

63 六十三世 士会 名大禄,又名柏元,字李,生于帝元2051年,妣温、周、潘、尤氏 子三:富仙(士燮)、富仁(士鲂)、富任(士球)。

64 六十四世 士燮 名富仙 字美容 又名璜 妣曹、彭、胡氏 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

65 六十五世 贵文 名元瑞 字鸣甲 妣胡、欧阳氏 子六:得、开、玉、修、闰、斗。

66 六十六世 得 讳松 名接近 字铭宗 妣主、纪氏 生子三:璋礼、璋秀、璋华。

67 六十七世 璋秀 名忠田 字文先 妣沙、李、丁氏 子二:全盛、全葛。

68 六十八世 全盛 名青美 字柏仲 妣谢、江氏 子四:榜熏、召、杰、熙。

69 六十九世 榜召 字盛臣 妣郭、何氏 子三:梦清(显科)、梦祖(显和)、梦文(显秋)。

70 七十世 显科 名永立 字梦清 妣苏、吉氏 子七:思万、能、安、玉、泷、开、茂。

71 七十一世 思泷 字盛春 讳乔 名权 妣吉、杨、段氏 子四:恩盛、春、柏、桢。

72 七十二世 恩盛 讳清 名燃 号果齐 妣李、程、胡、梁氏 子二:仁号(荣)、仁纪(发)。

73 七十三世 仁号 讳荣 号丰公 妣赵、梁氏 生于帝元2393年(公元前269年)八月十五日子时 寿84岁 子一:湍。

74 七十四世 湍 太公太上皇,名昂,又名执嘉,字显初,生于帝元2421年,终甲辰,寿73岁,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

75 七十五世 邦 汉太祖高皇帝,讳邦,字季,配吕、薄、戚、张、曹、卫氏,子八:肥、盈、如意、恒、恢、友、建、长。

76 七十六世 恒 孝文皇帝 高帝四子 在位23年 寿46岁 配窦、慎氏 生四子:启(景帝)、武、参、楫。

77 七十七世 武 梁孝王 配李、叔孙氏 生子五:买、明、彭离、定、不识。

78 七十八世 买 梁共王 配陈氏 生五子:襄、仁、献、典、辛。

79 七十九世 襄 梁平王 配任氏 生一子:母伤。

80 八十世 毋伤 梁贞王 配共氏 生子一:定国。

81 八十一世 定国 梁敬王 配姬氏 子十五:遂、平、义、延年、罢军、顺、迁、就、方、欣、钦、固、发、未央、舜。

82 八十二世 欣 陵乡侯 成帝建始二年免为庶民 其后裔子孙遂定居丰邑汉皇族陵故地 守陵祭祀 流传至今。

高姓家谱介绍(一)概述

家乘又称家谱、家牒、族谱、宗谱、世谱、支谱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是宗法血缘制度的产物。其内容相当广泛,记载着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也包括家法、家训、风俗习惯、社会变故等宗族文化。家规家法,有的家族有成文法,有的家族则只有习惯法,有成文法者皆载入家乘。大凡全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户口人丁、祖宗墓地、族产公田等,在家乘宗谱上一查就着。

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它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宋朝以后,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高氏家谱的内容,一般说来也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如收藏在辽宁省,阳县高家的《高氏宗亲谱册》主要内容:谱序、命名旋盘、先人坟茔坐落、人任显荣者传以及世系图表等内容。

有了祖谱,人们就能区别、分明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大多数高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都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高姓宗族也很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所以尽管在十年“文革”中有许多家谱被迫烧掉或毁掉,至今仍然有一部分高姓家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满族的高姓中至今有保存谱书和谱单的传统,每年逢祭日,便将宗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敬除房内西墙板上,全家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修谱

过去修谱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嫁出女子,增减人口,还要死去老人,夭殇子女,新增坟茔。族产公田也会有新变化。为了及时将种种新情况反映到家谱上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代代相袭,不许族众干预。

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于把全族的子孙固定在一个地方——祠堂的周围,不致因分化、流徙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的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其次是提倡尊尊亲亲,向族众宣传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以达到收族的目的。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各家修谱,一般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人作序,高姓族谱也不例外。在谱序中,有的是叙述本族的发展历史,有的是叙述修谱的缘起和经过,也有的是叙述修谱的重要意义。因此说,一篇谱序就是一篇本族发展的简短历史或本族所应遵循的道德文章。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看到“赤髯碧眼”的瞬间我就想起了苏轼的《书韩干二马》

