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3浏览:1收藏

关于吴姓家谱!!!,第1张

  吴姓在全中国也算是大姓氏家族,吴姓氏起源: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姓在台湾为第七大姓。台南县吴姓人最多,还有在嘉义、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现台北县新店安坑吴姓人家是于顺治年间从福建移居入台湾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父子到台等。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历史名人

  古代的吴国,位于肥沃富饶的土地之上,因“地灵”而“人杰”,故吴姓名人辈出。战国时的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与孙子相提并论,辅佐楚悼王实行变革,促进了楚国的强盛。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领袖之一吴广,建立了张楚政权。唐朝时的著名画家吴道子,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对后代产生巨大的影响,被世人尊称为“画圣”。宋代词人吴文英也是吴氏家族中颇为人所熟知的文人学者。明朝至近代,吴姓中多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等都是当时画坛的佼佼者。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人吴承恩,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儒林外史》的作者为清人吴敬梓,清末人吴沃尧是著名的谴责小说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来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也是吴姓中的著名人物。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氏在当今中国百家姓中名列第十位。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让贤故事。 朝,史称西周。 西周初,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发展繁衍,后分为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于江浙一带,一部份逃难至安徽歙县,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还有一部份逃至今山东、河南一带安家落户。 吴姓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吴国周初是太伯的封地,传到19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同时,吴姓开始向齐、鲁之间(今属山东省)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乃至魏晋隋唐,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吴氏发源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吴氏迁居台湾是从1291年开始的,那一年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奉命率领6000人乘船出使台湾,成为吴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谋生创业。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东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与此同时,吴氏还有大批人南迁到越南。现在越南有二百多个姓,按人口数排列,吴姓列为第六大姓。 吴氏入朝鲜的历史也很悠久,发展至今,吴氏在朝鲜的143个姓氏中是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大约自明代开始,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欧美,他们大都聚族而居。 吴氏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苗、满、蒙古、鄂伦春、锡伯、回、哈尼、侗、壮、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吴驹(841~905),号升乔,生于唐会昌辛酉(元年),系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六祖荫公之次子,开姓始祖吴泰伯之第六十七世孙。住泉郡钱鉴巷(今福建晋江)。初举明经,唐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潮阳令。在任五年,察民情,重农桑,兴教化,勤政爱民,卓有政绩。任满,因乐潮阳风土民情,遂创芦溪定居,成为潮阳吴姓开基始祖。吴氏宗书《历世系书》,诗曰:″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来此中,肇创芦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

  吴驹入潮创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唐代潮邑三大古寨之一。下传35世,衍创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四省23个地、县市,150个乡村,(见《潮汕吴氏驹公史录》″衍创各地情况表″),有人口40多万�其中国外约10万 。

  吴驹子孙,蕃衍昌炽,遵祖训,继祖德,诗礼传家,励志奋进,人文荟萃,代有人才,流芳后世。如三世吴綦,为唐天佑进士,任京都大司寇(刑部尚书)。四世吴昱,宋开宝元年(968)戊辰科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吴昊,宋端拱二年(989)登已丑科进士,累官左中大夫,刑部侍郎。五世吴敦仁,举贤良方正,任建宁太守。八世吴少颜,登宋嘉定进士,为皇室双郡马;八世桂屿(今贵屿)吴说,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官吏部尚书,天章阁侍制学士进上轻骑都尉奉朝请大夫。明院西吴智海之后,七世吴正伟,任江西南昌知府。胪岗壁头吴光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和三十三年登武举人和进士,钦点御前侍卫,任甘肃、宁夏都司等边关重任,诰授″怀远将军″。四世吴酋之后迁桂屿一脉,冠带满门,子孙显达,在朝为官者有36人之多。历朝历代文昌武蔚,为官者众。吴驹宗系垂成潮之望族。

  南宋末年,元军于祥兴元年(1278)大举南下,吴驹十一世孙,居桂屿吴枢一家,奋起抗元。吴枢,字应辰,宋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任江西南康录事参军,为抗击元兵,与弟桄、希爽,倾家资以助军饷,招集乡中丁壮勤王护宋,随文天祥移师海丰。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天祥于五坡岭被执,应辰兄弟三人,同时壮烈殉难。二十七日,元将张弘范追兵剿杀桂屿,应辰举家30余口,无一幸免于难。翌年正月廿八日,元兵又围剿芦溪吴氏家族,烧杀抢掠,毁乡破寨,十世以前举族上下,男女老幼,几乎全部被赶尽杀绝,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是历史上有名的屠寨惨案�幸存者,或重返福建、或流落他乡、或隐姓埋名,吴驹宗系,横遭有史以来的一次大浩劫�从此,每年元宵节,凡吴驹宗系,家家户户门插榕枝竹叶,以示吊唁志哀,成为一种习俗,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经历了兵燹之灾的吴驹子孙,随着元朝政局的稳定,重返芦溪,发扬芦溪人勇武豪放,百折不挠的精神,刻苦自励,复兴创业。十一世吴道泰,字景阳,号隐泉,与堂弟吴哲南,号南溪,返回罹兵火而成废墟的芦溪,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继传统,兴耕读,勇开拓。并于明清时期,发展具有芦溪独创的三大经济支柱:大面积种植生柑,农耕之余大搞板筑,以及发展纺织业,辛勤耕耘芦水两岸大片冲积土,遂成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今日潮汕平原的泱泱大族。