“赤髯碧眼老鲜卑,回策如萦独善骑。赭白紫骝俱绝世,马中岳湛有妍姿。”

所以你的祖先很有可能是“鲜卑族”人。

鲜卑族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1赞颂齐长城的诗词有什么

以下是穆陵关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关于他的诗词算不算哈,目前就找到这么多,希望能帮助你有关穆陵关的部分诗文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唐]刘长卿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注这首诗是诗人在穆陵关北遇人归渔阳而作。

诗用第一人称的诉说,寥寥数语,勾勒出几家耆旧、处处蓬蒿的荒芜凄凉景象,不愧为“五言长城”。诗大概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在穆陵路上遇到你,正单人独马向桑干进发。古楚国的苍山久经风霜,昔幽州地在这寒冷季节散布着惨淡的日光。

那里的城池经过多次战乱,故旧只残留寥寥几家,处处长满了蓬蒿,看到这一切,回归的人不禁掩面垂泪。桑干:河名,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这里指渔阳一带。楚国苍山: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伸展到山东南部,以齐长城为界,和齐国对峙。

楚国苍山指穆陵关一带的山。过穆陵关宋延年穆陵千嶂郁崔嵬,十二河山入望来。

霸业已随流水去,民居犹傍断岩开。嵯岈路尽穿陵谷,畚■人稀盛草莱。

少日终军今白首,关门莫道弃繻回。注宋延年:益都人,礼部郎中。

穆陵关(三首录二)[明]薛瑄一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栏干。

二危哉穆陵关,高出众山顶。地势愈觉宽,天宇相回迥。

林木何萧森,首夏风色冷。山楼试一登,眺览恣遐骋。

沂岱环西阴,淮海接南岭。齐州走北川,扶桑控东影。

道理会一门,山川挈要领。清明雨中过穆陵关[明]王世贞穆陵关头峰削悬,哀飔氵虢氵虢吹奔泉。

谁令冰雪渐成雨,岂为清明方禁烟。桃花欲红不肯放,柳条既青犹未眠。

南人过此泪双落,耐可吴江十月天。注王世贞,明青州府兵备,太仓人。

这首诗是诗人在人青州府兵备时,于清明节路过穆陵关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穆陵关春天凄凉岑寂的雨景,触发起对江南家乡的思念。

穆陵关头峭削的山峰悬空而立,悲凉的风吹着奔流的泉水,发出氵虢氵虢的声响。是谁使不久前还在下的雪逐渐变成下雨的呢?难道只是因为正当清明节而禁烟!桃花的花蕊就要变红了,还是不肯开放,柳条接近发绿了,还在随风摇曳不止。

经过这里的我不禁双泪流落,怎得故乡吴江美好的十月天气。耐可:怎得。

耐,音nèng。穆陵关[明]公鼐昔日齐侯履,南疆尽此封。

诸山沂作镇,五岳岱为宗。霸国犹余业,重关识旧踪。

故园相去近,回首海云重。注公鼐,明代蒙阴人。

诗为作者回家路经穆陵关怀古之作。诗人东眺西望,面对这座处于泰、沂两座名山之间的雄关,不由触发怀古情怀。

以此作为封疆南部边界的齐国,它称霸的业绩,至今流传,而雄关穆陵的遗迹,尚可辨认。但是昔日声威震慑诸侯的齐侯哪里去了呢?回首北望,只有茫茫云海。

穆陵关过去是齐侯足迹所到之处,齐国的封疆南界到此为止。沂山为五镇之首,泰山则为五岳之宗。

春秋时期称霸的齐国,还有遗留的业绩,陡险纵深的穆陵重关,还能辨认得出过去的踪迹。这里离我的家乡不远了,回首身后,云海相连,迷蒙无边。

过穆陵关安■将军岘口路盘纡,东国重关赐履余。溪谷分流通沭汶,商车夹道走淮徐。

捐躯戍主灵犹壮,失险南燕计果疏。何处寄奴遗垒是,废兴千载总成墟。

题沂阳八景杨光溥穆陵停雪同云消尽墓天晴,山北山南一样青。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

柳花冷覆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却忆蓝天迷逐客,马啼偃蹇踏瑶琼。

过穆陵关[清]周亮工大弁峰高雪意悬,几行冻柳映寒泉。闲云自逐孤鸿去,衰草难留狡兔眠。

马首旌旗残岁月,溪边瓦砾旧风烟。重裘不压岩关冷,却忆南来二月天。

注此诗为作者在山东青州兵备道任上因事过穆陵关时所作。全诗描绘了穆陵关冬季苍凉的景象,追寻了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遗迹。

尾联以不胜岩关寒冷,却忆江南二月,表达了失意心境和对江南那段生活的留念。大弁山孤峰高耸,天就要下雪了,路边几行冬天的柳树,倒映着寒冷的泉水。

闲云追随着孤雁而去,狡兔难以在枯草丛中栖身。马前面的穆陵关上竖立的旗杆,使人联想起过去变乱的岁月,小河边的瓦砾标志着往日战争的痕迹。

厚厚的皮袄也抵御不住高关的寒冷,倒让我回想起由江南北来时的二月天气。穆陵停雪[清]高侗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

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光添皓月寒生谷,气冽秋霜玉满岩。

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穆陵停雪[清]祝植龄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合,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阴崖含腊处,三秋积雪画桥西。穆陵怀古[清]高淑曾鹰扬盟带砺,赐履称东藩。

山河控十二,管钥惟南门。霸气时间发,雄风千古存。

矫首望海色,泱莽连朝昏。大岘自西来,嶻嶪树崇垣。

矗矗峰如削,沉沉云若屯。巨壑蛟龙蛰,巉岩虎豹蹲。

曲栈戴危石,逼仄摧短辕。一丸封崄巇,万骑迫崩奔。

咄哉慕容氏,失险安足论!译文齐太公姜尚雄才大略,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齐国国君的爵位,又封赐以广阔的管辖范围和征伐的权力,号称周朝东方的屏藩。齐国控制的地方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二,穆陵关地位险要,是它南部的门户。

齐桓。

2赞颂齐长城的诗词有什么

以下是穆陵关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关于他的诗词算不算哈,目前就找到这么多,希望能帮助你 有关穆陵关的部分诗文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唐]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注 这首诗是诗人在穆陵关北遇人归渔阳而作。

诗用第一人称的诉说,寥寥数语,勾勒出几家耆旧、处处蓬蒿的荒芜凄凉景象,不愧为“五言长城”。诗大概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在穆陵路上遇到你,正单人独马向桑干进发。古楚国的苍山久经风霜,昔幽州地在这寒冷季节散布着惨淡的日光。

那里的城池经过多次战乱,故旧只残留寥寥几家,处处长满了蓬蒿,看到这一切,回归的人不禁掩面垂泪。桑干:河名,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这里指渔阳一带。楚国苍山: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伸展到山东南部,以齐长城为界,和齐国对峙。

楚国苍山指穆陵关一带的山。过穆陵关 宋延年 穆陵千嶂郁崔嵬,十二河山入望来。

霸业已随流水去,民居犹傍断岩开。嵯岈路尽穿陵谷,畚■人稀盛草莱。

少日终军今白首,关门莫道弃繻回。注 宋延年:益都人,礼部郎中。

穆陵关(三首录二) [明]薛瑄 一 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栏干。

二 危哉穆陵关,高出众山顶。地势愈觉宽,天宇相回迥。

林木何萧森,首夏风色冷。山楼试一登,眺览恣遐骋。

沂岱环西阴,淮海接南岭。齐州走北川,扶桑控东影。

道理会一门,山川挈要领。清明雨中过穆陵关 [明]王世贞 穆陵关头峰削悬,哀飔氵虢氵虢吹奔泉。

谁令冰雪渐成雨,岂为清明方禁烟。桃花欲红不肯放,柳条既青犹未眠。

南人过此泪双落,耐可吴江十月天。注 王世贞,明青州府兵备,太仓人。

这首诗是诗人在人青州府兵备时,于清明节路过穆陵关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穆陵关春天凄凉岑寂的雨景,触发起对江南家乡的思念。