  ″源之深者流虽伏而复涌,木之丰者枝偶折而必荣″。厥后,人文蔚起,科甲连第。继芦溪少颜、吴椿父子同登进士,又有胪岗院西正伟、仕华、吴�祖孙三代连魁。仕华精通五经,授汉州学正,升夔州新宁县令,为人刚直,凡事先辨义利,时有流匪寇城,他不惧不屈,督壮士守城,以身殉职,邑人崇祀于忠义祠。谷饶东星进士吴凤章,任松阳县令。其时,县有群蛇成灾,出没作祟,人心惶惶,县无宁日,乡民膜拜,凤章挺身而出,曰:″除害安民乃县令职责。″遂用县印击蛇神偶像,然后烧毁,其害遂止。该县时多干旱,他身先士卒,不辞辛劳,指引乡民因势利导,兴修水利,使旱田得以灌溉保收,百姓交口称颂。

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尊儒重道,古风可褒。十二世吴良玉的女儿吴来庆,父母双亡,她矢志抚孤,采舆临门而却聘,终使四个年幼的弟弟得以成才,被明洪武皇帝敕封为孝姑,并于县邑建孝姑牌坊和孝姑祠以祀之。其弟邦宁,奉召进京陈述民情,被封为″奉申大夫″、″四州纠察司″ 十三世邦宁公后来到曲溪创祖,人称溪头仔就是从潮汕平原练江溪头乡(芦溪)走出去的,现已在揭东县曲溪创十八乡,是为其的一世祖。

十四世武、载二公与侄十五世梅隐公,讼回为寺僧霸占的、为祭祀先祖之用的石塔寺田租,出资修葺寺殿、僧舍、桥道,重修梵宇,延僧住持;并于永乐壬辰 (1414),与族人纂修芦溪宗书,恢弘祖德、祖训,共振先祖创业之雄风。明太学生范荣,披阅宗书作序时,慨然赞曰:″吴氏之门,家家诗书,人人礼义,一族雍睦,后之视今,也犹今之视昔,瓜瓞绵绵,螽斯绳绳,克昌厥后于无穷矣,噫,乃祖可谓善垂创之令祖。″明洪武进士林逊,为桂山吴氏谱撰序,曰:″今观吴氏,在宋最盛,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居官者,则以尽忠所事为念;家食者,则以睦族民泽物为心,或执谊捐躯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内而有妇人女子亦各秉贞淑不二之德......吴氏世德厚矣。″族中有吴少颜、吴椿、吴丙、吴来庆�孝姑 、吴武、吴载、吴火廷、吴从周、吴正伟、吴仕华、吴木青、吴仕训等人,入祀于县治之乡贤祠和忠义孝悌祠,厚德载物者众。

  族中还有一批不图个人功名利禄,造福乡邦,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值得称道。有世居桂山七世裔孙吴惠成,于宋大观二年�1108 两次揭己财兴建与修建桂屿桥,交通东西两岸,以兴商贾;有明嘉靖年间,芦溪十九世裔孙吴冬松,邑之庠生,放弃功名利禄,竭毕生精力寻找水源,倾己资置沟基开沟渠,乃修成溪头粮沟,解族人近万亩望天田干旱缺水于倒悬,而成为旱涝保收田,是明代潮阳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现代旅泰侨领吴宏丰,独资1200多万元,捐建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铜盂洋美企业家吴镇明,斥巨资1亿元,在汕头市潮南区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民生医院,为桑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做出贡献。

  吴驹任县令期间,于唐大顺二年�891 迁范厝坟�今潮阳区人民政府前 建学宫的功举,影响着一代代后人。有八世少颜、九世吴椿,舍田1360亩,入明农石塔寺和桃山庵,作为学子修学和往返州县赴考接待场所。有胪岗名士吴向志于育人,桃李灿然,明代名臣周光镐之父周孚先,乃出其门下。桂山吴崇器创桂山学馆,授徒里中,师道尊严,训诲有方,潮汕有名进士陈江、陈氵光�即陈南科、陈北科 皆其高足。时至近现代,科教兴邦,人才为本,振兴中华,族人则视为己任。胪溪海内外乡亲,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面积160亩,集幼儿园、小学、中学为一体的胪溪教育村,为培养下一代人才尽心尽力,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海门吴董光、铜盂洋美吴启雄、李仙吴逸坚、东星吴生成等,分别独资捐建海门明光中学、林贤慈幼儿园,潮阳洋美学校、植秀学校、生成学校等。此外,旅泰侨领吴宏丰、吴娘锡和吴戊镇等,捐资援建上厝小学;永安旅泰侨胞吴源泉与港胞吴炳顺、高堂华侨、胪岗侨胞吴炳金、禾皋华侨等,捐建沙陇永安小学、两英高堂小学、胪岗学校吴炳金教学楼、两英禾皋学校等,为培养后代人才,慷慨解囊之义举,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吴驹墓所,座落于胪岗龟山之东南阿,墓穴位取于″龟颈″,穴内双棺双,内用晚唐的大红砖构筑,墓碑半圆形,全坚石三碑夹式。管柱二副,外柱文引用颂先祖吴泰伯的赞诗:让国也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起文明。内柱文:一世祖风,三让美德。墓道入口处,竖一墓道碑,上刻:唐潮阳令吴公墓道,皇明嘉靖戊戌仲秋望日,工部侍郎莆阳宗沐大田立。并排有一碑,芦岗唐代吴尹墓简介。吴驹墓,1993年被列为潮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驹神主牌位,入祀芦溪上厝绥成堂。祠堂匾额″吴氏家庙″四个字,为著名书法家、明大宝寺卿吴殿邦所书。祠址位于今胪溪上厝水关桥凤肠溪北侧,现属上厝寨内。

关于吴姓家谱!!!

  吴姓在全中国也算是大姓氏家族,吴姓氏起源: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