穆陵关头峭削的山峰悬空而立,悲凉的风吹着奔流的泉水,发出氵虢氵虢的声响。是谁使不久前还在下的雪逐渐变成下雨的呢?难道只是因为正当清明节而禁烟!桃花的花蕊就要变红了,还是不肯开放,柳条接近发绿了,还在随风摇曳不止。

经过这里的我不禁双泪流落,怎得故乡吴江美好的十月天气。耐可:怎得。

耐,音nèng。穆陵关 [明]公鼐 昔日齐侯履,南疆尽此封。

诸山沂作镇,五岳岱为宗。霸国犹余业,重关识旧踪。

故园相去近,回首海云重。注 公鼐,明代蒙阴人。

诗为作者回家路经穆陵关怀古之作。诗人东眺西望,面对这座处于泰、沂两座名山之间的雄关,不由触发怀古情怀。

以此作为封疆南部边界的齐国,它称霸的业绩,至今流传,而雄关穆陵的遗迹,尚可辨认。但是昔日声威震慑诸侯的齐侯哪里去了呢?回首北望,只有茫茫云海。

穆陵关过去是齐侯足迹所到之处,齐国的封疆南界到此为止。沂山为五镇之首,泰山则为五岳之宗。

春秋时期称霸的齐国,还有遗留的业绩,陡险纵深的穆陵重关,还能辨认得出过去的踪迹。这里离我的家乡不远了,回首身后,云海相连,迷蒙无边。

过穆陵关 安■ 将军岘口路盘纡,东国重关赐履余。溪谷分流通沭汶,商车夹道走淮徐。

捐躯戍主灵犹壮,失险南燕计果疏。何处寄奴遗垒是,废兴千载总成墟。

题沂阳八景 杨光溥 穆陵停雪 同云消尽墓天晴,山北山南一样青。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

柳花冷覆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却忆蓝天迷逐客,马啼偃蹇踏瑶琼。

过穆陵关 [清]周亮工 大弁峰高雪意悬,几行冻柳映寒泉。闲云自逐孤鸿去,衰草难留狡兔眠。

马首旌旗残岁月,溪边瓦砾旧风烟。重裘不压岩关冷,却忆南来二月天。

注 此诗为作者在山东青州兵备道任上因事过穆陵关时所作。全诗描绘了穆陵关冬季苍凉的景象,追寻了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遗迹。

尾联以不胜岩关寒冷,却忆江南二月,表达了失意心境和对江南那段生活的留念。大弁山孤峰高耸,天就要下雪了,路边几行冬天的柳树,倒映着寒冷的泉水。

闲云追随着孤雁而去,狡兔难以在枯草丛中栖身。马前面的穆陵关上竖立的旗杆,使人联想起过去变乱的岁月,小河边的瓦砾标志着往日战争的痕迹。

厚厚的皮袄也抵御不住高关的寒冷,倒让我回想起由江南北来时的二月天气。穆陵停雪 [清]高侗 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

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光添皓月寒生谷,气冽秋霜玉满岩。

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穆陵停雪 [清]祝植龄 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合,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阴崖含腊处,三秋积雪画桥西。穆陵怀古 [清]高淑曾 鹰扬盟带砺,赐履称东藩。

山河控十二,管钥惟南门。霸气时间发,雄风千古存。

矫首望海色,泱莽连朝昏。大岘自西来,嶻嶪树崇垣。

矗矗峰如削,沉沉云若屯。巨壑蛟龙蛰,巉岩虎豹蹲。

曲栈戴危石,逼仄摧短辕。一丸封崄巇,万骑迫崩奔。

咄哉慕容氏,失险安足论!译文 齐太公姜尚雄才大略,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齐国国君的爵位,又封赐以广阔的管辖范围和征伐的权力,号称周朝东方的屏藩。齐国控制的地方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二,穆陵关地位险要,是。

3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诗句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描写祖国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众鸟高飞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 孤云独去闲。 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相看两不厌,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敬亭山。 能不忆江南。

鹿柴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 李 白 李 白 刘禹锡

空 山 不 见 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朱雀桥边野草花,

但 闻 人 语 响。 遥看瀑布挂前川。 碧水东流至此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返 景 入 深 林,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岸青山相对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复 照 青 苔 上。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一片日边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5求长城的资料,名言,诗句,成语

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英文名称: The Great 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 200-001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

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

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

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

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

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

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

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

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

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

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

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

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

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

6表现“沂蒙山自然风光”的现代诗句有哪些

沂水赋

泱泱沂水,阜隆之县

域处震位,万物滋生。

灿星分于奎娄,指东岳以镇野。

鲁山岩岩,沂山巍巍。

两山呈瑞,融泉并流。

汇成一河,源源不竭。

滔滔南下,名曰沂河。

夏商有载,其后屡易。

及至隋朝,置县定名。

古处齐鲁分界,齐长城遗址尚存。

穆陵关拥其北门,今居沂蒙山腹地

临日潍淄四市交界,承沿海而启内陆。

迩济青而近泰曲,雪山拱卫而立,

沭河、沂河东西偕伴。

儒风岱韵,齐鲁文化,

沂沭文明,交相融汇,

政风勤力,人心思上。

辖域广漠,绵亘,

两千四百三十四平方公里。

岩岫深暝,林壑芊绵,

植物所生,动物斯止。

益发绿化荒山,涵养水土,

稳农固本,筑实业基。

《望沂蒙山》

蒙山向日鲁衿喉,翠黛长连紫气浮。

铁锁万年悬鸟道,石梁千仞惹猿愁。

海邦控带形非昨,谷镇兴衰事已休。

睛昼卷帷时骋望,忽惊身是大东游。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唐 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近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年7 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於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於名字如何,乃其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召公高手持小钺,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召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召公奭没有前往蓟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长子克管理蓟地,自己则留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继续辅佐周王室。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扩展资料:

燕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聚集了诸多不同种文化,诸文化因素的渗透酿成燕文化。从琉璃河附近之镇江营遗址的情况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种周、商文化因素合体的文化覆盖。

慕容氏的起源:

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姓氏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记载,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慕容氏因而得名。二是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

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故慕容氏后人奉单于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五胡乱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陷入多国战乱之中,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南,北方相继建立起许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慕容氏建立燕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燕国曾鼎盛一时,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也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燕国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456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氏(?-40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妃子,父亲名叫刘眷。登国元年被选入后宫,为贵人。生有女儿华阴公主和长子拓跋嗣。由于手铸金人不成,未能当上皇后。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拓跋嗣被立为太子,随即刘氏就被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死后一个月,拓跋嗣即位,追尊其母为宣穆皇后。

北魏皇后(附东魏皇后、西魏皇后、追尊皇后及保太后)

北魏皇后太祖道武皇后慕容氏

世祖太武皇后赫连氏

高宗文明皇后冯氏

高祖皇后冯清#-幽皇后冯润

世宗顺皇后于氏-崇宪皇后高英#

肃宗皇后胡氏#

孝庄帝皇后尔朱英娥#

长广王#皇后尔朱氏#

节闵帝#皇后尔朱氏#

孝武帝#永熙皇后高氏#

东魏皇后孝静帝皇后高氏

西魏皇后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皇后宇文氏#

恭帝皇后若干氏

追封及尊封皇后始祖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帝平文皇后王氏

高祖昭成皇后慕容氏

献明帝献明皇后贺氏

太祖宣穆皇后刘氏

太宗昭哀皇后姚氏-密皇后杜氏

世祖敬哀皇后贺氏

恭宗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元皇后李氏

显祖思皇后李氏

高祖贞皇后林氏#-文昭皇后高照容

世宗灵皇后胡氏

肃祖文穆皇后李媛华

孝宣帝文恭皇后李氏

武穆帝武穆皇后冯氏

文景帝~文景皇后杨氏~

保太后世祖惠太后窦氏

恭宗昭太后常氏

其他皇帝正室先帝先太妃王氏

文景帝~王妃于氏#

北海王#王妃李元姜

汝南王#王妃闾氏

其他皇帝生母

(列出帝王为子)思帝妃兰氏

南安王左昭仪闾氏

肃祖贵人潘氏

先帝椒房高氏

文景帝~贵人袁氏#

汝南王#夫人罗氏#

女帝#充华潘外怜

安定王#程氏

孝武帝#皇太妃李氏

孝静帝王妃胡智

秦琼的家族成员

一、父祖曾祖:秦孝达,北魏广年县令。祖父:秦方太,北齐广宁王府记室。父亲:秦爱,字季养,北齐咸阳王(斛律金)录事参军,追赠瀛洲刺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